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究竟谁说的是真相
——纽约时报经济评论中隐喻的批评分析

2016-12-30王雅慧

当代经济 2016年15期
关键词:谬论隐喻语篇

王雅慧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8)

究竟谁说的是真相
——纽约时报经济评论中隐喻的批评分析

王雅慧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8)

说话者可运用隐喻传递意识形态而不露声色地影响受众。本文对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所做经济评论进行批评隐喻分析。研究发现克鲁格曼基于个人公信力,揭露经济话语中存在许多早已被证实是谬论的经济观点,不断改头换面影响着缺乏专业知识的公众,以赢得竞选支持的政治目的。

生命隐喻;经济话语;意识形态;批评隐喻分析

经济话语难免带有政治色彩,话语受众从隐喻的面纱中辨别真伪有相当难度。公知克鲁格曼所实践的话语,向美国公众拨开层层迷雾,在鱼目混珠的观点中指点是非正误,展示出技高一筹的说服策略。下文运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解析他如何引导美国社会的集体认知。

一、概念隐喻的两面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表现在直接或间接为政治路线辩护的言语行为中。英国语言学家Alice Deignan所界定的隐喻五个基本功能中,有一条是其具有意识性。(Deignan, 2004)隐喻所代表的特点思维方式根植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一方面可以通过隐喻所展现部分的画面,看出一个群体对社会认知的集体行为。投射从一个受众相对熟悉的语域到另一个相对陌生的语域,经过大量频繁的使用成为社会人群日常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Deignan, 2004)另一方面,概念隐喻投射的选择具有意识形态的控制性。由于言语交际习俗隐藏在其中的意识形态受社会关系和权力差异决定。(Fairclough, 2003)

故此,从概念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话语背后暗藏的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常情假定”通常因为受众的无意识而被忽略。基于概念隐喻的两面性,批判性话语的方法从文本层面的隐喻识别、话语层面的隐喻阐释和社会层面的隐喻解释三个方面,对话语中的高频使用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有助于判断(如何影响)一个群体如何形成认知和意识形态。(Reddy, 1979)

二、经济话语中的权力分配

Charteris-Black(2004)所提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重新强调Riceour隐喻观中隐喻主要是语境之间的交换,即思想之交流。运用语料库分析补足隐喻语境中缺席的成分,揭示隐喻在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作用。他发现国际事务的重要人物在与媒体交流的过程中,对隐喻的选择都比较谨慎,在表达观点的同时激发人们情感的反应进而影响他们所作的价值判断。因此隐喻在激发情感和影响判断方面具有特殊的语篇功能。基于其研究的政治语篇、新闻语篇和宗教语篇,尝试性地提出隐喻的语篇模型。

此外,Michel Foucault认为话语包括经济学话语是人类科学的知识体系。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历史文化由各种各样的话语组构成。话语与权力优势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影响和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在初次接触“经济”的抽象词之前,有关经济的隐喻在他们头脑的认知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经济学家头脑中的隐喻成为其学习和接受基本概念的方法渠道,即意味着他们“认同”了经济学家头脑中的隐喻。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必要的了解,受众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无知的弱势”地位。话语中隐喻的创造者则处于“已知的权势”,这致使前者在接受后者的创造处于被动的态度上,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处于的被动地位。创造者都把自己推向了“有权”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家和一般人的关系中,前者是在建构权力中“掌权者”(powerful groups),后者是“无权者”(the powerless),及Fairclough称此为unequal-encounter。

三、经济评论语料库的建立

本文搜集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担任《纽约时报》专栏写作 期间,从2005年至2012年8年的经济评论,共计90万字,建立成一个小型语料库 。从数字规模上、语言的真实性和历史性上满足语料库的条件。

根据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首先以“语义冲突判断”和“语境的识别”的方法对语料进行筛选处理,其次通过关键词找出隐喻式表达,最后对隐喻式表达进行文本、话语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

步骤一:筛选结果共使用18个概念隐喻。由于隐喻的标准无法严格划分,本文选择语义冲突较为明显的隐喻现象作为候选。频度分布表明使用频度最高的隐喻依次为神秘隐喻、僵尸隐喻、秃鹰隐喻和仙女隐喻。本文在此对为引起读者注意为目的的新奇隐喻不做讨论,选择“生命隐喻-僵尸”作为本文分析对象。

步骤二:通过隐喻关键词搭配方式主要为修饰语,确认共有33个隐喻式表达语篇。以Halliday“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为标准,根据概念功能的划分,“僵尸”一词主要有三种过程形式,物质过程、现象过程和存在过程。参与者包括作物质过程中的行为者、物质过程中的目标、现象过程和存在过程的存在物。行为者的语篇和句子有14句占56%,目标过程28%,现象和存在过程占4%。

四、生命隐喻构建的经济评论

下文的分析主要围绕文本层面、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展开。

1、文本层面

经过统计和排序,话语中侧重生命隐喻中的五个层面。首先,分析从隐喻出现的语言层面进行观察和解读,包括时态、及物性和词汇搭配三个角度。

例如:The claim that only rich people pay taxes is a zombie lie — something that keeps coming back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it’s killed by evidence. So, let’s try another shot to the head (Zombie Tax Lies April 22, 2011)

本例中“zombie”是动词“kill”和“shot”的对象,说话者视其如敌,消灭到底的态度一目了然。从时态上,前半段所运用的“现在完成时”,表明这一观点已经被事实论证批驳过。持续动词“keep coming”反映出这种观点竟一再反复出现。最后用祈使句“let’s try”则体现出当下所需要做的事情,仍旧是继续批评,反映出真正学者应该具备的“持之以恒”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例如:the zombie ideas I’ve written about are clawing their way through the softening soil and walking among us again. (Brains … Brains …February 6, 2010)

这些错误观点的目的,如标题所示是为赢得受众在思想上的支持。两个进行时态“clawing”和“walking”两个动名词作为作者所写的对象,由此这种谬论的“杀伤力”和“持续性”得以突出。

2、话语实践

通过上述隐喻概念和及物性分析,话语实践有意塑造了一个棘手的经济话语画面,不同时期的经济谬论反复出现。如约翰·奎金在书中所述,资本主义经济正在陷入“僵尸经济”的泥沼中,若不及早破除这些根藏于意识形态中的顽固“毒瘤”,危机将卷土重来。面对复杂的读者构建话语秩序的过程中,特别是颠覆伪权力者的话语霸权时,应注意使用“含糊”的语言,否则容易失败而反受其害。

(1)谬论伪科学性。话语描述了一幅战斗的画面,读者在观战过程中自己就可以辨别真理所在的立场。根据凯恩斯主义,减税政策中真正受益的是富人阶层,然而在民众中兜售这一政策却掩饰这一逻辑事实,在此被称为“僵尸谎言”。在真理面前,这一谎言不过是需要消灭的敌人。事实开口,谎言便不攻自破。

(2)谬论乱象丛生。这一所指,暗指着欺骗性政策表面提供的理据充分,暗中的目的是希望改变甚至征服读者,获取更多的支持,其真实目标不过是为“骗得信任”。

(3)谬论难以破除。“僵尸政策”在意识斗争中主动袭击,占取上风,已获得民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题目是对财政政策的绝望,明显的消极态度跃然纸上。

(4)谬论屡屡出现。谬论的出现只是为了掩盖一些利益方的利益,又以真理的方式伪装登场,从他的评论话语中,就可以看出,这样的伪装登场时屡屡发生的。

(5)谬论的隐蔽性。谬论的出现经常悄无声息不易察觉。说话者通过经济运算,找出谎言中逻辑错误所在,用“进入经济话语,并潜伏在其中”投射,揭示了谎言的隐秘性。

上文通过相应的信息支持相应的语言形式传递话语中生命隐喻的内涵在于,“欺骗性经济政策是僵尸”,五个不同隐喻层次突显这类政策的典型特点,读者可以整合形成对这些经济政策的完整理解和消极判断。

3、社会实践

由于克鲁格曼本人长期参与在美国舆论话语实践中,深知意识构建中权力者与无权者地位的不平衡性,他像位领路人在挖掘事情的真相同时,交代意识构建中居心险恶的伪权力方,话语策略要求提供充分的理据并揭示被统治的意识,指出对反对者的批评。既帮助“缺乏经济学知识的”读者的认识,更影响读者的判断。更考虑到读者大众缺乏经济知识和政治无意识,为实现话语的目的,甚至修正和影响受众的实践活动,不仅赢得读者的“认同”,进一步塑造他们对有关医疗、社保等政策的判断,使其认同现有的力量分配,并将自己纳入该体系中。“无知”的读者通过介入经济权威的话语实践,对其话语产生一定的信任感,塑造了“常识性”的经济价值的判断和分析,构建隐喻所塑造的经验,间接影响到读者群体的意识构建。群体的规模直接受权威程度高低程度影响而可能变得更加的庞大。

五、结论

本文通过语料筛选,从隐喻识别、隐喻阐释和隐喻解释三步的分析过程中,发现生命隐喻“僵尸隐喻”是一个高频现象,强调政府所持错误政策的危害性以及消除这些错误观念的必要性。其经济评论主要以隐晦话语实践方式进行批评,邀请读者参与,有意识地帮助大众塑造正确的判断力、警惕性和甄别力,进而影响他们改变错误观点和相应的行为,不留痕迹。

[1]Fairclough, N. 经济评论话语与社会变迁 [M].华夏经济,2003(3).

[2]纪玉华,陈燕.经济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7.

(责任编辑:李 健)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此项目研究得到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号:2010C021。

猜你喜欢

谬论隐喻语篇
英国不能再拿英帝国是良政善治的这一谬论当挡箭牌 精读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戳穿谬论”:教你如何识别虚假资讯的大学课程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个谬论,但可以这样做 精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