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岱庙“筑桥碑记”碑略考

2017-01-03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碑记泰安泰山

马 文

(山东省泰安市博物馆,山东 泰安 271000)



【文史论苑】

泰山·岱庙“筑桥碑记”碑略考

马 文

(山东省泰安市博物馆,山东 泰安 271000)

泰山脚下的岱庙碑廊名碑荟萃,这些碑刻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筑桥碑记”立于明万历己未年(1619),书体采用了碑刻中极少出现的九叠篆,五字叙事诗,赞述了安驾庄桥(或称堽城坝桥)在明朝山东交通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岱庙碑廊;筑桥碑;南北通衢;大汶河;堽城坝;九叠篆

泰山脚下的岱庙碑廊名碑荟萃,收集有19块泰安地区的古代碑刻精品,著名的张迁碑、衡方碑,以及本文讲述的筑桥碑均在其中,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筑桥碑自1973年被发现以来,因其与泰山封禅文化、宗教文化联系较少,所以研究人员对该碑未加以深入探究,在《泰山石刻大全》一书中也仅作碑文识读。随着大汶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关于汶河两岸的文物古迹也成为旅游发展的着力点之一。本文结合文史资料和实地考察,对湮灭文物古迹做一番考证。

一、《筑桥碑记》简述

《筑桥碑记》于1973年山东省泰安县文物普查时,发现于肥城县安驾庄镇肖家店村南东岳圣母庙正殿山墙上,1980年送入泰安岱庙东碑廊收藏保存。发现地南100米处即大汶河及堽城坝,是汶河与漕河、浊河汇流处。同样也是明清时期山东境内交通要冲之一。该碑明万历己未年(1619)泰安州垫桥善会所立。高150 cm,宽75 cm,碑阳为五字叙事诗,诗文共六行,满行十字,字径6 cm×6 cm,共计57字,书体采用了明代治印叠篆。下面给出垫桥会记释文:

垫桥会记

南北一通衢 三流潆回区

口口鸣雨毕 天根见木郁

徒桠年年立 舆梁岁岁输

功德眸两大 遐迩口口术

万历己未年岱下生 书

因其与泰山文化联系较少,故此碑释文及研究较少。人们只注意到此碑阴刻方篆书体独特,并未深究其历史及文化背景,笔者结合碑文查阅手头资料,试分析该筑桥碑之重要性及艺术特点。

二、碑文记事中的史料价值

(一)沟通南北

肥城在春秋时即为齐、鲁交通要冲,宋代以来有南北、东西两条官道交叉过境,北至济南,南至兖州,东至泰安,西至聊城、东平。据《山东通史》载,肥城县境内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已有官道四条:一条自泰安府经边院、安驾庄至东平须城;第二条自泰安府经肥城县城至东昌府(现聊城);第三条由济南经肥城县城、安驾庄至兖州;第四条由肥城县城经演马庄出境至东平县城。供来往官员食宿传递书信及传运贡品,官府在境内四条官道沿途设递铺和驿站十余处。[1]

安驾庄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泰山封禅安驾驻跸此地而得名。南北古官道遂更名“御道街”,并修“文昌阁”“魁星阁”分列南北,两阁均是两层砖木结构,甬道由青石铺就。南阁正面镶嵌“两京通衢”石匾一块。[2]安驾庄镇肖家店村与宁阳堽城以汶河为界,分列南北,以上四条清代官道,要去济南、泰安、东平、兖州等地须经其中两条,而大汶河恰恰在此将道路分割开来,水阔面广,安驾庄桥(堽城坝桥)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

下面着重说明明清时期以上几地的重要性。

济南:历史名城,汉初设立济南郡,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是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清代,济南仍为山东省治。经此两代,济南经济发展较快,清康熙后,已成为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五万年前已有人类繁衍于此。西汉初设泰安郡,明代隶济南府,清雍正三年(1725)改为泰安直隶州,后改设泰安府。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由于历代帝王封禅和民众朝拜,泰山成为“华夏文化”的缩影。

东平:初于虞夏,据《尚书·禹贡》,“大野即渚,东原底平”是东平得名之始。汉宣、光武、魏武三帝都曾封其子为东平国王。隋唐东平西部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成鲁西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明代初置东平州,境内有淡水湖,即东平湖。

兖州:传大禹治水成功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汉武帝分天下十三个刺史州部,兖州为其中之一;明代成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封国,成为辖济宁、东平等四州二十三县的府,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3]清代沿袭明制,工矿重镇,大运河穿行其中。

通过资料不难看出,以上四地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工业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是齐鲁大地的重镇。而此地因大汶河自东向西流淌,分割南北各地,铺桥修路则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手段。

(二)说明三流体系

1.主水系大汶河

大汶口-戴村坝为汶河中游,此处河宽多在千米以上,且有长约3 009米的岩石隆起河段,其他河段均为沙底,向西河槽逐渐展宽,至戴村坝多在1 500米左右,并有多处迎溜险工河段,因此堤防、护岸、闸坝多,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堽城坝、戴村坝均建于此处河段。

2.第一支流漕河

《肥城县志》记载,漕河发源于泰安市郊臭泉、上泉等山丘地区,由东北向西南流经边院,汶阳汇入大汶河,长约20.5千米,河床宽70米,最大流量47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557平方公里,比降1/1 500,系季节性河流,漕河经肖家店西在堽城坝下游注入大汶河。

3.第二支流浊河

浊河,发源于肥城市仪阳乡大柱子、荣华、泰安夏张等山区。流经泰安夏张、肥城边院、汶阳、马家埠、安驾庄,至肖家店汇入大汶河,河床最宽150米,最窄30米,长14.3米,流域面积271平方公里,比降1/1 000,系季节性河流。

以上三条河流汇集于肖家店村,河道宽阔,水深流急,是河底为汶河中段唯一岩石隆起河段,涉水难度大,舟渡存在较大困难,修桥铺路成为解决地区交通的首要方法。

(三)明确“徒桠年年立,舆梁岁岁输”的原因

上文从水文、地理、气象等方面分析了安驾庄桥(堽城坝桥)建立的重要性,但遗址仍无从考证,原因如下。

1.堽城坝对流域地貌的改变及历史作用

汶河水急两岸百姓之苦,有一首民谣在堽城坝附近百姓中传唱千年:“开了老闸湾,三县跟着爬;开了石梁口,三县跟着走。”汶河与我国北方大部分河流一样,也有着“铜头铁尾豆腐腰”的弊端,汛期一到,泛滥成灾。

史料记载,“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决春城(今宁阳鹤山乡)十余里,邑人谭洪作堤捍之”。元宪宗七年(1257),为减缓水势,避免灾害,同时利于漕运,始筑堽城坝(旧堽城坝),遏大汶河水南流,有洸河注入济宁京杭大运河。

明成化十年(1474),都水分司员外郎张盛动工修建新堽城坝及闸门,坝址距元朝坝址以西四公里处,改坝为石坝。南岸为宁阳县堽城坝村,北岸逆水雁翅和顺水雁翅就修在了肥城安驾庄镇肖家店村。新坝底宽25尺,面宽17尺,坝高11尺,南北长1 200尺,共砌垒石7级,每级上缩8寸,坝面用方形条石铺设,石与石之间连以铁钉,条石上下均护以铁栓。自此,堽城坝成为帝王将相自北京南下过汶河的必经之路。枯水期,径走坝顶,雨水充沛时节,有水漫过大坝,难以通行,则需于坝顶修筑石质桥墩,以树干并列成桥,面窄且载重较差,遇水患之时,木质桥面常随水漂走,荡然无存。所以,安驾庄桥(堽城坝桥)并非永久性工程,需不时运送木材重修,以保证汛期南北交通。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六月,汶河水暴涨,冲走石梁等堤堰;雍正七年(1729)汶河水在堽城坝东大闸附近凿穿坝体,雍正特下诏书加固一道土堰,才保汶河水安全,未殃及其他各县。

1957年冬,在明代旧址处兴建引汶灌溉工程,1958年四月完成拦河坝、进水闸、冲沙闸三项枢纽工程,五月开闸放水,截流坝长405米,高2.7米,过水建筑物147座。自此,明代遗址尽毁,安驾庄桥(堽城坝桥)亦无实物资料。

1940年,开始在堽城坝西120米处附设木桥,长500米,宽3米。1966年5月,为解决日益繁忙的南北交通运输,消除雨季漫水冬季结冰难以过往的安全隐患,在原木桥位置开工建设堽城坝大桥,该桥为县境内第一座最大的公路大桥,设计为11孔跨径12米和20孔跨径20米的片石混凝土悬砌拱桥[4],全长612.6米,桥面行车宽度7米。1967年5月竣工通车。它的建成,解放了堽城坝,解决了不能正常通车的困难,减少了交通堵塞事故,使济(南)微(山)公路南北畅通。

三、筑桥碑记的艺术特点

历代石刻中,书体不外乎“真、草、隶、篆”,而以叠篆为体者,凤毛麟角。因其不易辨识,且主要用于印章镌刻,记事碑文一般不用。

叠篆,也称九叠篆,是用数字里最大的九来形容笔画折叠之多。[5]该字体以小篆为基础,其笔画反复折叠,没有斜划,点画都是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使字均匀对称,是宋代时较为流行的“国朝官印”字体。明代时官印叠篆制度基本完善。而在民间,明清时期的篆刻家普遍推崇以秦汉为代表的多元化、艺术化的风格,鄙视唐宋官印,把一个汉字曲折数次,赘笔繁琐的僵化风格。此碑即用,应有其特殊意义。其一,既为叙事,又为叙史,对筑桥一事的记录较为正宗;其二,落款处书者姓名不详,有一说名萧启者,其人无从考证,萧姓本就源于山东,繁衍昌盛,人才辈出。落款不详也充分证明了官印叠篆在明时已十分成熟,一般文人皆已娴熟掌握技法,笔画的叠加控制在均衡即好,略去了文人不屑的赘笔,又不失官家庄严。

从艺术角度看,历代篆刻家普遍推崇多元化、艺术化的风格,而像如此工整的叠篆官印则被认为比较僵化,缺乏艺术感。但九叠篆印的庄严和大气,使它在篆刻家族中成为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的一员,就像此碑,线条刚劲挺拔,每字无论笔画多少,所占空间相等,每笔之间距离相等,充分利用叠笔调节字的大小,简单的字变得繁杂,复杂的字变得简单,使得碑文平均、饱满,既庄严正气又浮华富贵,带给人们一种不同的艺术感受,它的表现形式在某些方面是其他艺术无法达到的,扎实的篆刻功底也是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了的。此碑的精美也充分证明了明代时九叠篆的规范和完善,其是记事碑文中叠篆作品的佳作。

四、结语

《筑桥碑记》由于内容与泰山文化无关,移入岱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所有众多的关于泰山的书籍文章中见不到此碑的详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普及,静静地矗在碑廊一角的《筑桥碑记》,在移入岱庙三十多年后重新受到关注。这迷宫一样的九叠篆刻碑文,像密码一样难以释读,使碑文的内容增添了些许神秘,也正是这种对汉字恰到好处的适度变形,笔画折叠的灵活构思和先人对汉字笔画的诠释,让后人为之折服。堽城坝的重要性在许多论著中都有详细叙述,而岱庙碑廊的筑桥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通碑与帝王无关,与名人无关,与神圣的宗教无关,但正是这普普通通的石碑背后却隐藏着普通百姓们的衣食住行,也维系着贩夫走卒们的平淡生活,如果不是晦涩难念的叠篆文字,这一平凡的记事碑也就湮灭在历史中了。

[1]顾庭.肥城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423.

[2]朱顺村.泰安区域文化通览(肥城市卷)[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93.

[3]安作璋.山东通史(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应劭.泰安地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270.

[5]周俊杰.书法知识千题[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285.

【责任编辑:周 丹】

K877.4

A

1673-7725(2016)12-0210-04

2016-10-20

马文(1971-),女,山东泰安人,文博馆员,主要从事石刻艺术雕刻技法及其对应的文化背景研究。

猜你喜欢

碑记泰安泰山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安杂记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