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出彩充满诗意——周溯源新著《文史哲三十论》读后
2017-01-03汤生根
汤生根
【文化纵横·文化书评】
创新出彩充满诗意
——周溯源新著《文史哲三十论》读后
汤生根
湖北人民出版社前不久推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溯源的新著《文史哲三十年论》(30万字)。该书选收了作者自1989年至2016年间写的关于文史哲三个学科方面的三十篇论文。书的封面赫然印着作者的五句诗一般的追求:“文学追求美度,史学追求深度,哲学追求高度,理论追求力度,创新追求亮度”,彰显了作者的一贯追求。读罢此书,笔者最深的体会是,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文学的美度,史学的深度,哲学的高度,理论的力度,创新的亮度,是一本创新出彩、充满诗意的文史哲论文集。
贴近实际,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周溯源从事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是实行住宅商品化,这与每个家庭都有密切关系。在党和政府努力解决居者有其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房价不断过快上涨。作者以哲学家的视野冷静观察分析问题,写了《系统辩证看住房》。针对遇到的问题、出现的困惑,剖析了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八条方略,供决策者参考。作者感叹:“鸟儿筑巢,半年足矣;蜜蜂建房,数月可成;小小兔子,也有三窟。人为万物之灵,解决自己的住房,何以反不如动物乎?”(第293页)问得幽默风趣,情系百姓跃然纸上。作者坦言:“推动房价上涨不仅有开发商一只手,还有地方政府一只手。”(第295页)直指症结所在。作者因此大声疾呼:“如果卖地财政却使民众买不起房、租不起房,试问:增加财政收入岂不是南辕北辙么?退一步讲,百姓的温饱问题、住房问题解决了,即使财政收入低一点,又有何妨?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第295页)问得有理而深刻,击中肯綮。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就曾经写文章推荐经济学家苏星先生的著作《我国城市住宅问题》。可见,身为历史学家,一直关注人民群众住房问题,与老百姓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作者“坚信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人民群众解决住房问题,就像成功解决13亿人民的温饱一样。”(第300页)拳拳赤心,殷殷之情,让人感动。
前些年,海内外有专家学者呼吁恢复繁体字,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建议、提案,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时舆论哗然。针对这一热点,作者及时撰写了《论汉字再简化——让汉字成为易识易写易记的文字》,旗帜鲜明地提出,汉字的工具性决定它宜简不宜繁,简化是汉字进化、优化、美化的必由之路,汉字还有再简化的空间。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从汉字和外国文字的比较中,从汉字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服务的高度,论证“大陆现在恢复繁体字,不但没必要,也不可能,而且汉字还应再简化,简化工作不能停止。”(第102页)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汉字易识、易记、易写、易学。作者在文末感叹:“千百年来,多少工具简化了,进步了,还在简化,还在进步,唯独汉字异之乎?”(第109页)文章篇幅不长,但说理充分,娓娓道来,又掷地有声,斩钉截铁。读了直让人心潮澎湃,拍案叫绝!作者之卓见,笔者举双手赞成。
创新出彩,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给力
创新驱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同样离不开创新。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者非常关注文化建设,从先进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未来走向、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大众化、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建设先进文化中的主导作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建设,颇多创见。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事实,深刻总结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八条规律,即从单一性到多样性,从集权到民主,从束缚到自由,由等级制到平等,由封闭到开放,从迷信到理性,从非人道到人道,从保守到进步。论从史出,求真务实,简单而又深刻,好懂好记,确有创见。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确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总结,深受启发,难以忘怀。
毛泽东曾经说过,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史家争论不休的问题,还要继续研究。(见1970年8月31日毛泽东《我的一点意见》)我国史学界、思想界自1984年以来就“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谁是历史的主人”的问题再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作者积极参加这场讨论,撰写了《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新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新思考”主要“新”在哪里呢?区分了“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的推进者”这两个概念;英雄人物不仅创造历史,而且在历史上起重大作用,但最终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人人都有创造历史的权利,人人都有责任把社会推向前进;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权力起着制约作用;在创造历史的征途上,每个人都应在社会的坐标系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点(第136——137页)。作者把人民群众、英雄、权力、每个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及其互相之间的作用,说得清清楚楚。继承了前人研究的优秀成果,又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把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史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可是“人”是指大多数人民群众还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学界认识并不一致。作者开门见山,说以人为本的“人”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即以所有人的人为本,且阐述了五条理由,并特别指出,对那些人民的敌人和反人类的破坏分子予以严惩,也是为了实行以人为本。对确需处以极刑的人处以极刑,其方式也在逐步改进,由砍头到枪毙,再到施以针刑,也体现了以人为本。这样的论述令人信服,对于正确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充分肯定毛泽东毕生致力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同时,也毫不隐晦地指出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重思想道德、轻法律;重人治、轻法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急于求成,急于求纯,推行“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其重要思想来源就是农民起义“均贫富”要求、《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张鲁的“五斗米道”措施。(第101页)这样研究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避免了片面性,体现了实事求是,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晚年的错误,有很多启示。
仅以上略述的几点,必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发挥推动作用。
充满诗意,为社科论文的写作开一新境
周溯源的论文不仅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结构清晰,而且文笔优美,充满诗意;不仅内容创新出彩,而语言也同样颇多创新出彩,意新语工,文情并茂,具有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令人欣悦的美。论文集开头两篇就是专论如何写好文章的。一篇是《文章要好,标题要巧》,专讲文章要取个好标题。另一篇是《文章五境界》,论述文章大致可分为五重境界:准确明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质朴自然,创新出彩。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身体力行,其论文实践了自己的写作主张。
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作者的三十篇论文,标题贴切、醒目、生动、简洁、富有个性。《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是为诗人田海的9000行长诗《激情中国史》写的序言,非常切合诗的内容。《文章五境界》,哪五境界?《关于自由的两个对子》,哪两个对子?《路的遐思》,遐思什么?《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毛泽东评点了古今哪些人物?又是怎么评点的?看了题目,就激起了阅读的欲望,想知道个究竟。标题最长的十九个字,短的仅四个字。看来,作者在给论文安题目时不刻板,不单一,因文而异。
作者认为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出彩,这在文集中比比皆是。善于用通俗语言揭示深刻道理。如在阐述文化发展的第一个规律“从单一性到多样性”时,在引用马克思的一段名言之后,接着说:“苦瓜就是苦,是祛火的;西瓜就是甜,是清凉的;辣椒就是辣,是上火发热的;梅子就是酸,酸溜溜的。甜、苦、酸、辣都有,是互补的,人们只有苦瓜没法活,只有西瓜也没法活,只有各种滋味具备,人类才能生活好。自然界有高山、丘陵、平原,有湖泊与大海,有参天大树与卑微小草,有大朵的牡丹与小朵的茉莉花……多样性是文化的规律之一。”(第48页)日常生活的甜苦酸辣味,自然界的高山平原湖泊大海与树木花草,都被作者巧妙地用来揭示文化发展的规律,通俗易懂,情真意切,岂非创新出彩乎?
善于用排比增强表达效果。如在论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运用四个排比句作为文章四个部分的小标题:抵御外侮,保卫祖国;改革内政,振兴祖国;辛勤劳动,建设祖国;善于学习,强我祖国。这就阐明了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彼此交相辉映,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魅力。该文对爱国主义的内涵做出了完整、准确、新颖的界定。在《路的遐思》中,列举了从司马迁到毛泽东、邓小平、焦裕禄等十位历史人物走的路,一连串的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过目难忘。
该文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主旨。怎样走好人生路?谁的帮助最可靠?要重视亲人的嘱托、长者的教导、自己的判断,更要倾听历史的启示、时代的主题、人民的期盼、未来的召唤!每个人都要唱好自己的人生组歌:少年时要懂得选路,准备起好步;青年时要选好路,勇往直前;中年时要大步赶路,凯歌行进;晚年时要坚持正路,走向辉煌!……让时代因我们的努力而进步!让世界因我们的创造而美好!(第308——309页)激情飞扬的诗歌,表达了人生要走好每一步路的深刻重大的主题。充满诗意,别开生面,社科论文原来也可以这样写,写得如此精彩。
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荡的胸襟,丰富的历史知识,严谨的哲学思维,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学素养,独到的真知灼见,成就了内容和文字均创新出彩的《文史哲三十论》。
【责任编辑:周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