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实战化训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7-01-01陈立侯兵
陈立,侯兵
(特种作战学院 军事基础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野外生存实战化训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立,侯兵
(特种作战学院 军事基础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野外生存训练在我军部队和院校中开展广泛。针对当前野外生存训练模式中存在的训练场地、路线选择困难、实战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重点从地形因素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训练场的典型地形环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为军队院校及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野外生存;实战化;对策
野外生存是特种兵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我军最近几年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训练科目。许多部队和院校都在尝试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然而,很多组训者感到该科目训练的组织实施存在较大难度,训练水平始终在低层次徘徊,难以提高。而很多接受过训练的受训者也感觉自己接受的野外生存训练比较简单,与真正的野外生存相去甚远,或者说实战化程度不高。
1 野外生存训练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来自不同部队和院校的学员的调查走访发现:部队和院校有意愿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很多,而真正开展训练的单位却较少;一些已经施训的单位,其训练也较为简单、粗浅;常见的组训方式一般为按建制,每个班为一组,八到十人,携带食物和饮用水,在组训者的带领下,行进到达某一较开阔的地点,讲解示范某些生存技能,然后以班组为单位展开练习,练习结束就带回,训练科目随即结束。其训练时间一般不超过十二小时。
通常,野外生存训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理论知识讲授(室内或校内)、技能讲授练习(室内或校内)、野外单项技能训练、野外综合训练。反观当前的许多训练,可以发现其仅停留在第二阶段,有的表面上是到野外进行训练,其实质是仅仅把训练地点移到了野外,甚至是受训者已经熟悉了的区域,如训练基地。这就违背了野外生存训练的最基本原则。 这种模式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将生存技能剥离出来,仅仅是初级、非常粗浅的野外生存训练。个别单位由于组训过于简单,其训练甚至变成了类似于“野炊”、“露营”的休闲娱乐活动。这种训练方式与实际的野外生存相去甚远,实战化训练更无从谈起。
2 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主观原因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即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主要是组训者对野外生存训练的认识存在偏差。纵观市面上的各种现有书籍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会发现大多数是以介绍野外生存技能为主要内容,这对大众(包括组训者和受训者)的认知必然产生误导,即野外生存训练就是练习生存技能。此外,组训者对安全事故、训练管控等方面必然存在顾虑。而原地不动进行技能训练可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2.2 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客观原因,即展开训练的客观条件,包括场地、天气、路线、工具、各类动植物条件的不确定性等等,对于当前的训练,主要是地形条件的限制,即组训者要寻找大面积适宜的训练场地,并设计训练路线非常困难。
我国地域广阔,表面上看,训练场地的选择不是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测算,要满足一天的野外生存训练,至少需要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一般情况下,人一天步行的距离为30 km左右,在有起伏的山地或由茂密植被覆盖的丛林,越野行进,距离要少很多,假设为10 km)。并且,要求该区域没有公路、居民地。而部队院校大多位于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这里人口众多、工农业、居民地、道路发达。满足训练条件的地区很难找到。而要找到能满足进行两天,甚至一周或更长时间的野外生存训练的场地,更是难上加难。
解决训练场地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组训单位可以将训练队伍输送到符合条件的地区进行训练。然而,这种方式往往要进行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的长途机动才能到达训练地区。而要训练其他地形环境中的生存技能,又需要再次将队伍长途输送到另一地区。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成本极高,在没有组训经验的情况下,训练效果也难以把握。大多数院校和部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3 提升野外生存训练实战化的对策
对于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即对野外生存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问题,需要组训者和受训人员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观点,即野外生存并不是简单的、原地不动的进行生存技能训练。
要克服地形对野外生存训练的限制,同时要立足现有条件,省时省力、经济高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其方法是首先就近选择面积较小、开发程度较低、尽可能陌生、原始地形作为训练场地。然后选择穿越原始地形的越野路线作为训练路线。另外,如要进一步提高实战化程度,可采取将寻找和获取生存物资作为训练内容等多种方法。
3.1 利用军用地形图和卫星地图,选择陌生、原始的地形作为训练场地
真正的野外生存训练,尤其是实践阶段的训练,必须具备几个基本要素:一是陌生地区,二是原始地形,三是越野行进,四是寻找和获取所有生存物资而不是直接提供。
野外生存训练场地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陌生地区和原始地形,比较典型的就是道路网络中间的山地。
具体操作时,要综合利用军用地形图和卫星地图。军用地形图的优点是要素比较齐全,卫星地图的优点是更新快、容易发现道路和房屋居民地的变化。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较好的解决选择训练场地难的问题。
3.2 主动规避现成道路,采用穿越原始地形的越野路线作为训练路线
野外生存训练,尤其是后期到室外进行的训练,训练过程必须做到全程越野行进,才能保持训练的真实性和实战化。而取水、生火、获取食物等生存技能必须在越野行进过程中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因此,选择的训练路线应主动规避现成道路,穿越原始地形。越野行进是野外生存训练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低要求。野外生存训练必须越野行进,绝对不能走现成的道路。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有道路,尤其建造较好的道路,如公路必然有人、车或商店,必然通向居民地村庄、集镇、城市。另外,人都有依赖思想,都有“路径依赖”。一旦有道路可走,即使是小路,比较难走,人也会下意识的沿路走,而不会主动进入原始丛林或荒漠、沼泽行进。而一旦受训者沿道路行进,整个训练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偏离了野外生存。
如果院校或基地周边适合训练的区域被道路切割成了面积较小的区块,则应主动的、有意识的规避现成道路,采取点到点越野模式,即规定受训者从出发点到目标点或目的地,必须横穿原始地形,翻山越岭到达。
为满足不同训练的需要,组训者可根据受训对象的不同,训练目的不同,灵活选取不同直线距离的路线进行穿越。在原始丛林山地地形中,初学者可选择直线距离一公里以内,无道路直接相通的点到点路线进行训练。此外,还可根据训练难度级别或受训者的体能、技能水平,决定是否通过水域、陡峭山地、冲沟、陡崖等较危险地区。
如果训练已进入野外综合训练阶段,需要长距离训练路线时,则可以化零为整,将多段相邻的短距离的越野路线整合成长距离路线来实施,以满足长时间、高难度训练的需要。
3.3 要求越野行进的同时,进一步将寻找和获取生存物资作为训练内容
实际的野外生存,人所携带的物资是极为有限的。生存所需的物资大多数要靠自己在行进过程中有意识的想方设法获取,而不能直接提供给受训者。如取水,在实际的野外生存中,要沿途不停观察周边的地形,判断在什么地方容易挖到水,或判断什么植物中可能藏有水,什么地方地下水较浅,容易挖到水。而且取水盛水的工具器材,也需要受训者自己去想方设法获取。因为在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一个能装水的瓶子都极为罕见。其余物品如生火所用的引火物、燃烧所需的火绒、木材、油脂等,也要靠自己在行进途中发现和收集。
因此,寻找发现和收集有用的物品,也应作为野外生存训练的重要内容。组训者在设置训练科目的时候,可在完成越野行进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寻找和获取生存物质。
3.4 要保证训练的实战化,必须灵活设置训练条件,严格规定训练规则
如果训练场地位于道路网络中间,难免会有村庄房屋分布。因此在出发前应规定受训者尽可能少携带生活资料,尤其是水、干粮,更不允许带钱和手机等通信工具。同时要求受训者不能走现成的道路,不能进入村庄或居民地。只有这样,受训者才能真正感受到真实的野外生存的环境陌生、无路可走、孤立无援,还有物质极为匮乏、条件极为艰苦的感觉。所学的各种技能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
3.5 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发生训练事故
当野外生存训练采用越野行进作为基本形式时,组训者应注意此时发生事故的概率也相应的增加,实施救援的难度也随之剧增。因此,在实施训练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发生重大训练事故。设置安全员,即给参训的每组或每名人员配置一名安全员,该安全员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携带通讯工具和急救药品,与受训者保持在视线范围内,全程跟随受训者,一旦受训者受伤或遇险,安全员可以及时的向组训者报告情况,并实施紧急救援;另一方面,安全员还可以全程监督参训人员的训练情况,检查是否有违反训练规定的情况发生。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给受训者佩戴定位跟踪设备,或行进记录仪,通过训练指挥控制系统,全程监督训练情况,在发生危险时,也可以及时实施救援。
[1] 唐·曼著.美国海豹突击队生存手册[M].徐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20.
[2] 亚历山大·史迪威著.英国陆军生存手册[M].张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315.
[3] 李勇.体育院系野外生存课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4(10):81—84.
[4] 白莉,姜丽.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20—122.
[5] 王桂忠,邱世亮.野外生存课程的野外实训设计与实施[J].体育学刊,2010,17(1):59—62.
[6] 张凯,尚宏伟.浅谈野外生存训练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J].空军航空大学学报,2014(7):95—96.
The Impact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on the Military Academies
CHEN Li,HOU Bin
(Milit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Special Operation Academy,Guangzhou 510500,China)
In recent year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is rising gradually. This article in-depth analyzes the terrain factors based on the training ground terrain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litary academies and force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venue selection difficulties and low level of actual combat. Then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problem of the above for military academies and forces.
field survival; actual combat; countermeasure
2016-06-30
陈立(1976—),男,湖北孝感人,讲师。研究方向:军事地形。
G895
A
1671-1300(2017)01-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