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分析
2017-01-11田正茂
田正茂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641100)
垂体腺瘤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分析
田正茂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641100)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和(或)临床证实的45例垂体腺瘤患者(垂体微腺癌组35例和垂体大腺瘤组10例)的MRI诊断及影像学资料,与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做对照研究对照,分析MRI的诊断情况。结果35例垂体微腺瘤采用常规方法检测出31例,诊断率为88.6%。10例大腺瘤的诊断率为100.0%。垂体腺瘤的速率常数(Kep)值、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ans)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乳素瘤的Ktans值高于生长激素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可作为诊断垂体腺瘤的可靠方法,其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可提高垂体微腺瘤、大腺瘤的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磁共振成像; 脑垂体腺瘤/诊断; 腺瘤/诊断
垂体腺瘤包括垂体微腺瘤、大腺瘤,其中垂体微腺瘤属于垂体腺瘤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其直径小于或等于10 mm,起源于垂体前叶。目前,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其采用CT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的检出率均不理想[1-2]。垂体微腺瘤的漏诊率较高,据相关报道,其发病情况在尸检中的比例占6.1%~27.0%[3]。近年来,MRI动态增强扫描逐渐得到推广,其较常规扫描具有更高的临床检出率。为探讨垂体腺瘤的MRI表现及诊断特点,现将本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和(或)临床证实的45例垂体腺瘤患者的MRI诊断情况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45例垂体腺瘤患者中,垂体微腺瘤35例(垂体微腺瘤组),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1岁,平均(45.3±15.5)岁;泌乳素瘤18例,生长激素瘤13例,其他4例。垂体大腺瘤10例(大腺瘤组),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6.5±16.5)岁。血清泌乳素大于40 ng/mL。女性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闭经、不孕、泌乳、月经不规则;男性主要为体毛过长、乳房发育。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18~69岁,平均(45.2±14.7)岁。三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垂体腺瘤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经手术或临床证实;②治疗前行MRI检查;③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④所获得的图像可满足诊断观察和后处理要求。(2)健康体检者纳入标准:①无鞍区病变;②无脑血管疾病;③垂体及靶腺分泌相关激素水平均表现正常;④身体健康状况尚可。(3)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脑部病变;有颅脑创伤史。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采用GE公司HDE1.5T磁共振成像仪,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MRI平扫:使用8通道头颈线圈,小视野(FOV 18 cm),先扫3平面定位像,然后扫描矢状位T1像,射频脉冲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XL),重复时间(TR)=250ms,恢复时间(TE)12 ms,层厚3 mm,层间距0.3 mm,层数11,信号激励次数4次。再平行于垂体柄方向扫描冠状位T1像,其扫描参数与矢状位T1像参数完全一致;冠状位T2像,用FSE-XL,TR 1 380 ms,TE 130 ms,层厚、层数、间隔、信号激励次数不变。(2)MRI动态增强扫描:使用8通道头颈线圈,小视野(FOV 18cm),扫冠状位T1像,使用Dynamic T1+C序列,TR 285 ms,TE 12 ms,层厚3 mm,间隔0.3 mm,层数6,信号激励次数2次。使用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为Gd-DTPA,剂量为15 mL,0.9%氯化钠溶液20 mL,速率2 mL/s。开始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扫描[4]。将7个动态扫描数据发送到工作站,用定量分析软件Omni-Kinetics(GE Heahhcare)进行后处理,得出垂体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由2位高年资的医生采用双盲法对所得影像进行分析,选取冠状位上垂体显示最清楚的一层[5],对速率常数(Kep)、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进行分析。
1.2.2 MRI图像质量的评定 参考相关文献[6],结合患者诊断时的摆放体位、显示不同时相病灶层面的异质性、增强效果的判定标准综合评定。其中优为增强效果好、位置标准、不同时相病灶层面异质性强;良为以上3项稍微欠缺;差为图像不能很好地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MRI诊断效能分析 本研究45例患者的MRI图像中优40例,良5例。35例垂体微腺瘤采用常规方法检测出31例,诊断率为88.6%。常规平扫和增强图像检测出21例,综合动态增强扫描检测出9例,其余1例无法确诊。其中采用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率[96.8%(30/31)]高于常规平扫和增强图像[67.7%(21/31)]。10例垂体大腺瘤患者采用MRI平扫及增强全部获得诊断,诊断率为100.0%。
2.2 垂体腺瘤的MRI表现 诊断的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中病灶位于垂体前叶者27例,垂体后叶者4例,垂体柄者2例。病变大小3~10 mm,均为单发。增强扫描后正常垂体组织出现明显强化信号,肿瘤组织的强化信号出现缓慢,表现为低或稍低的圆或椭圆形,二者之间的边界较为清晰。其中18例呈圆形长T1长T2信号,11例呈等长T1长T2信号,2例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注射造影剂后3 296 s可见垂体微腺瘤出现最大信号强度,以64 s时最为明显。垂体大腺瘤直径为13~42 mm,其中5例(50.0%)病灶中可见坏死或出血,MRI下可呈条状、片状或出现液-液平面。在平扫MRI出现以下征象可判定瘤内出血: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2.3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分析垂体微腺瘤的表现 DCE-MRI定量分析发现,垂体微腺瘤、大腺瘤组及对照组之间的V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微腺瘤、大腺瘤组的Kep值与Ktans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DCE-MRI定量分析垂体微腺瘤的表现(±s)
表1 DCE-MRI定量分析垂体微腺瘤的表现(±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Ve Kep(/min) Ktans(/min)n垂体微腺瘤组垂体大腺瘤组对照组35 10 15 0.72±0.25 0.67±0.26 1.03±0.41 0.80±0.25a0.72±0.49a1.15±0.47 0.45±0.13a0.40±0.12a0.91±0.25
2.4 不同类型的垂体微腺瘤DCE-MRI定量分析比较
DCE-MRI定量分析发现,泌乳素瘤与生长激素瘤的Kep值、V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泌乳素瘤的Ktans值高于生长激素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的垂体微腺瘤DCE-MRI定量分析比较(±s)
表2 不同类型的垂体微腺瘤DCE-MRI定量分析比较(±s)
注:与生长激素瘤比较,aP<0.05。
肿瘤类型 Ve Kep(/min) Ktans(/min)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n 18 13 0.63±0.31 052±0.25 0.87±0.27 1.01±0.28 0.49±0.15a0.32±0.11
3 讨 论
垂体腺瘤属于一种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18%。垂体腺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有关[7]。明确诊断垂体腺瘤的类型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8]。MRI检查是诊断垂体腺瘤的主要方法,其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肿瘤与正常垂体组织之间的信号差异,正常垂体组织出现明显均匀强化信号,肿瘤组织的强化信号出现相对缓慢,最常见的是T1WI呈低信号的小结节,T2WI呈高信号[7,9-10]。但对于垂体微腺瘤而言,其常规MRI平扫的检出率有限。本研究中的诊断率为67.7%(21/31)。近年来,MRI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显著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诊断率。动态增强扫描基本上是连续扫描,能够观察到微腺瘤的动态强化过程,确定微腺瘤的大小及部位,必要时进行延迟扫描[11]。本研究中增强扫描后的诊断率为96.8%(30/31),显著高于平扫。尤其是经过DCE-MRI分析更能提高垂体微腺瘤类型的区分,泌乳素瘤的Ktans值高于生长激素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垂体腺瘤的Kep值、Ktans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CE-MRI分析能够定量化、更客观地诊断垂体腺瘤。
综上所述,MRI可作为诊断垂体腺瘤可靠诊断方法,其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可提高垂体微腺瘤、大腺瘤的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国昌,李伟,龙晚生,等.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21-23.
[2]夏建洪.垂体腺瘤MRI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6):17-18.
[3]郑文强,翟建,陈远军.DCE-MRI定量分析对垂体腺瘤诊断价值的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3):1837-1841.
[4]尹建华,肖新兰,袁爱梅,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44(4):60-61.
[5]史智勇,祚波,李文波.手推半剂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1):66-67.
[6]刘兰祥,刘德丰,崔玉杰.动态增强MRI定量诊断女性垂体泌乳素微腺瘤[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9(1):22-25.
[7]李新军.脑垂体微腺瘤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64-65.
[8]林开武.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4):377-379.
[9]郑建军,项敏,周一波,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丰满垂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2):84-87.
[10]王秀河,黄耀熊,黄力,等.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3):202-205.
[11]任勇,郭浩.垂体微腺瘤152例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3):238-24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4.036
:B
:1009-5519(2016)24-3838-03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