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若干思考

2017-01-12谢卫松汪洪潮

东方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谢卫松++汪洪潮

摘要:很多教师感到苦恼的是,一堂课所涉及的所有环节自己都能够较好把握,为什么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却不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对课堂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的不同处理,在于教师对于高效课堂与数学品质之间关系的把握。本文从教学设计、课堂引入、问题的提出、例题习题选择与讲解、教师语言、多媒体的使用、教学中的细节等七个方面给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数学品质

高效课堂是每一个中学教师的基本追求,但要达到心中的目标却并不容易。很多教师感到苦恼的是,一堂课所涉及的所有环节自己都能够较好把握,为什么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却不同呢?确实地,一般而言,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诠释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较好地实践新课程理念,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观念,保证课堂结构完整,各环节顺畅自然,学习目标准确,大胆灵活地教材处理,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语言表达清晰,多媒体应用熟练,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力,等等。客观地说,通过一定的努力,教师们都能够基本做到。差别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对课堂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的不同处理,在于教师对于高校课堂与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的把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高校课堂与普通课堂的不同之处。

考虑到讨论的代表性,本文以一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为例,通过对比赛选手参赛作品的思考,来说明高效课堂与数学品质的关系。

第一,关于教学设计。本次比赛分教学设计(20分)和课堂教学(80分)两项计分。从选手们的教学设计来看,虽然大部分选手都能给出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但目标设计空洞、不合理,重难点不准确,例习题的效率低下等现象很普遍。选手们在借鉴网络或他人资源时,不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机选择,导致问题设计雷同现象频出。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的,是可操作、可度量的,象“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等等,这样的目标比较空泛,在一节课内往往是无法实现和评价的。一般来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太多,三条左右,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即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各方面逐一列举出七八条。有的教学设计重难点不准确,如在《三角形全等复习课》中重点写成“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方法及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难点写成“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多次全等证明”。这样不仅不符合教学目标,也超出了“证明全等不超过两次”的要求。有的老师教学设计中复习引入的七八道练习和别人的几乎一样,上课时却又偏离教学设计。有的教案中出现如下内容:“已知Rt△ABC,利用尺规作Rt△A1B1C1,使∠C1=∠C,AB=A1B1,AC=A1C1,···”这里既没有注明∠C是直角,顺序也不对,应该是“使A1B1 =AB,A1C1=AC”,这样的教学使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荡然无存。所有这些绝不是巧合或偶然,而是我们不用心所致。

第二,关于课堂引入。新课改倡导情境引入新课,但情境有生活情境、知识情境、问题情境等类型,情境引入的目的是回忆旧知为新知铺垫或引出问题激起学习欲望。一个问题、一句话都可以点亮学生求知欲望的灯,课堂引入一般在3-5分钟内完成。许多老师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如在《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中,老师出示洗照片费用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列出方程组,再回顾代入消元法解此方程组,最后介绍加减消元法。这样一来,引入就花了十多分钟,新课自然无法完成。这两者可以取其一,目的达到、效果明显。又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有老师引入时安排了几项内容,从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到重要线段、判定方法等,无一落下,不分侧重,引入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下降。情境引入应遵循所设情境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授内容有本质联系,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导入新课学习。

第三,关于问题的提出。问题既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活动载体。问题质量的高低、准确与否、及时与否都关系到学生思维的质量。准确、适度、适时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数学课堂的品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问题随意、过多、不准确是年轻教师上课中常见的毛病。如在分析解方程组 的解法时,老师直接问“把方程两边相加,能得到什么结果?”这样的问题平淡如水,剥夺了学生观察的机会、思维的权利,是典型的“牵着学生鼻子走”,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如改为“这题除了用代入消元法之外,根据方程组的特点还有没有其它特殊方法可以消元?”还有象“AAS和ASA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说法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全等三角形的什么?”这样的提问是很业余的,至少要改为“已知两角一边为什么要分AAS和ASA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在证明全等三角形对应高相等时,老师为了介绍面积证法,做了如下介绍:“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当底边相等时,高也应该是相等的”,这样的叙述可以改为“除了证全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三角形的高通常和什么有关?”这样的启发也是可以达到目的的,但效果就明显不同。其他如“能不能判定全等”“这样判定对不对”等都是指向学生机械回答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个性。

课堂上除了设问要精确、简洁之外,还有许多生成的问题,需要老师抓住机会,步步紧追,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如在学生讲到“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若将角换成直角时就变成HL了”,老师应该再追问下去“为什么直角时SSA就可以了?”帮助学生找出两者内在联系和区别,渗透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又如在分析方程组 的解时,学生提出“两个方程相减就可以消去y”,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相减就可以消去y?它的系数有何特征?”这样追问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未知数系数的规律,从而为后续学习系数是整数倍、系数互质的方程组的解法做铺垫。

第四,关于例题习题选择与讲解。例题是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的工具,例题选择要典型,分析要透彻,板书要规范。好的例题直接影响学习进程,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过专家们反复实践、斟酌之后精选出来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毋庸置疑,改编或舍弃首先要对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再慎重考虑。

如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时,例题不宜太多,但又要包含系数绝对值相等、成倍数、互质三种类型,所以精选尤为重要。如可以安排例题: ,不仅可以复习用代入法(含整体代入)消元,也可以利用相加和相减来消元,这样的例题承前启后,举一反三,便于分析总结各种解法的特点,例题的功效大大增加。

在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时,有老师列举了如下例题:

例.如图所示,已知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BCN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MB。

变式一:若△ACM、△BC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M=∠BCN=90°,试问AN=MB还成立吗?

变式二:若△ACMD、△BCNF是正方形,是否具有相应的结论?

变式三:若点C在AB外,以上结论是否成立?

本例的三种变式,看似很复杂、很丰富,其实在运用知识点方面仅用到SAS,所以变式质量不高。不如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追问“CP是否等于CQ?”,这样一问不仅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还用到了ASA的判定方法,问题的效益陡增。

第五,关于教师语言。数学语言必须遵循科学、简洁、易懂的原则。教师语言准确与否决定学生听课投入程度。从听课过程来看,一言堂、满堂灌、自问自答、越俎代庖等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存在。从复习引导、方法分析到规律总结等很多时候都是由老师讲述,即使是部分学生回答,其实质仍停留在简单的重复,缺乏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教师的语言犹如饶舌的婆婆,话语越多越没有条理、没有重点。话语一多,课堂就缺乏那份应有的宁静(“大家都在紧张地思考,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下地都可以听得到”)。对于新课练习,我们许多教师喜欢用提醒、警示、甚至恫吓的语气告示学生不要犯错误,但其结果适得其反。作为习题课,更要精讲多练,讲学生易错点、疑难点、讲思想方法,对于学生已会的、不讲也会的、讲也不会的就可以不讲,让学生多做练习,在练习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探索方法、发现问题、暴露知识缺陷,这样的习题课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嘴上说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精简教师课堂语言,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是我们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另外,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具体。象两个方程相减时,有学生回答“两个多项式都要加上括号”,教师就应该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并说明加括号的原理。

第六,关于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的使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比赛所有选手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精美、课堂容量大,教师使用熟练,很好地起到了辅助教学的功能。但是有的选手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过度使用多媒体,必然会使学习的过程性受到影响,一堂课就像看电影似的,内容一闪而过,很难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将必要的分析思路、解题过程、典型方法、规范格式、学生典型错误展示在黑板上,既体现了过程性教学,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几何直观性原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黑板、教具等传统工具,教师现场操作演示、圈点勾画,这样分析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象几何证明题的分析,许多老师都是利用幻灯片显示,结果教鞭离图形太远,用展台显示学生的答案时又没了图形,缺乏直观性,只好草草了事。也有的老师为了板书,将例题的解答过程、定义、定理都写在黑板上,然后又用幻灯片显示一遍,这样就完全没有重复的必要了。幻灯片重点是在显示图片、动画演示、资源介绍、展示题目方面提供便利,不能用幻灯片替代板书。有的老师一堂课都没有板书,或者极少板书,重点、难点得不到有效的关注。

第七,关于教学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彰显水平。如果老师在细节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则说明备课不充分、不周到,上课缺乏应变能力。象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长相等”,“直角三角形中用SSS判定全等”等问题语句的出现;利用HL证明全等时,没有注明是直角三角形;学生练习的错误只是批了对错,没有改正;还有题目如“已知,C是路段AB的中点,两人从点C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两条直线行走,并同时到达D、E两地,DA⊥AB,EB⊥AB,问D、E与路段AB的距离相等吗?” 因为垂足不一定恰好是A、B两点,所以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够严密。这些细节都说明教师备课时不够细致,考虑不够周全,磨课不到位。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