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与国文教育改革

2017-01-11

海峡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国文国语蔡元培

■ 颜 禾

绍兴故居前的蔡元培塑像

蔡元培(1868-1940),浙江山阴人,毕生献身教育,贡献卓著,是我国近现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元培于1907年赴德国留学,广泛接触并研究西方的哲学、美学和心理学,1912年9月再度赴德研修,1913年10月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成为民国教育的设计师。他对中国的封建教育进行改革,亲自主持制定并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取消忠君、尊孔的课程,废除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的制度,要求教育联系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这个教育制度具有反封建意义,建立起了“国民教育”的新体制。1916年至1923年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28年8月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作为民国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一位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在主持并参与教育改革和活动的同时,一直关注国文教育,参与国文教育改革,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蔡元培早年曾在南洋公学担任国文教师。南洋公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盛宣怀奏请设立,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增设特教班,蔡元培应聘任特教班总教习。他指导学生,参考并采用书院的模式,即学生自由阅读,写出札记,由教员阅批;月终由教员命题考试,评出等级,送交鉴定。这种札记实际上就是读书笔记,由他为学生规定修学门类及应读的参考书,学生按其规定自认一门或两门,每天写读书笔记呈交,他亲自批改,隔一两天发下。每月作文一篇,也是由他出题和批改。他注意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一般每夜召集两三个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有时对学生提出问题,有时让学生讲述学习心得,有时请他们谈论对时事的感想。全班42人,每人隔十来天都要到他房里谈话一次。课余时间也被利用起来,主要用以指导学生自学国文。他认为,学生今后要引领社会,发动群众,必须擅长口头表达。因此,要求学生练习口才,讲好国语,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演说、开展辩论,自己则从旁予以指导。这就是蔡元培早期的国文教学实践,既吸收传统的方式,又引入了新的元素。

1912年2月,蔡元培与诸位同事起草学校法令,筹备召开高等教育会议,但他认为其中有关教育方针的论述较少,应当对此发表意见。同年4月,蔡元培向参议院作了有关教育方针的政见演说,系统全面地阐明了其对新教育方针的主张。他批评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要求对清朝末年“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旧教育宗旨进行改造,提出“五育”,即“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及美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新方针。他指出,这五种教育在国文教育中应占一定的比例。按他的意见,“国语国文之形式,其依准文法者属于实例,而依准美词学者,属于美感。其内容则军国民主义当占其百分之十,实利主义当占其百分之四十,德育当占其百分之二十,美育当占其二十五,而世界观则占其五。”①就是说国文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就形式而言,语法文法的教学,在智育范围内,是主张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实利”所要求的,而修辞技巧的掌握,相当于进行美育,因为关涉到美感问题;就内容而言,对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分量应作规定和安排。蔡元培对国文教育实施“五育”的阐述,把实用知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德育和美育也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国文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可以为实施教育宗旨服务,贯彻教育方针的任务也能在国文教育中的各个方面得到落实。

蔡元培夫妇新婚照

1916年3月,为了筹备设立华工学校,推广在法华工的教育,华法教育会开设师资班,招收教师24人。开学定于这一年的4月3日,入学新生由蔡元培考核检验,该班的德育、智育讲义也由其编写,名为《华工学校讲义》。他亲自讲授,以便通过这些师资转授华工。同年8月起,这一讲义分编陆续在《旅欧杂志》上发表。1919年8月,汇编后在巴黎印刷成书。此后,全国通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均选取其中若干篇为课文,如《舍己为群》《理想与迷信》等。在智育“文字”篇中,蔡元培说,借助文字的记忆和传达的助力,一切以往的思想,可以留存传递到将来;而交换知识的范围,可以不受远近、时间的限制。他写道:“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节,积节而成篇,是为文章。”②他认为:文章有三类,一是叙述文,二是描写文,三是辩论文。叙述之文,或叙自然现象,或叙古今人事,以及记载自然科学和历史等;描写之文,抒写人类感情,诗赋词曲属于此类;辩论之文,用以证明真理,纠正谬误,如孔孟老庄的著作,古文中的论说辩难等属于此类。三类文章,互有出入,如叙述历史常加入论断,诗歌中有的也讲述故事。写信时或叙事,或言情,或辨理,三类文章,随时采用。当今报纸,有论文、新闻和诗歌,三类文章兼而有之。他对文体进行分类,指出不同文体的主要功能,并说明其间的相互关系。

蔡元培与家人合影

国语,指的是全国统一使用的共同语言。国语教育,是向全民族普及语言的教育运动,其主要任务为推广国语,特别是推广到学校教育中去。国语教育对近代国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蔡元培是国语教育的提倡者和推行者。1916年,一部分语文工作者在北京成立国语研究会,其任务为研究汉语语音,推广注音字母,提倡国语统一和言文一致。1917年,在该会召开的第一次大会上,蔡元培培当选为会长。他领衔发表征求会员书,呼吁学界为统一国语而共同努力。蔡元培指出国语教育主要有四项内容:第一,小学教科书都不用文言,全部采用国语;第二,民众教育课本全部采用国语;第三,注音符号加注于国语的字旁。最初的课本,全用注音符号,不必参照旧文字;第四,教员需受过国语训练。他认为,建立国语一是可以实行对国外的防御,二是可以求得国内的统一。人们在求知识、谋职业和为社会服务中都需要运用国语,因而进行国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们一方面建议当局实行适宜的国语教育,通令各书坊实行“国语案”:不合标准国音的出版物应停止印行;注音符号一律加注于小学教科书内;一律用国语文并附注音符号编辑儿童读物及民众读物;印刷品应加注音符号,各种书籍、杂志等至少在名称上必须予以标明。另一方面,他们举办国语传习班,录制国语留声机片,用国语播音演讲,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国语教育。1919年1月,蔡元培呈交“国语研究会请立案”,指出“夫教育不普及,语言不统一,实为吾国之大患”③。1920年6月25日,他在国语传习所对此又作了一次重要讲演,着重阐述“用哪一种语言作国语”和“提倡国语的顺序”两大问题,建议从语音、语法和国语文章三大关键处着手建设国语。1929年1月,他受教育部之聘,与吴稚晖等32人任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后又任国语教育促进会会长,大力提倡国语运动。1930年4月,他在国语教育促进会作《三民主义与国语》的演讲,宣传提倡国语的重要性。1934年1月,他代表国语教育促进会提呈教育部,就如何推行国语教育提出四条意见:一、社会教育人员应认识注音符号,能作国语文,各级教育机关考核录用时必须以此为标准;二、民众学校首要任务在于帮助识字,注音符号作为重要内容,应首先予以教授;三、应用国语文,并在文字旁边加注注音符号,编辑民众读物以及各项文告;四、在公共场所如民众学校教育馆、图书馆、阅报处等,应设法购办陈列,广为传习,积极推行国语图表注音书报等。1935年2月,蔡元培代表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在上海发表广播演说,主要讲了三点:为什么要国语?什么是国语教育?我们怎样促进国语教育?为了推行国语教育,蔡元培始终不渝,奔走呼告,不遗余力。

夏宇众,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国文教员,后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18年6月,其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一书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这是我国现代最早的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中学国文教材教法和学程的见解,可供担任这一学科教学的教师参考。蔡元培为之作序,并在序文中历数当时国文教育的种种弊端:第一,所读的是“死语”,并不在现今语言中通行;第二,一味地读若干篇“模范文”,并没有考虑读本适当与否,文法是否建立、是否符合语言运用实际,学生是否领悟;第三,很少选用合于逻辑的实用文章,大都选用偏于文学的、诗词歌赋之类,即所谓的“模范文”;第四,忽视教学法,学生不知寻根问底,停留静听接受和肤浅的模仿,教师只讲现成内容,不讲为何如此以及如何形成结论,停留于浮泛的评改。这些问题是他根据出国考察教育,进行中外比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而提出的,切中要害,很有针对性。而“夏君宇众有鉴于此,以西人治活语之法,应用于吾国之死语,作《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一篇,其于教者、学者之通病,既为极精确之抉摘,而于是所提出之标准与方法,皆循自然之次序,而语语可以实行。”认为此书:“足矫专已残之习惯,使中学国文教员能循是说而实行之,则中学生国文之进步决不至如今之迟缓,可断言也。”④蔡元培在这篇序文中对夏宇众的著作作了肯定,也表明了其改革国文教育的意愿。

在“五四”新文化浪潮的推动下,白话文逐步深入到文化教育领域。蔡元培提倡并支持白话文。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和国文部主任曾对其发出演说邀请,1919年11月17日,他欣然到校,并以《国文之将来》为题作了演说。他预言,白话的优胜是一种必然趋势,并提出实现言文一致的构想,即各地方言以国语来统一,以注音字母推进这种统一。他说道:“国文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白话和文言的竞争。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胜的。”⑤又指出,白话是直接表达,语义明确,文言则间接传达,今人可能无法理解。用文言读写,要将文言译成白话,颇费一番工夫,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他主张学习白话,而对文言则应按文体区别对待。他说:“所以我敢断言白话派一定占优胜。但文言是否绝对的被排斥,尚是一个问题。照我的观察,将来应用文,一定全用白话。但美术文,或者有一部分仍用文言。”⑥他对应用文和美术文的语体作了阐述:应用文的作用很明显,就是记载和说明,一是记载自然现象或社会经历,让人有所了解;二是说明真伪美丑善恶的道理,引发讨论与思考。记载和说明重在明白与确实,没有必要多加修饰、增添色彩。诗歌、小说、剧本三类文体称美术文,白话也都适用于这三类文体。从美术的眼光来看,旧式的五、七言律诗音调铿锵,十分合适;骈文对仗工整,非常匀齐,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国文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以实用为主,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研究学问或从事其他工作,离不开实用文,所以教学中宜采用白话。1928年8月,他在大学院院长任上发布通令,宣布小学一律用语体文,废除初中入学的文言文考试。他对国文教育的未来预见,可谓高瞻远瞩;对白话文在这一领域的渗透与推进,可谓亲力亲为。

一味“呆读经文”,往往造成学生脑力窒碍,造成国文教育死水一潭。对此,蔡元培主张打破沉闷局面,引入美育滋养。他认为,美育就是美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以淘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⑦他又指出美育可以培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美育与德育有着相通之处,它所采用的手段、所借用的路径就是把美的景物和美的人事展现出来,以引起美感并感染和陶冶性情。音乐、美术是美育课程,国文科本身就有美育元素,也是美育的最基本课程。因此,在上述各科教学中都应该体现美育。1920年6月,他在国语传习所演说时说,古诗文有整齐的句读,抑扬的音韵,由于这种句读、音调悦耳动听,“是与人类审美的性情相投的”,所以变得更加完美。⑧显然,它在美学上具有审美之处。又如,国文教材中有的内容能激发高尚情操,有的教材形式能激发愉悦情趣,它们都能引起美感,应将其视为美育的因素,在国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显然,把美育作为国文科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发挥国文教育的审美功能,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有利于全面完成其教育任务。

蔡元培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年会

绍兴蔡元培故居大门

学科之间互有交错,蔡元培主张沟通文理两科,使之相互渗透。1920年10月国文学会开会,邀请他去演讲。他就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国文的性质,国文和外国文、各门科学的关系发表见解。他反对中学实行文理分科,也不同意中学采用选科制,意在打好全面基础,加宽学生知识面。他主张学习国文应与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可见研究外国语,是很益于国文的。治国文的人,不能不研究文字源流。”⑨他说,学习国文的人,不能不研究文法。马建忠因学了法文和拉丁文,把外语语法应用在国文上,写成《马氏文通》,所以学国文的人不学外国文,恐怕就永远没有文法书。譬如英国学者穆勒·约翰就曾说过: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非谙晓数国之文字、语言不能也。这都说明国文与外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国文与科学也有重要的关系,“照旧法学国文的人,若是单读几本《唐宋八大家文钞》,便止能作几篇空架子的文。要是多读了《史记》一类的书,《尔雅》释草、木、鸟、兽、虫、鱼等篇、《本草纲目》一类的博物书,便能作内容丰富的文了。何况新出的科学书和研究科学的方法,比古书丰富得多,岂不更有益于国文么?况科学的作用,不但可以扩充国文的内容,并且可以锻炼国文家的头脑。”⑩他风趣而形象地说明国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为高等师范学校中的国文、外国语、科学等学科,既分工又合作。学科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作用各不相同,正如人体各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能力不同,各有所长,却又血脉贯通,价值平等。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若说会了国文,就可以菲薄外国文和科学,难道有了眼,就可以菲薄耳、鼻、舌么?”[11]在蔡元培看来,国文科与其他学科相关交融,学好外语和科学等学科,对学好国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故居大厅

国文教育中常见让学生死读硬背的现象。蔡元培提出改变这种状况,教员要深入了解“儿童心身发达之程序”,有针对地选择适当的方法,特别要反对“注入式”,采用新的教授法;学生应当改变被动依赖的思想,力求做到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把自学能力培养起来。1920年蔡元培出国考察,当年12月7日,应邀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作了题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讲演,阐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他认为,教师教书,应当注意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把教学当成注水入瓶,注满完事,就会窒息学生脑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是十分有害的。为此,他认为应当处处使学生具备自动能力,这是根据当时欧美各国流行的“自动主义”理论提出的。具体说来,一是要吸引学生,让他们对所学感到趣味无穷,感到读书的兴味悠长。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教学内容必须切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需要。二是加强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师不能唯我独尊,强加于人,帮助学生要适得其时,恰到好处。三是抽出“公例”,掌握“公例”。书本不过起着举例、示范作用,学生要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学以致用。四是根据学生各种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因材施教,活用教法。他说:“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就是要求尊重儿童个性,让其自由发展。他指出教员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而不是一味灌输,全力倾倒。“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所以在学生方面,也应自觉,教我的先生,既不能很知道我,最知我的,便是我自己了。如此,则一切均须自助才好。”[12]他希望学生发扬主动学习的精神,指出教员课堂讲课和学生听课虽然重要,但一个学生不能局限于学好课堂上的功课,不能只依靠教科书和教员,而应当 “自动自习,随时注意自己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兴趣,更为要紧。”[13]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动自助,受完普通教育之后,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达到“平均发展”。

蔡元培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也颇为关注。1933年12月,他为《当代国文》题词,认为这套教科书“选择谨严,编列适当”,在语体文与文言文的衔接,内容与形式的均衡等方面颇费苦心,而且“指示文法,间附注释”,特别方便读者学习,是中学国文科最适宜的教科书。1934年8月,他为上海儿童书局的国语教科书题词,指出该书分编的北、中、南三部国语,都选择彰明较著的名词,并且将耳熟能详的歌谣穿插其间,“这对儿童的领会,必有极大的助力”。

蔡元培反对中小学生读经。早在1912年1月,他主持下的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提出废止小学读经。此后,有人主张自小学起,凡学生都应在十三经中选出一部或一部以上作为读本。针对这一说法,1935年5月,他在《教育杂志》发表《关于读经问题》一文。指出经书里面许多内容既不合于时代,又不易为人理解,用来教现代的儿童是不相宜的。经书中一些很好的格言可以给人教益,使人受用终身,因而那些主张读经的人认为要熟读它。不过,这些格言的教学,不一定要通过原文,可以用其他方式予以阐释说明。呆读经文,只会窒碍儿童的脑力,没有多大益处。小学生读经有害,中学生读整部的经也是有害的。他认为,读经要看年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为中学生编写文言文读本,选读几篇经传的文章未尝不可。如果要小学生像中学生一样读经,既无益又有损,很不妥当。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将引用经书中的话语翻译出来,新时代仍然让小孩子读经书原文尤其没有必要。他一再强调“呆读经文,没有多大益处”[14]。明确表明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也是对读经论者的一个有力回应。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摆脱封建桎梏,向革新之路迈开步伐的时代。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蔡元培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勇于批判、迅猛行动,或制定方针议案,或演讲著文,除旧布新,进行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回答国文教育提出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探求,为国文教育注入生机,引来活水,开辟新路径。他年轻时与国文结缘,从事过国文教育,曾编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也曾在南洋公学、爱国女学等初等、中等学校和当时的译学馆教过国文。这些经历虽时间短,但正是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教学实践,使之产生了对旧式教育的深刻认识。他多次出国留学并考察教育,善于吸收当时日本、欧美的一些先进学说充实自己的主张,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国文教育观。其观点精辟独到,新人耳目,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故居一角

注释:

① ③ ④ ⑨ ⑩ [11]高平叔:《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6页、159页、153页、192页、193页、194页。

②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⑤ ⑥ ⑧ [14]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蔡元培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67-268页、267-268页、299页、5 5 9页。

⑦ [12] [1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95页、116-119页、132页。

(本文图片由新权提供)

猜你喜欢

国文国语蔡元培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