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姜艾醇刮痧治疗感冒病案2则
2017-01-15王秀彩魏永刚彭家河
刘 华 王秀彩 魏永刚 彭家河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中医院,山东 潍坊 262600)
·刮痧疗法·
自制姜艾醇刮痧治疗感冒病案2则
刘 华 王秀彩 魏永刚 彭家河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中医院,山东 潍坊 262600)
姜艾醇;感冒;刮痧;辨证施治
我院自行研制的姜艾醇刮痧剂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解肌止痛等功效,用此刮痧可治疗临床多种疾病,本文介绍姜艾醇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病案2则。
姜艾醇的处方设计、配制方法及制剂质量控制标准
1.处方设计
在刮痧治疗过程中,为了减少刮痧时的阻力,避免皮肤损伤,一般要在刮痧部位涂抹适宜的润滑剂,这些润滑剂统称为介质,常用的刮痧介质可分为水溶性液体(包括水)和脂溶性液体或膏体两大类[1]。在临床实践中,水溶性介质往往有滞涩感,不够润滑,患者感觉较疼痛,脂溶性介质又感觉太过滑腻。因此,设计一种滑腻程度介于水性和油性之间的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刮痧剂,是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筛选,最后确定处方由干姜与艾叶组成,取乙醇做溶媒。处方中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清痰的功效;艾叶为灸疗的主药,能温通经脉。干姜、艾叶的主要成分均为挥发性成分,易溶于乙醇,共同起到温经通脉的作用,使筋脉拘急得以舒缓,使经脉痹阻得以疏通。中医学认为生姜的解表作用优于干姜,但由于生姜的老嫩不同,含水量不同,制剂含量难以控制,且两者的主要有效成分皆为姜烯,易溶于乙醇,故为了保证制剂质量,选用干姜。
2.配制方法
取干姜、艾叶以2∶1的比例混合粉碎成粗粉,用渗漉法收集渗滤液,活性炭脱色,制成姜艾酊。成品姜艾酊100 mL相当于原药材干姜20 g,艾叶10 g。取姜艾酊、蒸馏水以6∶4的比例再添加适量氮酮、聚乙二醇即成姜艾醇刮痧剂。
3.姜艾醇的质量控制标准
(1)性状:本品为浅黄棕色至棕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辛。
(2)鉴别:取姜艾醇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1 g,加乙酸乙酯20 mL,超声处理10 min,滤过,取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 μL、对照药材溶液6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2]。
(3)检查:乙醇量应为35%~45%(《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X M)(详略)。其他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N)(详略)。
(4)含量测定:应用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2]。①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甲醇-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理论板数按6-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②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6-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乙醇制成每1 mL含20 μg的溶液,即得。③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1 mL置25 mL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④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每1 mL含干姜以6-姜辣素(C17H26O4)计,不得少于0.1 mg。
(5)功能与主治:本品具有温通经脉、舒筋活络、散寒解表、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多种疾病的刮痧治疗,如感冒、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
(6)注意:局部皮肤破损处禁用,切忌口服及入眼。
(7)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运用姜艾醇刮痧治疗感冒案例2则
我院运用姜艾醇作为刮痧介质治疗各种疾病,其患者舒适度和临床效果优于现在市场上常用的刮痧剂。刮痧操作以患者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手法不宜过重,不可片面追求出痧。每个刮出红色瘀点或瘀斑的部位必须7 d后才能再刮,起痧重者适当延长刮痧时间。现举例如下。
1.少阴表寒感冒病案
患者,女,35岁。感冒3 d,头痛,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无咳嗽咳痰,伴有腰背部酸痛不适、咽干、咽痒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饮食可,二便可。测体温38.5℃。4 d前受凉后持续发热至今,经物理降温、静滴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舌淡苔白,两手尺脉略沉,余脉偏弱。
病案分析:患者外受风寒,邪入足太阳膀胱经,引起头痛、发热,患者表气素虚,鼻塞、流清涕为寒邪犯肺表,表卫失司,膀胱与肾相表里,邪陷入里,直入少阴肾经脉,腰为肾之外腑,可出现腰背部酸痛不适。《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咽干咽痒为邪犯足少阴之经脉,《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综合考虑患者为少阴风寒表证,治疗以麻黄、细辛等温散表寒的药物为主。
治疗方法:温通足少阴,祛足少阴表寒。穴取太溪、然谷、复溜、阴谷等穴位温通足少阴经脉,取肾俞、命门以温肾,祛经络之寒湿。穴位局部涂擦姜艾醇,以穴位为中心循经擦揉,按照从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进行操作,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压痛点、条索状物处、穴位处适度点揉。刺激量以患者耐受、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疗效观察:治疗1次后烧退;治疗2次后,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痊愈。嘱劳逸结合,避风寒,预防复发。
2.表寒郁热感冒病案
患者,男,21岁。患者2 d前受凉后感冒,初期流清涕,恶寒,怕冷,无汗出。1 d后恶寒减轻,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9.1℃,伴有轻度烦躁,胸闷,仍无汗出,无头痛头晕,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饮食少,二便可,睡眠欠佳。望面色微红,急躁面容,舌体略红,舌苔白中略带黄,脉弦略紧,浮取脉势略强,沉取略弱。
病案分析:患者2 d前受凉后感冒,初期流清涕,恶寒,怕冷,外受风寒,为太阳表寒征象。1 d后寒邪入里化热,热迫阳明,阳明外淫肌肤而发热,无汗出仍有寒邪闭表,轻度烦躁,胸闷为热邪伤及心包之经脉。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起初非温邪,入里郁而成温,气机壅滞不通,故胸闷;面色微红,急躁是郁热在里之征象;舌体略红,舌苔白中略带黄,是外有风寒闭表,内有郁热所致;脉诊弦略紧,浮取脉势略强,沉取略弱。综合分析为风寒闭表,邪热内郁之证。
治疗方法:解表寒,散郁热,调气机。用棉球蘸姜艾醇,以穴位为中心循经擦揉,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取风门、大椎沿足太阳膀胱经刮拭外散风寒。《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取手阳明大肠经二间、手太阴肺经鱼际、足少阴心经劳宫等荥穴为中心逆经刮拭3条经脉以宣泄郁热。以皮肤潮红不起痧为度。穴位局部涂擦姜艾醇,以穴位为中心循经刮擦,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压痛点、条索状物处、穴位处适度点揉。刺激量以患者耐受、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疗效观察:治疗1次后,患者体温降到38℃以下,症状明显好转;巩固治疗2次后痊愈。嘱劳逸结合,避风寒,预防复发。
讨论
我院制剂室围绕扶正的思路研制的姜艾醇制剂,能够温阳扶正固本,通过激发人体阳气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运用姜艾醇刮痧剂不仅加强温通效果,还缩短刮痧操作时间,减轻医生劳动强度,疗效快。其主要成分是姜和艾的乙醇可溶物,其中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效,《本草纲目》云:“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艾叶是灸疗的主药,能温通经脉,结合促表皮吸收渗透剂氮酮及其他醇溶性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在刮痧治疗中,姜艾醇能够发挥温通经络、解表散寒、舒筋活络、解肌止痛的功效,实现恢复、增强人体正气,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缓解感冒患者的一系列疼痛症状。姜艾醇制剂不仅可治疗感冒,还可用于调理虚寒、湿热体质,治疗肥胖及各种风寒湿痹证,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姜艾醇制剂使用简便,患者感觉舒适、痛苦小,治疗效果好,且药源广,成本低,配制方法简单,适合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1]陈志敏,樊兆明.实用刮痧疗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3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