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2017-01-06廖进

未来英才 2016年17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初中数学

廖进

摘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一步一个脚印,结合学生实际,寻求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实;因材施教;问题悬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造就适应21世纪的合格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多种方法、方式和途径。但是,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它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人结合本学科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谈几点做法。

一、淡化形式,注重问题实质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要思考知识内容的实 际生活背景,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何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但精彩的引入、热闹的讨论后,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是以搭建知识平台,构建数学现实为主要内容的认知过程。初中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动背景,如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等,可以适当的通过情境创设引入,但也有很多的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例如,讲完全平方公式,就可以根据学生前面已学的多项式乘法公式,提出如何计算,引出,完全没有必要创设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戈,可以直达问题的核心,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合作学习的要求,但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互助交流中的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使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二、基于兴趣的因材施教模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要素,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通过这样的区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才情等的不同就相对符合其应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教育,更易最经济地发挥教育之优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兴趣之于学习特别是对初中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设置的“二十四点”游戏,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游戏中渗透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游戏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且在四人小组合作下产生了多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正是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进行探索交流,又是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缩短了学生之间由于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造成的差距。可见兴趣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有兴趣,就会用心专、用情痴,全身心投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投入,故心无旁骛;因为乐意,所以通过勤奋就会做出惊人的成绩。而没有兴趣,就容易倦怠、松懈。当然,也可以做一些事情,可能也会做得不错,但总归平庸。也就是说,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兴趣之于教育,正如水之源,木之本。这就启示我们,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展兴趣。

三、设置问题悬念,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为了更好地对数学问题进 行有效解决,教师就需首先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设置。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以及积极性都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为了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就需对特定的问题情境进行巧妙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取措施设置问题悬念,旨在对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激发。例如,在对“增长率问题”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创设出这样的情境:为了吸引更多顾客,某服装店老板打出了一律六折的广告,但实际上六折之后的价格比原价还多10%,那么此时的服装标价是将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通过这一提问方法,学生就能结合生活实际去思考问题,并轻松地过渡到本阶段的学习中来。

四、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教“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深刻地理解该知识点,教师课前可要求他们准备一个纸做的圆柱和剪刀。上课时,提出三个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图形?若沿着母线剪开其侧面,展开图的各边与圆柱的哪些元素有关,有何关系?圆柱侧面与展开图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学生先思考,再按要求动手操作,剪开圆柱,就能很快弄清上面三个问题。又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片剪裁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将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把三个角的顶点拼到同一点处,此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三个内角的和形成了180°。为精确起见,教师可再让学生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证明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最后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此定理。这样利用“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证一证”的方法,学生眼、脑、手并用,能使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之一,方法也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一步一个脚印,结合学生实际,寻求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初中数学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