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传统整骨术对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几点因素探析
2017-01-14巴音额古乐
巴音额古乐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
蒙医传统整骨术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蒙古族游牧文化在生产与实践中与疾病斗争产生的宝贵财富之一,而蒙医传统整骨术治疗方法中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快的关键因素方面,笔者认为是适当的保护骨折断端骨膜及相应骨折部位的血运,并在有效的动静结合理念之上辩证施治用药之处所在。本文就关于蒙医传统整骨术治疗骨折过程中对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优越性因素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剖析。
1 蒙医传统整骨术中减少骨膜损伤理念的体现
骨膜是骨痂形成的源泉,一旦发生骨膜严重的损伤就会使骨痂形成变慢,使骨折愈合变迟缓或不愈合,而通常的开放性手术使骨膜造成二次损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骨折的正常愈合。蒙医传统整骨术是一种绿色、自然疗法,其治疗特征中表述[1],蒙医整骨术对患者痛苦少,具有骨膜损伤微小,对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对此,笔者认为应用蒙医传统整骨术治疗骨折时相对的保护了骨膜(外骨膜、内骨膜),一定程度上避免医源性原因造成骨折后的再次损伤(二次打击)[2],并相对能够加快骨折愈合过程。现代医学证明[3],骨折正常愈合过程是通过血肿机化、骨痂(原始)形成、骨板形成-塑型等3个阶段完成骨折愈合的,而骨折愈合过程中3个阶段之间不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逐渐演进的过程,某个阶段受到阻扰时都会影响骨折愈合。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包括保守及手术治疗)骨折愈合多为间接愈合(又称为二期愈合),主要通过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形式完成愈合,而膜内成骨由前成骨细胞(骨原细胞)和体内存留部分胚胎样间充质细胞的增值、分化而成为成骨细胞,并在相应骨折断端骨膜下直接形成骨痂;软骨内成骨是由髓腔内或骨折断端间填充的纤维组织先转化为软骨组织,使软骨组织(软骨细胞)加以增生、钙化,最后变为骨组织。在骨愈合中软骨内成骨慢与膜内成骨,而膜内成骨又以骨外膜为主,任何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4,5]。因此,蒙医传统整骨术不仅对骨折断端骨膜损伤微小,不进一步破坏骨膜(内、外骨膜),有利于骨折断端膜内成骨及软骨内成骨形成,一定程度上与手术相比能够加快骨折愈合的进程。
2 蒙医传统整骨术中保护白脉、黑脉理论的体现
蒙医学中所说的白脉[6,7]是指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等神经系统,黑脉[8,9]是指包括动脉、静脉等整个循环系统。蒙医传统整骨术在治疗骨折过程中不仅重视人的整体与局部的生理性经络功能(白脉、黑脉功能),更重视骨折局部的经络功能。在骨折整复过程及整复后固定时尤为避免骨折肢体及骨折周围白脉、黑脉功能的损害,也就是说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过程中避免白脉、黑脉(主旨周围神经、微循环)的再次损伤,进一步为了骨折愈合创造有利的条件。研究表明[10],骨折愈合过程中诱导成骨细胞分化(骨痂形成)及微血管重建是骨修复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而骨折愈合过程中一方面靠自身的内环境因素(骨折断端的微循环重建情况、骨痂形成等等)进行修复,另一方面靠外环境的因素(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等等)加快骨折愈合进程。因此,蒙医传统整骨术治疗方法与手术治疗方法相比之下对白脉及黑脉功能损害微小,有利于白脉、黑脉的恢复及其生理性功能发挥作用。只要骨折肢体及骨折部位神经系统传导、血液供应情况良好,使骨折断端营养物质运送较通畅,那么骨折修复就能够顺畅,加之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及药物治疗得当使骨折愈合就可以加速,肢体功能恢复就可以加快。
3 蒙医传统整骨术中动静相结合理念的体现
蒙医统整骨术在治疗骨折当中注重骨折部位(断段)以静为主,骨折以外的部位(关节)以动为主 ,也就是说内静外动、动静结合之念。在治疗骨折过程中更加重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作用,强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之理念,认为人体是活的,不能像死水一样对待(疾病),应像活水一样(流水)对待,貌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健,静则废的道理,即便夹板固定后骨折断端需要静的,而骨折附近关节及肢体是需要动的,但两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整体,动静是相对而言的。然而,为了骨折愈合及其功能恢复能够同时并进,适当加强功能锻炼要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始终,并以分期、定期地不影响骨折断端稳定性而进行[11]。因此,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以适当加快骨折愈合的进程,同时能够防止关节僵硬及患肢肌肉萎缩作用,功能锻炼需早期以相对静为主,中期以达到动静平衡,后期以动为主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蒙医传统喷酒按摩法能对骨折断端产生微动应力作用而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12]。
4 蒙医传统整骨术治疗骨折中补肝益肾理论的体现
蒙医传统整骨术是以蒙医理论为指导,并从整体观念出发 ,以辨证施治为基础,以调理“赫依(气)”“楚苏(血)” 为主,重点治“楚苏(血)”和“ 希拉乌苏(黄色液体)” 以达到增强抗病能力和治愈骨折的目的[13]。一般骨折整复固定后,在按摩的同时辩证应用蒙药,可加快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进程 。蒙医理论认为,肝脏的精气除充养筋之外,还具有藏血和调节血的功能,并且是充养骨骼的重要物质保证。骨折以后更需肝血的调节,从生理基础上确立了治疗骨折中调补肝肾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治则。在临床上治疗骨折中、后期 ,特别在治疗骨折迟延愈合的情况下应用补益肝肾之法,收到明显的临床效果,这些充分说明了补益肝肾能促进骨折愈合的理论基础。蒙医传统整骨术治疗骨折过程中均依据“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虽然骨折属肢体的局限性损伤,但可以影响到整个五脏六腑,尤其是影响肝肾之功能正常运行,易使肝肾之功能失调。文献记载[14]“骨伤内动于肾,筋伤内动于肝,肾不生髓则不能养骨,血不濡筋,则筋松而不能束骨”,肝主筋,又藏血养筋,肾主骨,又生髓养骨,外伤损及肝肾,以致肾不能藏精以生髓,肝不能藏血以养筋,故影响骨折愈合。临床上常遇见有年轻人骨折后常出现遗精现象,老年人骨折则常发生二便失调,而不少女患者骨折后则常出现月经的紊乱。这些症状表明骨折与肝肾关系密切。蒙医传统整骨术在治疗骨折时用蒙药有一定特色规律性,骨折中、后期用药常运用补肝益肾法,促进筋骨的修复、骨折的愈合坚固。特别在一些老年骨折和一些延迟愈合的骨折患者中,常用古日古木-7、古日古木-13、扫吉德、达吉德、萨力冲阿等补益肝肾为主的药物。
综上所述,蒙医传统整骨术治则上影响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因素不只限于以上所述的几方面有利因素,骨折愈合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也很多,而在某种程度上正确认知和掌握骨折愈合的内在规律,就可以在治疗中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尽量避免和克服其不利因素,创造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有利环境和因素,从而对愈合质量上、速度上都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1]包金山.蒙医骨伤科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10:9-11.
[2]巴音额古乐,金鸿宾,黎明.损伤控制理念在严重骨折为主的多发伤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骨伤,2015.(09):811-814.
[3]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46-747.
[4]任志勇,李涛,张维彬,等.兔胫骨干骺端骨膜外截骨对延长区成骨作用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02:150-155.
[5]张继英,侯宇,薛涛,等.不同频率冲击波促进兔管状骨成骨的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01:51-55.
[6]苏日雅.蒙医白脉系调节脏腑功能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01):127-128.
[7]苏日雅,安官布,满达.蒙医白脉分布模型研究反思[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01):40.
[8]萨如拉,青格勒图.蒙药贴日很萨-1治疗萨病临床疗效观察[J/OL].亚太传统医药,2016,12(07):20-21.
[9]李静.蒙药珍珠丸在临床上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04):62.
[10]巴音额古乐,金鸿宾. 蒙药蓝刺头对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及VEGF表达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23(06):53-56.
[11]巴雅勒格,巴音额古乐.中国包氏蒙医整骨流派学术渊源及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10):72-73.
[12]巴音额古乐. 蒙医传统喷酒按摩法促进骨折愈合机理及作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01):25-26.
[13]包占宏.整骨大师包金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12):49-52.
[14]谢娇娜,朱亚玲.关于骨折愈合的藏象学说理论探讨[J].甘肃科技,2015,31 (01): 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