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美容医学最新研究与进展(九)
——恶性黑色素瘤
2017-01-11李荟元摘译
李荟元 摘译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整形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32)
国外美容医学最新研究与进展(九)
——恶性黑色素瘤
李荟元 摘译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整形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32)
这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资料之二,主要内容包括:①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比率与进行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化学治疗效果的关系;②维生素D受体免疫组化结果在身体有阳光暴露区和非阳光暴露区的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③比较达拉菲尼+曲美替尼与维罗非尼+cabimentinib在无法治疗的有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疗效;④恶性黑色素瘤中的D-二聚体(D-dimers)与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⑤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早期复发预兆的前瞻性研究。
恶性黑色素瘤;维生素D受体;阳光暴露区;非阳光暴露区;达拉菲尼;曲美替尼;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D-二聚体;复发
1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比率与进行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化学治疗效果的关系
在美国恶性黑色素瘤对个体的威胁很大,恶性黑色素瘤的潜在转移性可产生不良后果。恶性黑色素瘤被认为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恶性肿瘤。要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对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由于肿瘤的内环境显示有免疫抑制反应的改变,因此促进肿瘤内的免疫反应被广泛研究,相关研究涉及:白介素-2、抗细胞毒-T-I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和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还有联合细胞毒化疗药物和抑制血管生成药物(toxol/carboplatin/avastin)(紫杉醇/卡铂/阿瓦斯丁)等。然而,临床效果各异,只有少数患者获得良好反应。癌肿患者免疫变异的内环境和耐受性的激活,可以解释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效果不佳的机制。
据报道,患者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比率(the 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被认为是对血源性恶性肿瘤和实体瘤的预后的一种预测信号。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观察,验证了LMR对手术切除后又复发的、或处于进行期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相关性。检查了患者周围血液中相关的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分析了化学疗法的效果与LMR的关系。
结论:对于手术切除后又复发的、或处于进行期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化学治疗时,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比率升高者,患者疾病无发展的存活率可提高。
[摘译自Melanoma Res,2017,27:32-42]
2 维生素D受体免疫组化结果在身体有阳光暴露区与非阳光暴露区的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紫外线照射是引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因素。但在非阳光暴晒区其并非主要因素,有多种因素与恶性黑色素瘤发生有关,如机体免疫抑制、解剖部位的影响、生理性因素等。
本文作者对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P)在身体有阳光暴露区与非阳光暴露区的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并用以解释发生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中维生素D受体不同表达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118个取自身体不同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标本的免疫组化资料。查明维生素D受体的相关数据。按身体解剖部位区分:非阳光暴晒区——足底、足部、臀部,阴囊、阴茎皮肤、和阴唇;慢性阴光照射区:面部、头部、颈部、背部和手部;间歇性光照区:躯干、上肢、下肢。发现在非阳光暴晒区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有维生素D受体表达者占66.7%;间歇性光照区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者为33.3%;慢性光照区为4.6%。类似的差异表现在与恶性黑色素瘤的Breslow’s厚度的相关性,在较厚的恶性黑色素瘤中,维生素D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较高者占60%~100%。
结果显示,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中,随着阳光照射程度的加强,维生素D受体表达量明显下降。提示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成中,皮肤受阳光照射的差异,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影响病变的发生,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差异是这种差异的一种反应。
[摘译自Melanoma Res,2017,27:17-23]
3 比较达拉菲尼+曲美替尼与维罗非尼+cabimentinib在无法治疗的有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疗效
发生了转移性病变的恶性黑色素瘤者治疗难度很大,且后果不佳。有报道,联合应用BRAF/MEK抑制剂可以使无进展性病变存活率(PFS)和整体存活率(OS)明显提升。但至今两类药物组合应用效果的对比资料缺乏。为此,作者进行了达拉菲尼+曲美替尼与维罗非尼+cabimentinib在无法治疗的、有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系统收集了两种组合治疗的对比资料,按随机性和匹配性进行对比。并用Bucker法分析了两种组合药物治疗有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差异:无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存活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体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OS)以及整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和负性反应。
结果:间接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相似,无统计学明显差异。达拉菲尼+曲美替尼组的OS,PFS,ORR均比维罗非尼+cabimentinib组效果较好。且后者的较重负性反应明显多于前者。
结论:达拉菲尼+曲美替尼组与维罗非尼+cabimentinib组有相似的效果,但前者的负性反应低于后者。
[摘译自J Hematol Oncol,2017,10:3-5]
4 恶性黑色素瘤中的D-二聚体(D-dimers)与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
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在病程进展中,可引发凝血活性增强,促凝活性增强不仅能引起血栓形成,还有利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血浆中的D-二聚体的升高,意味着凝集活性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增强。本文分析了恶性黑色素瘤中的D-二聚体(D-dimers)与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
回顾性分析了5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D-二聚体(D-dimers)水平,有27.2%(145/533)的患者中的D-二聚体(D-dimers)水平高于基准线(0.6mg/L)。它的升高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厚度呈正相关(P=0.0003),与淋巴结的浸润有关(P=0.0004),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病变有关(P=0.0001),与无病情进一步发展存活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下降(P=0.0001)和总体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OS)下降(P=0.035)有关。
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提示,D-二聚体(D-dimers)水平升高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较差。
[摘译自Int J Cancer,2017,140:914-921]
5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早期复发预兆的前瞻性研究
大多数病变较薄的恶性黑色素瘤者预后较好。然而基于肿瘤的特质性,少数病变较薄的恶性黑色素瘤者也可能在早期发生转移性病变。本文对大量处于I、Ⅱ期的早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进行了前瞻性研究。1029例处于I、Ⅱ期的早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平均随诊2.13年,有123例发生了转移病变。对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凡有溃疡的恶性黑色素瘤者、有丝分裂明显的病变者、有淋巴血管受侵的病区和有自身免疫性病史者,均与复发率增高有关。
总体看,处于早期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复发率较低,对于无溃疡的恶性黑色素瘤者、不存在有丝分裂明显的病变者、无淋巴血管受侵的病区和无自身免疫性病史者,对复发率不会有过多担心。但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治仍至关重要。
[摘译自Melanoma Res,2017,27:43-49]
R739.5
A
1008-6455(2017)11-0148-02
2018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定于2018年4月19-23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此次会议将发扬历届年会的优良传统,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新方法及新的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切合皮肤科医师的实际需求,会议将邀请知名专家做特邀演讲,阐述皮肤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创造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紧张热烈、活跃互动的学术交流形式,达到全国皮肤科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共同展现才华、获取知识和信息、增进友谊的目的,欲参加会议者请仔细阅读本通知并在规定的时间按要求投稿。
一、投稿要求:①投稿内容:皮肤科基础研究论文、皮肤科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论文、典型与疑难病例等;②投稿方式:中文全文和4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请通过电子邮件投稿,E-mail:pfkxh@126.com。来稿请注明2018会议征文,截稿日期:2018年3月1日;③会议交流形式:特邀讲演、大会发言、分会发言、书面交流。
二、联系方式:上海市黄浦区成都北路500号峻岭广场19楼1908室,上海长征医院《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邮编200003,E-mail:pfkxh@126.com,联系人:施慧,021-81885497,手机:137645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