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2016-12-30李建浔

当代经济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国际金融应用型金融

卢 敏,李建浔

(广东财经大学 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卢 敏,李建浔

(广东财经大学 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困难,提出了通过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实验课学时、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方式进行国际金融课程的应用型教学创新的建议。

国际金融;教学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一教育目标体现了时代精神并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国际金融这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在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是要以“应用型、复合型、国际性”作为人才培养的总方针,以培养人才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为实践教学目的,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将来职业发展的可延展性。在多年的国际金融教学中,笔者一直以国际金融课程的应用型教学为教学创新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去解决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来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高等教育界有很多研究学者对如何改进金融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孙方娇将实验方法引入金融学教学方法中,说明实验方法对改进金融学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张庆君分析了大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大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本文拟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学科教学特点

1、学生所具有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培养学生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国际性”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有显著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即能够满足我国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需要的务实性人才,达到学以致用。对这类学生的教学,除了要重视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辅之以实务性比较强的如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管理等选修课程,使他们能够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培养国际金融行业的技术精英型人才,即既要让学生理解其研究生层次所需掌握的现代国际金融理论前沿,又要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能力,特别是熟知行业基本流程,锻炼和培养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采用多门实验性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毫无疑问,这就使国际金融课程教学难上加难。

2、国际金融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广泛,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应用型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概念、国际经济的运行模式、国际货币政策、国际经济形势之后,能够掌握分析国际金融问题的正确思维和方法;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国际金融问题上,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熟练操作国际金融相关业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程定位与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难协调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国际金融人才方面主要偏重于宏观金融的讲解和传授。这类宏观金融方面的知识点学起来感觉就是大、空、虚,理论性非常强,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偏离较远,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宏观金融知识点时缺乏兴趣,时间久了,会严重降低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干预经济行为越来越少,宏观金融人才不再缺乏。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转向侧重于微观层面上的国际金融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着重于人才的适用性和实践性。比如国际金融教学模块中汇率的种类、汇率的套算、汇率决定理论等都是基础性理论内容,现在要求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以此在工作岗位为社会谋取利益。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要求更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所以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结合起来。比如讲授汇率决定理论这一知识点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但是同学们往往仅对利用汇率的变化如何进行外汇交易获利比较感兴趣,而对如何去理解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学说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求知欲不强。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就成为国际金融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2、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一一匹配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为教育目的的大学。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型地位,引导学生对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以应用型、实践型教学为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比如我们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讲解利用外汇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其次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商来说在结汇过程中利用外汇期货交易这种金融衍生工具是降低成本、减少损失从而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途径。在讲授完这些内容后,需要学生根据对汇率走势的预期设计一份自己作为出口商(或进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案。为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对学生采取分小组讨论并要求提交课程报告或实践方案的形式完成。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很难让每个同学的实践能力真正得到锻炼。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实行小班授课仍然要面对50—60人的教学规模,分小组锻炼总共5—6组,每组也是10人的小团队,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套期保值方案。可想而知,真正能够进入角色设计方案的估计每组也就2—3个学生,其余的学生要么就是“搭便车”,要么就是不主动、不积极,等着其他同学去完成。所以粗略估计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掌握实践技能的学生只能占到班级总人数的30%—40%。显然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要达到的“应用能力大面积提高、实践能力高比例增强”的要求是不符的。而如果是将类似的应用型课程的实施细分到每2人一组,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和授课精力,显然这不切实际。所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使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普遍提高,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另一大难题。

3、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与实践性教学难以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学工作,从各金融学科教学单位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专业性不强,教师理论水平总体不高。大多数国际金融教师是从学习院校到工作院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由此导致高校实践教师资源匮乏,部分理论教师还要兼任实践教学课程。甚至近亲繁殖严重,不少教国际金融学的教师本身都不是金融学专业出身,金融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实践性教学业务能力有所欠缺。

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工作量大,加上职称评聘的压力及家庭事务的繁杂,教师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替换,从而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以上因素造成了国际金融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性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能力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教学创新建议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国际金融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的的高等院校一般是二类本科院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和一类本科院校的学生相较,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比较差,因此教师们应该首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

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要把理论性教材变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教材,这类教材在知识点的确定上要求求精求实,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详细阐述,又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能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当然这类教材还必须是与时俱进,不断“换血”,及时吸纳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实践操作方式。因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理论和相关业务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一直用陈旧的、过时的教学内容跟学生讨论每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金融、新常态,很显然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教材上来不及更新的金融信息和资源,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时更新补充和整合与深化。除此之外,各金融学科教学单位可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每月必须阅读金融专业相关期刊10本左右,如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金融与经济等等。在笔者主编的国际金融教材中,每章以案例导读为主线,引出本章要讲解的重点内容,结尾部分的拓展阅读和应用练习既开拓读者的视野又锻炼其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贯穿了应用型的教学理念。

其次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主要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为学生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解“互换交易”的时候,首先跟大家讲解了生活中比较简单的一个例子让大家明白为什么会存在互换交易,互换交易之后会有什么效果。现在假设大家熟悉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和做家政服务的保姆,他们每人每个工作日工作10小时,互换前每个工作日中5个小时都是打球,另外5个小时要回家做家务,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两人在互换前后各自所创造的社会总价值,具体比较方式如表1。

从表1数据分析可得T2>T1,即两人互换之后创造的社会总价值很明显大于互换之前创造的社会总价值,说明存在互换的可能性。但是必须找到更合理的互换方式让双方都达到一种共赢状态,比如姚明提高保姆的工资待遇(至少和互换前的收入一样),则互换交易可达成。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激发学生学习“互换交易”的积极性,然后再引入具体的货币互换交易进行讲解。

再比如,有A、B两个公司,A想借入5年期1000万英镑,B想借入5年期1500万美元,市场向他们提供的固定利率如见表2,试比较互换前和互换后的借款总成本,并设计具体的互换操作方式(假设英镑兑美元的汇率GBP1=USD1.5000)。

从表2数据分析可得C2<C1,即两人进行互换交易之后借入资金的总成本很明显小于互换前借入的总成本,说明存在互换的可能性。但是同样必须找到更合理的互换方式让双方都能够得到节省利息成本的好处,比如A公司可从节省的3.6%的利息成本中补偿给B公司因互换而损失的2%的利息支出,甚至可多补偿给B公司一些利息支出,比如2.1%、2.2%...那么B公司将愿意和A公司做这样的互换交易,这样双方筹集自己所需资金的利息成本都降低了。通过这个基本的互换交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了互换交易怎样进行操作,互换交易后会达到什么效果,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更复杂(比如有银行参与)的互换交易,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我们讲到国际收支概论时,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通过动用本国储备资产或是向别的国家(或国际性金融机构)借款来平衡逆差这个问题,一般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来操作。那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列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某人的支出大于收入,那怎样来解决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呢,可以通过出卖资产(比如房子、车辆、证券等)或借钱来填补空缺…那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这样学生一般就会容易理解这样的问题了。总之国际金融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点我们不妨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类似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话题自然地引入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考核方式创新。变革传统的以期末统一闭卷考试为单一形式的考核方式,强调平时全程考核的成绩认定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定,具体可参考类似的创新方案:(1)课堂纪律考勤(10%)。(2)平时课程参与度(30%)。这部分主要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讨论的表现和平时测验考核来评定。比如平时的阶段性测验总共有4次,取其中较高的三次分数加总再算出平均分数,然后结合平时课堂表现给出最后的总分数。(3)期末考试与实训成绩(60%)。期末总成绩的评定主要分两个层次,一是课程知识水平考试,此分数占25%。目的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设定,这部分主要通过简单的期末考试试题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能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训成绩的评定,占35%。即对本学期课程整体运用能力水平的评定,如利用外汇远期、期货交易进行风险的规避,通过实训能力的考核可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主动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提高实验课或实训课学时以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操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提高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实验课或实训课学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讲解外汇期货交易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了解这种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保证金制度、盯市制度、逐日结算制度。我们可要求学生6—7人一组,男女搭配,优势互补,分别到各期货公司去了解其主要经营业务,经营方式,回到课堂后制作成课件向同学们解说期货合约的买卖双方及清算所如何完成一笔或两笔期货业务。期间老师可以补充不完善的地方、或者纠正错误的理解方式。再继续让各组同学分成3小组,在实验室或是实训室分别担任期货合约的买方、卖方以及清算所,开展为期1个星期的交易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真实体会到汇率的随时波动对合约价值的巨大影响。类似的模拟实训既可将理论知识进行专门训练,又可通过模拟实际业务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实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可引入企业ERP沙盘、模拟银行软件等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实践交易的模拟操作大赛,如模拟炒股比赛,股指期货模拟操作等技能大赛。经过在校期间模拟实训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明显增强。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加大实训课时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从该课程的长远发展来看,金融实验课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既优化了课程体系,又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

3、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作为国际金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献策献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能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发挥主要的引导作用,要从教材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国际金融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很多实践性知识点的讲授终究还是以纸上谈兵的形式结束。为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应该首先专注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城市广州,未来几年内要将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金融总部基地和产业金融创新基地。这一规划的实施将会有大量金融企业进驻广州市区,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对新进员工进行培训。借此机会,政府及金融行业协会可帮助各大院校与金融企业进行合作对接,请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师与有金融行业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合作,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避免了有工作经验员工无教学能力的尴尬,利用课程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员工的实践经验,使新进员工既学到工作知识又快速增长工作经验。同时,国际金融教师也能从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实际操作技能并收集到各种工作实战案例,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回到课堂进行应用型教学。

其次,借助企业的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设有“校企合作办公室”这样的行政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职能部门的宝贵资源和合作平台,为教师寻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机会。一方面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允许学校的相关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比如笔者所在的院校每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都是4个月的仿真实习课程,此时可考虑在本学期内没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到相关的金融投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时可安排在金融领域内有实战经验的企业高管或高工到学校做兼职教授进入仿真实习平台协助教师们的实践教学工作。通过校外的挂职锻炼,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可熟悉金融领域内常用的外汇避险工具、高效的投融资方式,还能够了解到最新的金融动态,收集到一手教学案例,返回校园后将具体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通过企业兼职教授的协助性实践教学,让仿真实习平台上的学生接触到第一手实践性操作方式,增强学生们对实践操作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邀请金融投资企业如证券公司、融资公司、投资银行的金融专业人士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聘请客座教授,将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市场上所需金融人才的要求传达给教师和学生们,为随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参考方向。

国际金融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知识兼备的课程,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上更需要应用实践性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我国输送应用型和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国际金融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开拓应用实践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对应用实践型教师资源的完善,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为日益发展的金融市场培养更优秀的应用实践型国际金融人才。

[1]孙方娇.在金融教学中应用实验方法的意义和做法[J].上海金融,2014(5).

[2]张庆君.大案例教学法在国%-40%,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2(2).

[3]马陆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一项剖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7(2).

[4]李佳珂.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5]林艳辉,常春水.应用性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1(12).

(责任编辑:高 博)

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014年“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HS2014CXQX28。

猜你喜欢

国际金融应用型金融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区绮雯:水城魅力·环湾之芯 洞见国际金融岛的湾区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