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大成就

2016-12-30林兆木

全球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十二五改革

林兆木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大成就

林兆木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十二五” 成就 “两个一百年”

“十二五”是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经济、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十二五”规划目标胜利实现。2014年与201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从40.2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按美元折算,从六万亿美元增至10.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经济比重由9.2%上升到13.3%。2011年—2014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对于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第一,经济结构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些转折性的可喜变化。

一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投资。2011年—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需求结构调整优化取得重要进展,消费、投资、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2010年的49.1: 47.2: 3.7,调整为2014年的51.2: 46.1: 2.7。同时,消费和投资需求内部结构也朝合理方向调整。居民消费率从2010年的35.9%上升到2014年的37.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0年的55.9%上升到2014年的64.1%。

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上升到48.1%,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46.2%降到42.7%;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从34.6%升到40.6%。同时,工业升级趋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2010年10%上升到2014年12.8%,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6.4%提高至2014年的8%左右。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其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46%上升到2014年的51%。新型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快速成长,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互联网与产业相互渗透、跨界融合。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实现了创新创业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

三是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从2010年的49.95%上升到2014年的54.77%。与此同时,农业连续增产增收,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2014年达到1.2万亿斤。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作物产量在种植业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32%提高至2014年的38%。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持续提升,农机化率从2010年的50%提高至2014年的61%;劳均粮食产量从2010年的1960公斤/人提高至2014年的2358公斤/人。

四是中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的增速超过东部。“十二五”前四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长42.4%,年均增长9.2%;中部地区累计增长57.9%,年均增长12.1%;西部地区累计增长61.5%,年均增长12.7%。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了初步抑制。产业布局趋于优化。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频现增长极,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逐步提升。

第二,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运输网、城际铁路网、航道网逐渐形成。2014年末,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分别达到11.2万公里、446.4万公里、11.2万公里、463.7万公里,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22.6%、11.4%、51%、67.7%。特别是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农村公路里程37.5万公里。码头泊位总量继续增加,大型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了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其中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工。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逐步形成了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积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和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加快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了三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201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和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2.9亿户和6.5亿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49.7%和41.9%。

第三,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整体水平加速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量子调控、中微子震荡、90α热休克蛋白、CiPS干细胞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产生重大效益。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13312亿元,比2010年增长88.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09%,比2010年提高0.3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从第八位上升至第四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加。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共授权发明专利23.3万件,分别比2010年增长137.3%和72.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比2010年增加2.8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5年我国排名29位,较2010年提升了13个位次。

第四,对外开放成绩显著。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6.4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比2010年增长31%。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10年以来年均增速8.9%和7.6%。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占比由2010年10.8%上升至2014年12.3%;服务外包合同金额突破千亿美元。2011年—2014年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其中2014年为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由46.1%上升至55.4%。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国际产能合作与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积极成果。非金融类对外投资由2010年590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1072亿美元,增长78.1%,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全球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对外工程承包金额和劳务合作由1344亿美元和41.1万人上升至1917亿美元和56.2万人。

第五,节能减排建设取得新进展。节能减排制度建设、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和重点建设任务全面推进。2011年—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13.4%和24.3%,资源产出率提高约九个百分点。能源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6.9%,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并网装机规模比2010年增长2.1倍和33倍。污染减排效果显著,到2014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0.1%、9.8%、12.9%、8.6%。截至2014年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8%,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

二、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第一,城镇新增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数量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持续增加,2011年—2014年累计新增51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4.1%左右。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77253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14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到3931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0.9%,比2010年末提高5.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7.9%和10.1%。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67元,比上年增长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0.7个百分点。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工资水平逐年提升,2011年—2013年最低工资调整地区均超过25个,年均调增幅度超过20%,2014年略有下降,调整地区为19个,调增幅度为14.4%,也高于“十二五”规划最低工资标准增长13%的要求。

第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大,四项民生支出规模从2010年的2.9万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5.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2014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8417万人、4561万人、3667万人、4478万人、470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0年月人均为1362元,2014年已超过20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2011年—2014年贫困人口数量累计减少9550万人。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速,2011年—2015年9月底,累计开工3920万套,基本建成2695万套,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明显扩大。

第三,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人数达到13.3亿,参保(合)率年均稳定在95%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和75%。到2015年底,大病医保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大病保险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全面建立。2014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1万个,比2010年增加4.4万个;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60.1万张,增加181.4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59万人,增加了171万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700亿元支持1400多个县级医院和13万多个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6%的村卫生室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100个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四个省医改综合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实施12 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近两亿人。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妇死亡率由30/10万下降到21.7/10万,均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已达76岁左右。

第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2014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7个,比2010年增加233个;博物馆3660个,增加1225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实现“十二五”目标。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产业快速增长,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296亿元。文化市场繁荣活跃,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有利于文化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体育事业创造新成绩。2001年—2014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467个,创造了45项世界纪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人民大众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第五,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4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巩固率从89.7%增至92.6%。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从82.5%增至86.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29万人,在校生1803万人,毕业生633万人。新增劳动力大部分受过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2014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21万人,在校生2548万人,毕业生6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6.5%提高到37.5%。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方位推展。以管办评分离为导向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出现新的格局。

三、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

党中央加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各个领域改革加快攻坚步伐,有力有序推进。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继续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重组,中央企业由2010年底的122家调整为目前的110家。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公司制企业成为国企的主要组织形态。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垄断行业改革不断推进,铁路行业实现政企分开,电力改革进一步深化,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完成,启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42家民营企业获准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落实民间投资“36条”和42项实施细则,在消除制约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障碍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第二,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围绕投资和生产经营领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取消和下放约600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公开。全面推开商事制度改革,“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减少85%,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幅精简审批事项和前置手续,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连续两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减少7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出台并开始实施。

第三,财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深入改革预算制度,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开展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幅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占全部转移支付比重由2010年的48.4%提高到2015年的57.6%。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营改增从2012年开始试点,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铁路运输、邮政服务业、电信业先后纳入试点,2015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将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同时,对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环境保护税等也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第四,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贷款利率基本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施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扩大至2%,实行双向浮动,汇率弹性显著增强。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并实施。邮政储蓄银行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商业化转型。出台了促进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获准开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广至全国,村镇银行、小贷公司、众筹公司、P2P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启动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优先股试点。稳步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至全国,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扩大至29个省(区、市),有效拓展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第五,价格改革迈出新步伐。成品油价格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顺利实施天然气价格“三步走”改革计划,实现了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顺利并轨。简化销售电价分类,全面推进工商业用电同价。在五个省份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放开跨区跨省电能交易价格。推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已在除西藏、新疆之外的全国范围内建立,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在11个省份的48个城市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在26个省份的270个城市实施。推进价格领域简政放权,将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从139种(类)精简为79种(类),定价项目从约100项减至20项。放开绝大部分药品、电信资费、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等60多项商品和服务价格,建立更加灵敏反映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的价格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第六,农业农村改革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有20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意见,普遍放宽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国33个县(市、区)启动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三项试点。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出台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启动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任务基本完成,各地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27亿亩,占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积的99%,发放林权证9000多万户。出台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第七,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开放也是改革,开放促进改革。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由“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从2015年起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有序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制度安排,形成了在全国推广的28项改革试点经验。新增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试验区。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对外开放,修订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条目大幅减少,由79条减到38条。推进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外商投资项目由全面核准改为普遍备案和有限核准相结合,实行备案管理的超过95%。完善境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加强国际经贸投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冰岛、瑞士、韩国、澳大利亚等签署自贸协定,开展中美投资协定谈判。

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第一,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显著。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实现军事战略指导新飞跃,军队现代化战略转型成果丰硕。部队信息化综合集成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不断深化,航空母舰、大型运输机、新型战略导弹等高新技术武器研制取得重要突破。国防和军队改革有序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严密组织海洋维权和重大军事行动,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积极开展国际军事合作,成功进行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和上合组织联合军事演习,积极参加亚丁湾护航和利比亚、也门撤侨,支援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为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根据国情和世情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和各领域外交。积极开展高层互访,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开展中美战略对话,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对外援助工作,增进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成功签署中澳、中韩自贸协议,加强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发起设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全面推进

第一,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深入、扎实推进。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加强。将每年12月4日确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案件;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冤假错案预防和纠正机制不断健全。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备,法律援助制度不断完善,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不断健全。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战略布局的高度进行部署并推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出台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着力构建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一批腐败分子相继受到惩处。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内法规体系、干部人事制度、党员和干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党的各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这些重大举措,显著改善了党风政风,赢得了党心民心,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二五”发展成就从各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沈家文、任朝旺

林兆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十二五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