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哲学视野下的真理论之辨析

2017-01-10杨林伟

关键词:语句信念语义

杨林伟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2. 烟台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语言哲学视野下的真理论之辨析

杨林伟1,2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2. 烟台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真理论是西方哲学最重要、 最核心的论题之一。 从语言哲学视角切入, 通过对传统真理论与现代真理论的释义, 发现不同的真理论在宏观与微观两个界面上存在异同。 符合论是关于真理本质的基础理论, 而融贯论、 实用论、 语义论甚至冗余论都无法彻底脱离它的印记, 因此称它们为真理标准或许更为准确。 受语言哲学的影响, 真理论在方法上由形而上学发展至形而下学, 由论争与对立走向逐渐融合。

真理论; 语言哲学; 符合论

0 引 言

真理(Truth)*国内学术界一般将西方哲学研究中的“Truth”译作“真理”。 本文沿用学术界的一般译法。是哲学研究所关注的最基本问题。 关于什么是真理以及如何界定真理的争论, 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1]亚里士多德把哲学定义为关于真的科学。 依此, 哲学就是各式各样的关于真理的理论。[2]58真理与意义理论密切相关, 一直是西方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围绕它所形成的各种理论称为真理论或真之理论(Theory of truth)。 真理论所关注或涉及的问题有: 真理是什么; 依据什么来断定真理; 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必然命题、 先验命题、 分析命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提出, 等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 随着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方法的确立, 语言在哲学研究中取得中心地位。 作为传统哲学的核心, 真理论亦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语言哲学家或分析哲学家们针对真理的本质与标准问题, 提出和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真理论,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包括以下五种: 符合论、 融贯论、 实用论、 冗余论和语义真理论等。 在语言哲学视野下, 审视不同真理论的内涵、 异同及其发展进程, 总结其成败得失, 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3]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首先论述五大主要真理论的基本内涵, 然后在宏观与微观两个界面上解析它们之间关于真理本质论述的异同, 最后尝试厘清其发展进程。

1 诸种真理论之基本义理

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发端于亚里士多德, 是诸种真理论中最为古老、 最为经典、 且在当代仍不失重大影响的一种。[4]符合论真理观从真理承担者(Truth bearer)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着手定义真理, 认为真理即是命题(判断/语句/信念)与事实相符合。 在本体论上, 它认为外部世界是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在认识论上, 意识可以认识外部世界。 因此, 符合论真理观符合人的常识, 对直观的常识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 例如: 如果命题“猫在垫子上”与猫在垫子上这一事实相符合, 那么命题为真, 反之则假。 罗素、 早期维特根斯坦和早期卡尔纳普等尝试从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角度把探究真理看作是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 认为真理即是命题与事实的严格同构关系。 他们通过对词语的分析, 使得原子命题与原子事实相符合, 进而对原子命题进行逻辑运算, 确定复合命题的真值。 例如: 复合命题“如果主板坏了, 电脑就无法开机工作”的真值由原子命题“主板坏了” “电脑无法开机工作”的真值通过逻辑连接词(运算子)“如果”进行运算后加以确定。 虽然语言哲学家对传统符合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仍然无法克服符合论自身的局限性。 例如: 否命题“猫不在垫子上”如何为真?它与哪一事实相符合?符合论似乎无法解释。 再比如, 命题“猫在垫子上”本身是否就是事实?如果是, 那么符合论就变成没有实质意义的重言、 循环表述。 符合论之真理, 它由外部世界事实决定, 与人们是否认识到它没有关系, 这一点容易导致不可知论。

融贯论(Coherence theory)认为信念(命题)是否为真, 不在于它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 而在于它是否可以被毫无矛盾地纳入某个信念系统中, 即与系统中的其它信念是否融贯。[5]197例如: 命题“语言哲学是一个哲学流派”的真值由与之相关的其它信念决定。 我们知道, 分析哲学是以语言分析作为哲学方法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 语言哲学研究语言的本质、 意义、 语言使用以及语言与实在的关系。 因此, “语言哲学是一个哲学流派”不能与其它的信念系统相融贯, 其真值为假。 可以看出, 融贯论基于世界是一个整全实体的本体论观念, 认为只有对整体的把握才是真正意义的真理。[2]当代自然科学之数理理性形态更加突出, 已经远离了亚里士多德式经验主义直观的常识经验, 这一科学现实使得融贯论得以发展并形成严整的真理理论。 它虽然对以经验主义为基底的符合论形成严峻挑战, 但学界对它的批评似乎还要更多一些。 罗素以命题“Bishop Stubbs died in bed”为例, 对融贯论的质疑是最为致命的。 命题“Bishop Stubbs died in bed”与事实相符合, 但是它很可能无法与其它的信念集合相融贯。 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假命题“Bishop Stubbs was hanged for murder”也可以与其它的假信念结合相融贯。 所以, 罗素认为融贯论对真理的定义是失败的。[6]4-14另外, 人的信念系统无法避免矛盾的存在, 一个命题或信念可能同时与两个相矛盾的系统融合, 故难以判断其真假。 融贯论强调命题之所以为真的判断标准, 并没有回答“真理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

真理实用论(Pragmatic theory)认为信念是真理的载体。 信念是真的, 当且仅当它是有效用的。[7]实用论强调真理的“效用”功能、 工具和价值意义, 即真信念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依据, 并促使我们成功。 例如: 信念“勤能补拙”可以促使人们不断进取, 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那么, 它是有用的, 就是真理。 实用论在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同时也遭受种种批评。 例如: 信念“吸烟有害健康, 容易引发肺癌”对于需要戒烟的人来说, 相信它是有用的; 然而对于不想戒烟的人来说, 不相信它是有用的。 因此, 该信念无法通过“效用”确定为真。 再如: 信念“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世界”毫无疑问是有用的信念, 但是它在客观上却不是真信念。 因此, 实用论在一定程度上过度夸大了“效用”与真理之间的关系, 会导致主观化、 相对化的真理观。

冗余论(Redundancy theory)的代表人物是拉姆赛。 在《真之本性》中, 他主要讨论和阐述了真理冗余论的基本观点。[8]443-446事实上, 冗余论并非由拉姆塞最早提出, 而是由弗雷格于1918年提出的。 弗雷格认为语句“我闻到了紫罗兰的香味”与语句“这是真的: 我闻到了紫罗兰的香味”在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 后者增加“这是真的”并未给它增加任何意谓。 “是真的”这个谓词是可以被删除的, 并且删除它们不会造成意义上的损失。 故“真的”这一谓词是多余的。 沃克[5]对冗余论提出了反驳, 认为“真的”一词至少起到语气加强的作用; 它是对命题的描述, 并非只是断言而已。 更重要的是, 在“他所说的是真的”这样的语句中, “真的”作为谓词关乎句子意义, 是不能删除的。

塔斯基在其《形式化语言中的真理概念》一文中提出了比较完备的真理理论, 即语义真理论(Semantic theory)。[9]341-376语义论认为真值的载体是语句, 定义真理即定义在什么条件下语句所表达的命题为真。 塔斯基通过T等式(T-condition)给出语句为真的条件, 给真语句下一个“实质上适当、 形式上正确的满意的定义”。

(T): The proposition expressed by S-in-L is true, if and only if p.

(T): L语言中S语句所表达的命题是真的, 当且仅当P。

例如T等式The proposition expressed by the Chinese sentence“雪是白的”is true if and only if snow is white.为了便于理解, 我们可以将它分解为以下三个子句:

* The proposition expressed by the Chinese sentence “雪是白的” is true

* if and only if

* snow is white

第一个子句是关于真理的陈述, 第二个子句是逻辑算子, 第三个子句不是关于真理的陈述, 而是真理满足的条件。 等式中虽然没有出现“符合”和“事实”, 但是不难看出, 它仍然是真理实在论, 是通过数理逻辑的方式重构了符合论的本质。 T等式中的中文“雪是白的”是对象语言, 英文是元语言。 通过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区分, 语义论轻松解决了说谎者悖论。 T等式“I am lying” is true if and only if I am lying中, “I am lying”是对象语言, 而I am lying是元语言。 两者属于不同的语言, 不存在互指关系, 因此说谎者悖论得以消解。

2 真理论之辨析

诸真理论因其对真理载体、 真理本质与真理标准问题的不同立场, 必然会产生竞争与对立。 当前真理论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为两大理论阵营的对立。 林奇根据真理论就真理是否具有本质这一问题的立场, 将真理论划分为两大阵营。[6]一是以符合论、 融贯论和实用论等为代表的实质论(Robust theories)真理观, 二是以冗余论、 代语句理论、 完成行为论、 极小主义理论等为代表的收缩论(Deflationary theories)真理观。 真理论对于真理本质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它们在“实质——紧缩”连续统上的占位。

实质论与收缩论真理观的争论焦点在于真之属性。 前者认为“真”是需要实质解释的重要属性, 主要关注(客观)绝对真理、 (主观)相对真理、 真命题与世界的关系、 感觉经验验证真理等实在论问题。 后者则与前者相反, 认为“真”不是本质属性, “真”谓词的出现只起着句法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初, 紧缩论者开始猜测真理问题是一个真正的伪问题, 并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之本质属性。 本文认为, 从宏观上对真理观的论争作上述区分, 可以帮助我们对真理观进行梳理。 研究者不能因此而将真理过度简单化、 绝对化, 反而更需要在此宏观框架内对不同真理论在微观层面上的异同、 论争焦点等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分析。 各理论之间关系交织复杂, 既有分歧, 又有诸多共性; 既有对立, 又彼此互补。[10]这一点可从前文的义理分析中窥见一斑。 只有通过辨析真理论之间的核心概念与关系, 譬如理论基础、 理论渊源、 基本立场等, 才能真正理解真理的本质。

符合论与融贯论作为西方哲学中最主要的两种真理论似乎先天对立、 无法融合。 前者主张主体独立于客体, 真理即表达认识的命题与事实相符合, 本质上是经验主义的。 后者主张实在的整体性, 人的认识也应该是一个整体, 命题与实在的符合只能是片面的。 因此, 真理在于命题与其它命题系统的融贯中, 而不是与外在经验事实的符合。 融贯论在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从这一点上看, 两者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立场是相对立的。 然而, 认识到两者在哲学基础上的不同, 并不等于认定它们之间是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的关系。 符合是语句与所指称的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 融贯是语句与其它语句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关系。 奎因[11]214认为, 如果正确地加以对待的话, 符合论与融贯论并不是互相对立的真理理论, 而是真理理论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面。 例如: 按照融贯论的观点, 当我们要断定一个信念b为真时, 我们断定它是与b1, b2, b3一直到bn之间相互融贯的。 那么, 信念b1是如何为真的?如果说b1为真是因为它和b2, b3一直到bn相融贯, 那么融贯论无疑陷入了循环论证。 在这个循环论证中一定存在一个基础信念或事实作为循环论证的前提。 它是如何为真的, 是先验真理或自明概念, 抑或是与事实相符合的经验概念。 演绎主义的自明前提被否证[12], 经验事实的发生应该成为融贯论循环论证的前提。 所以, 离开了使命题为真的事实条件, 命题即使融贯也不能成真。 例如: 关于神话的命题或许在系统内都是彼此融贯的, 但不能说明它们就是真理。 符合论与融贯论既对立又互补, 融贯论可能需要符合的支撑, 或者说至少带有符合论的印记。

实用主义真理论把真理与实在相符合的观念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同符合论一样, 认为真理的性质应该是与外在的客观实在相符合。 然而, 实用主义者所理解的实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在。 他把实在与人们的行动价值相结合, 不再关注真理性质, 而是追究真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所以, 真理是在经验过程中形成的, 引导人们的行为并取得满足或成功的信念, 仅仅被告知真理与实在相符合, 对我们毫无用处。[13]沃克认为实用论把真理看做是信念与未来经验的融贯。[5]例如: 如果向上帝忏悔可以获得满足, 并证明是有用的, 那么与上帝相关的信念就是真的, 因为它与我们的行为融贯, “有用即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用论既不彻底反对符合论, 也不反对融贯论, 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条探索真理的中间路线。

语义真理论虽然没有在T等式中明确使用符合论的相关概念, 但是可以看作是符合论的形式化本质, 因为塔斯基本人持有符合论的观点, 并认为一个语句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实在相符合(塔斯基认为真理的载体是语句而不是命题或信念。 这一点与符合论、 融贯论、 实用论不同)。[2]塔斯基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以现代数理逻辑为手段, 从语义学角度给这样的真理概念下一个适当的、 无矛盾的定义。[14]值得指出的是, 林奇所划分的体系没有将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纳入其中, 或者说林奇认为语义真理论既不属于实在论也不属于紧缩论真理观。 语义真理论作为分析哲学真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曾引发广泛讨论, 其真理性质也备受争议。 奎因、 达米特等认为语义真理论是一个收缩的真理论, 而艾耶尔、 波普尔等则认为它是一种符合论。 我们与后者持相同看法。 塔斯基为消解说谎者悖论, 区分了对象语言与元语言。 对象语言是用来谈论外界对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语言, 它的词汇主要包括指称外界对象的名称和性质的谓词。 元语言是用来谈论对象语言的语言, 它的词汇包括指称对象语言的名称以及指称对象性质的谓词(“真”或“假”)。 这一区分保证了语义真理论是一种现代符合论。

真理问题其实不过产生于语言的混乱, “真的”和“假的”这两个谓语是多余的, 删掉谓词, 并不会引起语义损失。 例如: 信念“地球是圆的” “地球是圆的是真的” 与“任何相信地球是圆的人, 都真地相信这一点”是相互等值的, 在意义上不可能断定其中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然而, “真的”这一谓词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省去, 比如自指句“这个说法是真的”中的谓词不能删除。 兰姆塞给出了“真”的定义: 一个信念是真的, 如果它是一个信念P, 并且p。 冗余论是紧缩真理论的代表, 但是也有学者(如菲尔德)将它归为符合论, 因为其分析过程在实质上带有符合论的痕迹。

真理是关于语言的, 要么和实在相关, 要么和实在不相关, 或许没有中间地带。 通过上述辨析, 我们认为符合论是关于真理本质的基础理论, 融贯论、 实用论、 语义论甚至冗余论都无法彻底脱离它的印记。 既然真理论无法脱离实在的痕迹, 那么在定义真理本质时, 应该表述出真值承担者与实在的某种关系。 从这一点上讲, 符合论定义了真理的本质, 而融贯论、 实用论虽自称为真理之本质, 但是称它们为真理标准也许更为准确。

3 真理论之发展进程

真理论在方法上由形而上学发展至形而下学, 这一进程深受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影响。 传统的符合论强调主体认识与客观实在相一致, 认为客体独立于主体的认识, 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因此, 它是形而上学的。 随着现代逻辑的产生以及对语言意义的逻辑分析, 分析哲学家认为语言不再是工具, 语言就是思想, 语言就是一切。 二十世纪初发生了哲学语言转向, 真理符合论的研究由形而上的真理本体研究转向逻辑句法阶段。 以罗素、 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现代符合论者, 认为传统符合论中的概念含混不清, 故不再强调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 拒绝研究感觉的客观来源, 否认概念、 命题等认识形式是客观实在的反映, 尝试采用精确的逻辑语言, 仅仅从逻辑或语言的角度论证词或语句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或符合关系。 正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对传统符合论的发展, 使得符合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真之理论。 然而, 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并未彻底解决符合论的自身缺陷, 直到塔斯基采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给出了精确而完备的语义定义。 冗余论关注“真的”的语言意义, 通过逻辑分析, 认为这一谓词是多余的。 它不再关注信念的性质, 而是关注信念的判断。 实用论与之类似, 主张信念引导行动, 通过行动结果的差异判断其真假, 未对真理之本质做出抽象的定义。 因此, 大致上由形而上转至形而下是真理论发展的显性进程。

真理论由论争与对立走向逐渐融合。 显而易见, 二十世纪前半叶既是传统真理论在新的哲学基底上发展的时期, 也是新理论产生并与之分庭抗礼、 激烈论争的时期。 真理论之间的论争既促进了理论自身的发展, 也充分暴露了它们各自固有的缺陷。 我们可以断定, 试图以任何一种真理论解决真理问题都是不可能的。 真理论之间的对立是次要的, 彼此互补甚至融合才是解决真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符合论、 融贯论以及实用论等三种真理论沿着两条路线开始融合。 第一条路线是奎因、 戴维森、 普特南、 罗蒂等人以“整体融贯论”为基点, 吸纳实用主义理论、 消解真理符合论的路线; 第二条是奥斯汀、 斯特劳森到塞尔等人试图以“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性理论为基点, 把融贯论和实用论内在地蕴含于符合论之中。[15]65-68

[1]江怡. 经验与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1): 19-23.

[2]陈嘉映. 语言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高岑. 三大真理论在20世纪前半期的重铸与论争[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2(1): 14-17.

[4]曾志.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7(6): 53-61.

[5]Walker R. Theories of truth [G]∥In C. Wright and B. Hale (eds.).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London: Blackwell, 1997.

[6]Lynch, M. P. The Nature of Truth: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M]. London: MIT Press, 2001.

[7][美]威廉·詹姆斯. 实用主义[M]. 陈羽纶, 孙瑞禾,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8]Ramsey F. The nature of truth [G]∥In Michael P. Lynch (eds.). The nature of truth: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London: The MIT Press, 2001.

[9]Tarski A. Th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truth: and the foundations of semantics [J].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1944, 4(3): 341-376.

[10]周振忠. 分析哲学中的真理论研究—从收缩论的观点看[J]. 哲学动态, 2014(7): 105-111.

[11] Quine W V. Quiddities: an Intermittently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M].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曾志. 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1): 4-9.

[13]周建漳. 实用主义真理观平议[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91-97.

[14]涂纪亮. 分析哲学的真理观[J]. 教学与研究, 1987(1): 58-64.

[15]刘高岑. 语言、 心智与世界 [D]. 太原: 山西大学, 2004.

A 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Truth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YANG Linwei1,2

(1.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China)

Truth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entral topics in western philosophy. In the view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o move a step forward from the debate, this paper makes a co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jor truth theories, which had great influence, and 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rrespondence theory i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truth, and Coherence, Pragmatic, Semantic and even Redundancy Theory of truth can not completely break away from its imprint, so it may be more accurate to call them theories of truth standards. Influenced by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theories of truth are developing from metaphysics to concrete science, and getting convergent gradually.

truth theor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orrespondence theory

1673-1646(2017)04-0024-05

2017-02-28

杨林伟(1982-), 男, 副教授, 博士生, 从事专业: 语料库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B023.3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4.005

猜你喜欢

语句信念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重点:语句衔接
发光的信念
语言与语义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