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2017-01-11丁清华

海峡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丝路福建文物

■ 丁清华

《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是福建博物院主导的历时三年倾心打造的顶级文物大展,于2014年开始先后在国内各大博物馆展出。2014年4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8月山东省博物馆展出、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展出、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展出;2015年2月珠海市博物馆展出、5月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展出、5月厦门市博物馆展出、8月天津市博物馆展出、11月泉州市艺术节展出、12月海南省博物馆展出;2016年4月新疆博物馆展出。与此同时,展览还先后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澳大利亚、英国、法国、西班牙、泰国、印度尼西亚、荷兰、比利时、希腊、巴西、智利等多个国家,及澳门等地区展出,深受业界内外的好评。

2014年5月18日,经过严格的评选, 《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展的荣誉称号。

2016年9月18日至9月27日,《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在希腊的比雷埃夫斯考古博物馆、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市文化局、瑞典的斯徳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2017年3月10日至3月22日,《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分别在巴西圣保罗亚洲文化中心、智利圣地亚哥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和阿根廷友城波萨达斯州立博物馆成功举办,又获广泛赞誉。

“丝路帆远”已然成为一张代表着合作共赢的名片,它犹如一艘承载着千年海丝文化的航船,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送去中华文化友好的问候。

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学术界又延伸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从而跨越时空地将全球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串联起来。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将为世界打造出连接欧亚、辐射4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文化大走廊。

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悠久的历史背景,结合丰富的学术成果的积累,福建博物院联合沿海7省51家博物馆,通过严格筛选与审慎研究,从全国数十万件文物中选择展品,打造出《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其分四部分,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展品涵盖了瓷器、丝绸、陶器、金银器、香料、青铜器、古钱币、玻璃器、古代装饰品等门类。展览以珍贵的文物为载体,以物说史,将观众带入古代东南沿海先民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用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文物,集中向世人展示先人们在贸易、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比如,来自福建博物院的烟色梅花罗镶花边单衣,其出土于福州的南宋黄昇墓,从该墓葬发掘出一批刺绣技法完整的南宋刺绣品,这些单衣不仅展示古代中国丝绸业的发达以及古代繁复而奢华的刺绣技法信息,也表明在宋代,中国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各个方面的生产技术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为了让观众通过展品领略展览的主题思想,展览突出展示与海洋相关特性的文物或者背景资料。在编写陈列文本时,福建博物院力求详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邀请参展博物馆的专家先后6次对展览文本进行重要的讨论和修正。强调要抓住中国海洋文明中“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儒家济世情怀与理想精髓,以试图通过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为目的,以此展示人类的创造文明,促成共同发展。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观展后表示,“本次展览是我国文博界的一项重要展览活动,也是我国文博界围绕中心、配合大局的一项具体举措。”

通观中国历史,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航海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国最为强盛的时代,表明航海兴则国家兴。这方面的内容在展览中有鲜明体现。

对话和开放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海上丝绸之路是这种对话和开放的象征,《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用一个个精美的文物默默地展示这场讲信和睦的对话历史。一千多年前,来自印度或者马来西亚的刺桐遍植泉州,进而成为泉州的别称;歌曲《茉莉花》成为中国民歌代表,而相传茉莉花是随着阿拉伯人蒲庚寿进入泉州的云麓山庄。中国以“海纳百川”的情怀接纳一切异域的优秀文化。展览用一目了然的图表告诉世人:没有海上丝绸之路,舌尖上的中国就无从谈起。50多种农作物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其中玉米、花生、番薯在明清人口大发展时造福了中国人。300多件展品都在共同诉说一个主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中国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在经营海上交通和东西方贸易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自古就是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西面高山险川将福建环抱,沿海的省份没有一个像福建这样依赖于海洋,这里的人唯有“耕海为田,讨海为生”。文献记载,汉代以降福建就承担起开展海外交通贸易的重任,“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迅海而至”。唐代,福建已呈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繁荣贸易景象。至宋、元,泉州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除了随处可见的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妈祖文化、宁德廊桥、侨批等一系列优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深深潜藏于八闽大地的脉络之中。海丝印记不仅藏于故纸文献中,更活在城乡的每一寸肌理之中,镌刻在大街小巷、古建筑、碑刻之上。遍布全省的窑址、港口、碑刻、海神庙宇,都在诉说着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分解的情缘。

1300多年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因商贸而大交融,来自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不仅有大批遣唐使来到中国,也有从中国走出去的鉴真、义净等高僧到国外弘扬佛法。佛教通过海、陆两道传入我国,其中海路是佛教由印度半岛传入我国沿海的山东、江苏等省,进而传入中原,再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重要途径。收藏于山东博物馆的“蝉冠菩萨像”,从宗教艺术的角度反映出当时海上丝路的繁荣。

700多年前,在元代,西方最伟大的旅行家之一马可·波罗跟随商队游历过中国许多城市,所著《马可·波罗游记》详细描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历史、艺术、风俗等,为西方人构建出东方世界的梦幻与繁华,促进了东西方彼此的认知与交流。

星移斗转,岁月沧桑,历史更迭。明初,福州港的风采再次回归,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将福州闽安、长乐太平港等作为休整补给、招募水手、制造船舶的基地。在全球大航海时代全面展开之前,郑和的下西洋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推向了又一高峰。“丝路帆远”展览中所展示的“三宝大人”刀、天妃碑、宝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遗址等,都是海丝历史中的见证者。

《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以波澜壮阔的气势,回望中国跨越千年的古老海洋记忆,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承载着商贸、人文的文明之旅、和平之路全景式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在展览中,可以看到伊斯兰教的圣墓、基督教的跺石、印度教的碑刻、摩尼教的造像,以及佛教的砖塔、道教的宫观和谐并处。在中国古人制造的瓷器上,可以看到摩羯纹、海兽葡萄纹、鹦鹉纹、狮子和胡人造型等各种来自异域的形象。

这次展出的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利玛窦编绘的《坤舆万国全图》,系彩色摹绘本地图,全长3.8米,宽1.92米。标注有各大洲、大洋,使用了赤道、回归线、南北极等概念,将地球分为5个气候带,各大洋中还绘有不同类型的帆船及鲸、鲨等海生动物。这幅地图向人们直观展示了地球的原貌,改变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观念。该图在西方习惯基础上,将本初子午线向左移动了170度,使中国居世界之中,成为此后中国出版世界地图的最早范本。

这次展出的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广彩开光人物故事图(潘趣)大碗,高16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22厘米。碗内外口沿、腹部装饰开光人物故事图,色彩华美富丽,纹饰繁密。由于以外销为主,广彩瓷器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承载了大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也成为向我们展示当时西方社会生活面貌,以及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信息的载体之一。

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古代世界各地人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也将当下世界经济、文化联系在一起。“丝路帆远”展凝结了海丝沿线各省市的文物精品,也凝结了各地文博人的智慧结晶,展示出“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丝路福建文物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文物的栖息之地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