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对策

2017-01-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5期
关键词:低血压卧床体位

赵 娟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感染科,辽宁 抚顺 113200)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原因复杂,临床发病率随着年龄、血压的上升而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有临床调查数据显示[1],至少有20%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在从平卧体位向立位转变时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且可能导致患者晕厥,危险性较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原因和针对性护理的具体效果。具体内容整理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200例予以分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常规组)和针对性护理(研究组),每组100组。对照组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68.59±3.09)岁,平均住院时间(18.58±4.09)d;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69.75±4.36)岁,平均住院时间(19.57±5.38)d。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基线资料,显示有较高可比性(P>0.05)。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人员知晓,且入选者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血压测量等。

观察组则在分析体位性高血压发生原因后予以针对性护理:①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纠正错误认识,并向其说明护理及诊疗的预期效果;②饮食护理。指导低脂低盐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并多进食高维生素、高钙类食物,忌酒,餐后不需立即运动,应在休息30 min再起身走动;③运动指导:若患者需长期卧床且活动受限,则可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床上运动,包括上下肢的屈伸和伸展,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0 min,每日3~4次,同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前,首先予以双腿交叉、双腿背弯等动作训练,以帮助促进静脉回流来提升血压。④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最好采用坐位,对于控释片服用时需注意说明可能出现药片随着大便排出的情况,避免焦虑而导致血压波动。

1.3 观察指标:调查两组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同时统计患者的满意度。满意度测量采用自制量表(百分制),量表中共设置20个项目,每个项目下有“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分别对应5分、3分、1分。在病情稳定、出院前1天予以满意度调查。得分>80分为满意,得分60~80分为一般,得分<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100/总例数。

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2]:若发生体位改变时,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头晕呕心、视力改变及晕厥,甚至出现脑血流灌注不足等临床症状,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动脉收缩压下降至少20 mm Hg且舒张压的下降幅度不少于10 mm Hg。

1.4 统计学方法:将SPSS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体位性低血压3例,对照组发生体位性低血压14例。观察组患者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3.00%比对照组患者的14.0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59例,一般35例,不满意6例,总满意率94.00%,对照组患者满意53例,一般32例,不满意15例,总满意率85.00%。观察组有相对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5)。

3 讨 论

体位性低血压好发于老年患者,且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由于长期卧床、长期服药等原因,有更高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风险[3]。分析可知,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血容量不足、长期卧床、药物影响等原因。第一,老年患者由于进食时的液体摄入量少,容易出现低度脱水、口干尿少等血容量不足情况,加上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心室舒张期的充盈减损,此时老年患者发生体位变化时,由于血液滞留于低位,心排血量减少,则会影响患者心肺主动脉上的自主神经反射而导致体位性高血压。第二,长期卧床患者一般会出现下肢肌肉松弛、体位血管反射减弱,此时若突然发生体位转变,患者可能无法及时收缩肌肉、回心血量增加不足而发病;且长期卧床患者由于体质虚弱、站立过久等,均会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第三,内科住院患者大多需要持续服药,若服用血管扩张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4],则患者的循环血容量则会明显下降,导致心排血量不足,进而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基于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体位性低血压的高危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科学护理方案,更好贯彻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确保整个护理流程更符合患者需求,促进临床康复[5]。其中健康教育能很好地帮助消除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疑虑,提高其对自身疾病、预期治疗效果、各类药物服用目的等知识的了解性,从而有效消除由于心理波动而导致的血压波动,提升依从性;饮食护理则能够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营养补充,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确保水分及其他营养物质摄入均衡,避免血容量不足的发生风险[6];运动指导则是针对需要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方法[7],能够帮助改善肢体功能,避免由于突然转变体位而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风险;用药指导则可以帮助患者更清晰了解到各类药物的治疗目的和用法用量,确保患者按时、遵医嘱服药,且在用药指导时说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异常情况,能帮助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由于自身在服药后出现的一些正常情况而产生焦虑情绪,杜绝由此引起的血压波动。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有相对更高的护理满意度水平,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意义(P<0.05)。与王萌萌[8]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证实针对性护理对于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血容量不足、长期卧床、药物影响均是导致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出现体位性高血压的原因,临床上需从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方面加强针对性护理,以降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风险,更好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

[1] 刘乾惠,刁晓兰,周锡平,等.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护理风险防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6):26-28.

[2] 元红,金萌,韩娇,等.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13):109-110.

[3] 韩婷婷,冯美江,鲁翔,等.80岁及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6):662-666.

[4] 沈英梅.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浅析[J].当代医学,2012,18(34):116-117.

[5] 刘虹,祝燕,黄卫东.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进展[J].中国老年学,2015,8(3):859-862.

[6] 马柳英.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9):1137-1139.

[7] 徐宁,闫金凤,张玺平.对体位性低血压老年病人进行安全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5(8):162-162.

[8] 王萌萌.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护理风险防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25(10):1444-1445.

猜你喜欢

低血压卧床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血压偏低是否需要治疗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