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2017-01-03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意愿动力学

韩 雷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31)



【文化与教育】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韩 雷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31)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行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本研究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结果显示,模型与高校体育教师的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荣誉感和情感激励对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行为,提升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产出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系统动力学

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更多的劳动者开始脱离资本密集型企业,转投到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就业。这两类企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依靠扩大规模实现发展,后者是凭借更高的业务质量实现发展,而到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就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的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并通过对个人知识的运用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他们就被称为“高校体育教师”。

现有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因素重要性、激励制度及激励机制的构建上,缺少对激励机制动态模型的关注。系统动力学考察组成元素之间的特定关系及其与环境的联系,通过多回路及其反馈关系反映整体特征。本文将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模型并进行仿真实证,为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学者从自身理论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经济交换理论认为,知识共享是以获取的经济效益高于成本为基础的,进而产生知识共享活动。如果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来理解,效益的增加,就来源于互惠、声誉和责任等因素的互动,这种知识共享行为创造了价值。

有许多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基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模型,以定性研究为多,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等,这些激励有关理论和知识共享的激励从某个层面而言,是具有共通之处的。内容型激励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哪些因素会使激励发挥作用,具体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成就需要理论、ERG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激励需求的形成过程,具体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及目标设置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实现激励目的,具体包括强化理论、挫折理论等。[1]然而,不管是关注激励的内容、激励过程还是激励强度,都是从单一维度对知识共享意愿及行为来进行考虑。

如果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只有知识共享主体有愿意共享,并具有知识共享的能力,才有可能实现知识共享。但是,知识共享主体是否具有共享意愿,并不是完全主观的,而是很可能被个人之外的其他因素所影响,如激励机制。能否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对激励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根据詹姆士·布雷克利等人提供的框架,组织结构包含3个重要要素,分别是决策的决定权、激励体系、效率评定体系,即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2]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由激励对象、激励物和激励结果组成。激励对象是激发主体行为发生改变的物质力量和非物质力量,通常为个体或某一群体,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激励对象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体。激励物通常是和企业中员工需要紧密关联的机制、氛围与活动等。激励物或许是隐形的,也或许是显性的;激励对象和组织目标之间,通过激励物产生联系。[3]总体而言,激励要素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经济激励要素(薪金、待遇),另一类是精神激励要素(升迁、学习、荣誉)等。物质激励主要是通过报酬等形式与目标结合而发挥作用,精神激励主要是通过满足个体需要来达到激励目的。知识共享行为同时被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因素所影响,只有两者协调运行,才能促进知识共享。但是,对高校体育教师而言,他们对个人和企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

综上所述,可得到以下两点结论:第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会使受到激励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共享意愿发生不同变化;第二,高校体育教师是否愿意进行知识共享,其知识共享能力如何,会直接决定知识共享的产出。根据这两个结论,设计了如下的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分析框架。见图1。

二、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本文将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模型并进行仿真实证,为高校体育教

图1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理论分析框架

师知识共享激励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知识共享,提升组织创新能力。

(一)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复杂信息的反馈系统。这一理论认为,系统行为取决于系统内部机制。这一理论同时分析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得失,可依托建模剖析繁杂体系,也能以总体结构为基础剖析系统每个因素间的关系。[4]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因素众多,且在现实中这些因素随着环境的改变频繁发生变化,但知识共享具有明确的边界,有一定的行为模式和因果关系,可以对知识共享意愿所涉及的因素进行细化,并通过反馈环来进行模拟和仿真。当有多重反馈环存在时,系统行为模式对大多数参数是不敏感的。

(二)系统边界的界定

系统边界的设定主要是规定哪些因素应归入模型,把模型所需的内容全部圈入,忽略其他不重要的因素。在边界内部,凡是涉及与所研究的动态问题有关系的概念与变量均在模型之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系统,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共享产出。从共享活动的范围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因素与

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活动,精神激励因素与共享意愿之间的活动以及共享能力、共享意愿与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共享产出的活动。

(三)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流图

在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的因果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化,得到了系统流图(见图2)。

三、模型检验

系统动力学模型,源于现实世界系统,但又对现实世界系统进行了简化和二次编排,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5]如果模型在既定参数条件下能反映真实世界的系统,那么就认为模型是合理的。对于模型合理性的检验,本文进行了系统边界检验、有效性检验、参数灵敏度检验。

(一)系统边界检验

系统边界检验的目的,是研究系统中关键概念和变量的关系是否属于内生变量,以及当系统边界假设变动发生变化时,系统行为的变化是否迅速。[6]本文以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知识共享激励系统中,哪些因素会使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产生动态变化,以及动态变化的规律,从而明确怎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共享。模型的边界设定是根据建模目的,结合现实情况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的,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等其他影响因素没有纳入模型。从这一角度来说,本文中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系统边界的确定是合理且有效的。

图2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系统流图

(二)有效性检验

之所以要建立一个系统,是要借助这一系统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而有效性检验的对象,则是基于从建立的模型中所收集到的信息和行为判断系统变化情况,再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7]本文选择知识共享意愿、知识专利数量两个变量,分析当这些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因素变化时,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专利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其规律,然后与实际系统中的变化规律相比较,分析判断模型的有效性。

组织中随着薪酬、福利等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等精神激励因素力度的加大,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意愿也会逐步增长,愿意分享知识以及享受知识带来的一系列成果,随着知识共享意愿的增长,知识专利数量也会逐年增加。这就证明,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且有效的。

四、模拟仿真实证及结果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对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在物质激励方面,薪酬因素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在精神激励方面,荣誉、培训和情感激励的重要性程度相对较高。斯蒂芬·P·罗宾斯提到:“激励知识工作者,金钱和提升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他们一般有较高的报酬并喜欢自己的工作。他们工作中的奖励主要是工作本身。”[8]也就是说,在保障其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组织要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增加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拥有量,并且通过情感激励、荣誉等激励手段刺激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共享意愿。模型中对知识专利数量及知识共享意愿起最直接作用的是荣誉、培训和情感激励,利用所建模型,通过改变有关参数,来运行和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专利数量的变化幅度。

五、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激励要素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入手,探讨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融合组织行为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为系统分析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研究证实,笔者基于高校体育教师所构建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合理、有效的,而且验证了激励系统中,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因素存在作用关系,与实际情况相符。根据模型所进行的因素设计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参与和知识共享行为,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陈春华,杨忠,曹洲涛.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詹姆士·布雷克利.管理经济学与组织架构[M].张志强,王奋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王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黑龙江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4]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STERMAN J D. Business Dynamics: 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for A Complex Word[M].New York:McGraw—Hill,2000.

[6]钟远光,贾晓菁,李旭,等.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杨钢,薛惠锋.高校团队内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6):87-92.

[8]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王 崇】

G807.4

A

1673-7725(2016)12-0150-04

2016-09-10

韩雷(1980-),男,山西繁峙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意愿动力学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