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若干思考
2016-12-30李罗力
李罗力
·宏 观 经 济·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若干思考
李罗力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明显,不是危机更不是崩溃。目前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已到了必须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当前经济下滑现象是实现转型必然产生和面临的,关键在于正确解决。观察一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其增长速度能否满足当年就业率。只用传统经济指标来判断实体经济和中长期发展趋势,已不准确和客观,需要有新的指标来对新经济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投资率和消费率是否合理,必须要深入现象看本质。中国当前经济仍在向好,主要是具有巨大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有关电子商务的各种信息数据,在一定程度可以成为观察今天新经济形态的重要指标。
中国经济 经济转型 新经济形态 电子商务
一、中国经济不会“崩溃”
自从2014年中国经济明显降速以来,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悲观哀叹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尤其在2015年6月中国股市暴跌后,对中国经济的悲观和恐慌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时间占据了国内外许多媒体和舆论的主导地位。“中国崩溃论”更是甚嚣尘上,不少人断言中国的三大泡沫——投资、房地产和信贷泡沫——即将引致中国经济崩溃。
然而,中国经济真会崩溃吗?所谓经济崩溃,应当是整个国家的经济伴随着大萧条、大失业而持续性、大范围、没有复苏迹象的剧烈下跌,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长期笼罩着经济衰退和停滞,整个社会出现剧烈动荡,甚至银行发生恐慌性挤兑风潮,市场发生恐慌性抢购风潮。1929年—1939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欧美国家出现了典型的经济崩溃,1949年中国经济也应该是达到了崩溃的程度。因此,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呈现了一定的困境,但是出现的问题与历史上发生的真正重大经济崩溃相比,只是增速放缓、经济下滑、发展遇到了一定困难而已,甚至连出现某种程度的危机都还算不上,更谈不上“崩溃”。正如2015年8月28日,德国慕尼黑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门哈特在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刊登题为《在中国问题上没有理由恐慌——只需谨慎》一文所说,“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情景仍然离中国很遥远”。
事实上,即使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危机,也并不一定就会导致经济崩溃。近在眼前的事实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导致欧美国家经济崩溃。所以,“中国经济崩溃论”真的可以休矣!
二、中国经济放缓从根本上是好事还是坏事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下滑,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明显的较大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究竟怎样看待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关键。
唱衰中国经济的人认为,这是中国长期高速增长中出现严重泡沫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或是中国长期以来错误的经济增长模式、错误的经济政策方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红利已尽、制造业已无法重振、经济增长已走到尽头的表现。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将就此一蹶不振,会快速衰落下去。
但是,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坏事变成好事。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好事。众所周知,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主要是依靠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凭借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无与伦比的全球市场优势,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只用了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就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体,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奇迹。尽管在中国发展的这个历史过程中,不断有人唱衰中国经济,不断有人预言中国经济要崩溃,不断有人指责中国的发展模式不正确,但是中国发展成功这个铁一般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根据自己国情特色所选择及制订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是非常正确的。
不过,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原有的这种发展模式,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欧美国际市场严重萎缩以及近年来中国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已经走到了尽头,变得不可持续。一方面,中国必须从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必须从以人口红利为前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向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中国不可能永远是全球价值产业链的低端“打工者”,必须提高自己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含量,从为别人代工的“中国加工制造”者,走向真正的“中国制造”者,再走向真正的“中国创造”者。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从单纯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从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落后产业形态转向低耗能、低污染的高端先进产业形态。而且富裕起来的中国民众日益要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他们强烈要求抛弃单纯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传统生产方式,代之以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的生产方式。总之,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道路、转变增长模式、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历史时期。
然而,这种转变谈何容易。欧美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从初期工业化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道路,最终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高端高新科技发展道路,无不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其中伴随着大量经济下滑低迷、增长停滞甚至爆发危机的痛苦过程。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一个从经济体量上已经达到十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实现这种转变哪有可能一蹴而就?哪有可能不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转型?
当前,我们看到的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出口产品数量严重萎缩、投资驱动模式风险不断加大、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为继、招工难和民工荒日益显现、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正在加速丧失、部分以重工业能源工业和采掘工业为主的省市地区经济滑入低谷、地方债务沉重、银行呆账坏账增加以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等现象,无一不是伴随着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实现经济转型所必然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出现下滑,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来解决这些问题,能否成功实现国家的经济转型。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到这个阶段时,由于不能成功转型而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的巨大风险。
许多国际知名的中国研究专家也指出,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大幅减速,但这更多属于一种调整,而不是崩溃。2015年9月1日,美国环球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霍姆斯在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带来危险和机遇》的文章提到,“中国最近的修正并不那么糟糕。我们相信,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增长故事,并将继续提供令人兴奋的投资机会”。
三、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是否令人担忧
中国进入7%甚至低于7%的中高速增长令人担忧吗?中国领导人已把保持这种中高速经济增长叫做“新常态”,这表明中国已不会再把回到8%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这当然也与前文所讲的中国已进入经济转型期有关。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把追求高增长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了,这是非常理智和明智的战略选择。
事实上,我们应该问的是,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7%左右的增长速度还算低吗?所谓中国的“中高速增长”,是相对于中国前几十年一直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速度而言的。目前除美国外,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量都比中国小得多,人口也比中国少得多,但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以来始终是在1%~3%而已,像日本这样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甚至有十年以上几乎都是零增长。如果中国与他们相比,7%左右的增长速度已经很高了(当然,中国的国情与这些国家有很大不同,这些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中国仍处于高速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更何况即使中国实现了7%左右的增长,仍然是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印度号称2015年要在增长速度上达到7.5%,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不要忘记,印度的经济体量只有中国的1/5。即便如此,增速位居第二的中国难道不依然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吗?还有人做了这样一种计算——即使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2014年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官方统计数字那样高,实际只有5%,但这也意味着,2014年中国的经济产出大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增长率为14%),因为今天中国的经济体量规模比那时大得多。
其实,笔者认为,观察一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合理的要害问题,是其增长速度所创造的工作岗位能否满足当年的就业率。如果能,那就是合理的增长速度;如果不能,那就是偏低的增长速度。现在有些人研究潜在经济增长率,也有人研究经济增长的承载率,总之,是在研究经济增长速度的合理标准。而在笔者看来,能够满足当年的就业率就是最根本的标准,就是一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合适的底线。如果按这个标准去衡量,则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下滑至7.4%——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但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人数超过了1300万。从满足当年就业率的角度来看,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显然并没有令人担心之处。2015年也是如此,尽管上半年的GDP增长率比2014年继续下滑,只有7%,但是第一、第二季度的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达到718万个,就业目标的达成率达到了71.8%。
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就讲到:“7%左右的增速,目前看在一季度支撑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也同步增长,同时随着能耗降低,环境也有所改善。这样的平稳运行来之不易,也给了我们信心。”2015年10月,他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又说到:“从一到三季度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看,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合理区间。三季度一些重要数据环比在平稳当中略有回升,总体处于稳中趋缓、稳中向好态势。在世界经济波动异常、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十万亿美元体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实属不易。我们的就业率在全世界都是高水平的,居民收入高于GDP增速,全国单位能耗也是下降的。我一再说,只要保持比较充足的就业、百姓收入有所增长、环境不断改善,7%左右的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四、传统经济指标是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误判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观察实体经济的传统指标已经无法全面、客观地衡量现在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因为现在中国到了经济转型的拐点,经济学界、社会各方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判断,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判断都有很多争论与不同意见。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长期发展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还是用传统的经济指标来判断,但现在这些方法在有些方面可能已经不是那么准确、全面和客观了,或者说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现在更加复杂的经济运行状况了。例如,现在很多专家习惯用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来判断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因这些指标的大幅下降就认为中国经济现在面临很糟糕的局面。但是这些指标怎么来解释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智能设备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呢?这些指标怎么能观察和判断上述新经济形态使中国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深刻转型呢?比如深圳,经济形势发展很快,2015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22.7%,在全国各省市一直保持第一位,但是它的用电量、铁路运输量并没有增长,都是新兴产业、移动互联、智能设备、“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产业变化。而且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深圳实际上更快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转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重要很深刻的变化。而这些用传统经济指标很难全面准确地观察和判断出来的。
现在内地的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明显出现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萎缩,企业非常困难。但应仔细分析和研究,这是单纯的生产停滞下滑还是转型期的一个变化?应研究和关注这个地区传统制造业下降时,它的新兴产业有没有发展起来;它的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金融以及“互联网+”的各种产业,尤其是创新的产业有没有出现苗头,有没有发展。如果传统产业在下滑时新兴产业在出现、在增长,那就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正在发生转型。中国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阶段都不同,尤其是现在国家经济整体面临产业转型,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和判断,更不能只用传统的经济分析指标来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做判断和下结论。专家学者一方面要研究现实中的产能过剩、经济下滑、经济萎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兴产业的兴起。这样的研究,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现在经济的现实和发展问题,尤其是中长期发展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4月14日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也讲到了这一点,他首次提出:“我们的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行业和区域现在都处在一个分化状态,需要先把准脉搏。”
事实上,即使对于传统经济指标,在目前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也不能简单地只用它的上升或下降来对经济发展状况做判断和下结论,否则也会对经济造成误判。例如2015年上半年,衡量经济的重要指标——用电量增速持续回落,但工业增加值却仍能保持一定增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内部增长结构出现了新变化:由于中国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到整个工业用电量的将近2/3(62.3%),而2015年上半年它们用电减少又是其他全部工业的1.34倍,所以整体上表现出工业用电量回落;另一方面,它们带来的工业增加值只占全部工业的不到1/3(28.4%),因此虽然它们生产增速同比回落,但在其他工业行业继续保持一定增长幅度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用电量指标下降0.5个百分点,而工业增加值仍然能保持6.3%增长幅度的经济运行状况。
由此可见,在中国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一些新兴力量正在成长的新常态下,特别是在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的新发展阶段中,运用传统指标进行经济分析和判断已经远远不够了,一味强调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也已经不全面客观准确了。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去观察,用新的思维去分析,也需要有新的经济指标来对这些新业态、新产业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中国是否真的“消费不足”
谈到中国的消费不足问题,首先恐怕要分析一下当前最流行的一种理论,那就是认为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而消费则严重不足。许多专家认为,居民消费不足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经济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认为,近年来中国的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下降更为明显,2010 年下降到最低的33.8%,此后虽回升至2013年的36.2%,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大大偏低。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表明,目前扩大居民消费仍面临很多困境,尤其是居民偏低的收入水平以及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由于居民消费率偏低,不能有效拉动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目前不景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些对中国经济消费不足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许多人把当前的所谓“消费不足”,理解为消费疲软、消费能力差和消费水平低。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却与这些理论分析完全相反。近年来,虽然从统计数字上中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但是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在各个消费领域不断蓬勃高涨,在一些领域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甚至根本没有受到这两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影响。现在,全球都公认中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消费大国,无论是工业产品、消费产品、大宗产品还是奢侈品,甚至旅游产品,中国的消费能力和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在各方面都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而这种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的巨大增长,恰恰就是近十多年才突显出来的。
持有这种理论的很多人混淆了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消费率和消费增长率,把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所谓一国的消费率或居民消费率,指的是整个消费或居民消费在GDP中与投资、净出口相比所占的比率。它反映的是GDP的结构。消费率高或低,主要是指消费所占比例相较于投资所占比例和净出口所占比例而言的“高”和“低”。近年来,中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投资率在持续走高,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增加投资四万亿来救经济的政策,使得GDP中投资率更加明显上升和消费率更加明显下降。由此可见,这里的消费率高低与实际发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上涨或衰退没有直接关系,也并不是真正衡量实际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指标。消费增长率(又称为家庭消费增长率)则不同,它是对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增长率的统计数据。由于它统计的内容是每年居民购买所有货物和服务(也包括耐用品,例如汽车、洗衣机等,但不包括住房)的最终支出,因此可以说,这个指标才是衡量每年国民实际消费能力和水平增长或衰退的恰当指标。据统计,1990年—2010年中国消费年增长率达到8.64%,举世无双。同期世界经济整体消费的年增长率只有不到3%,另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大国——印度年增长率也只有5.8%。*朱天、张军:《破解中国消费不足论的迷思》,《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9月6日。另有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消费增长率为7.53%,除低于印度的7.84%外,高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这就印证了为何近年来中国能够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更令人费解的是,很多强调中国消费率低的论者,总是喜欢拿中国的消费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他们认为,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目前世界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达到75%,高收入国家达到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中国的消费率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
事实上,GDP中的高消费率或者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高,并不一定就是高经济水平、高生产力的表现。落后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低,在它的国民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都可能会高于第二产业,GDP结构中消费率也会高于投资率。只有当一个国家进入高速工业化阶段,它的GDP结构中投资率才会不断升高,它的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也会大大超过第一产业,同时也会超过第三产业。那么,为何发达国家现在的第三产业比例又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在GDP中投资率也占比较低呢?是因为它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大量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已经通过全球化的产业转移转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了,而它们自己则在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掌握着核心技术和资金,掌握着全球领先的高端服务业。它们的高消费率和低投资率以及高第三产业和低第二产业,与那些落后国家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我们国家目前仍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所以我们的投资率高于消费率,我们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很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在时下有关担忧中国消费率偏低的众多理论中,还有两点值得研究:一是中国的消费率是否真的这么低;二是中国投资率的偏高是否表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了。
现在已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消费率如此之低,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被大大低估了,主要是在统计中对居民的住房消费大大低估了。笔者很同意这个观点。前文提到,在对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增长率进行统计时,包括了每年居民购买所有货物和服务(也包括耐用品),但却不包括购买房屋的支出。而众所周知,这恰恰是中国居民最大的一笔消费支出。为了在统计上能够把居民住房的消费包括进去,在现有居民消费支出统计中有一项叫居住消费,包括所有租房者实际付出的租金以及自有住房者的虚拟租金。而统计部门在计算自有住房者的虚拟租金时,长年不变用的是房屋的造价(城镇每平方米2000多元、农村600多元)乘以一个折旧率(城镇住房是2%、农村是3%)。显然,这种理论计算方法大大低估了中国居民的实际住房消费水平。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只是交通费加通信消费的1.5倍。*朱天、张军:《破解中国消费不足论的迷思》,《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9月6日。如此计算出来的中国居民消费率,肯定大大低于实际水平。如果在虚拟租金计算公式中用当年实际市场租金标准来代替房屋造价,也许更符合实际。当然,这种情况就留给研究者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怎样制订一套科学正确的方法,来更加真实和准确地估计中国居民住房消费的实际水平。
在讲到中国较低的消费率时,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中国大多数民众不习惯有了收入就“吃光喝净”,更不接受“超前消费”。他们注重“量入为出”,因此中国人的高储蓄率是世界闻名的,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国情与世界许多国家的不同之处。这种几千年的习惯和传统,与他们是否“钱紧”并没有直接关系。而这种“未雨绸缪”的消费习惯,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消费避免大涨大跌。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消费者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大,金融危机后约有75%的中国消费者继续维持甚至提高现有消费水平,而在北美和欧洲,有近60%的消费者减少开支。调查还显示,金融危机后只有12%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经济出现了问题,而这个比例在美国和欧洲高达1/3以上。当然,高储蓄率还会带来高投资率,这也是中国几十年来以高投资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了吗?事实上中国近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很高的投资率来实现的,这点已经是世所公认的不争事实。问题就在于,如果说高投资率就是结构失衡的话,那么一个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经济体,怎么可能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的成功甚至创造了非凡的奇迹呢?
其实持有这种理论的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中国这些年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不但成为一个充分开放的经济体,而且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它用很高投资率生产出来的产品,供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消费市场,因此与中国的高投资相对应的不只是中国的国内消费,而且还包括国外的消费。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很高的投资率并没有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相反形成了较适应于其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合理结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欧美市场严重萎缩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才开始突显出来。而且在欧美市场严重萎缩后,中国政府才会更加明确地大力提倡、鼓励、促进和刺激国内消费,很重要原因就是使其弥补原来国外消费的那部分空缺,与此同时又大力压缩原有的过剩和无效投资,从而力求使经济结构达到新的再平衡。所以,论述中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是否合理时,不能只从表面数字上一概而论,还要深入现象看本质,这样的分析和研究才是客观和准确的。
六、中国经济是否正在向好
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不应该悲观。因为只要真正冷静地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中国的现实经济并不是死气沉沉。如果中国经济真的是糟糕到了死水一潭、没有任何活力、没有任何积极的迹象、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呈现出严重衰退和没落的景象,那才是真正让人哀叹、让人痛心的局面。相反,目前在中国经济中有很多新的东西和重要的亮点,正在不断涌现出来。
前文提到,李克强总理2015年4月讲话时就曾首次讲到,中国目前经济中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一些新兴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行业和区域现在都处在一个分化状态。2015年10月,他的这个观点更加具体、更加明确了。他在部分省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经济运行中不乏新趋势和新亮点。我们的服务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占了GDP的半壁江山,消费稳定增长,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亮点正在逐步显现,这些都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传统动能弱化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但新动能也正在加快成长,地区走势呈现分化,行业亮点出现分层。尽管新动能一时还难以全面支撑和接续,但从一些地区和行业中可以看出,新动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咄咄逼人’,在一些方面已经发挥了突出作用。”他以城镇就业为例指出:“在当前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2015年1月—9月城镇新增就业已提前完成全年指标。这里面就有“双创”、简政放权等改革带动的新业态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及消费对增长贡献的作用等等。”他尤其强调指出:“许多人都有个误解,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是搞搞简单的服务业,搞搞网上销售,其实远远不是这样。这是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大舞台,也是最大的结构性改革。我最近翻了好几本关于创客、互联网的书,千千万万的创客通过互联网平台,改造升级创新传统制造业,被称为是一场‘新工业革命’。我们的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或将催生中国的一场‘新工业革命’。我过去讲过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利用互联网平台,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改造传统制造业,同时也提升制造业产品需求。我们说,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智能改造升级,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大量这样的鲜活生动的事例。要通过创新供给、扩大新业态等,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15年5月10日,莫泰山以《万物生长 经济转型已见新曙光》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说:“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看总量的数据,是在往下走的。但是稍微去关心一下结构的话,会看到一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从产业的角度观察中国经济,可以看到传统和新兴、重资产和轻资产、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明显不同,很多传统产业还在受产能过剩的困扰,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如火如荼……这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像小米这样的企业扩张非常快,传统的大企业依然缺乏活力,而创新创业中很多小企业正在涌现出来……今天又是一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全世界晚上十点钟以后办公楼的灯还在亮着就是美国的硅谷,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还有中国的城市群。现在中国是50年创业以来最好的创业时期。李总理去视察中关村创业大街,鼓励创新和创业,我自己感觉空气中都洋溢着一种创业的味道,从上到下都有一股创业的洪流,我感觉过去的规律必将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注入鲜活的活力。李总理报告中有一句话‘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就会形成巨大的动力’,确实随着创业潮的到来,确实千千万万的市场细胞正在活跃起来。”*莫泰山:《万物生长 经济转型已见新曙光》,《上海证券报》2015年5月8日。可以说,莫泰山的发言,代表了无数象他一样活跃在中国创新大潮中的新一代企业家的心声。
澳大利亚商业旁观者网站2015年8月19日以《中国向创新中心转变》为题发表评论说:“如今,随着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以尖端科技为基础的国家转变,中国问题观察家们通常会问这个国家是否能够进行发明创造。那么中国会创新吗?微软公司亚太研发集团负责人洪小文说:‘人们今天还质疑这个问题吗?在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取得成功的情况下?’洪小文说,包括微软在内的如此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这一事实是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够创新的明证。他说:‘我们这里有3000人,我们为微软全球产品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我们在创新上没有任何贡献,公司为什么要在中国投资?这是不可思议的,我可以代表所有的跨国公司这样说。’作为业内一位获得国际认可的专家,洪小文说,认为中国只会抄袭西方公司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他说:‘现在不是这样了,我在中国首次看到了一些发明。中国绝对有顶级的东西展示给世界,我甚至说,在某些领域,中国是世界领先的。’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份题为《中国对全球创新的影响》的报告支持了洪小文的看法。报告指出,中国现在在两个领域的创新领先世界,那就是计算机产品和制造程序的改善。洪小文还指出中国两个正在超过美国的领域——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他说:‘从移动支付的角度来说,将有更多的创新来自中国’。”这篇评论文章最后说:“如果要在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寻找积极的发展迹象,那创新的能力和热情将是不错的开端。”
七、是否有新的经济指标衡量创新经济
前文提到,用传统的经济指标已经无法准确和深入地解释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创新经济对中国宏观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已经无法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判断上述新经济形态使中国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因此,应尽快找到一套新的经济指标来补充传统的经济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在当前中国经济急剧转型的新常态下,为决策者和专家学者们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提供重要的研究分析工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非常紧迫的重要工作。
有这样的新的经济指标吗?笔者认为,有。中国商务部每年都发布《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作为权威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每年也发布《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还有其他一些机构也在发布相关的信息(例如国家邮政局每年公布中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发展信息等),它们所公布的有关中国电子商务的各种信息数据,在一定程度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今天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经济指标,尽管它们也许还不那么规范完善,还不那么系统全面。
第一,可以观察和分析中国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主要新经济形态和业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规模。这项指标囊括了生产性互联网B2B(企业对企业网上交易)、网络零售、网络团购、移动终端网购、快递业务、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跨境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服务等许多新经济形态和业态所产生的市场价值。从这项指标看,中国的新经济形态和业态的发展规模及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想像,依然在新的领域续写中国高速增长的奇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后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爆发式增长。200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仅为一万亿元,到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就高达13.4万亿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十分旺盛的发展势头,交易额达7.63万亿元,同比再增长30.4%。
第二,可以观察和分析这些新经济形态和业态对中国消费所起到的带动及促进作用,这对于观察和分析这部分新动能在中国目前启动内需战略中所具有的速度、规模和效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看到,这个领域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增长速度大大超越世界其他国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网购市场。2013年、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继续以42.8%和49.7%的惊人速度高速增长,且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续写高速增长奇迹,同比增长再达到将近一半的4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到11.4%,较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31%,增长速度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第三,可以观察和分析这些新经济形态和业态对中国就业所起到的重要带动及促进作用。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已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在中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显得格外有意义。李克强总理2015年两次讲到新经济形态对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主要都是讲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在增加社会就业方面所起的作用。据有关机构统计,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吸纳就业人员超过23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670万人。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能够带动如此大规模的就业增长,有力地凸显了它们在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可以观察和分析这些新经济形态和业态对中国其他产业发展所起到的带动及促进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电商化”趋势日益明显,电子商务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正在创造新的市场、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和新的就业方式,而且也在深刻地冲击和影响着中国商业、物流业、金融业、外贸进出口业等许多传统和新兴产业,正在对这些行业的升级换代起到重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使得这些领域的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操作模式、市场运作模式都发生着意义深远的变革。因此,通过电子商务的指标来观察和分析它们对这些产业的推动及促进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商业。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中国商业企业的影响和带动是最大的。在苏宁易购、国美商城等零售转型的模式带动下,越来越多传统商业企业涌入电子商务领域,推动着传统商业迅速、大规模升级换代。在每年公布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中,观察和分析电子商务对商业影响及带动的信息数据应该是最多的,因为近年来从消费品到大宗商品,从卖纽扣到卖房子,一切都在“电商化”。
二是物流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体现在物流快递业务上。而这一行业也是中国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又一重要新业态,它对带动城镇就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至世界第一。国家邮政局指出,中国快递业务量从十亿件到100亿件仅用了八年时间,尤其是2011年3月以来,累计业务量已经连续44个月同比平均增幅超过50%。中国快递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匹黑马。2015年上半年,中国快递业继续迅猛增长,规模以上快递营收再增长33.2%。此外,有媒体报道,到2015年上半年,中国快递业从业人员已达到590多万,主要快递企业已拥有67架专用飞机。
三是金融业。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少地区的网络金融业务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和非金融机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业务,成为在电子商务带动下出现的金融新业态。而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预付费卡、POS(销售终端)收单等为主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规模和增长速度,则是衡量网上金融新业态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3.3万亿元,增长35.5%。1998年—2014年,中国的互联网支付经过17年的成长与创新,支付的产品种类以及客户群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收单商户、个人用户、交易量上都远超美国。第三方支付已成为中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以来,第三方支付业务继续快速增长。业内权威分析机构艾瑞咨询预测,2015年中国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将达31.2万亿元,再增长33.9%。
四是外贸领域。在中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中国外贸领域新的发展热点。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两万亿,同比增长42.8%,占进出口总值的17.3%。在中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背景下,跨境电商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未来驱动外贸发展的新动力。跨境电商逐渐受到传统企业的重视,成为传统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很多传统企业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以上,就是我们尝试用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对中国目前出现的一些新经济形态和业态进行的观察与分析。显然这些观察和分析还是十分初步的,很不全面也很不细致,甚至很多方面可能还存在问题。同时,如果电子商务信息数据要真正成为能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和判断的经济指标系统,也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梳理以及补充和完善。不过,无论如何,找到更多更好的新经济指标来对新经济形态进行评估、分析和判断,是应该和需要尽快做的。
责任编辑:李 蕊
李罗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