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

2017-01-14薄湘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8期
关键词:肽酶丙氨酸性肝炎

薄湘晖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

薄湘晖

目的分析对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进行异甘草酸镁治疗的效果。方法80例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式, 观察组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14, 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的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 P<0.05)。结论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可以使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 降低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可将不良反应有效降低, 拥有较大的推行和应用价值。

异甘草酸镁;药物性肝炎;抗结核药

药物主要依靠肝脏进行代谢, 同时药物主要伤害的靶器官也是肝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成为了患者及其家属关注的焦点。在治疗的过程中, 药物会对患者的肝脏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害。本次研究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 异甘草酸镁可降低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 可将不良反应有效的降低[1,2]。本次本院通过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 有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达到了降低酶护肝的目的。保障了因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的身心健康,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中任选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0例。排除因其他原因导致肝损伤, 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均没有酗酒、肝硬化以及肝细胞坏死等情况。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 年龄最大67岁, 最小39岁, 平均年龄(43.0±8.4)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最大69岁, 最小38岁, 平均年龄(42.0±9.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须停用抗结核药物, 对其肝功能以及肾功能进行常规的检查。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 即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01)进行治疗, 首次给药剂量1500 mg/m2, 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 3次/周。观察组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942), 1次/d , 0.1 g(2支)/次, 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2周后进行一次肝功能与肾功能的复查,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服用护肝药物。每天医护人员记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的指标, 根据实际结果加以分析。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根据医护人员记录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的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是否恢复。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疗效评定标准[3]治疗效果分为显著、有效以及无效。显著:肝功能恢复正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下降>50%;无效:肝功能没有得到改善, 临床症状加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下降<50%。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显著19例(47.5%)、有效13例(32.5%)、无效8例(20.0%), 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疗显著24例(60.0%)、有效14例(35.0%)、无效2例(5.0%), 总有效率为9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 P<0.05)。

2.2 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7.6±22.7)U/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101.4±20.1)U/L,谷氨酰转肽酶为(105.1±23.4)U/L;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77.6±21.7)U/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80.6±19.1)U/L, 谷氨酰转肽酶为(81.5±22.3)U/L;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出现10例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1, P<0.05)。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的毒素以及代谢产物是造成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药物性肝炎同时也是抗结核病的并发症之一[4,5]。若患者出现药物性肝炎的现象, 不但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根据研究调查显示[6,7], 因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几率为3%~5%。药物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 因此药物的使用与肝有密切的关系。药物性肝炎的发生因素主要是用药量、用药时间以及患者本身的体质有关。异甘草酸镁是保肝药物之一, 在保肝的同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5]。

异甘草酸镁的主要成分是由甘草酸以及甘氨酸组成的,容易吸收, 易与类固醇中的靶细胞受体结合。异甘草酸镁主要作用是调节免疫功能, 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的指标, 以防肝细胞的死亡,达到护肝的目的。异甘草酸镁能够集中于肝脏, 在肝脏内转化为甘草次酸[8-10]。甘草次酸能够减少细胞的变性, 毒性小以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 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1, P<0.05)。

综上所述,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值得被采用。

[1] 张学苗, 赵欣, 任秀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防治化疗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观察.中国药房, 2011, 22(34):3218-3220.

[2] 胡红锋.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炎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 23(1):125-128.

[3] 王崇慧, 郑三菊, 占国清.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比较.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3, 25(4):203-205.

[4] 沈忱.抗结核治疗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护理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20):123-124.

[5] 杨洪芹, 安永茂, 李树旺, 等.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异常54例分析.中国防痨杂志, 2014, 16(3):134-136.

[6] 刘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6):798.

[7] 陈涛, 邓永聪.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13):45-46.

[8] 田红华, 汪水香.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医药前沿, 2014(36):27.

[9] 吴永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5):87.

[10] 赵刚.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分析.中外医疗, 2017, 36(4):137-1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8.054

2017-07-19]

415001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肽酶丙氨酸性肝炎
蛋白酶的研究历史、发现及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续1)
生物合成D-丙氨酸研究进展
鸡弧菌性肝炎流行趋势与防控要点
脱苦风味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蒙医蒙药十三味红花散对酒精性肝炎治疗的效果及药学体会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糖尿病1例
食品加工中赖丙氨酸的产生与控制分析
β-丙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转肽酶A在蛋白质和多肽修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