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微之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以书法育人的经验
2016-04-11□钟演
□钟 演
在细微之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以书法育人的经验
□钟 演
书法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它是五千年来最具经典的民族符号。弘扬和传承民族书法对于培养基础教育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意义重大。
书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性格的沉稳博大、方正深髓、粗犷刚正、潇洒自如,都能从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书法对于培养人的良好素养及审美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而言,书法可以完善中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审美情趣、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对书法的欣赏、临摹、创作,在基础教育学校开展书法课程实践,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体悟书法艺术之美。
然而,在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当前基础教育学校处于“应试教育”的场域中,一些学校以 “分数”、“升学率”为中心,对学生的书法教育难以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和传承。而事实上,目前初中学生的书写水平着实令人担忧:作业字迹潦草,毫无美感,加之网络语言随意滥用,错别字随处可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基础教育学校书法师资力量匮乏、教学形式单调,课程及教学内容模糊、走样,甚至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信息网络时代给书法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社会、家长以及学生热衷于 “键盘”输入,从根本上将书法丢掷一边。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坚守 “平民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坚守、探索书法特色教学,形成了自己的书法教学主张,引导学生在欣赏、临摹、创作书法的过程中体悟书法之美。
一、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书法形态美中培养优秀品质
我国自古就有 “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之说。因此,教学生欣赏书法,也就是在教会学生学会感受汉字的形态之美,播种和收获优秀的品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烘托良好的书法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真切的环境中赏析字体的形态之美,激发书法写作的浓厚兴趣。
一是形成浓郁墨香环境。学校把书法教学与德育、美育等有机结合,营造 “墨香校园、书香校园”的良好环境。坚持 “人人是教育之本,时时是教育之时,处处是教育之地”的育人理念,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凸显文化氛围。连廊、楼道、人行道、亭柱皆设 “牌匾文化”、“艺石文化”,在牌、石、墙、柱等地方展现各种古、现代书法大师墨迹,摆放笔墨纸砚的珍品、现代书画大家的精作以及学生的作品。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书法学习氛围和儒雅的人文环境,构成和谐的整体美、艺术美。这些奇诗美文,都是学习书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足以使人在五彩缤纷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流连忘返。各年级教室的学生园地、侧墙都挂上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让孩子们真切感受浓浓的墨香,感受文化的魅力,启迪心智,让孩子们在笔墨书香之中感受书法形态之美。
二是点燃师生书写激情。围绕新课程理念,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把传统的写字课和书法课相融合,作为语文学科学生辅修课程,同时根据小学、初中不同的年龄和阶段,分别编写 《硬笔书法校本教程》。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本 《写字与书法》,为书法教学提供保障。在书法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采取了 “学校鼓励、专家引导、教师自助”等方式,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讲座和沙龙,积极拓宽教师教学思路与视野,为教师书法艺术教育提供便利。
三是将书法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在 《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与写字”作为阶段目标专门进行阐述,明确指出要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学校要求 “每个语文教师都争当书法教师”,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教师从书法 “欣赏”入手,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笔画的大小、长短、粗细的变化;笔画与笔画间的距离,笔画的疏密、轻重等;笔画与笔画间交叉的角度,以及笔画的照应等。书法之美是一种整体的美,这种美就是书法的风格与气韵,这种风格气韵必须靠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心领神会。不同的书法有各自特点:篆书和隶书之古色古香;楷书之端庄典雅;行书之行云流水;草书之自由奔放。欣赏一个个书法作品,就好像在欣赏一幅幅不同风格的图画,带给学生美的感受。鉴赏历代名家手迹、墨宝、奇诗美文,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足以使人在五彩缤纷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流连忘返。
二、临摹:让学生在感受书法意境美中领悟中国文化
课堂是书法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展不同的教学模式,力求每一堂书法教学都变得生动和高效。学校紧扣 “书法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书法实践与创作的需要。
一是开展分层教学,激发兴趣。学校为每位师生配备了笔和字帖,规定人人学书法,低年级从硬笔字入手,从一笔一划练起;中、高年级以毛笔字为主,从运笔、认识字的间架结构练起,过渡到熟练运笔。在学生临摹字帖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整体与局部关系,降低临摹难度,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在临摹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文中提供的书体范字练习,领悟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构、美的章法、美的韵味,综合运用眼、手等多种感官,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最受学生欢迎的可能是打比方、编顺口溜等方式了。学习 “永字八法”对不同笔画的要求,如“点”要写得 “如鸟之翻然侧下”,“横”要写得 “如勒马之用缰”,“提”要写得 “如策马之用鞭”,“撇”要写得 “如蓖之掠发”。帮助学生识记笔画的书写方法,“撇像小燕轻飞过,捺像飞机来降落,撇捺拉手要舒展”等来帮助学生掌握结构要领。为了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教育效果,各年级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有专门的书法辅导老师负责指导和批阅。
二是通过直观演示、熏陶引导。在每一次观摩听课中,教师都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课件、录像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书写姿式和书写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 “书写形象”,特别是毛笔书法讲求的刚柔相济、轻重缓急、虚实相生、抑扬顿挫,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对如何起笔、怎样收笔,哪里轻、哪里重一目了然,不仅使学生对写字重点感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等书写技法。
例如,我校一位语文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书法功底,在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将整篇文章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用行书竖式书写课题,气势夺人,其创设的课堂教学境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独特的形式既显示了教师的书法才艺,又把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看就被镇住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极喜模仿教师的书写风格,教师要利用这一点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增强写字指导的说服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书法无穷的魅力。
在书法的教学中,教师总结出书法的规律,即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 “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准确,不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分析字的间架结构,懂得笔画顺序及其书写的方法。当然,教师更要联系实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创造出更多、更适应学生的临摹课教学法,促进书法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创作:让学生在体悟书写美中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书法,临帖是手段,书写与创作才是目的。书法教学要在轻松、宁静、祥和、温馨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去练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到高度亢奋的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实践中,学校大力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为学生提供创作和展示的机会。
一是尝试创作。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比较,找出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鉴别能力。学生在临写的时候,教师必须在学生中间巡视,发现问题逐个加以指导;发现学生运笔方法不正确,就给予示范讲解;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则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集体评讲。对学生临摹逼真,书写结构平稳、笔画规范的字打上一个大圆圈以表示鼓励。运用创作法教学时则应注意,教师要边示范边讲解,以原帖字为准,以临摹为主、创作为辅。也可以将古今名句、警句、格言创作成作品,让学生品尝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些都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创作能力,以求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创作形式的新颖性,增强书法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学以致用。学校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书法品质和书写习惯。定期开展书法比赛(软笔和硬笔),并举办作品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和个性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在开学之初布置学校和班级环境时,鼓励学生撰写作品展示;春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为社区、为家庭撰写春联的活动;利用学校社团和艺术节,组织书法比赛;在学校书画专栏里展出学生的书法作品以示鼓励,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享受。通过这些方式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学习书法和书写经验积累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正如韩盼山教授在 《书法基本教育》一书中所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实践,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文字,其中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学习书法,是一个感受美、领悟美和创造美的综合过程。大力开展书法教学,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还能不断强化学生的书法品质、规范书写习惯,让学生在艺术中领悟人生的哲理、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作者: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斌]
G40-012
B
1673-9949(2016)11-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