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社会信仰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

2017-01-12谷生然

关键词:信仰形式马克思主义

谷生然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论我国社会信仰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

谷生然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社会信仰的和谐发展, 从根本上要求各种信仰形式之间“和而不同”。 社会信仰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 各种社会信仰形式应当自觉地以科学信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 尊重科学; 积极弘扬传统社会信仰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吸收本民族信仰形式的合理成分, 将人类利益与民族利益相统一; 在法治框架下充分保障多种信仰形式自由发展, 反对个人信仰凌驾于法律之上, 将法治与个人信仰自由有机地统一起来。 社会信仰发展的核心是促进人类对真理的深入探索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 传统社会信仰; 民族信仰; “和而不同”原则

0 引 言

我国社会信仰的和谐发展, 要求人们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来对待各种信仰形式, 既强调各种信仰形式应尊重科学, 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 又高度重视在法制框架下来充分保障多种信仰形式自由发展。 各种信仰形式相互竞争、 相互融通, 促进了社会对真理的自由探索。

社会信仰是多样性的统一。 从统一性上看, 不同信仰形式都统一于人类关于真理的认识与实践。 从差异性上看, 不同信仰形式之间、 同一信仰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特色。 如果以一种信仰形式抑制其他具有合理性的信仰形式, 将压制人们对真理的认知和实践。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社会信仰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

1 尊重现代科学, 以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

现代信仰建设应当坚持并积极发展科学信仰,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信仰包括科学主义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 科学信仰中, 代替宗教“上帝”地位的是规律, 其中科学主义信仰的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 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坚持自然界与人类历史彻底统一的规律。 详见谷生然《社会信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五章“现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现代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为基础形成的关于世界真理的认识与实践的世界观体系, 是科学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 人的自由、 解放并不源于获得来自彼岸世界中神灵的拯救, 而是只有通过人类劳动、 科学发展在此岸世界以现实的手段来解决人类社会的现实矛盾, 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科学信仰,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是人类信仰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积极成果。

社会信仰的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真理的过程。 从历时态上看, 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受制于人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人类对世界真理的认识与运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渐进过程。 这就使人类社会信仰从整体上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共时态上看, 体现一定时代精神的真理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有的侧重于求真, 有的侧重于求善, 有的侧重于求美。 这也使具有合理性的社会信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前现代话语体系过多地夸大自然界的神秘, 形成抽象化的“神意”或“天意”, 并将文化权威的思想高度教条化, 以特定的宗教创始人或者文化开创者的思想或生活智慧来教导人们, 增加社会凝聚力, 力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可是, 真理并不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 也不是仅仅存在于少数智者(如特定宗教创始人或者文化开创者)的思想中, 真理存在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 并且不断累积, 不断深化。 强行把某些宗教创始人或文化开创者的观点等同于真理或者事实本身,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宗教信仰者及其他教条主义者抹煞客观事实, 并使人陷入虚伪或者虚幻的主观主义之中。

弗兰西斯·培根和勒内·笛卡尔率先打破传统科学的话语体系, 倡导新的科学观。 弗兰西斯·培根认为, 我们所拥有的科学大部分来自希腊人, 而希腊人的智慧耽溺于争辩, 是和探究真理相违的一种智慧。[1]50培根建议, 以简单的感官知觉为起点, 严格限制心灵的作用, 每一步推论, 都应当严格以事实或实验加以严格限制。 “感官的证验, 在某种校正过程的帮助和防护之下, 我是要保留使用的。 至于那继感官活动而起的心灵动作, 大部分我都加以排斥”, “对心灵本身从一开始就不任其自流, 而要步步加以引导”[1]2-3。 理解力应当遵循一个正当的阶梯, “一步一步, 有特殊的东西进至较低的原理, 然后再进至中级原理, 一个比一个高, 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 这样, 亦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对科学有好的希望”。 培根告诫:“对于理解力切不可赋以翅膀, 倒要系以重物, 以免它跳跃和飞翔。”[1]88而笛卡尔则认为, 新科学应当研究科学方法, 他高度肯定逻辑学、 几何与代数在科学方法中的作用, “要去寻找另外一种方法, 包含这三门学问的长处, 而没有他们的短处”[2]15。 这一新方法, 笛卡尔称为“普遍数学”的方法, 并认为数学方法应当被广泛应用到其他学科。

现代科学信仰奠基于近现代科学与批判宗教信仰, 包括科学主义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19世纪中后期, 科学的发展推进了人类信仰进步。 费尔巴哈揭示了上帝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 不是上帝创造人, 而是人创造上帝和宗教;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种是自然界长期进化、 自然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 恩格斯领导的科学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展; 这些事件使人们认识到, 人的解放不在于以彼岸世界的神灵为保障, 而在于人在此岸世界不断地从必然世界向自由世界发展。 在扬弃宗教信仰的过程中, 以马克思、 恩格斯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以罗素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信仰得到了发展。 科学主义信仰的最高主宰不是上帝, 而是世界的科学规律与真理, 它认为只有奠基在科学基础上的知识以及其他人类文化才是最权威、 最严肃、 最有益的人类精神成果。

马克思主义信仰克服了科学主义信仰忽视个人自由的局限, 是更加全面、 彻底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科学主义信仰在自然观上是高度一致的, 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历史观领域坚持唯物辩证法原则, 将人的自由与自然规律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会更尖锐,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社会主义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实现社会成员的自由、 民主、 平等权利, 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成员在经济上拥有自由、 公平、 充分发展的权益与物质保障。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83

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内在逻辑而言,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当在当代社会信仰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 然而, 受制于多种因素,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极其有限。 一方面,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更多地诉诸于个人的理性认识能力, 基本成员主要是一些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科学工作者, 没有核心的科学组织, 也没有建立能够辐射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 主要通过科学对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来影响社会; 另一方面, 传统社会信仰在现代社会信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社会信仰在历史上依靠权威式的组织系统, 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形成了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不同程度地延续到现代。

2 积极弘扬传统社会信仰的当代价值

信仰建设是一种累积性的文化建设, 现代科学信仰与传统社会信仰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 现代社会信仰建设应当将传统信仰的合理性与科学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信仰的发展, 促进当代民族文化的发展。

传统社会信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 是对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特定社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 延续到今天的社会信仰形式。 由于信仰是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立义, 规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发展道路, 规范着个人道德的基本内容, 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核心价值论原则, 因而社会信仰是社会文化的核心。 传统社会信仰对特定社会(例如民族、 国家、 文化共同体等)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传统社会信仰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导原则, 是理解传统文化的根本线索, 而传统文化则从经济、 政治、 法律、 哲学、 道德、 文学、 艺术等各方面体现着对传统社会信仰的理解与执着。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传统社会信仰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根本上优越于传统社会信仰, 具有传统社会信仰所不具备的丰富的科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内容。 同时,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传统社会信仰的合理性内容作为自身真理性的基本环节。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离不开传统社会信仰, 没有传统社会信仰,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失去存在的文化土壤, 沦为支离破碎的抽象原则。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自然观上相对于传统社会信仰具有根本的进步。 传统社会信仰在其自然观的基本原则上, 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上帝、 神灵的存在, 以一种幻想的、 主观的世界联系作为真实的联系, 严重制约了人的能动性, 给社会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恐惧、 烦扰与冲突。 特别严重的是, 一些打着“宗教”名义的极端宗教徒, 其自然观、 历史观建立在完全虚幻、 想当然的世界联系的基础上, 固执己见, 不能自拔, 堕入迷信与邪教之中, 逐渐偏离了人类宗教及其他各种教育追求世界真理的本质目标。 而科学信仰,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则是使传统社会信仰走出困惑、 迷信、 虚妄与荒谬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事实、 科学实验、 科学发展为基础, 揭示了自然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自然界不是神创的结果, 而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的自我发展的自然历程;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人类的发展奠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利用, 人的思维是外部世界(特别是社会生活过程)的反映, 只能以外部世界的客观联系为基础。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建立在对传统信仰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真理并不排斥历史, 真理与历史是统一的。 真理不但与自然界、 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相统一, 而且与人类的思想发展史相统一。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传统信仰之间是一种既克服又继承的辩证否定关系。 一方面,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近现代科学为基础深入解开自然界、 人类社会发展的神秘性面纱, 把在传统信仰中“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领域“知其所以然”, 把传统信仰认识不到的所谓“上帝” “神灵”统治的神秘区域“去魅化”; 另一方面,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传统信仰的合理性内容构成自身认识的一部分。 与特定历史实践相一致的传统信仰蕴含着一定的真理性内容, 现代信仰并不排斥传统信仰中被世世代代的人类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合理性内容。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与认识是一个过程。 离开了传统信仰, 人们不能深入理解现代信仰的价值, 现代信仰在与传统信仰的比较、 继承中显示其生命力。 如果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只强调某一历史阶段上的独创性真理, 而忽视客观历史的整个发展历程, 忽视对传统信仰、 传统文化中的真理性的继承与吸收, 那么, 他们并不能够相对全面地获得真理, 也不能成为当代最合理的社会信仰的真正代表。

在伦理理性、 审美理性方面,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还需要以传统社会信仰作为补充。 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发展人类知识理性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在发展人类伦理理性、 审美理性方面则存在着严重不足。 例如, 科学主义信仰以近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 以事实、 实验、 数学为基本工具, 推动着人类不断深化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 人们在知识理性层面获得了巨大进展, 但是, 科学信仰的研究重心是认识自然规律, 并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界之外的历史现象, 也就不能在伦理理性、 审美理性方面做出根本性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实践分析方法等深入研究经济、 政治、 精神生活等社会生活各领域, 在认识人类历史规律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 马克思主义信仰侧重于历史领域的知识理性, 而对于现代伦理理性、 审美理性, 其思想则往往较少, 而且比较宏观。 例如, 关于伦理理性、 审美理性, 其基本思想是消灭私有制, 消灭私有观念, 实现人的丰富性发展, 这样, 人才能够全面地理解蕴含于事物中的美, 真正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奴役制, 建立自由个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度重视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人类社会最终将消灭私有制的目标无疑具有合理性, 然而对于那些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困境仍然存在的国家而言, 这些任务超越了当下所处的具体历史发展阶段, 超越于具体国情。 因此, 广泛地吸收人类在伦理理性、 审美理性方面的积极成果, 特别是传统社会信仰中所蕴涵的合理性内容, 服务于社会主义与人类解放的现实需要, 是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

发挥传统社会信仰的当代价值, 应当优先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信仰。 第一, 传统民族信仰是民族内部不同人群之间长期融合的结果, 是增加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 传统民族信仰历经各种复杂严峻的历史事件考验, 是民族内部不同人群之间文化交流、 文化碰撞、 文化创造的体现, 不但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 而且成为千百年来各阶层民众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 第二, 传统民族信仰是现代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现实是一个整体, 既蕴含着丰富的合理性, 又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相对于发达国家, 不发达国家传统信仰的这种局限性显得尤其突出。 意识到传统民族信仰的局限性, 有助于人们增强建设民族信仰的危机感, 明确改进传统民族信仰的方向。 然而, 彻底否定传统民族信仰的合理性, 不但否定了千百年来这个民族的存在价值, 而且也使现代民族文化建设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自信心。 传统民族信仰的合理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绝对圆满的, 即使传统民族信仰具有众多的局限性, 也需要分清主次, 分步骤地、 踏踏实实地逐渐加以克服。 第三, 任何一个独立民族的信仰都只能是立足于本民族现实物质条件、 精神条件基础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信仰。 民族的发展, 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发展, 更是精神文化、 精神信仰的发展。 失去了民族信仰、 民族文化, 民族也就失去了灵魂。 独立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 精神信仰, 是民族独立自由发展的坚实根基。 第四, 防止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殖民、 精神控制的需要。 信仰殖民是文化殖民的主要途径。 文化殖民指发达国家打着信仰自由、 传播先进文化的旗号, 以巨额资金在不发达国家、 敌对国家中培植、 传播、 发展本国宗教信仰、 本国意识形态, 形成依附于发达国家的宗教势力、 文化势力、 政治势力, 从而实现发达国家全面控制不发达国家、 敌对国家的目的。

有人寄希望于引入西方的基督教信仰, 使西方文化在中国真正扎根, 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说明了宗教是人的创造物, 即不是宗教创造人, 而是人为了特定目的创造了宗教。 宗教教条化、 神化自身的意识形态, 严重压抑着社会的文化创造力。 与其说是基督教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不如说是西方知识分子在反抗基督教统治的过程中促进了近现代科学信仰与人本主义信仰的发展。 精神文化的发展没有固定模式, 以所谓“西方文化”的固定模式改造“中国文化”, 不仅没有创造文化, 反而扼杀了本民族文化创造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发展的源泉在于人立足于实践基础上来充分调动精神创造性地批判继承各种文化, 以“我”为主, 所有外来文化都仅仅是发展当代文化的材料。

3 多种信仰形式相互竞争, 相互融通

在法治框架下充分保障多种信仰形式自由发展, 通过多种信仰形式相互竞争, 相互融通, 从而促进社会信仰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信仰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种信仰形式, 这些信仰形式塑造着多种相互冲突的价值原则。 这些冲突本质上是精神文化领域的冲突, 只要人们遵循合理的规则, 就能够帮助人们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索和认识世界真理。

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信仰领域普遍地存在着多种信仰形式。 人们的思想受到实践经验、 文化知识水平、 教育程度、 地区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个人的世界观存在着种种差异。 人们的信仰首先表现为多种多样的、 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个人信仰。 大多数人从社会现存的多种信仰形式中选择一种或综合多种信仰形式作为个人信仰的目标模式, 也有少数优秀者以现存社会信仰形式为基础创造了新的个人信仰形式, 并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推动了历史进步, 成功地将个人信仰形式转变为社会信仰形式。 大多数人只是顺应着社会习惯遵循着信仰规范, 对信仰组织保持着一份敬畏或尊敬, 而将主要精力置于经济、 政治、 日常生活的现实关系中。 只有少数的信仰热诚者、 孜孜不倦的知识探索者将主要精力置于精神领域, 他们热诚地争论着信仰教义的是与非, 不断形成新的更加丰富的理论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力求使信仰与现实社会生活更加一致。 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 信仰形式不断向周围世界扩展影响。 随着世界交往的日益密切, 各种信仰形式在不同社会中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多种信仰形式相互竞争, 其共同目标为对真理的探索。 如果某一种所谓的“信仰”拒绝真理, 那么, 这种“信仰”形式就失去了信仰的性质, 而沦为迷信或邪教。 多种信仰形式并存, 并不能说明这些信仰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同等的。 信仰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 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些信仰形式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真理性认识, 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与现代科学的规律相一致。 正是因为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现代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 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 所以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成为现代社会信仰中的主导性信仰形式。 现代科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了主导性的力量, 只有立足于现代科学, 各种信仰形式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其合理价值。 正如罗素认为:“掌握了科学的国家, 在战争方面, 在商业方面, 以及在令人羡慕的其他成功之处上, 都堪称是最强盛的民族。 当今世界, 只要与科学为敌就不会有任何机会再获成功。 相继而来的是, 我们从中世纪继承的某些东西正迅速地化为乌有。 在科学面前, 连宗教也不情愿地做出了让步, 结果被科学深深地改变, 已不再那般顽冥了。”[4]15

多种信仰形式相互竞争, 相互融通, 和谐共处, 需要以法治为基础。 各种信仰形式之间应当相互竞争, 甚至在思想上相互冲突, 相互驳斥, 而不是让这种探讨真理的局面消失。 约翰·密尔认为:“可怕的祸患不在部分真理之间的猛烈冲突, 而在半部真理的平静压熄。 这就是说, 只要人们还被迫兼听对方, 情况就总有希望; 而一到人们只偏注一方的时候, 错误就会转化为偏见, 而真理本身由于被夸大变成谬误也就不复具有真理的效用。”[5]83真理不怕争论, 因为只有在争论中, 真理性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修正存在的问题, 并且有助于更好地深入人心。 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每一种具有一定真理性认识的观点、 理论自由表达的权利, 给予每一种信仰形式自由追求真理的权利, 使思想自由权利、 信仰自由权利不受行政权力的非法干预, 防止某种主导性见解借口其合理性压抑思想自由、 信仰自由。 法治也可防止思想自由权利的滥用。 人们行使思想自由权利, 尽管社会应当给予思想自由以广阔的活动空间, 但是应当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法治是对民主权利的保障。 各种信仰形式相互并存、 相互竞争、 相互融通, 也是维护每一种信仰形式自身民主权利的需要。 只有在现代民主制度下, 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基础上的多种信仰形式的合理并存。 近代政治解放的过程, 既是个人摆脱政治暴政统治的过程, 也是个人摆脱天主教等信仰专制、 文化专制的过程。 受制于近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 个人并不能获得完全解放, 而只是获得了政治层面的解放。 从个人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上看, 政治解放尽管不能消灭宗教, 但是可以把国家从宗教的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说:“人把宗教从公法领域驱逐到私法领域中去, 这样人就在政治上从宗教中解放出来。”[6]4政治解放使宗教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不再作为一种国家性力量统治社会。 宗教与政治分离, 使宗教信仰不能作为个人意志或部分人的意志凌驾于国家之上。 同时, 宗教与教育分离, 使宗教不能干预教育, 只能在其信仰者内部实施, 而不能扩大到整个社会, 整个社会的教育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进行。 一些宗教徒借口现代教育的弊端, 利用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身份, 把孩子交给自行举办的宗教学校实施各种教育, 这是宗教对教育的非法干预。 现代社会中, 各种信仰形式的自由并不是极端自由。 每一种信仰形式都应当自觉维护公共利益, 尊重其他信仰形式在探索真理方面的民主权利。

总之, 多种信仰形式并存是发展真理的必要条件, 而民主法治建设是信仰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 只有加强信仰领域的民主法治建设, 依法把信仰生活纳入法制轨道, 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保障社会信仰自由。 信仰自由不是无约束的极端自由, 也不能消解科学与法制, 如果信仰领域实行极端的自由主义原则、 无政府主义原则, 则将导致那些不同信仰社群之间产生尖锐的社会冲突, 最终导致战争和社会分裂, 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1] [英]培根. 新工具[M]. 许宝骙,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2] [法]笛卡尔. 谈谈方法[M]. 王太庆,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4] [英]罗素. 罗素自选文集[M]. 戴玉庆,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5] [英]约翰·密尔. 论自由[M]. 许宝骙,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OntheFundamentalPrinciplesof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SocialBeliefsinChina

GUShengran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China)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beliefs, it is necessary to deal with various forms of belief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There are several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beliefs: all forms of belief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Marxism belief, respecting science, actively carrying forward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beliefs,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beliefs, and achieving the unity of human interests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o guarantee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orms of beliefs under the rule of law, ensuring no individual beliefs over the law, and unifying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freedom of individual beliefs. The core of developing social beliefs is to promote the deeper expl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th.

Marxism belief; traditional social belief; national belief;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1673-1646(2017)06-0008-05

2017-09-17

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 我国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与科学信仰发展(SC16E074)

谷生然(1972-), 男, 教授, 博士, 从事专业: 马克思哲学、 哲学史、 信仰理论。

B089.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6.002

猜你喜欢

信仰形式马克思主义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小议过去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