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滴注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患者202例的护理
2016-12-29刘玉珊石思梅孔秋焕谢银燕陈玉芳
刘玉珊,石思梅,孔秋焕,谢银燕,陈玉芳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化疗四区,广东 广州510060)
※内科护理
快速滴注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患者202例的护理
刘玉珊,石思梅,孔秋焕,谢银燕,陈玉芳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化疗四区,广东 广州510060)
目的探讨在严密护理干预下,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快速滴注时,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第1疗程采用常规滴注法(约3~6 h滴完);第2及以后疗程,增加地塞米松作为预处理方案,采用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法(1.5 h滴完);护士每15~30 min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结果观察202例患者,共接受1 239个疗程利妥昔单抗治疗(其中常规滴注212个疗程,快速滴注1 027个疗程)。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法,患者滴注过程安全并可以耐受,不良反应较少,仅有2例在第1疗程出现Ⅲ/Ⅳ级输注反应的患者不能耐受快速滴注。结论通过实施严密的护理措施,使得患者可以采用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法,明显缩短滴注时间(由3~6 h减至1.5 h),减少长时间卧床静脉滴注给患者和护理工作带来的诸多不便,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提高患者舒适度。
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法;药物不良反应;护理
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即R-CHOP方案,已成为多种CD20+的B细胞淋巴瘤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在我国使用已有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利妥昔单抗在第一次滴注时约有1/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注反应,为了减少这种反应,大家都采用缓慢的常规滴注法,即起始滴速为50 mg/h,如无不适,每30 min增加滴速50 mg/h,以此类推,直至滴速达400 mg/h止,滴注时间3~6 h,通常利妥昔单抗结束1 h后,会接着滴注其他药物化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故利妥昔单抗+化疗共需要5~8 h。滴注全程,需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身体连接多条心电连接线易导致患者紧张,活动受限,影响其吃饭、喝水、大小便、活动、交谈等日常生活,出现疲倦、肌肉酸痛、焦虑、烦躁、头晕、食欲下降等不适;并且患者至少要住院2 d。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使用1.5 h利妥昔单快速滴注法,并且已被证实安全有效,明显缩短滴注时间。我科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1],从2009年9月开始,在患者的第2个疗程及后续疗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的快速滴注法,共治疗202例新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共1 239个疗程),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缩短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仅住院1 d),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深受护患的欢迎,成为国内第一个应用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法的科室。现将做法与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2009年9月—2013年7月,我科新确诊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02例,男124例,女78例,年龄18~79岁。病理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2例,滤泡性淋巴瘤35例,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1例,套细胞淋巴瘤12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伯基特淋巴瘤4例,其他5例。方案:R-CHOP(CHOP like)189例,R-FND(FC)5例,R-CODOX-M/IVAC5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从第2疗程开始,给予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快速滴注,接受了4~6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或联合化疗治疗,共输注利妥昔单抗1 239个疗程,中位滴注疗程数为 6.5(4~8)个。
1.2 给药方法 滴注利妥昔单抗前30 min,给予患者口服百服宁1粒,肌内注射苯海拉明40 mg。实施快速滴注法,预处理则增加地塞米松1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滴注利妥昔单抗期间,全程心电监护,记录生命体征,1 次/(15~30)min。
1.2.1 常规滴注法 202例患者全部按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375 mg/m2给药,在第1疗程中,采用常规滴注法,即利妥昔单抗10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剩余的利妥昔单抗剂量+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起始滴速为50 mg/h,如无不适,每30 min增加滴速50 mg/h,直至400 mg/h止)。本组144例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按原滴注速度递增顺利完成滴注;58例在滴注过程中出现皮疹、寒颤、发热、胸闷等不适,经处理缓解后滴速减半重新滴注,在无不适主诉的情况下给予每30 min递增50 mg/h,直到400 mg/h。
1.2.2 快速滴注法 对第1疗程无出现严重(Ⅲ-Ⅳ级)输注反应的患者,在第2疗程及后续疗程的治疗中,采用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法。即利妥昔单抗100 mg+生理盐水100 mL匀速滴注30 min,剩余的利妥昔单抗剂量+生理盐水250 mL匀速滴注60 min,均在化疗药物前执行。
1.3 结果 初治202例患者,共接受1 239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滴注,其中常规滴注共212个疗程,包括第1疗程202例患者,和第1疗程出现严重反应的2例患者的后续治疗;第2及以后疗程中,采用快速滴注共1 027个疗程。在第1疗程的常规滴注中,共58例出现输注反应(占28.7%),其中56例患者出现Ⅰ/Ⅱ级输注反应,2例患者出现Ⅲ/Ⅳ级输注反应。56例Ⅰ/Ⅱ级反应的患者,在第2—第8疗程中均采用快速滴注,耐受性良好,仅有9例患者再次出现Ⅰ/Ⅱ级输注反应(占4.5%),输注反应症状包括:轻微的皮疹、寒颤、发热、胸闷、高血压等;而2例Ⅲ-Ⅳ级输注反应的患者,在快速滴注时仍然出现Ⅲ-Ⅳ级输注反应,包括皮疹、气促、胸闷、发热、寒颤、高血压、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不能耐受快速输注,只能持续给予常规滴注方法。患者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经处理后都得到缓解,症状消失。
1.4 不良反应 主要为急性输注反应,主要症状有寒颤、胸闷、皮疹、呼吸急促、发热等96例,见表1。
表1 202例淋巴瘤患者不同速度滴注利妥昔单抗输注反应分布(例)
2 护理
2.1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 评估患者年龄、病情、高血压病史、药物过敏史、利妥昔单抗用药史、血管通道、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协助判断是否可以应用快速滴注法。对于严重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利妥昔单抗出现Ⅲ/Ⅳ级输注反应者、80岁以上患者、体质虚弱患者,不建议使用快速滴注法,沿用常规滴注法。本组无80岁以上者和体质虚弱者,2例在首次使用利妥昔单抗出现Ⅲ/Ⅳ级输注反应者,给予全疗程使用常规滴注法。输注过程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化疗给药通道。本组28例>65岁的老年患者,有9例在第1疗程出现Ⅰ~Ⅱ级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在第2疗程以后,这些患者均可以耐受快速滴注法。
2.2 健康教育 利妥昔单抗为贵重药物,患者对药物的疗效寄予极大的期望,本组全部患者在首次输注时有紧张、焦虑,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详细讲解利妥昔单抗的主要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告知患者输注不良反应通常是一过性的,通过预处理措施应对是有效的,或对症用药消除不良反应;本组患者在常规速度滴注中有58例、在快速滴注中有9例发生不同程度输注反应(输注前均给予了预处理),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全部缓解,并能完成利妥昔单抗的输注;告知治疗期间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消除其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顺利度过化疗期。利妥昔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输注反应,常见症状有寒颤、发热、皮疹、胸闷等[2],告知患者,感觉到身体有点冷、四肢冰凉、想要加衣服的时候,通常就是寒颤的开始,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此时给予适当的抗过敏处理,很快就会缓解症状;如果出现强烈的寒颤才通知医护人员,即使经过对症处理后,要1 h左右才能缓解。本组17例为轻度寒颤(Ⅰ~Ⅱ级),2例为严重寒颤(Ⅲ~Ⅳ级)。
2.3 利妥昔单抗的配置 利妥昔单抗原液避光保存在2~8℃冰箱内,配制好的液体在室温存放12 h。应现配现用,严格无菌操作,抽取利妥昔单抗原液后,将注射器针头插入等渗盐水液面以下,缓慢注入溶媒瓶/袋内,轻轻摇匀液体,注意避免出现泡沫,禁止剧烈摇动及加热,以免蛋白质分解影响药效[3]。
2.4 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速度 利妥昔单抗10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利妥昔单抗50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60 min。采用静脉输液泵或精密可调节输液器控制滴速,匀速滴入。滴注利妥昔单抗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滴注利妥昔单抗前30 min,严格按医嘱给予预处理药物。
2.5 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全程床边心电监护,输注利妥昔单抗前监测1次基础生命体征,输注开始后每15 min监测1次,连续2次无异常,可以延长至每30 min监测1次,直到输完。密切巡视患者,观察意识、脸色及身体皮肤情况,有无出现口唇及脸色发绀、皮肤潮红、皮疹、瘙痒等,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良反应表现,如有寒颤、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管床护士主动倾听患者主诉,全面评估病情。观察输液管道连接紧密性,以防药液外漏,造成浪费及影响疗效。本组患者总共发生96例的不良反应(详见表1),经及时发现和处理,症状得到缓解。
2.6 输注反应的观察 急性输注反应为最常见、最早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包括寒颤、发热、疲倦、头痛、荨麻疹、瘙痒、鼻炎、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在首次输注时出现,通常发生在开始滴注前2 h内。本组患者的输注反应全部都在滴注前2 h内发生,以寒颤、胸闷、皮疹为首发症状居多,在第1疗程采用常规输注法时,发生输注反应率为28.7%,而第2疗程及以后发生率为4.5%,比第1疗程明显减少,且输注反应均为Ⅰ/Ⅱ级,未出现Ⅲ/Ⅳ级。
2.7 输注反应的处理 本组9例快速滴注患者发生输注反应,处理流程为:立即停止输注利妥昔单抗,保留静脉通道,更换1瓶新的生理盐水和输液管,将利妥昔单抗药液放置在4℃冰箱保存。通知医生,遵医嘱予地塞米松1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或苯海拉明20 mg肌内注射,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2.7.1 寒颤的处理 本组23例发生寒颤,是最常见和最早的症状,应及时保暖,增加盖被,胸腹部予热水袋保暖,并给予喝温热开水,肌肉高度紧张和震颤时防止患者坠床,指导患者深呼吸,避免因紧张加重症状,尽快按医嘱予药物对症处理。
2.7.2 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的处理 予半坐卧位,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指尖血氧饱和度,中高流量吸氧,必要时面罩吸氧、备好气管切开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本组患者出现轻度胸闷多见,共19例,经吸氧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
2.7.3 皮疹的处理 如果单纯发生轻微的皮疹,应密切观察,当皮疹或瘙痒严重,予抗过敏药物治疗,指导患者勿搔挠患处,局部涂抹止痒药物。
2.7.4 高热的处理 给予冰敷、口服解热镇痛药,指导患者多饮水,密切监测体温,出汗时及时更换湿衣裤,避免着凉,加强输液管道固定,严防出汗过多敷料松脱,评估患者出入量,防止低血容量性晕倒或休克。
2.7.5 心血管反应的处理 12例患者出现心血管反应(如心动过速),无自觉症状,给予动态观察或稍减慢滴速。本组4例出现高血压,给予降压药口服;2例出现低血压,给予林格氏液滴注或升压药物治疗,其血压波动±20 mmHg(1 mmHg=0.1 33kPa)。当患者严重寒颤时,肌肉严重收缩震颤,血压可能监测不到,应观察意识、呼吸、皮肤温度、反射活动,以防血压下降观察不到位。
2.7.6 疼痛的处理 本组发生4例,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根据疼痛评分,按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给予止痛药。4例患者为轻度疼痛,给予百服宁或西乐葆口服,60 min后评估止痛效果,均缓解。
2.7.7 对症处理后再输注 经上述处理,输注反应1~2 h内完全缓解,缓解后继续滴注利妥昔单抗,但要减慢一半滴速,输注30 min后,患者无不适主诉,直接增加滴速至原来滴注的速度。本组未出现由于不良反应而终止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
3 体会
3.1 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法安全可行 近年来,国外相继发表多篇关于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快速输注安全性的文献,本结果显示,在患者首次使用利妥昔单抗后,良好耐受快速滴注。护士通过实施评估、宣教、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等护理措施,使得快速滴注可以顺利完成,因此,利妥昔单抗1.5 h快速滴注是安全、可行的,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能明显缩短输注时间,减少患者长时间卧床引起的不适感;同时,快速滴注并不影响患者远期治疗效果,可作为B细胞淋巴瘤免疫化疗的常规治疗措施[4]。
3.2 临床护士重点需鉴别普通输注反应和过敏反应 普通输注反应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引起的免疫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是指可能超过150多种炎症介质参与的级联放大的系统性免疫应答[5],通常认为它是由某些炎性细胞的活化导致的,尤其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通常在首次给药后出现,症状一般比较轻病情容易控制。而过敏反应是指抗原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的结果。仅发生在少数对某些药物敏感的特异性体质患者中,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紫癜等,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6]。如为前者,则经过积极对症处理缓解后,继续输注利妥昔单抗;如为过敏反应,则经过积极对症处理缓解后,再次用药时,马上会出现上述过敏症状,则不能再使用,要严密观察病情。所以选择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时,预处理一定要遵医嘱静脉滴注地塞米松。
[1]Sehn L H,Donaldson J,Filewich A,et al.Rapid Infusion Ritux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orticosteroid-containing Chemotherapy or as Maintenance Therapy Is Well Tolerated and Can Safely be Delivered in the Community Setting[J].Blood,2007,109(10):4171-4173.
[2]杨 柳.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杰金淋巴瘤的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4):441.
[3]廖巧芬.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杰金淋巴瘤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7):641.
[4]Zhao W,Gao Y,Bai B,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Non-Initial Rapid Infusion of Ritux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D20+Non-Hodgkin’s Lymphoma[J].Expert Opin Drug Saf,2015,14(1):21-29.
[5]Marsh C B,Wewers M C.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Factors That Modulate the Response to Gram-Neg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J].Clin Chest Med,1996,17(2):183-197.
[6]林 志,吕建军.浅析单克隆抗体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7):746.
R473.73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21.048
2015-12-15
刘玉珊(1964-),女,广东广州人,大专学历,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E-mail:liuysh@sysucc.org.cn。
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