“太阳双透刺”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60例临床体会
2017-01-15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70075;2.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7
“太阳双透刺”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60例临床体会
沈丽1朱少可2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70075;2.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7
目的观察“太阳双透刺”针灸疗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太阳双透刺”针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60例,30号2.5寸毫针,先从太阳进针,刺入浅筋膜,45°角向下透刺下关,针下得气,局部有酸麻放散感,行泻法。再取同规格毫针从太阳进针15°角向后平刺,透向率谷,针下得气,行泻法,留针30~50min,10min行针1次。其它配穴按辨证行补泻手法。结果60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转32例,未愈3例,全部病例随访半年,总有效率为95%。结论“太阳双透刺”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能有效缓解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太阳双透刺;偏头痛;无先兆型
无先兆偏头痛是常见的偏头痛类型之一,是发病前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的一种常见神经血管性疾病。头痛多缓慢加重,疼痛反复发作在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我国偏头痛的发病率约为4.2%~14.6%, 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 1∶4。近年来, 偏头痛发作呈上升趋势[1]。笔者采用“太阳双透刺”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三科门诊收治,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8~65岁,病程1月至3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痛学会(IHS)2013制定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Ⅲ(β版)的无先兆型偏头痛诊断标准[2]。A.有符合B-D特征的至少发作5次;B.头痛发作(指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持续4~72小时(儿童2~72小时);C.有下列至少两项头痛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中或重度疼痛;④日常体力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畏声;E.其他ICHD-Ⅲ诊断不能更好解释。同时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头痛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治疗前30天内用过血管活性药物及治疗头痛药物者;偏头痛发作时血压高于160/100mmHg的患者。凡具有上述任何一项的患者,即予以排除。
1.2 治疗方法
1.2.1 操作过程 主穴:患侧太阳、下关、率谷。配穴:肝阳上亢头痛证取太冲(双)、风池(双)。瘀血头痛证取合谷(双)、隔俞(双)。痰浊头痛证取中院、丰隆(双)。气血亏虚头痛证取心俞(双)、脾俞(双)。肾虚头痛证取肾俞(双)、太溪(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者仰坐位,头部在椅背上靠好,全身放松。以取仰卧位最佳。施术穴位用75%酒精消毒处理后,取汉医牌30号2.5寸毫针,先从太阳进针,刺入浅筋膜,45°角向下透刺下关,刺入2寸许,针下得气,局部有酸麻放散感,行泻法。然后再取同规格毫针从太阳进针15°角向后平刺,透向率谷,刺入2寸许,针下得气,向前额、枕部、顶部传导, 以患者觉温和的酸麻胀痛为好,行泻法,留针30~50min,10min行针1次。其它配穴按辨证行补泻手法。1次/d,7次/疗程,疗程间休息2d。
1.2.2 针刺注意事项 ①严格消毒。针刺部位血管分布丰富,且与颅内血管相通,如果感染则可能漫延至颅内,造成严重后果。②针刺深度不宜过深,针刺时应始终在浅筋膜内行进。深部的感觉神经渐少,针刺过深时,对神经的刺激减弱,针感与疗效都会随之降低。③行针宜缓。针刺部位围有丰富的浅动、静脉分布,易刺破血管,形成血肿,行针、进出针宜缓,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1.3 疗效评价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头风治疗疗效指标[3]。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2 结果
本研究60例患者,最短疗程为针刺1次治愈,最长3个疗程。一般针刺1个疗程见效。全部病例随访半年,治愈25例,好转32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达95%。
3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女,46岁,主因无先兆性偏头痛20余年,于2015年8月来诊。患者诉每遇到劳累、失眠、精神紧张,受风寒后发作性偏头痛,两侧交替进行,以右侧为甚。每发即头痛欲裂,痛苦不堪,夜间加重,需连服止痛药十多小时,方可渐渐变缓。此次发作以右颞侧前头部跳痛为主,头痛欲裂,恶风寒,夜间痛甚,舌红苔白质暗,脉弦紧。证属正虚风寒阻络,日久脉络瘀阻之证。治以疏风散寒,通络之痛。取太阳穴,率谷穴、下关穴为主穴,行太阳双透针法,用泻法,使针感从病所向头整个颞侧放散。配风池、外关穴,以疏风散寒,配足三里、血海,益气活血,用补法。留针50min,10min行针一次。连续治疗7次,患者症状全消,随访半年未复发。
4 体会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范畴,本病可由风、痰 、瘀、正虚等多因素致病。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无明确定论,目前西医多认为,本病由多种内外因素作用于神经及血管,而使中枢神经伴血管功能失调所致[4]。西药治疗偏头痛虽然获得部分临床依据,但效果仍不甚理想[5]。针灸治疗头痛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灸疗法经济、安全、操作方便,疗效明显,后遗症较少,是目前较好的保守性治疗方法之一[6]。
笔者选用太阳、率谷、下关为主穴治疗偏头痛,一是疼痛局部取穴,太阳、率谷位于偏头痛疼痛发作部位,并且此二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显示神经、血管分布丰富,主要有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脑神经和其分支分布,以及伴随颞浅动脉走行的交感神经。三叉神经传导头面部感觉,是对痛觉最为敏感的脑神经[7]。此部位血管分布又与神经分布吻合较多,有颞浅动静脉的额顶支、耳后动静脉和眶上动静脉小支等。下关穴解剖局部也分布有面神经、耳颞神经经分支,直接刺激上述神经、血管,产生较明显的针感,从而抑制痛觉冲动的产生,调节植物神经,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等,各方面协同作用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作用,使气血通畅,“通而不痛”[8]。二是辨经取穴。偏头痛疼痛部位多在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经过的颞、 额、眼眶等区域, 从上述经络循行部位可看出偏头痛属手、 足少阳经范畴。率谷穴是足少阳经穴,又是足少阳、足太阳会穴,疏风活络、镇惊止痛,主治偏头痛。太阳为经外奇穴,出于《圣惠方》,有“理风,赤眼,头痛眩,目涩”功效。针刺太阳穴可调和气血,醒脑开窍,清利头目,疏风泄热,为治疗偏头痛的经验用穴。下关穴属阳明经穴位,其循行并未经过侧头部,但《灵枢·厥病第二十四》:“厥头痛……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明确指出针刺治疗偏头痛,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同样重要。《素问·通评虚实论》亦载:“黄帝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可见针刺阳明胃经是从根源上来治疗偏头痛[6]。下关穴又为足少阳与足阳明的交会穴,针刺下关亦可使两经脉气相通,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共奏清经泄火,通关利窍之功效。配穴选择亦是遵从辨证取穴及局部取穴的原则。《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已明确“一针两穴”的针刺方法在治疗头风中的应用。《针灸大成》中提到在治疗头风无痰饮时“合谷针到劳宫”,头风有痰饮时“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透刺疗法舒经通络、调畅经气,具有刺激强烈、取穴精简、创痛轻微、沟通表里经及邻近经脉气血之优点。笔者在临床中主穴采用“太阳双透刺”针法治疗偏头痛,即两针同从太阳穴进针,分别直透刺至下关和横透刺至率谷,是在已有治疗偏头痛的透刺疗法及取穴上新的临床经验。基于解剖基础理论。采用双透刺法可同时刺激各组血管神经束,其作用优于针刺单个穴位,增强针刺感应,改善局部血管神经状态,多获奇效,且镇痛效果明显。
[1]赵敏枝.偏头痛的诊断与防治[J].内蒙古中医药, 2008(2):26-27.
[2]Society HCCOH.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beta version)[J]. Cephalalgia, 2013,33(9):629.
[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湖北中医杂志,2002(02):57.
[4]王景阁. 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6(01):55-56.
[5]张艳梅,陈瑞玲.偏头痛的发作机制及药物治疗策略[J]. 中国药师,2008,11(9):1108-1110.
[6]冯菲菲.针灸治疗偏头痛选穴组方规律的文献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7]储开博,何丽清.从解剖学关系探讨“太阳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机制[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288-289.
[8]宋旦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6(06):25-26.
沈丽(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针灸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研究。E-mail:13881739269@163.com
R747.2
A
1007-8517(2017)21-0095-03
2017-09-13 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