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刊“三言”插图本的“语—图”互文现象研究

2017-01-07胡小梅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言刊本小说

胡小梅

(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明刊“三言”插图本的“语—图”互文现象研究

胡小梅

(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语—图”互文现象是近年来古代小说图像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冯梦龙“三言”此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通过分析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兼善堂刊本《警世通言》和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插图与文本的关系,可以发现明刊“三言”插图本存在图与文合、图与文异、图补于文等几种“语—图”互文现象。这类互文现象的存在,意味着插图包含有创作者对文字文本的独特理解和阐释,且这些理解和阐释会对其他读者产生影响。

“三言”;明代刊本;图像叙事;“语—图”互文

“河图洛书”“左图右史”的传统在中国古已有之,它反映了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木刻版画开始迅速发展,插图本也随之流行,至明代中后期特别是万历以后,出版界更是出现了“无书不插图”的盛况,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以插图本的形式问世。图文并茂的插图本中,有的是上图下文、图像与文字同处一个页面,有的是先图后文、图像集中于卷首或分散在各篇(章、回)文字之前,有的是前文后图,还有的是首尾插图。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图像都与文字并存,图文交错、“语图一体”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在原本单纯的文字书籍中插入图像,“那目的,大概是在诱引未读者的购买,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a鲁迅《连环图画琐谈》,《鲁迅全集》(第六卷)第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既可以令读者赏心悦目,于单调的文字中增添一些阅读趣味,对读者形成视觉冲击,使书籍具有更强的生动感、节奏感与美感,提高书籍的欣赏价值;同时也可以充实和弥补文字信息,是一种提示文字意义的工具,有助于读者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此外,作为插图本中与文字相匹配的图像,是插图创作者在阅读之后将自身对文字的理解诉诸视觉形象的结果,“不是简单的技术加工”,它蕴含着插图创作者对文字的艺术理解和再创作,因此具有再现和隐喻的功能。[1]就这点而言,对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语—图”互文现象进行探讨,就显得很有必要。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相互文本性,由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文艺理论批评中。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互文本,都要受到历时性状态下和共时性状态下其他文本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文本”的研究。插图本中的插图是由文本所派生出来的,当插图的创作完成之后,它就构成一种文本,也就具有符号意义,但这种符号意义是依赖于文字文本而存在的,离开文字文本,插图仅仅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由于插图的创作者首先是文字文本的读者之一,他对文字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必然会体现到图像之中,又影响到插图本读者的阅读。所以在插图本这样一种图文并存的特殊形态中,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从而实现插图本意义的增殖。近年来,以这一视角研究古代小说图像逐渐成为一个热点b主要论著有张玉勤的《论明清小说插图中的语—图互文现象》(《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刘文玉、陆涛的《图像时代下的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研究》(《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1期),王凌的《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三国演义〉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5期),王珍的《图绘〈红楼梦〉及其“语—图”互文》(《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杨森的《明代刊本〈西游记〉图文关系研究》(2012年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胡小梅的《明刊〈三国志演义〉图文关系研究》(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陈平原的《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陆涛的《中国古代小说插图及其语—图互文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但多集中在系统论述或对几部长篇章回小说的研究之上,对《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简称“三言”)等白话短篇小说的“语—图”互文现象的研究尚未深入c目前只有石兵的《明清苏州刊刻小说插图本研究》(东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有所涉及。。本文拟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明刊“三言”的“语—图”互文现象作一探讨。

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在明末均有插图本刊行。存世的明刊“三言”插图本主要是由苏州、金陵等地的书坊刊刻的,插图都采用整版单面的形式。本文的论述对象为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d天启年间吴县天许斋刻,书名题“全像古今小说”,卷首有插图四十叶八十幅,存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丛刊》影印之,本文所引“三言”之《古今小说》图文皆出于此,下文不再重复说明。、兼善堂刊本《警世通言》e天启四年金陵兼善堂刊,卷首有插图四十叶八十幅,存本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仓石文库、名古屋蓬左文库,《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丛刊》据蓬左文库藏本影印,本文所引“三言”之《警世通言》图文皆出于此,下文不再重复说明。、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f天启七年金阊叶敬池刊,卷首有插图四十叶八十幅,存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丛刊》影印之,本文所引“三言”之《古今小说》图文皆出于此,下文不再重复说明。。

一、和谐:图与文合

“中国古代小说插图……在图像生成机制上,首先受到的是语言文本的影响,图像形象地再现了语言文本的情景描述,或抓住关键情节进行瞬间定格,因而‘图与文合’是图文结合最常见的现象。”[2]67插图首先要能够提供与文字文本的故事情节相应的场景,也就是要能够摹仿文字文本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字文本,“在最为精彩处停下来,凝固住,让欣赏者叫好,凝神聚会地细细品着其中的绝妙”,[3]只有这样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1.突出关键情节。“由于材料的限制,(插图)只能把它的全部摹仿局限于某一顷刻。”[4]18“三言”作为短篇小说集,每一篇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情节都不止一个。不同于以上图下文作为标志性版式的建阳刊本、一个情节可以用多幅连续的插图来表现,现存明代“三言”刊本都是按篇附图,每一篇仅有两幅插图,虽然插图的艺术性比上图下文更胜一筹,但其“叙事性”功能相对较弱,所能展示的故事情节有限,最多也只有两个情节而已。因此首先必须选择整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情节来表现,也就是“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4]83。

纵观现存明代“三言”刊本的插图,在情节的选择上一般都选择那些体现故事发展演变、最具典型性的精彩瞬间来表现。这种精彩瞬间不一定是故事情节高潮的顶点。如图1为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卷六“小水湾天狐诒书”插图a。文叙唐人王臣安史之乱后返京时途经樊川,遇两个野狐在林中读天书,王臣用弹弓射跑野狐,拾走其天书;野狐乔装前来索回,王臣不肯还;后被野狐使计,把个家业弄得七零八落。图1描绘的是王臣用弹弓射野狐这一情节,与小说文本“却是两个野狐,靠在一株古树上,手执一册文书,指点商确,若有所得,相对谈笑。王臣……按住丝辔,绰起那水磨角靶弹弓,探手向袋中摸出弹子放上,觑得较亲,弓开如满月,弹去似飞星……”正相对应。这一情节是小说的开篇的一个情节,但却是整篇的首要情节,正是因为王臣射狐、拾书在先,才有后面的情节发展,因此这一情节的选择恰得其所。

图1 “小水湾天狐诒书”插图a

图2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插图a

再如图2,为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插图a。文叙蒋兴哥与王三巧少年夫妻,感情缱倦,因兴哥外出收债未归,三巧思念丈夫,信了算卦先生丈夫不日即回之语,日日临街向帘外张望,一日误将年龄与装扮都同兴哥很像的粮商陈大郎看作丈夫,恰巧陈大郎也喜欢上她,在薛姓牙婆的设计之下与陈大郎相交;陈大郎要返乡,三巧把蒋家祖传宝贝珍珠衫送给陈大郎;蒋兴哥通过珍珠衫偶然发现陈、王之情,回家后将王三巧骗回娘家,和平休妻;王三巧再嫁吴家时,蒋兴哥送上十六箱陪嫁;后兴哥官司牵连,由王三巧的后夫吴县令断案,夫妻重会,百感交集,由此感动了吴县令,让他夫妻破镜重圆。图2描绘的是王三巧与陈大郎第一次相遇的场景,对应的小说文本是“三巧儿思想丈夫临行之约,愈加心慌,一日几遍,向外探望。也是合当有事,遇着这个俊俏后生……三巧儿远远瞧见,只道是他丈夫回了,揭开帘子,定睛而看。陈大郎抬头,望见楼上一个年少的美妇人,目不转睛的,只道心上欢喜了他,也对着楼上丢个眼色。谁知两个都错认了”。同样的,这个情节也是后面所有情节的起首,王、陈两人的错认,就像一团线的线头一般,抽出线头,后面的情节也就紧跟而来,因此选择这个场景进行刻绘也体现了插图创作者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2.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三言”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小说文本对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往往是反复加以渲染,使之更加清晰突出。插图创作者也注意到这一点,将小说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再现于图像之中,使人物形象更加凸显。如图3为兼善堂刊本《警世通言》卷二九“宿香亭张浩遇莺莺”插图b。文叙西洛才子张浩在自家花园偶遇“童稚时曾共扶栏之戏”的邻家李氏之女莺莺,一见钟情,遂定终身,在老尼惠寂的帮助下得以相会宿香亭,后张浩在季父的威逼下议婚孙氏,莺莺先禀明父母、后诉诸官府,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与张浩终成眷属。图3描绘的就是李莺莺逾墙与张浩相会的场景,对应的小说文本是“……语犹未绝,粉面新妆,半出短墙之上。浩举目仰视,乃莺莺也。急升梯扶臂而下,携手偕行,至宿香亭上”。图中莺莺正逾墙而出,张浩升梯相接。这一场景是对李莺莺性格的最佳表现:小说中的李莺莺对爱情的追求热情而主动,她与张浩在园中初次相见就大胆表明心迹并求取信物,后又想出办法多次鸿雁往来,并逾墙相会,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不可谓不执着大胆;在追求爱情过程中遭遇阻力时,她勇于斗争,启请父母同意后又自持状纸诉至讼庭之下,提请法律“礼顺人情”,最终得与心上人偕老百年。“当年崔氏赖张生,今日张生仗李莺”,可以说两人的大团圆结局皆赖于莺莺的努力。图中的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却为爱情大胆攀过墙头,这一形象,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迥然有别,呈现出一个坚定果断、泼辣勇敢的鲜明形象。抓住莺莺逾墙的那一瞬间进行刻绘,是对莺莺个性的最好诠释。

图3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插图b

3.突出主题思想。“三言”洋洋一百多篇,题材众多,思想内容丰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插图中也得到了凸显和强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教化主题。“三言”编撰的初衷就是要阐述教化主题、传播果报思想,其书名中的“喻世”“警世”“醒世”等字眼就蕴含着强烈的劝诫意味。明代“三言”刊本的序跋中也一再强调要教化市民、导愚适俗,如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卷首绿天馆主人的叙就提到:“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而插入图像本来就是小说通俗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明嘉靖二十七年的《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叶逢春本卷首有篇《三国志传加像序》,其中就说到:“而像,像其传也……而像者何?状其迹以欲尽观也……而天下之人,因像以详传,因传以通志,而以劝以戒……”g《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卷首序,罗贯中编著,叶逢春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本。图画一直都承担着“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h谢赫《古画品录·序》,《古画品录·续画品录》第1页,谢赫、姚最著,王伯敏标点注释,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的教化功能,“像”也就是小说中的插图通过“状其迹”将小说文本演述的故事描摹出来,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小说,从而“以劝以戒”,实现劝戒、教化目的。

明代“三言”刊本的插图创作者显然注意到了“三言”中鲜明的教化主题,并在插图中一再体现,最典型的就是将小说中因果报应的结局呈现于插图之中。这样的插图在明代“三言”刊本中有很多,如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卷二十二“郑虎臣木绵庵报仇”插图b、卷三十四“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插图b,兼善堂刊本《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插图b、卷十二“范鳅儿双镜重圆”插图b、卷十八“老门生三世报恩”插图b、卷二十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插图b、卷二十五“桂员外途穷忏悔”插图b,叶敬池刊本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插图b、卷五“大树坡义虎送亲”的两幅插图、卷十七“张孝基陈留认舅”插图b、卷三十“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插图b……不一而足。

如图4为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插图b。文叙南唐时江州德化县知县石璧之女月香在遭遇家庭变故之后,两次被牙婆贩卖,又先后得到曾受恩于父亲的贾昌及县尹钟离义相救资助,并获得一段好姻缘,钟离义亦善有善报。图4描绘的是钟离义将月香嫁入高家之后,死后成为城隍神的石璧托梦给他的场景,对应的小说文本是“再说钟离公嫁女三日之后,夜间忽得一梦,梦见一位官人,幞头象简,立于面前,说道:‘吾乃月香之父石璧是也……此乃阴德之事……君命中本无子嗣,上帝以公行善,赐公一子,昌大其门。君当致身高位,安享遐龄。邻县高公与君同心,愿娶孤女,上帝嘉悦,亦赐二子高官厚禄,以酬其德……’”将因果报应、善有善报的道德劝诫主题以插图的形式进行强调,并录小说篇尾诗二句作为插图的题句——“试看两公阴德报,皇天不负好心人”,再次强化小说的教化劝诫主题。

图4 “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插图b

图5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插图b

再如图5,为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卷二十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插图b。小说主要写靖康之变中男女主人公韩思厚、郑义娘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最后以较短的篇幅写了韩思厚因违背与郑义娘鬼魂的盟约续娶妻室以至于被鬼魂索命、和继室双双落水而死的结局。应该说,负心报应在整篇小说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情节,这篇小说有着更深层的思想内涵,主要是“以靖康之变为背景,展示乱世中普通人的悲剧命运以及由此而来的道德压力和精神痛苦”[5]。但是插图创作者把负心报应的情节作为创作的重要部分,图5描绘的正是韩思厚和继室刘金坛落水的场景,对应的小说文本为“须臾之间,忽见江中风浪俱生,烟涛并起,异鱼出没,怪兽掀波,见水上一人波心涌出,顶万字巾,把手揪刘氏云鬓,掷入水中。侍妾高声喊叫:‘孺人落水!’急唤思厚教救,那里救得!俄顷,又见一妇人,项缠罗帕,双眼圆睁,以手捽思厚,拽入波心而死。”图中波涛汹涌,两个鬼魂将韩、刘二人拽入水中,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再搭配题句“一负冯君罹水厄,一亏郑氏丧深渊”,负心遭报的训诫意味相当浓厚。其实在小说文本中,韩思厚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他对亡妻可以说是一片深情,就在他落水前听艄公说起郑义娘的故事还“如万仞攒心,眼中泪下”,但插图只能表现“某一瞬间”“某一顷刻”,教化主题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艺术内涵,这或许可以视为插图表现的负面价值之一。

二、背离:图与文异

所谓图与文异,主要是指插图在表现小说故事情节时,出现与小说文本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就是插图背离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由于插图是对文本的一种再理解、再阐述,是二次创作的结果,插图难免带有创作者自身的一些主观色彩,插图创作者可能会根据自己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对情节作一定的修改。这种不相一致的现象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解构,插图本的意义增值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实现。

如图6为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卷三十“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插图b。文叙读书人房德因走投无路误入强盗团伙,在一次打劫中被官府所获,畿尉李勉见其一表人才,生爱才之心,让押狱长王太将其放走,并因此丢官。后李勉为生活所困,往常山投友,路遇已成柏山县令的房德。德殷勤相邀,盛情款待,但心无主见,被妻子所逼,大恩不报,要杀李勉。勉得信后仓皇出逃,房德又请剑侠追杀,剑侠了解真情后,反将房德夫妇杀死。图6描绘的正是剑侠杀房德夫妇的场景。对应的小说文本是“(房德)方欲启问,只见那义士怒容可掬,飕地掣出匕首,指着骂道:‘……’房德未及措辨,头已落地,惊得贝氏慌做一堆……义士指着骂道:‘……’托地跳起身来,将贝氏一脚踢翻,左脚踏住头发,右膝捺住两腿……提起匕首向胸膛上一刀,直剖到脐下”。根据小说文本的叙述,剑侠是先杀房德,后杀房妻贝氏,但在图中,剑侠手擎匕首正在剐杀一女子,旁边有一男子慌作一团、躲闪不迭,显然插图创作者想表达的是剑侠在杀贝氏,也就是先杀贝氏。这明显与小说文本的叙述不相一致。这种图与文相背离现象的出现,应该与插图创作者对小说文本的理解有关。在小说文本中,房德的性格特点是惧内、无主见,当他遇见落魄的恩人时曾真心实意想好好答谢,但在妻子的撺掇之下才恩将仇报。而贝氏在小说文本中是一个泼辣蛮横、贪婪吝啬、心狠手辣的人,在请剑侠之前她就出主意要暗杀李勉一行人,请剑侠之事也是她再三撺掇而成,是“最毒妇人心”的真实写照。大概在插图创作者眼中,贝氏比房德更可恨、更该杀,因此将画面设计成先杀贝氏。由于明代“三言”刊本的插图都在正文之前,读者一般先欣赏插图后阅读小说文本,这样的解读方式可能会影响插图本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接受。

图6 “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插图b

图7 “滕大尹鬼断家私”插图b

还有些图、文背离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刻工受日常生活影响所致。如图7为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卷十“滕大尹鬼断家私”插图b,图中描绘一个官员坐于椅上,一个丫鬟在进茶,旁边壁上挂着一轴画。而根据小说文本的叙述,滕大尹为了破解倪太守生前留下那幅画中含藏的秘密,“每日退堂,便将画图展玩”,展玩一般是拿在手上的;丫鬟送茶来,他是“将一手去接茶瓯”;画轴沾湿后,“滕大尹放了茶瓯,走向阶前,双手扯开轴子,就日色晒干”……由此可以看出,丫鬟进茶时,画轴是在滕大尹的手上,他一手拿着画,一手去接茶,不小心将茶泼洒出来湿了画轴。图7的描绘与小说文本的叙述不相一致,这大概是刻工受常识影响导致的,而忽略了小说文本的细节描写。再如图8为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插图a,描绘的是小说主人公许武在教两个兄弟读书的场景。根据小说文本的叙述,许武十五岁,一弟九岁、一弟七岁,年龄相差都不超过十岁。但图8中描绘的是一老者在教授两童子的画面,与小说文本叙述不相符合,这可能是刻工受日常生活中有些私塾先生年纪偏大的印象影响,以私塾先生授徒替代长兄教诲幼弟的画面。

图8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插图a

图9 “王娇鸾百年长恨”插图b

三、补充:图补于文

“达·芬奇曾经说过:绘画是一个增加的过程……文本的解读也是一个增加的过程,这种增加不但反映在解读者对文本添加了新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各种潜在意义的可能。”[6]34按照这一互文性理论,插图创作者可能根据自身的理解与接受,增加一些文字文本所没有的情节或要素到插图之中。如图9为兼善堂刊本《警世通言》卷三十四“王娇鸾百年长恨”插图b。小说主要写王娇鸾设法惩罚薄幸男子周廷章的故事。王娇鸾为河南南阳卫千户之女,一日偶遇苏州吴江县的书生周廷章,郎才女貌,彼此倾心。周廷章到王府求婚遭拒,二人就背着父母,写下婚书誓约,私结了良缘,不久,周廷章要回家,小说写“鸾自觉悲伤欲泣,潜归内室,取乌丝笺题诗一律,使明霞送廷章上马,伺便投之”,由此可见周廷章上马时王娇鸾并未送行。但图9以一半左右的画幅描绘王娇鸾倚门相送的情景,这是插图创作者根据小说文本叙述作出合理推测而补充的情节。在小说文本中,王娇鸾与周廷章情投意合,曾经山盟海誓,并在其姨母曹姨的见证下写下婚书;她又深明大义,劝周回乡省视父母,但又恋恋不舍,周未启程即问住居之处以便通信,周廷章出发时,她更是悲伤难抑。如果直接用小说文本所写的娇鸾归内室题诗赠别的情节入画,则对王娇鸾痛别之情的表现力不如文字叙述。因此插图创作者摒弃了小说原有的文字叙述,补充了一个合情合理i此时王、周的公开身份关系是结拜表兄妹。的王娇鸾倚门送别的情节,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她对周廷章的深情,与小说后半段周廷章负心另娶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可以看出插图创作者对娇鸾的痛惜和对周廷章的一种暗暗的谴责。

图10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插图b

有些插图中增加了小说文本所没有的要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文本。如图10为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卷三十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插图b。小说主要写郑信发迹变泰的故事,他穷困潦倒之际被张员外收留,为张员外误杀敲诈勒索的夏扯驴,被官府羁押,因祸得福,与红蜘蛛日霞仙子成一对佳偶,用日霞仙子所赠神臂弓效命朝廷,得以立功进爵,荣华富贵。在小说文本中,郑信先与日霞仙子结为夫妻,后遇到白蜘蛛月华仙子又与之成为夫妻,红蜘蛛发现之后,与白蜘蛛展开夺夫之战,红蜘蛛拿出神臂弓让郑信在二者斗法时助其一臂之力。图10描绘的就是这一情节,对应的小说文本是“……说不了,月华仙子又来。两个上云中变出本相相斗。郑信在下看时,那里见两个如花似玉的仙子?只见一个白一个红,两个蜘蛛在空中相斗。郑信道:‘原来如此!’只见红的输了便走,后面白的赶来,被郑信弯弓,觑得亲,一箭射去,喝声着,把那白蜘蛛射了下来”。可见日霞仙子和月华仙子斗法时,从郑信的视角看,看到的是红、白两只蜘蛛也就是日霞仙子和月华仙子的本相。但图10采用了全知视角,描绘了两个女子擎剑相斗,然后在两个女子头上采用古代版画表现神怪、灵异、梦境等惯用的模式、以两条线条牵引出一定范围,画出她们的本相——这是插图创作者根据读者理解需要补充的要素,而且特别标注了红、白蜘蛛的区别,中间有白点的为白蜘蛛,另一只为红蜘蛛。这一要素的增加,将小说文本中的限知视角转化为图像中的全知视角,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小说文本,因为若以郑信的限知视角直接画出,则未读过小说文本的读者很可能会认为是两只普通的蜘蛛在相斗。

四、图像与题句之间的互文

讨论插图本的“语—图”互文现象避不开图像中的文字即题句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大部分明清刊刻的插图本的图像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题句,这些题句包括图名、题诗、说明性文字、图注、刻工姓名等,其中的图名和题诗两种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也是插图本图文关系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

明刊“三言”插图本中的题句,主要有刻工姓名、说明性文字、回目和韵文(主要是诗词)等几种,其中诗词数量最多,情况也最复杂。以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兼善堂刊本《警世通言》和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三个刊本为例,据初步统计,三个刊本中题句为韵文的插图数量分别为34幅、52幅和72幅,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韵文多数出自小说文本。这种情况在明清小说刊本中是比较少见的,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刊本插图中的题句多数直接摘自回目的文字和叙述性短语。这一方面是由于“三言”系短篇小说作品集,另一方面跟“三言”小说文本大量缀入诗词有关。据统计,《古今小说》40篇含诗词总数为448首,篇中收诗词最少的为3首、最多的为30首,平均每篇收诗词11.2首;《警世通言》40篇含诗词总数为454首,篇中收诗词最少的为2首、最多的为47首,平均每篇收诗词11.35首;《醒世恒言》40篇含诗词总数为409首,篇中收诗词最少的为3首、最多的为22首,平均每篇收诗词10.23首。j《明代小说史》第601页,陈大康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可以说,明刊“三言”中插图题句以韵文居多,实际上是小说文本大量缀入诗词这一特征在插图中的一种反映。

明刊“三言”的插图,有不少是着眼于写意而非叙事的,如兼善堂刊本《警世通言》卷十“钱舍人题诗燕子楼”插图a、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插图a,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的两幅插图、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插图a、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插图a、卷十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插图a、卷二十三“金海陵纵欲亡身”插图a,等等。这些插图以描绘山光水色为主,往往有着悠远的意境,在这样的插图中添上一、二句韵文,进一步渲染画面的意境氛围,带给读者很强的美感体验。如图11为兼善堂刊本《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插图a,图中远山隐隐、近水悠悠,断桥苏堤、杨柳夹岸,“端的十分好景”,配上右上方的诗句“隐隐山藏三百寺,依稀云锁二高峰”,整个画面显得视野开阔、气象不凡,带有浓厚的文人画韵味。

图11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插图a

图12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插图a

用诗词等韵文作为插图题句,韵文以其较强的抒情性和议论性,不仅为插图画面增添了浓浓的文学色彩,而且与图像之间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产生插图本的意义增殖。如图12为天许斋刊本《古今小说》卷十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插图a,若单从画面看,很多人可能会将它理解为普通的两个人对坐饮宴场景,但搭配画面右上角的诗句“风吹落月夜三更,千里幽魂叙旧盟”,读者就不难明白这是范巨卿为按时赴约不惜自刎而死、化作鬼魂前赴张元伯的鸡黍之约。自刎践约、以死相殉,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友谊更动人心弦、撼人心魄呢?“风吹落月夜三更”,既是时间的交代,更是环境氛围的渲染;“千里幽魂叙旧盟”,则点明事件与情节,又说清了自刎而亡、魂奔千里只为一叙旧盟。题句的使用,大大增强整幅插图的表现张力。

图13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插图a

图14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插图b

还有的题句,表面上看与插图似乎不那么协调、有种错位的感觉,但若仔细体会,则会发现其实是与整幅插图有机联系的。以叶敬池刊本卷二十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的两幅插图为例(图13、14)。图13描绘的是汪岑的差人到卢府传话、走在卢府花园中深深陶醉的情景,题句为“纷纷玉瓣堆香砌,片片琼英绕画栏”;图14描绘卢楠邀约汪岑前来赏菊,久等不至,怒而痛饮,醉卧园中,汪岑到时自觉大受侮慢,题句为“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园林一片萧疏景,几朵依稀散晚香”。表面上看,两幅插图的题句,一写梅花、一赞菊花,似乎与图像关系不大,但实际上都是为了表现卢楠的清高、自傲和真性情:图13虽然主要情节是汪差进园,但重点是以满园的梅花衬托卢楠性格的清高;图14描绘卢楠与汪岑的直接冲突,重在表现卢楠不媚权贵,赞菊的诗句恰恰是对齐自傲性格的最好衬托。可见插图创作者在题句的选择上也是颇费苦心的,力求使图、文相融相合、浑然一体。

[1]韩春平.论明代坊本通俗小说版画“话语”功能的“多声部”特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15.

[2]杨森.明代刊本《西游记》图文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2.

[3]王炜.永恒瞬间·凝之美——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插图的人物刻画[J].艺术与设计,2008,(1):49-51.

[4]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段江丽.乱世悲歌——《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的思想内涵和叙事艺术[J].名作欣赏,1999,(4):46-50.

[6]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吴璐晗)

Study on "Text-Image" Phenomenon of Intertextuality of the "San Yan" in Ming Dynasty Version

HU Xiao-mei
(School of design and creativity,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Text-image" phenomenon of intertextuality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novels in recent years.But the study of Feng Menglong's "San Yan" in this area has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studi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llustration and text,which in Tian Xuzhai "Ancient and Modern Fiction",and Jian Shantang "Ordinary Words to Warn the World" and Ye Jingchi "Stories to Awaken Men",it can be found in Ming Dynasty "San Yan" there are several "Text-image" phenomena,for example Image conforms with text,Image and text differs,Image supplements text.The existence of this kind of intertextuality phenomenon means that the illustrations include the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uthor's text,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will have an impact on other readers.

"San Yan";Ming Dynasty edition;image narration;

I207.419

A

2095-2082(2016)06-0024-11

2016-11-21

胡小梅(1982—),女,福建安溪人,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三言刊本小说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由《苏知县罗衫再合》情节重构看冯梦龙教化意识
人生自是有情痴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