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对“元素教学法”的思考
2016-12-30冯瑶
◎冯瑶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对“元素教学法”的思考
◎冯瑶
“元素教学法”的含义
元素教学法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的心理学领域,该领域的元素主义学者主张:“认识现象的正确方法乃是将它简化、解析至基本元素。”“元素教学法”即逐一结构动作元素的分解、裂变、合成过程,从而形成符合文化轨迹的原素动律,体现文化走向的再造,提纯出民间舞蹈动态的元素规律。此种教学方法是由中国民间舞界前辈许淑媖教授在80年代初北京舞蹈学院构建民间舞专业时,提出的教学方法,又被称为元素性技巧教学法。元素教学法是将复合性的舞蹈动作分解,而后提炼出最具核心的部分进行提炼、强化,针对分解后的单一舞蹈动作重点针对性练习,然后再将单一舞蹈动作重组。这使得授课目的更有针对性,训练方法更为科学化、训练模式更为逻辑化。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运用
以蒙古族舞蹈教学为例。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受草原文化影响的的一个古老民族,像宽广的草原一样,蒙古族人形成了天性粗狂、乐观的民族性情。蒙古族的肩部动作最早以模仿鸟兽的形态出现,经过“马背”融合,蒙古族独特的肩部舞蹈动作,称为蒙古族舞蹈的典型符号特征。蒙古族肩部动作节奏明快、形态丰富,通过对动作的提炼,大致将肩部动作分为:硬肩、柔肩、耸肩、绕肩、碎抖肩等等。虽说都为肩部发力的动作,但每一种肩部动作的要求和规格却大相径庭。硬肩与柔肩为肩部前后运动,可单一进行也可交替进行,硬肩动作强而有力,柔肩动作柔而不失韧性;耸肩为上下运动,双肩可同时进行也可交替进行,节奏明确力度强;绕肩即胸部为轴心做绕圆的动作,可单肩进行也可双肩交替进行;碎抖肩是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下快速地颤动。通过对不同肩部动作的分析,要找准其动作的特点,才能进行划分和提炼。这样的划分和提炼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蒙族舞蹈的动作要领。
以藏族舞蹈教学为例。藏族处于辽阔的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藏族人民主要以种植青稞制作糌粑,放牧牦牛获得牦牛肉为主要食物。藏族人民性格豪放、纯粹,喜怒哀乐几线分明。“颤”、“绕”、“开”、“左”、“顺”是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这一基础元素动作内蕴含的是藏族农牧文化的缩影,是藏族舞蹈的精髓。
“颤”动作是由膝盖发力轻微地上下颤动,分为双颤、颤、屈伸颤和顿颤。颤这一元素动作是藏族脚步动作的核心,在颤踏步、抬踏步、退踏步、基本步等步伐中都是以颤为核心点来进行,少了颤的元素便无法进行练习。因此,对于元素提炼的步骤不可轻视,抓住其根本,打牢基础才能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以维吾尔族舞蹈教学为例。维吾尔族地处内陆深处,是典型的“三山夹两盆”地貌特征,以绿洲为生命依托。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最具风格特点的动作便是“移颈”,即动脖子。移颈动作是在保持双肩下沉并不动的基础上,颈部肌肉左右移动,再伴随着维吾尔族特有的鼓点节奏,移颈便是极具风格特色的动作了。在维吾尔族舞蹈课程中,移颈的训练极为重要,这一元素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民族风格的状态,并且掌握具有民族风格的代表性动作。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脚动作的练习,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脚动作最为典型的便是“垫步”。垫步就是用一只脚跟点地前脚掌翘起、另一只脚平的跟上。垫步,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经常出现,也是具有风格性很强的一个动作,只有掌握了单一元素的基本点,才能够进行复合性动作的组合训练以及舞蹈的表演。运用“元素教学法”,能达到维吾尔族舞蹈“气质”自然流露的训练目的。
以朝鲜族舞蹈教学为例。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中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发源地也在这片具有艺术气息的土地。中国朝鲜族舞蹈训练体系是科学的,具有逻辑性的舞蹈训练体系,由著名舞蹈家崔承喜先生研究创立,因此也被称为“崔承喜舞蹈训练体系”。该舞蹈体系主要分为呼吸训练、上肢训练、下肢训练。其中呼吸是首要训练也是朝鲜族舞蹈训练体系的重中之重。上肢训练又分为:头部训练、肩部训练、手臂训练、手腕训练、躯体训练等;下肢训练又分为:大腿部位训练、小腿部位训练、脚动作训练;除此之外还有方位训练、表情训练等等。朝鲜族训练体系是典型的运用元素训练方法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体系,躯体每一部位的单一训练都有各自的舞蹈训练组合。
例如,朝鲜族舞蹈训练组合中的手臂训练组合。就有绕大臂组合、绕小臂组合等。脚步训练更为细致,如弹踢步训练组合、碎步训练组合、跑跳步训练组合等。在朝鲜族舞蹈训练组合中,也有专门的基础性“垫步组合”。在垫步组合中配有上身的协调性扭动但无上肢动作。如,先是一次呼吸,吐气时,上身拧的同时抬脚出脚进行垫步。节奏为古格里节奏。朝鲜族脚动作的展现是近几年朝鲜族剧目集中展现的点,如作品《乡之韵》、《觅迹》,只有将脚动作与元素训练法相结合,将基础脚动作组合训练成熟,才能为今后的表演训练提供良好的素材。
“元素教学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意义
元素教学法的提出对教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教学方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很长一段时间为模拟式,教师从头跳到尾,学生跟在后面一味模仿。这种教学模式虽有“保护传统、传承传统”的作用,但是对于我国学院派的教学环境并不是太适用。因此,在民族民间舞前辈的研究中,出现了元素教学法的雏形。这样对于教学环境中起主导地位的教师更能够在理论上教育学生民族民间舞的重点元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具有针对性的把握民族民间舞的各民族舞蹈风格。此外,元素教学法的提出,对于科学的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体系的建构起着启明灯的作用,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简洁地说出课堂引导语言、局部课堂师范等课堂必要环节。
元素教学法是一把双刃剑,辩证的体现着科学性与局限性的共同存在。元素教学法的出现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体系和训练价值最大化,将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更为精细。但是元素教学法也有误区,避免这个误区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掌握元素教学法的尺度,既要科学掌握舞蹈训练体系,将舞蹈训练价值最大化,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发展外在的同时不断回首民族文化,将元素教学法的每个步骤用文化底蕴引领前行。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