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2016-12-30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权 威 观 点·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5年11月以来,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全球经济将在未来两年缓慢前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2015年11月9日在半年期的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降至2.9%,比2015年9月预测时低了0.1%;预测2016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3.3%,2017年有望增长3.6%。在对抗低通胀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将在未来两年缓慢前行。此前,根据经合组织发布的通胀报告,因世界能源价格持续下跌,经合组织成员2015年9月通货膨胀率仅为0.4%,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通胀率为1.8%,20国集团(G20)当前通胀率为2.4%。
就国别而言,美国经济将保持“相对稳固的”增长,2015年经济增速将达2.4%,美联储加息将推升美元,引导私人投资进一步流入美国,将对美国经济产生推动作用,美国经济2016年将增长2.5%;欧元区经济将逐渐企稳,但依旧缺乏动能,预计2015年和2016年经济增速将分别为1.5%和1.8%;预计日本经济2015年增长0.6%,2016年增长1.0%;巴西经济深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冲击,预计2015年经济将下降3.1%,恶化程度甚于2015年9月预计的下降2.8%,尽管巴西本币已大幅贬值,但复苏仍需时日,预测2016年经济仍将下降1.2%。
在世界经济缓慢前行的趋势下,全球贸易状况引发了经合组织的深度担忧。2015年全球贸易可能仅增长2%,过去50年只有五次降至这一水平,分别为1975年、1982年、1983年、2001年和2009年经济低迷时期。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凯瑟琳·曼恩呼吁,各国应加强环境投资,以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确保世界经济长期稳定而健康地持续增长。
(二)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仍将乏力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2015年11月10日发布《2015年—2017年全球宏观经济展望:2017年底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将削弱经济抵御冲击的能力》报告表示,随着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继续影响全球经济,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仍将乏力。预计2015年—2017年G20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长率为2.8%,仅比2012年—2014年增长率高0.3%,而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前五年平均3.8%的增长率。上述预测与其2015年8月《全球宏观经济展望》季度报告预测基本相同。穆迪信用政策部高级副总裁Marie Diron表示,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将导致政府无法大幅削减债务,央行无法显著上调利率。政府缺乏大规模的财政与常规货币政策缓冲来保护经济免受潜在冲击的影响。
经济前景的主要风险包括,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全球的影响高于预期,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内外部融资环境趋紧产生更大的影响。Marie Diron补充称,上述两种潜在风险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可能有限,但发达经济体政策制定者对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多个行业与国家出现高杠杆率的调整空间有限,因此难以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有所作为。
G20的GDP增长率预计将从2015年的2.6%缓慢升至2016年的2.8%和2017年的3%。2015年—2017年新兴市场对G20的GDP增长率贡献,将降至本世纪初以来的最低点。大宗商品价格保持低迷及全球经济增长不振,将使通缩压力持续并影响企业收入及去杠杆的努力。预计未来几年,大宗商品价格不大可能大幅上涨。大量库存积压、供应反应缓慢、中国及其他主要进口国的需求不振均会影响价格。对于生产国而言,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经济影响将通过供应链和家庭收入增长无力而波及其他行业。
除了较低的大宗商品价格外,自身因素也将成为新兴市场增长放缓的原因,并可能导致投资者重新评估某些国家的增长及回报前景。例如,政治不确定性将是巴西和俄罗斯的负面因素,基础设施短缺则会影响南非的增长。新兴市场增长缓慢不会拖累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未来几年后者的经济前景可能会得到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有望基本稳定。预计2015年—2017年,美国、英国和韩国的GDP平均增长率为2.5%左右,欧元区为1.5%。
(三)全球经济面临三大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11月12日发布了一份为G20峰会提供的监测报告《G20领导人峰会监测提示:全球前景和政策挑战》提到,全球经济面临三大重要转变:美联储即将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而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依旧宽松;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过程中正在经历必要的增速放缓;长达十余年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预计全球经济将在2016年增长3.6%,虽然这一增速仍然疲弱,但已是2011年以来的最快速度,主要发达经济体仍然从宽松货币政策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受益。
如果不能顺利实现过渡,全球经济增长将面临“脱轨”。具体表现为:美联储加息将增加金融市场动荡,扰乱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中国经济转型将给全球带来外溢效应,尽管中国经济具备“减震”能力,但转型之路仍然崎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制约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财政和经济增长。过去五年里,全球经济前景一再被下调,世界经济面临非常具体的风险,即长期低水平增长伴随着不可接受的贫困和高失业率。
IMF呼吁G20成员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要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在经济活动存在“闲置”和低通胀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仍需继续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金融市场方面,IMF呼吁发达经济体加强对迅速扩张的银行体系外金融活动的监管。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应当是市场“减震器”。在比较无序的市场环境下,人为干预和资本流动管制可以暂时发挥作用。
(四)未来全球经济仍会继续增长
据摩根士丹利2015年11月发布的策略报告称,2016年全球经济状况应好于2015年,预计GDP增长3.4%(2015年的预估值为3.1%),但还是低于过去30年全球GDP的年均值3.7%。据分析,未来全球经济仍会继续增长,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将出现分化。其中,新兴市场国家恐怕会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则会趋于稳定。
在近期举行的摩根士丹利2015亚太峰会上,摩根士丹利全球经济部门主管、首席亚洲经济学家Chetan Ahya将新兴市场疲弱的原因归结为3D,即人口(Demographics)、债务(Debt)及通缩(Deflation)。据其测算,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以及新加坡、泰国的老年抚养比将持续上升,从目前不到40%上升至2050年的70%左右,几乎是翻番(老年抚养比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不过,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南亚国家未来还能继续享受人口红利,未来35年都能保持在50%左右。债务方面,亚太地区(除日本)的非金融企业债风险正在迅速上升,债务占GDP比重已经从次贷危机时的80%上升至2014年的128%,升幅超过50%。工业方面的通缩也十分明显,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在内的亚洲多国正经历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持续下滑。
(五)全球经济风险溢出效应正在增长
欧洲央行2015年11月25日发布《金融稳定评估》报告称,全球经济风险的溢出效应正在增长,并预计新兴市场风险对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在增加。近几个月,欧洲金融市场显示出对于市场波动的弹性,但是新兴市场带来的风险正在增加。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金融政策回归正常化的前景,可能会使一些高度依赖外汇的高负债经济体变得脆弱。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早于预期收紧宽松货币政策也可能引发全球性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可能会传导至欧元区。欧洲央行将对全球金融市场风险评估的等级提升至“中等”,由于低利率仍在持续而维持对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等级不变。旨在帮助刺激通胀率回升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正在推动资产价值上升,因此面临的调整风险正在加大。
2015年8月,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产生了强烈的溢出效应,也传导到了欧元区,这种全球股价的联动性并不只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暗示市场可能反应过度。中国和其他大型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状况已是全球投资信心的重要驱动因素,金融市场的低流动性正在加剧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尽管美联储官员表示收紧货币政策的过程将是渐进的,但是新兴市场的借贷方仍对美联储加息十分敏感。
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经济危机相比,目前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宏观财政失衡状况均已减弱,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更加坚固,外汇政策更加灵活,缓冲性增强。然而,宏观经济的脆弱性仍然存在,同时一些经济体私人领域信贷的增长(部分以外汇计价)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将增加。报告还将包括投资基金在内的“影子银行”领域的风险等级提升至“潜在”级别。“影子银行”仍在持续快速增长,同时正在金融体系中占据更加核心的位置,但标准数据收集有限使得该领域的监察和监管不足。这些因素均显示出该领域的风险正在上升。欧元区投资基金对于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风险敞口正在加大。
(六)全球经济前景黯淡
花旗集团2015年12月2日在2016年前景展望报告中称,2016年全球经济前景正变得愈发黯淡。该行利率策略师指出,随着美国经济在2008年—2009年危机之后第七年扩张,该国陷入衰退的累积概率达到65%。而债券收益率曲线快速趋平,甚至向倒挂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同时收益率曲线倒挂可能会比大家预期的更早出现。另外,中国的通货紧缩压力和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将迫使中国政府放松财政政策、让人民币贬值,也许还将成为首个把利率降至“零”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未来三年中国经济将会保持6%以上的强劲增长
标准普尔评级机构2015年11月23日表示,由于中国在恢复经济平衡方面所做的努力,今后三年其将保持6%以上的强劲增长,对中国长期公共债务的评级维持“AA-”,并认为前景稳定。中国政府的反腐败运动是改善国家机构和国有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或将提高法治信心、改善私营部门经营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增强社会契约等。改革的快速执行也或助管理未来两三年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而稳定的展望是基于未来几年内中国政策议程将提升该国经济应对动荡的弹性。这一看法假定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贷增长将大致持平名义GDP增长率。
预期至少到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强劲,年增长率为6%或更高,对应的人均GDP增长率为5.5%。在2018年,预计人均GDP将超9000美元,2015年预估值为7900美元。未来三年内,预计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上升,使内地总投资对GDP的比率降至40%以下。标普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大体上是可信的、有效的,其较低的通胀率纪录就是例证,预计2015年—2018年的年通胀率可能为1%~3%。
(二)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6.3%
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惠誉2015年11月26日确认中国“A+”评级,展望为稳定。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15年的6.8%放缓至6.3%,2017年至6%。中国力争到2020年实际GDP较2010年增长一倍的目标,需要2016年—2020年平均年增速约为6.5%,预示着中国的经济再平衡步伐将非常缓慢,预计中国经济调整过程(及其伴随风险)将延长。即使在最佳情况下,中国的不良贷款调整都将导致其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和金融波动加大。预计2015年末中国一般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为53%,高于去年年末的49%,接近A类评级的中值51%;预计中国一般政府债务将在2016年达到峰值,相当于GDP的54%。考虑到中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及持续的经常账户盈余,资本外流不会构成系统性威胁,预计中国2015年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例将从2014年的2.0%上升至2.9%。
(三)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影响欧元区
欧洲央行2015年11月25日发布《金融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给欧元区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出口下滑、资本外流以及汇率波动等。“中国自今年年初开始的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减少了欧元区出口,尤其是机器和交通运输设备。如此一来,制造此类商品的出口商遭受重创。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部分出口商旗下近90%的产品是出口到中国的。”
欧洲央行声称,中国实际GDP每放缓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欧元区活动在2~3年后减少0.1~0.15个百分点。当经济“信心冲击”——或许归因于中国经济放缓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可能导致新兴市场金融环境收紧时,欧元区的外国需求就会进一步放缓。“此外,来自中国的资本外流,可能导致人民币进一步贬值,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其他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欧洲央行补充说。同时,中国经济规模非常庞大,意味着其可能会对油价造成明显影响。2014年,受累于供应和需求的不平衡,美国原油价格已经暴跌45%左右。从某种程度上,这种下跌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部分关系,因为中国是美国原油的主要买家之一。不过,欧洲央行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油价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全球经济形势,其中包括中国,可能会影响欧洲央行究竟是延长还是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的决定。
(四)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
2015年12月1日IMF表示,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在操作方面遇到一定挑战。IMF执行董事会同意将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构成SDR货币篮子,这是中国争取作为一个全球性经济体获得承认而取得的一项胜利。“他们承认还有一些操作方面的挑战,但其影响预计会由于一些因素而得到缓和,这些因素包括IMF成员国以及SDR使用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进入在岸和离岸市场”,IMF在一份声明中对执董会的决定进行了概括,“执董会强调,中国继续和深化近期的改革,并解决一切可能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IMF人士指出境内和境外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差距,并警告未来这种差异可能给IMF成员构成挑战,一旦人民币入篮的决定生效,他们可能收到部分以人民币发放的贷款。中国还必须确保,其他成员国可以将人民币自由兑换为其他货币。
(五)亚行上调中国2015年经济增长预期至6.9%
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在2015年12月3日公布的最新展望报告中称,中国2015年经济增幅预计为6.9%,略高于之前预计的6.8%,维持对其2016年经济增长6.7%的预期不变。尽管当前房地产业面临问题且工业产能过剩,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韧性,主要受益于民间消费和服务。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应会继续为经济提供支撑。
亚行对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15年和2016年的经济增长预估仍分别为5.8%和6.0%,证明该地区在应对发达经济体持续疲弱的影响时具有韧性。亚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认为,中国民间消费旺盛,印度等国家的工业生产也不断扩张,支撑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该地区包括了亚太地区的45个经济体,2014年经济增长6.2%。亚行维持对印度2015年和2016年增长预估不变,分别仍为7.4%和7.8%;将中亚2015年经济增长预估从3.3%下调至3.2%,2016年从4.2%下调至3.7%;维持东亚与南亚经济增长预测不变,仍预计东南亚2015年增长4.4%,2016年增长4.9%。
责任编辑: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