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在颈源性头痛患者中的应用

2017-01-14王延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3期
关键词:背根颈源神经节

王延艳

颈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在颈源性头痛患者中的应用

王延艳

目的 探析对颈源性头痛患者予以颈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颈2、3背根神经节阻滞治疗,研究组实施颈2、3背根神经节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6.6±0.5)分,治疗1个月后为(4.2±0.5)分,治疗3个月后为(3.9±0.7)分,治疗6个月后为(3.7±0.4)分。研究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4±0.5)分,治疗1个月后为(4.0±0.5)分,治疗3个月后为(1.9±0.3)分,治疗6个月后为(1.5±0.4)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颈源性头痛患者予以颈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效果,能使患者的头痛病症得到改善。

颈2、3背根神经节;神经阻滞;颈源性头痛;脉冲射频

颈源性头痛在内科疾病中属于临床常见病症,此病症形成的机制有机械性压迫、炎症和组织缺氧缺血等,易引发患者出现疼痛、酸痛感及闷胀等症状[1]。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多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传统方法,但所取得效果并不理想[2]。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实施脉冲射频和神经阻滞治疗,其效果相对较好。为进一步探究对颈源性头痛患者予以颈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8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本院接收治疗的8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无严重肾、心及肝等病症患者;无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所有被选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4]:伴有颅脑损伤后遗症患者;伴有结核病症、肿瘤病症及椎间盘突出病症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将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27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9.6±10.4)岁;病程0.4个月~10年,平均病程(4.8±2.1)年。研究组中男15例,女26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1.3±10.2)岁;病程0.4个月~11年,平均病程(5.1±2.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颈2、3背根神经节定位方法参照李波等[2]的研究报道。对照组实施颈2、3背根神经节阻滞治疗,1次/周,持续治疗3周。研究组实施颈2、3背根神经节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神经节阻滞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脉冲射频疗法则为采取医疗专用射频治疗仪,其型号为R-2000B,对患者进行感觉测试时,医护人员可将电压调至0.5 V,电刺激频率调至50 Hz,如果发生颈部放射痛,则表示穿刺成功;对患者进行运动测试时,医护人员可将电压调至1.0 V,电刺激频率调至2 Hz,如果颈枕部肌肉发生规律性跳动,那么则表示医护人员穿刺成功。予以患者脉冲射频(240 s、42℃)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实施VAS判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5]:治愈:相比治疗前,疼痛VAS评分下降>50%,患者的临床病症及体征基本消失;好转:相比治疗前疼痛VAS评分下降幅度为30%~50%,患者的临床病症及体征得到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病症及体征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治愈24例(58.54%),好转7例(17.07%),无效10例(24.39%),总有效率为75.61%。研究组患者中治愈36例(87.80%),好转2例(4.88%),无效3例(7.32%),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6±0.5)分,治疗1个月后为(4.2±0.5)分,治疗3个月后为(3.9±0.7)分,治疗6个月后为(3.7±0.4)分。研究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4±0.5)分,治疗1个月后为(4.0±0.5)分,治疗3个月后为(1.9±0.3)分,治疗6个月后为(1.5±0.4)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815、24.902,P<0.05)。

3 讨论

颈源性头痛在神经内科疾病中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导致此病症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机械性压迫、炎症和组织缺氧缺血等,从而易引发患者发生头痛、酸痛感及闷胀等病症表现[6]。有研究报道表明,颈椎退行性损伤和改变等因素,和颈源性头痛病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刺激寰枢关节邻近的颈2、3背根神经节,是其主要因素之一[7-9]。针对此病症,予以相应的临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脉冲射频电刺激的应用能够对射频针尖局部分子运动起到推动作用,经分子摩擦形成微热量,可需注意的是,在局部治疗温度在治疗期间不能>42℃,这样能有效降低神经组织的受损现象[10-12]。神经节阻滞多由复发倍他米松、甲钴胺针和利多卡因等药物构成,其中甲钴胺针属于有颜色注射剂,其色素能影响钠通道,可营养受损神经,加快神经修复;利多卡因具备较强的弥散力、起效快和较大的麻醉强度,能够对患者的头痛予以快速制止[13-1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中治愈24例(58.54%),好转7例(17.07%),无效10例(24.39%),总有效率为75.61%。研究组患者中治愈36例(87.80%),好转2例(4.88%),无效3例(7.32%),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6±0.5)分,治疗1个月后为(4.2±0.5)分,治疗3个月后为(3.9±0.7)分,治疗6个月后为(3.7±0.4)分。研究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4±0.5)分,治疗1个月后为(4.0±0.5)分,治疗3个月后为(1.9±0.3)分,治疗6个月后为(1.5±0.4)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815、24.902,P<0.05)。证明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疗效,能使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对颈源性头痛患者予以颈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能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改善患者的临床疼痛。

[1]龚国华,吴火生,谢明玉,等.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复方天麻颗粒治疗对颈源性头痛患者近期疗效.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4):102-105.

[2]李波,储辉,黄洪,等.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1):837-840.

[3]陈富勇,康德智,余良宏,等.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探讨.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6):595-597.

[4]邹聪,何云武,龙慧,等.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7):509-508.

[5]张友谊,银潇,彭超,等.DSA引导下C2背根节射频联合枕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9):2639-2640.

[6]黄洪,储辉,李波,等.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与颈2横突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比较.东南国防医药,2012,14(4):294-296.

[7]廖翔,蒋劲,熊东林,等.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4):429-431.

[8]黄洪,徐志明,储辉,等.脉冲射频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颈腰痛杂志,2012,33(2):122-124.

[9]俞航,储辉,黄洪,等.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3):155-159.

[10]李蔚,张斌,陈伟.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新进展.颈腰痛杂志,2015,36(1):78-80.

[11]刘萃,李荣春.颈椎脊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顽固性颈源性头痛的护理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5):399-400.

[12]冯炜.颈二横突后结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1Z):108.

[13]马彩云,孙西霞.颈1颈2脊神经节阻滞联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中外医疗,2010,29(13):90-91.

[14]柯雪茹,刘刚,雷波,等.颈2横突旁注射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新疆医学,2014,44(1):60-62.

[15]袁宏杰.颈2椎旁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109.

[16]庄志刚,王秀岩.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对比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12-1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3.033

2016-12-19]

114031 鞍山市双山医院疼痛科

猜你喜欢

背根颈源神经节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当归四逆汤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SD大鼠背根神经元线粒体分裂及RhoA/ROCK通路的影响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集落刺激因子-1自背根节向脊髓转运在长春新碱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鞘内注射ZD7288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痛及血糖的作用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