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程:让学生自由与全面发展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的实践探索
2017-01-10李翠兰
□李翠兰
和谐课程:让学生自由与全面发展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的实践探索
□李翠兰
作为学校的产品,课程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多年以来,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积极践行“和谐教育”理念,全力打造 “和谐教育、幸福校园”品牌,并以此为引领,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规范课程特色化,作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经过不懈探索和有效实践,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 “和谐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孩子多元成长的需要,而且支撑学校优质高位发展,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所 “人民满意的学校”。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开发实施的 “和谐课程”,定位于显性与隐性双轨并行,特色与高效并力推进。一方面,以显性课程为实施路径,内容由校内课程、校外课程以及与之连接的课内外阅读课程三大板块构成。校内课程包含必修课程、德育安全课程、兴趣选修课程和月主题节日课程;校外课程包括儿童访学课程、“小油娃走油城”综合实践课程和周末学堂课程。另一方面,这些课程又以隐形课程形式进行内化,具体分为:本色课程,又称为红色课程——科学的、规范的、必需的基础性课程;增色课程,又称为黄色课程——儿童的、自主的、合作的拓展性课程;异色课程,又称为蓝色课程——个性的、创造的、选择的探究性课程,统称 “和谐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又以特色的 《红黄蓝校本课程评价手册》为评价工具,整体构架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 (以下简称 “我校”)的和谐课程体系,既兼顾不同孩子的差异化发展,又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实践支持,让每个孩子放射出与众不同的华彩。
一、本色和谐课程:多管齐下的课程整合,铸就孩子的生命本色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校本课程隐性体系板块分布图
本色课程的内容包括必修课程、德育安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其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地、规范地实施基础课程,给孩子奠定厚实的学科后续学习基础,培养学生乐学的情感。此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及以其衍生出的课程,其科学实施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且再创造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教师的职业幸福。
我校提出 “对于课程整合的创造性执行,既要体现对精神的领悟、思想的统一和步调的一致,又要体现根据学校的教育背景、教育文化形态、教育特色和教师的教育能力,甚至根据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教育追求、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和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展速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化改造”。
(一)必修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必修课程包括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即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课程。课程整合不仅要有自下而上的实践提升,更要有来自统观全局的依据论证。我校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采取在 “读”、“煮”、“研”中确立必修课程的整体构架,借助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突破本色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保证必修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校通过“读”课标、“煮”教材、“研”学生,让每位教师对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编排顺序了然于胸。历经两年的打磨,我校形成 《打开应有的教育视界》数学版和语文版两册书籍。有了这样的过程,教师对国家课程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并在 “蹲下身子看学生、换位思考当学生、走进家庭知学生”中,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提高对教育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提升智慧引领孩子的能力。在前期架构的基础上,我校还借助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突破必修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主题教研,打通某一知识板块在小学阶段螺旋上升的分布脉络,避免出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与此同时,我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观察为手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实现课程整合的运行实施,真正保证必修课程研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下面就以语文群文阅读、数学统整课程、生命教育和通识教育为例,阐述必修课的研发与实施。
语文群文阅读课程:以培养大语文观为培养目标的教材重组。语文教师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那么,我校该让孩子读什么书?该让孩子怎样读书呢?依据新教材主题单元编写的这一优势,结合我校开展的单元整合的课题研究,我校语文学科整合课题组尝试了语文 “群文阅读”课程的研发。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通过阅读群文,构建 “自主学习,组织交流,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学有所得”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单元学习之前或者结束后,进行群文阅读课程的开设,低段的阅读指导课以 “赏”为主,高段的阅读指导课则赏析结合,突出“析”的作用,不追求课堂的精彩与精致,而追求课堂的朴实与落实,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语文群文阅读课程的研发、实施,改变了语文教学 “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开创了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定期拓展”的递进式语文教学局面。
数学统整课程:依据 “三维度”建立多元多维的数学教材重组。我校在2013年提出 “统整·体验式”教学设想,并在近两年中分别在四年级、五年级进行跨年级“统整课程”研发的教学实验。在建立数学学科宣言的基础上,细化分解课程标准,从横向——知识模块、双纵向——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时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三个纬度,建立多元多维、立体化的数学统整教学课程体系。依据现行数学教材特点,通过主题教学统整所学落实课程目标,按从全册“整体感知”到 “模块整合”,再到“思想方法统合”,最后达到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形成以模块主题为核心,以 “数学思想方法”及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为双主线的纵横网络交织结构,并辅以体验式课程评价方式替代传统单一的评价检测,以达到培养数学 “四基”的目的。针对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统整教学的问题上,以质性研究为切入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不懈实践探索,形成课堂导入阶段的“有效情境资源库平台使用”→探究阶段的 “六式小组合作+五大提问策略运用”→巩固阶段的 “多种活动练习的辅助应用”等一系列统整教学的创新策略。数学统整课程的研发实施成效明显。无论是在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上,学生在实验前后都对比明显,学习成绩有显著提升,喜欢数学课,能积极、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获得家长广泛的认可。
生命课程: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我校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对安全教育这一地方课程的重组与延伸,系统开发了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课程资源,具体课程包括人体结构、紧急避险、法在身边、健康心理与人格等。在生命教育课程中,我校组织学生在东营动物园、植物园、园博园、黄河口湿地博物馆和农村劳动中,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救助精神。通过生命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 “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 “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通识课程: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体现。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将传统文化、国学启蒙等课程进行的二次合并重组,加入爱校、爱乡、爱国和时事教育。实施内容包括:每册课程资源都采用 “地理文化 (爱校、爱乡、爱国)+历史文化 (传统、国学)+政治文化 (时事)”的三大板块呈现。通识课程的研发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从而让学生收益颇多。
我校必修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成功转化成为教师课程和学生课程,从而促进了国家课程的师本化、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的根本转变。
(二)德育安全课程:让学生在自理自护中全面提升安全意识
德育安全课程包括安全自护课程、安全自理课程以及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其中,安全自护课程学校总结以往安全工作经验,提炼浓缩内容,创编符合学校工作实际,适合小学生使用的 《安全自护宝典》。内容涉及地震、火灾、意外伤害的处置、传染病预防和特殊天气以及校内、校外的安全自护知识,内容精炼,步骤清晰,学生一看就知道怎么做。而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又分成安全主题班会和消防安全周两部分的课程。安全班会定期召开,每期设定一主题,做到成系列、有序开展,安全周则是结合消防安全日等特殊的日子,开展实践活动周活动,整个课程的开设引导着每个学生将安全每时每刻放在心中。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研讨学习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魅力
研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007年9月,我校在对课标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组织骨干教师,分析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诸多有利条件:学校地处九曲黄河的入海口,拥有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片湿地,繁衍着美丽的白天鹅、黄青菜等特殊的动植物资源;拥有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大多数学生的爸爸妈妈则工作在胜利石油管理局的各个岗位上。这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因此决定以 “湿地”、“动植物”、“石油”、“低碳生活”为主要研究板块,遵循学生围绕各版块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原则,在三至五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几年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综合运用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初步尝试利用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主动探索中获取快乐的成长。
二、增色和谐课程:在多种选择中彰显独特的 “这一个”
增色课程包括阅读课程、兴趣选修课程、月主题节日课程,是为实验小学的孩子量身定做的探究性课程,有着独特的 “我”的意蕴,课程方案来源于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的设计与规划,是课程设置的个性化表达。此类课程让儿童在多元、开放的课程中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从而高质量地实现培养目标,开发儿童的身心潜能。
(一)阅读课程:在书香中浸润孩子的成长
课标规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庞大的阅读任务仅靠课内、校内有限的时间是不能完成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既是完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读书习惯的需要。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在影像媒体包围中的孩子,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现实环境中,如何让他们对读书感兴趣,使其愿读,进而会读,形成读书习惯,是个难题。
我校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借用社会上众多 “考级”的办法,建立阅读考级制度,收到良好的成效。具体做法:确定各年级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在学期初向学生公布;制定阅读考级实施办法,定期考级;建立阅读考级展示台、设计发放阅读考级证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做到各年级的必读书目、选读书目相互衔接,已经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读书体系。笔试与口试并举,学生随时申请与教师定期考核相结合的考级办法已经逐步完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充满童真童趣的阅读考级证书与醒目的阅读考级展示台,也已成为激励学生读书的重要载体。
为保持孩子的读书兴趣,固化读书习惯,学校在2006年设立校园读书节,开展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活动,评选表彰书香教师、书香家庭、书香班级、读书小博士、小硕士、小学士已成为读书节的传统项目,读书节方案作为校园文化优秀案例在 《中国教育报》推广。
课内学方法、课外用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课做到内外结合、校内外衔接,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检测,对形成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的阅读体系成为学生丰富的阅读宝库,完善的考评机制保障阅读的质量,持之以恒的做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兴趣选修课程:在灵动的社团活动中彰显学生的个性特色
兴趣选修课程的前身是我校在1989年就开设的兴趣活动课,如何将兴趣活动系统规范、完善、提升为课程,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服务,又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
完善机制,健全队伍,制定纲要。学校课程研发中心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选修课程纲要,明确选修的目的意义。将在职教职工的特长、才艺进行摸底,并将学生家长及学校周边有效的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健全以在职教师为主、家长与社会有关人士为辅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现在活动课的兼职教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到有经验的工厂维修工人,社区退休的老党员,涉及各行各业的人员,共有124人组成。
开发活动课程资源,增强活动的系统性与规范性。我校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开发活动课程资源,以增强指导的系统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持续性,使兴趣选修课不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也有了指导材料。
统筹安排、分层实施,让兴趣选修课真正惠及每一个孩子。首先,将活动进行整合分类。我校将兴趣选修课程分为 “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生活”、“身心与修养”四大板块,共计七十多门活动课,在学期初将开设内容、指导教师等在全校发布,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次,把活动课分为校级和班级两个层次。校级活动课由德高艺精的老师开设,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呈现。比如,“小油花艺术团”中的合唱队由山东省音乐教学能手许丽担任指导老师;二胡队聘请在音乐上造诣很深的专家张承茂老师协助训练;剪纸班由社区党员服务社的巧手奶奶授课;象棋课聘请外校教师 “跨校走教”等。校级队的学员实行双向选择,一是学生自选报名,二是辅导教师进行适当筛选,主要是选择在某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孩子参加,目的是发展爱好初步形成某方面的特长。现在,学校共有24个校级活动队,在培养着600多名孩子不同方面的特长。经过努力,小交警队、足球队、微机队、合唱队等已经成为享誉油城内外的名牌队。班级活动是由一定技能水平的教师担任,目的是从孩子某方面的兴趣出发,发展兴趣成为爱好,开掘潜能、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三是在课程表里面,排定专门时间。我校把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作为活动课,届时学生根据选择情况,打破年级、班级界限,到指定地点参与学习。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对选修课的评价既是兴趣活动课程化的要求,也是师生成长的需要。简单的评价不科学,科学的评价太复杂。经过协商、探讨、研究,我校开发校本课程 《红黄蓝评价手册》,作为 《成长足迹》的补充,逐步形成动静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评价办法。学校设立艺术节、读书节、举办校园之星评选,开辟课前精彩两分钟渠道,为学生搭设平台,展示才艺,我校称之为 “才艺展示法”;每学期举办成果发布会,发布选修课学习成果,我校称之为“成果发布法”。多元评价办法的实施,让不同的孩子有了相同的成功体验,对选修课健康、有序地开展,对引领师生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月主题课程:在有价值的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情智
当代教育学家叶澜在回忆小学生活时这样说,当时自己在小学上些什么课,真的是没有清楚的记忆了,但那一次次的活动场面却记忆犹新、清晰生动,还包括当时的心情。正是这样一种孩子喜欢的活动,不仅使我校根本没有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且在我校这一代人的幼小心灵中,播下了对国家、民族、事业负责的种子。由上可见,活动对一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性。
我校在引领孩子夯实双基、培养习惯、健全身心、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按照 “大目标、小活动、成系列”的整体思路,设计形成 “月主题教育”12个活动主题,即一月份勤俭节约教育、二月份民族传统教育、三月份学习雷锋活动革命传统教育、四月份热爱劳动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五月份科技创新教育、六月份艺术修养教育、七八月份假日小队活动、九月份尊师爱校教育、十月份爱国主义教育等。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同一个主题的活动要求层层递进,内容螺旋上升。比如六月份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我校在艺术与科技两个层面展开。在科技方面,广泛开展 “五小”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即一年级进行一项小种植,二年级进行一次小制作,三年级进行一次小实验,四年级做一项小发明,五年级写一篇小论文或小创意。这样,每个年级段的内容接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兴趣盎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我校的科技游园活动,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受到院士们的交口称赞。
对于每个主题活动,我校年年开展,不断反思、总结、完善与提高,力求每项活动的育人效益最大化。经过努力,有的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并得到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比如12月份的读书节,我校在2006年起设立,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形成完善的读书节活动方案,使得读书活动有条不紊地在校园内外各个层面开展,对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书香家庭、引领师生养成读书习惯,起到重要的作用。几年下来,我校学生中涌现出大批 “小书迷”,教师队伍中形成崇尚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完善的月主题活动方案,形成活动育人、教育无痕的良好局面。培养出 “自学能力、自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见长的学生。
三、异色和谐课程:适合每个孩子的设计课程
异色和谐课程包括环境课程、周末学堂课程、访学课程三部分,建设的目标是 “为每一个孩子设计课程”。此类课程是依据已开发的实践成果和探索历程的学生必修课程,生动再现教师作为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创新。
(一)环境课程:让黄河三角洲成为孩子多彩童年的乐土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可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隐性课程。在环境课程方面,我校主要从人文环境与物理环境两方面进行开发构建。
一是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构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教师是孩子重要的学习资源,孩子在小学阶段模仿力很强,每个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重要的课程。因此,我校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教师所呈现出的高尚的师德、精良的业务、积极的人生态度,已经成为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另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前国家许多职业都有岗前培训,唯独做家长没有系统的岗前培训,学校要面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补位。因此,在引领家长方面,我校常年坚持做如下十件实事:举办优秀家长讲坛;请故事爷爷奶奶进校园;举办书香家庭的评选;进行教子有方十佳家长的评选表彰;举办一次家庭才艺大赛;举行一次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举办一次亲子运动会;聘请一批家长做校外辅导员;做一组学生家访;建立一个班级网页,搭建家校联系平台。上述十件事尽最大可能地让家长参与学校事,调动他们引领孩子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并逐步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趋同、教育理念融通、教育过程同步、教育途径互补、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评价一致,以及教育作用相长。我校的家教经验 《与孩子一起成长》已经结集出版。通过上述诸多途径与做法,坚持教师队伍与家长队伍建设并重,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校内外和谐统一的优良人文环境。
二是运用社会资源,建立教育基地,开展 “小油娃走油城”活动。黄河三角洲特有的石油文化、人文地理资源,是教育的好教材。我校有选择性地建立教育基地,引领孩子认识东营、认识家乡。我校先后把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名牌采油队、东营的黄河口湿地博物馆等,建为教育基地,开展 “小油娃走油城”活动,定时安排学生到基地参观访问、实践体验。上述教育基地也就成为孩子们认识社会、认识油田、认识东营的大课堂,更是孩子们多彩童年的乐土。
(二)儿童访学课程:让孩子留下走寻各地的足印
儿童访学课程是学生采用家长陪同、伙伴集会、自主参观等形式,开展的亲近大自然、走向世界的参观访问活动课程。我校将每个学生小学五年成系列的访学活动记录在案,真正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孩子们利用时光成为一名 “小小访学者”与小伙伴、与家长走进大自然,走进工厂,走进社区,在我们生活的美丽世界里投射下探究的目光。也许是一张门票,也许是一个剪影,也许是一段文字……记录下每一次的访学活动中让他们难忘、感动和悲喜时刻的精彩瞬间。
(三)周末学堂:加强家校联系,共筑育人合力
周末学堂是利用双休日时间集中开展的针对家庭教育的系列活动课程,内容包括学期初系列年级家长会,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利用家长的专业特长开辟的 “家长讲坛”,以及针对学生 “生活技能”培养的课程。
周末学堂课程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特色、管理要求、育人氛围,促使家长更好了解学校,同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等情况,反馈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引领和指导家长借鉴好的家教经验、科学家教,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为了促使周末学堂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我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年级家长会板块依据低中高年级,设置针对性的主题。
低年级段的 “年级家长会”内容是以 “养成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老师和同学,并对学习生活产生兴趣。一年级家长会的主题确定为 “我是学校的小主人”,二年级家长会的主题确定为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很重要”。
中年级段的 “年级家长会”在养成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对孩子们进行读书问题的指导,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三年级家长会主题是 “书香门第多”或 “数学真有趣”,四年级家长会主题定为 “读书方法的指导”或 “家长的换位思考”。
高年级段的 “年级家长会”在养成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着力解决孩子心理发展问题和小学初中衔接问题。五年级家长会的主题是 “反思孩子的养成教育”、或 “高年级孩子心理问题辅导”、或 “中小学衔接的策略”等。
“和谐课程”体系是我校在多年校本实践、务实探索基础上,经过凝练提升、系统架构而成的。在构建过程中,学校努力将各种资源统整于既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又赏心悦目与和谐共生的平衡状态之中,让学校变得生活精致、温暖诗意,以及生动而充满张力,让课程资源怀有对个性和差异的尊重,提供学生特色成长的空间,成就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从而为师生享受和谐教育生活、幸福快乐成长,播撒阳光雨露。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校长、山东省首届齐鲁名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23.02
C
1673-9949(2016)11-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