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鼻司心的机制探讨

2017-01-14邴雅珺张面焕丁欢阳保吉莲

中医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心火嗅觉心肺

邴雅珺,张面焕,丁欢阳,达 婷,保吉莲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解放军96351部队门诊部,甘肃 兰州 730050;3.甘肃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30; 4.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30; 5.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学术探讨·

由鼻司心的机制探讨

邴雅珺1,张面焕2,丁欢阳3,达 婷4,保吉莲5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解放军96351部队门诊部,甘肃 兰州 730050;
3.甘肃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30; 4.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级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30; 5.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肺开窍于鼻,鼻为之外窍,鼻病治肺,肺病治鼻,从鼻察肺司空见惯。然人体是一有机整体,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鼻窍司心的桥梁是脏腑经络,鼻病可涉及心,心脏有病亦可折射于鼻,因此“由鼻司心”可以有效地诊治心脏病。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关于“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的论述,李东垣指出鼻与肺心的关系,即鼻“体属肺,用属心”。通过中医的藏象、经络理论来阐述“由鼻司心”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心系病提供新思路。

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由鼻司心;机制

“由鼻司心”的理论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医家根据仅有的解剖知识指出心与肺的关系,气由鼻而入,不仅藏于肺,而且藏于心,从而完成“变化为赤”的气化过程,此生理功能与西医学肺循环的机制是大概相一致的。此即关于“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素问·六节藏象论》)最早的论述。后世医家通过长期观察鼻与心生理病理的关系,如“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指出心病对鼻具有一定的影响[1],“鼻窍于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2]“心主嗅,肺主诸气,鼻者肺之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证治准绳·七窍门》),因此有“心主臭”的说法。心主嗅是指心有主持和滋助鼻司嗅觉的功能,正如《难经·四十难》所言:“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如将鼻部位进行细化,可将鼻的山根部划属于心,因此《养生经》有“鼻者心之门”的称谓。

1 由鼻司心的生理理论依据

1.1 心主血脉,贯养鼻窍

心主身之血脉。心脏泵血功能正常,血脉上注头面而走鼻窍,同时鼻为多气多血之窍,且居面中,血脉汇聚之所。心血润养鼻窍肌膜,保持鼻窍功能的正常发挥。鼻与心以脉相承,以血相连,构成心鼻相关理论的基础。

1.2 心藏神,助鼻司嗅

心藏神,心为五藏六腑之大主,主宰一切精神意识感觉活动。嗅觉是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觉,虽由鼻司,但亦由神支配,此即“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将审察于物而心生”(《灵枢·逆顺肥瘦》)“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吴注》)及“夫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的理论,将“心主嗅”与“心主神明”密切相连接,强调鼻知香臭是在心神主导下完成的。西医学证实:鼻腔黏膜内有嗅神经分布区,在其区内有嗅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能感受进入鼻腔的气味并传入嗅觉中枢,使人产生嗅觉[3]。

2 心脉系肺,通于鼻窍

脏腑百窍以经络相系,鼻与心实现司嗅觉的功能,也可通过经络的络属来实现。《罗氏会约医镜》曰:“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亦挟上行,以窍言之,肺也,而以用言之,心也。”《灵枢·经脉篇》云:“心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心脉系于肺,小肠脉抵鼻,鼻为肺窍,心与小肠相表里,通过经络的络属链接,使鼻与心相关联。《证治准绳》指出:“鼻属手太阴肺经,又属手少阴心经。”

3 鼻与心的病理依据

鼻为肺之窍,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心肺以膜相隔,心肺有病可相互影响,肺病及心,心病及肺。然心肺为五脏,藏于胸隔,肉眼难以窥其全貌,依据“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借助外在的鼻窍可折射出心脏的功能失常,如在《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称“鼻……实心肺之门户,故经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4]。若鼻内肌膜暗红肿胀、鼻塞、嗅觉减退,知其是心脉瘀阻;若鼻衄、血色鲜红、舌尖红,可知是心经郁热;若嗅觉减退或消失,辨味失真可知心神失养。《医法圆通·卷一鼻流清涕》指出:“其从内伤而得者,由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清涕出。”[5]《东垣试效方·鼻不闻香臭论》又曰:“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面,鼻亦受之,心不能为用,而不闻香臭。”[6]因鼻与心经脉相连,心神相通,故若鼻感邪毒,则易循脉入心伤神,轻则害其神明,而见健忘、昏眩、失眠;重则毒犯营血而致高热、头痛、神昏、惊抽等[6]。

鼻为肺窍,肺五行属金,鼻亦属金,心在五行属火。下面以五行相生相克等关系来探讨鼻与心系病的关系。

3.1 火旺伐金

任何诱因导致心火旺盛,灼伤肺叶,耗伤津液,使肺叶不用,津液不布,致火灼肺而病在肺,正如《冯氏锦囊秘录·卷九》所记载:“心火太盛,必克肺金”。临床可表现为心悸,烦躁,不寐,寐则多梦等症状,在鼻表现为鼻干、鼻衄呈鲜红色、息粗等外部症状。依据内、外的表现,治则以泻心火,佐以养肺阴为主,使心火得清,肺阴得养,鼻功能恢复正常。

3.2 金燥侮火

无论外感还是内伤,使肺金之气太过,导致火不克金,即肺金之气不受心火制约,则趁势反噬心火。依据“气有余便是火”的中医理论,肺金之气化为肺金之火,根据“同类相求”的理论,使心火之上更添薪火,火势更加剧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临床鼻部表现为喘促气粗、鼻腔干燥;心系表现为心烦不寐,面赤舌红及口舌生疮等心火旺盛症状。临床应以泻肺火养肺阴佐以滋心阴为主。

3.3 金弱火旺

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使肺金本脏亏虚,可使心火之脏相对偏盛。如常见的肺阴虚证:肺为华盖,由于肺的阴津被耗,肺失滋润,致使心火乘于肺金,故可见鼻、皮肤干燥,烦热,盗汗等;阴虚内热,虚火扰心,见心悸,怔仲,心烦,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状。治以滋养肺阴佐以清心火为主。

4 讨 论

如果心肺功能失调,必然波及鼻窍,出现鼻塞不利,嗅觉失灵。患者鼻腔、咽腔由于长期炎症导致呼吸道变窄或阻塞,呼吸时气流不能畅通地进入气管、支气管,息道通气不畅,睡眠中可出现打鼾、憋气,暂停呼吸等表现。严重持久患者可并发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肺功能衰竭等[7]。对于心系病,如冠心病、肺心病、慢性心衰等都有其外在的鼻部症状,不能固守传统藏窍理论,忽略心与鼻窍的关系;不能注重西医的思维模式,忽视心血对鼻窍的濡养,及心主神明对鼻内嗅神经的主宰支配作用。清代尤怡在《医学读书记》一书中提出“鼻塞治心”的观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认为:心脉系肺,鼻为肺窍,心有病及肺而影响鼻,则“鼻不利”虽直接受肺影响,但其根本是心病。他据此理论,对此类“鼻不利”之病从心论治,获效颇捷[8]。临床所用治疗嗅觉异常的药物多具有芳香醒神之效,如石菖蒲、麝香、冰片、樟脑、辛夷等[6]。刘学法[9]认为胸痛心痹无论是轻证或重证,痛证或气病,均是由于肺气虚或肺失于宣降导致心气壅塞、肺气郁闭,甚则心脉痹阻,从而出现胸闷、憋气、气短、心慌甚则胸痛等冠心病常见症状。程康明[10]治疗真性失嗅,采用养心益肺、清气通窍法,投心肺两益汤加减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临床常通过雾化吸入、滴鼻[11]来缓解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因此鼻黏膜有反射作用,当刺激有关部位时,可产生生理和治疗效应。

[1]陈子杰,翟双庆.《内经》脏窍相关不同观点的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9,29(3):186.

[2]李挺.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58.

[3]李鹏跃,杜守颖,杨冰.中药经鼻递药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105,40(17):3456-3462.

[4]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10-651.

[5]郑寿全.医法圆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33:22.

[6]彭敏,郑昊.浅探心气与上窍的联系[J].国医论坛,2005,20(1):20.

[7]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0-161.

[8]崔应珉,李新义,詹向红.《内经》心与诸窍关系研读[J].河南中医,2001,21(5):71.

[9]刘学法.从心肺相关论冠心病的证治[J].光明中医,1999,14(4):12.

[10]程康明.心肺同治疗鼻病[J].中医杂志,2000,41(1):19-20.

[11]李贺敬.中医外治冠心病心绞痛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16):113-116.

1001-6910(2017)10-0004-02

R223.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7.10.02

2017-04-17;

2017-08-22

(编辑 马 虹)

猜你喜欢

心火嗅觉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降心火不能单用“苦降”
《心肺血管病杂志》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超强嗅觉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劳宫穴断心火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