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子寒热属性考证
2017-01-12刘路星于丽娜
刘路星 于丽娜
·学术探讨·
枸杞子寒热属性考证
刘路星1于丽娜2
枸杞子;四性;中药;考证
枸杞子,临床用名枸杞,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熟果实,主产于宁夏、内蒙、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其中宁夏中宁地区所产的枸杞子质量最佳[1]。枸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传统滋补类名贵中药,归肝、肾经,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临床可常用于治疗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2]。
1 枸杞子寒热属性争论
医家对枸杞子的功效认识比较一致。然而历史上诸多本草著作对枸杞子的寒热属性的论述各抒己见,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1 性温说 此论大多以色定性,认为枸杞子为五味中的甘,颜色为红,必定四性属温。《本经逢源》记载:“枸杞子味甘色赤,性温无疑……安有味甘色赤,形质滋腴之物,性寒之理”[3]。《本草新编》亦有注释:“(枸杞)味甘、苦。气微温,无毒。”[4]认为枸杞味甘,性微温。
1.2 性寒说 此论多认为枸杞子性为微寒或微凉。《唐·新修本草》记载:“枸杞,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5]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注解此药认为,枸杞感天令春寒之气,兼得地之冲气,故其味苦甘,气寒而其性无毒。《本草经解》云:“枸杞子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6]《医学衷中参录》曰:“枸杞子,味甘多液,性微凉。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7]
1.3 平性说 此论认为枸杞子既能滋阴又能补阳,寒热偏性不明显。《药性论》认为“(枸杞)子叶同说,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8]《宁夏中草药手册》记载“枸杞性味甘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1]《临床应用中药学》认为“枸杞子,味甘,性平;为滋补肝肾、明目之药。”[9]《中
2 枸杞子性味当属微寒
2.1 以色定性论不足据说 历代认为枸杞子性属温者多是以色定性。认为枸杞子色红,中药性味确定是在以五行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而机械的从五行角度出发便推断枸杞子为温性,此论诚不可取。黄宫绣在《本草求真》就记载:“今人因见色赤,妄谓枸杞补阳,其失远矣,岂有甘润气寒之品,而尚可言补阳耶?若以色赤为补阳,则红花、紫草其色更赤,何以不言补阳而曰活血?”[10]黄宫绣的这种实事求是的观点很好地反驳了性温说的说法。
2.2 性平论为妥协说 性平说在古代本草著作中少有,多见于《宁夏中草药手册》、《内蒙古中草药》、《中国药典(2010年版)》等近现代著作中。此说多认为历代诸家本草记载枸杞子或能滋阴或能补阳,或称其性温或称其性寒,错综不已,遂定为性平说。其实此论忽略了枸杞子寒热偏性,是一种不确切的说法。
2.3 不良反应反推性寒说 《本草逢原》记载元阳气衰,阴虚精滑者当慎用枸杞子。《本草利害》注解此药时记载:“虽为益阴除热之要药,若脾胃虚弱,时泄泻者勿入。须先理脾胃,俟泻止用之。须同山药、莲肉、车前、茯苓相兼,则无润肠之患。”[11]可见历代诸多医家对于服用枸杞子后容易导致泄泻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可以推断枸杞子为寒性药物,有一定的凉泄作用而导致泄泻。
2.4“离家千里,勿食枸杞”理解错误说 对于这句话,多数人错误地理解为枸杞子有补肾壮阳而助性的作用。《本草备要》有记载“古谚有云:离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属火,能补精壮阳……”[12]的论断。但是在《景岳全书》中张景岳认为:“虽谚云:离家千里,勿食枸杞,不过谓其助阳耳,似亦未必然也。”[13]就对枸杞子的壮阳的作用提出了异议。《新修本草》记载:“俗言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言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5]直接否定了枸杞子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其实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枸杞子有补益肾精的作用。中医认为肾精包括两方面,一是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总称,一是生殖之精,所以不一定是补阳才会对性功能有促进作用,肾阴、肾精不足,都能影响性功能。另外,从阴阳互根、阴阳相互转换的角度来说,多服用枸杞可以滋肾阴以壮肾阳[14]。所以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枸杞子可以补益肾精,非能壮阳。
2.5 医家亲身试验说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一则服用枸杞子治疗脏腑间热的医案:“愚自五旬后,脏腑间阳分偏盛,每夜眠时,无论冬夏床头置凉水一壶,每醒一次,觉心中发热,即饮凉水数口,至明则壶中水已所余无几。惟临睡时,嚼服枸杞子一两,凉水即可少饮一半,且晨起后觉心中格外镇静,精神格外充足。”[7]以自己的亲身用药体会认定枸杞子其性决不热,且确有退热之功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枸杞色红则认为其性温的论断值得商榷。而“离家千里,勿食枸杞”的正确理解当是枸杞能补益肾精而非壮肾阳。临床上多食枸杞会导致腹泻,古有医家认为枸杞为益阴除热之要药,若脾胃虚弱泄泻者勿入。近代有大家张锡纯用枸杞子治疗脏腑间热的验案亦提示枸杞子性微寒。
[1]宁夏中草药手册编写组.宁夏中草药手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1971:561.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32-233.
[3]吴昌国.中国历代药论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32.
[4]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3.
[5]唐·苏敬撰.尚志钧辑校.唐·新修本草术部上品卷第十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20.
[6]清·叶天士.本草经解[M].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11:92.
[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药解读[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7:120.
[8]马子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799.
[9]颜正华.临床应用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77.
[10]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2:41.
[11]清·凌奂.本草利害[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19.
[12]清·王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4.
[13]明·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57.
[14]刘立夏.莫以枸杞补益肝肾而妄谓其为补阳之品[J].中医药学报.2011.39(6):129-130.
1浙江省绍兴市第三医院皮肤科(绍兴 312099);2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绍兴312030)
刘路星,Tel:15397149030;E-mail:liuluxing13@163.com国药典(2010年版)》亦记载“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2]
(收稿:2016-12-08 修回:20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