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经鼻正压通气与常规正压通气治疗的比较
2017-01-15高丽
高 丽
(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先天肺部发育不足或肺部表面缺乏活性物质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1]。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生概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存在威胁。我院为比较常规正压通气与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特抽选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选取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30例患儿为一组。
对照组:男患儿与女患儿分别为19例与11例;平均胎龄为(36.73±2.74)周;出生5 min平均Apgar评分为(8.02±0.93)分。观察组:男患儿17例,女患儿13例;平均胎龄为(36.95±2.24)周;出生5 min平均Apgar评分为(8.38±0.81)分。对比上述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统计学不具有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正压通气治疗,为患儿气管插管后开展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及容量保证模式开展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为患儿选用双短鼻塞通气方式治疗,参数分别为:呼气末正压为4~6 cm H2O,吸气峰压为15~25 cm H2O,呼吸频率为25~40次/分钟,FiO2为0.4~0.6。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血气指标(PaCO2、PaO2、SaO2)以及治疗情况(上机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血气指标与治疗情况等均为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若各项指标在比较过程中有明显差异存在,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P值<0.05。
2 结 果
2.1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aCO2、PaO2及SaO2等血气指标均明显较治疗前改善,其中PaCO2较治疗前低(t=9.10),PaO2与SaO2均明显较治疗前升高(t值分别为18.72、5.87),P<0.05;两组患儿的各项血气指标对比均未有明显差异存在,P>0.05,具体结果如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的PaCO2分别为(47.13±0.24)mm Hg、(41.93±3.12)mm Hg;治疗前后PaO2分别为(45.51±2.73)mm Hg与(65.34±5.12)mm Hg;SaO2分别为(0.61±0.23)%,(0.99±0.27)%。对照组患儿治疗前PaCO2为(46.85±0.81)mm Hg,治疗后为(42.05±3.01)mm Hg;治疗前PaO2为(45.93±2.46)mm Hg,治疗后为(58.31±5.75)mm Hg;治疗前SaO2为(0.62±0.21)%,治疗后SaO2为(0.93±0.26)%。
2.2 观察组患儿的上机时间、氧暴露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其t值分别为3.59、4.39、4.23),其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经检验t=31.41),P<0.05,具体结果见下:观察组患儿的上机时间为(58.93±8.75)h,氧暴露时间为(132.71±9.65)h,住院时间为(14.93±1.35)d,住院费用为(13989.74±627.73)元。对照组患儿的上机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67.21±9.13)h、(142.93±8.35)h、(16.83±2.06)d、(19987.83±836.42)元。
3 讨 论
临床针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常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方式进行救治,但是有创通气可导致患儿出现肺不张、容积伤及生物性肺损伤等情况,对近期、远期的预后均存在不良影响[2]。近几年来,临床多数医师选用无创经鼻正压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在将治疗所产生的肺部损伤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减少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是伴随医疗技术发展而来的无创通气方式,该项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将气道保持在正压通气的状态下,扩张萎缩的肺泡,对氧合情况进行改善[3]。无创经鼻正压通气可以保证气体更为有效的到达患儿的肺部,将患儿肺泡的充盈程度进一步提升,对肺泡氧弥散的面积加大,将血流比值、氧合及通气情况进行改善,进而缓解呼吸及疲劳的状况,将更好的呼吸支持提供给患儿,进而对其呼吸状况进行改善[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PaCO2较治疗前降低,其PaO2与SaO2均明显较治疗前高,P<0.05,但两组各项指标对比未有明显差异存在,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正压通气与无创经鼻正压通气均可以对患儿的血氧指标进行改善。除此之外,观察组患儿的上机时间、氧暴露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8.93±8.75)h、(132.71±9.65)h及(14.93±1.35)d,与对照组比较,均较短,其住院费用为(13989.74±627.73)元,较对照组低,P<0.05。王欣[5]等学者于《无创经鼻正压通气与常规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一文中,NIPPV组患儿的上机时间为(59.6±10.7)h,氧暴露时间为(133.6±11.7)h,住院天数为(15.1±2.3)d,住院费用为(14575±6436)元,均优于SOPPV+VG组患儿,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表明无创经鼻正压通气可以将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上机时间缩短,减少患儿住院的费用及时间,通过缩短氧暴露的时间,将远期并发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BPD等)发生概率降低,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实施。
[1] 金未来.两种无创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 孙川川.双水平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比较[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5.
[3] 于芳,郭春燕.两组不同无创正压通气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1):1201-1203.
[4] 黄骋,邱慧宝.盐酸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无创辅助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33-35.
[5] 王欣,刘翠青.无创经鼻正压通气与常规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