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在静脉输液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实践
2016-12-29崔灵灵潘爱红
崔灵灵,潘爱红,戴 玲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a.甲状腺、乳腺、胃肠外科;b.护理部,安徽 合肥 230061)
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在静脉输液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实践
崔灵灵a,潘爱红b,戴 玲a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a.甲状腺、乳腺、胃肠外科;b.护理部,安徽 合肥 230061)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在医院静脉输液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实践效果。方法成立静脉治疗小组,定期修订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规范;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培训;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督体系,研究、解决我院静脉输液质量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静脉输液调查,明确静脉治疗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建立并组织实施静脉输液的指标监测、信息收集和反馈等。比较静脉治疗小组成立的第1、第3、第5年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指标、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及小组成员静脉输液综合成绩。结果静脉治疗小组成立的第1、第3、第5年药物错误发生率、药物外渗发生率、静脉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输液反应发生率、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性钢针使用率下降、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及输液港使用率上升,3年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年间小组成员静脉输液综合成绩逐年上升(P<0.05)。结论静脉治疗专业小组有利于静脉输液质量的持续性改进,促进了静脉输液治疗专业的发展,为静脉输液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静脉输液;专业小组;质量改进
有研究显示,专业小组能有效提升护理安全、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实现护理安全的科学化和专业化管理[1]。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又称血管通路资源利用团队、血管通路团队、输注小组等,是由医疗机构中的临床工作人员组成,提供标准化医疗护理实践的专业输注小组,静脉治疗小组可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提高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使静脉输液治疗向规范化发展[2]。我院于2010年成立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经过5年的临床实践,课题组发现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的实施,不仅完善了静脉输液服务和管理体系,同时推动了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持续性的发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数为850张,日均门急诊量约1 500例次。约90%住院患者、40%急诊患者和5%门诊患者均采用静脉给药,我院每日约有900例次的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本次作为回顾性研究,选择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小组成立的第 1、第3、第 5年,即 2011年、2013年及 2015年的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1年输液314 175例次,2013年 324 125输液例次,2015年 329 500输液例次,由于每年的输液量数据庞大,故选择每年输液量数据的20%作为研究数据,即2011年为62 835输液例次,2013年为64 825输液例次,2015年为65 900输液例次。
1.2 方法
1.2.1 成立静脉治疗专业小组 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由静脉治疗专业组组长、核心组成员、网络组成员,形成覆盖全院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网络组织,由护理部质量管理委员会直属负责。组长负责全院静脉治疗护理的组织、培训、协调和会诊等工作。核心组成员由护理部指派,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具备静脉输液治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指导和监督的能力、独立决策的能力及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等。小组成员要求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者,对静脉输液治疗感兴趣,有较强的语言沟通及教学能力,具备开展临床护理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小组成员由各科室向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推荐,审议通过并聘任,每个科室可申请1~2名护士。最终静脉治疗专业组设有组长1名,核心组成员8名,成员25名,小组共计由ICU、病房、手术室、门急诊、药剂科等32个部门的34名护理人员。科室因特殊原因如有成员变动,需向静脉治疗专业小组重新提交新增人员的申请表,审核通过后,更改专业组成员信息。至2015年,小组成员 34 名,年龄 25~49(35.31±9.53)岁,其中女性33名,男性1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22名;本科学历31名,大专学历3名;工作年限5~27年。
1.2.2 制定职责 专业组主要负责管理、研究和解决我院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有关问题,包括:定期修订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规范;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培训;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督体系,研究、解决我院静脉输液质量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静脉输液调查,明确静脉治疗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建立并组织实施静脉输液的指标监测、信息收集和反馈等。
1.2.3 工作实施 (1)定期开展专业组活动。专业组根据医院、护理部工作要点制定本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每2月组织集中培训1次,时间2~3 h。培训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理论知识、各种穿刺操作技能的示范、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解读等。培训结束即对网络组成员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对本科室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技能和理论进行再培训。(2)不断完善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标准。①修订和完善静脉输液实践标准:如制定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留置针穿刺技术、输液泵、微量注射泵技术、静脉输液导管维护等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结合静脉治疗安全目标,在正确给药、穿刺工具的使用、高危药物运用、管道管理和维护、感染控制以及患者健康教育等方面建立静脉输液质量评价标准。②建立质量监督体系:静脉治疗核心组成员每季度进行全院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督查,评分总结,分析反馈。静脉网络组成员负责每月本科室的输液质量的质控,静脉治疗核心组成员则及时予以督导,及时纠正偏差。③开展全院静脉输液会诊:由专业组中的骨干成员组成全院会诊小组,各科室遇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应用PICC,由专业组组长指派会诊小组成员前往会诊解决,并完成会诊记录单。(3)制定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指标。护理质量指标是用来评价和支持护理活动的量化测定工具,具有易观察、易获得、可靠性强的特征,包括护理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可反映护理质量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的结构、过程、结果的概念和数值[3]。专业小组根据《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4],结合我院实际护理工作情况,围绕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各环节,制定静脉输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药物错误发生率、药物外渗发生率、静脉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输液反应发生率、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项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指标。(4)开展静脉输液调查。①静脉输液工具使用情况的调查,每季度调查1次各类输液工具的使用率;②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监测,静脉治疗网络组成员做好并发症的监测、登记和上报;③静脉治疗专业组制定调查表,随机抽取护理人员开展静脉治疗专业知识水平的调查,最后进行分析、总结存在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课程。(5)开设PICC门诊。建立置管患者档案,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置管后的专业化管理,院内统一设计置管信息表和每周导管维护记录单。由2名小组核心组成员坐诊,主要负责对长期留置各类静脉导管患者的维护、跟踪监测、并发症处理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对患者实施PICC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知识健康宣教,同时接受患者的相关咨询。(6)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开展静脉治疗相关领域的循证护理学研究。收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的统计和追踪系统,数据库资料用于每月专业组讨论及学术研究和科研论文的撰写。(7)开展静脉治疗相关的学习与交流,提高静脉治疗专业组成员业务水平。院内科室间进行疑难问题、操作技能、经验体会的交流;派遣静脉治疗专业组成员外出进修学习,了解国外静脉输液治疗的发展趋势和新动向,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等。
1.3 评价指标
1.3.1 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指标 即上述确定的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指标,包括药物错误发生率、药物外渗发生率、静脉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输液反应发生率、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项。指标由专业小组核心成员每月底统计,年终汇总。
1.3.2 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 一次性钢针、静脉留置针、PICC、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及输液港。由科室专业组成员每天统计,月底及年终汇总至小组核心成员处。
1.3.3 专业小组成员年终静脉输液综合成绩(理论+操作) 专业小组每2月组织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即对小组成员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年终成绩再汇总。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相关指标和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采用χ2检验,专业小组成员静脉输液综合成绩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比较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PICC导管穿刺分别为150例次、458例次和975例次,导管相关并发症3年的发生数为52例次(34.7%)、96例次(21.0%)和144例次(14.8%),发生率持续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922,P<0.01)。 2011 年、2013 年和2015年的药物错误发生率、药物外渗发生率、静脉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持续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比较(例次,%)
2.2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比较 一次性钢针使用率逐年减少,静脉留置针、PICC、CVC及输液港使用率持续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比较(例次,%)
2.3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专业小组成员静脉输液综合成绩比较 小组成员静脉输液综合成绩持续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专业小组成员静脉输液综合成绩(±S,分)
表3 专业小组成员静脉输液综合成绩(±S,分)
年份 n 得分2011 34 90.47±1.34 2013 35 92.33±2.02 2015 34 95.29±1.57 F 6.215 P 0.033
3 讨论
3.1 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的实施使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得以改善 药物治疗是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最常用医疗手段,每年均有较多患者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5]。静脉输液治疗作为药物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质量安全方面尤其需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通过开展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指标的监测,改进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方法,由原来的对护士行为评价转变为对患者的护理效果的评价,将护理质量通过数据客观表达,使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更加客观、真实和科学,充分调动了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能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2]。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输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如药物错误发生率、高危药物外渗发生率、静脉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输液反应发生率、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成持续性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可能与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依据制定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严格遵循PDCA质量管理方法,以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为目标,实施动态管理,形成全程质量管理体系等有关。本研究表明,专业小组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使输液治疗程序化、规范化,同时设立的静脉治疗专业组通过合理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规范了静脉治疗的质量,实现了静脉输液质量的持续性改进。
3.2 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的实施使静脉治疗的专业得以可持续性发展 专业小组的运行实践显示,多学科合作整合了全院的静脉输液技术和资源,对规范静脉输液技术和推动新技术开展,对静脉输液专业实践发展和质量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姚晶晶等[6]研究发现临床护士对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维护方法基本上符合规范和要求,但是在消毒接头、手卫生、导管固定等方面的达标比例<75%。因此,临床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方面仍有待改进,在自身知识的培训及患者的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本研究发现,经过5年多对静脉治疗小组的规范化培训,小组成员带动全院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知识的掌握及推广运用方面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近年来,患者在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上更加合理,一次性钢针使用率明显下降,而静脉留置针、PICC、CVC等使用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相关研究一致[7]。这可能与护士宣教更到位,增加了患者关于药物对血管的损害的认识,患者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的选择输液工具有关。可见,规范而持续性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工作的实施,优化了静脉通路的选择与使用,促进了静脉输液新技术和科研的开展,静脉输液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专业、系统的规范化护理,因而进一步促进了静脉治疗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的实施使静脉治疗专业组成员专业水平得以提高 有研究显示,临床护士对静脉输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存在问题,静脉治疗小组不仅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护士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还需加强跟踪检查和具体指导,以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6]。研究发现,临床护士的静脉治疗规范认知度并不十分理想,建立静脉治疗小组能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静脉治疗的知识和技能,对非小组的成员也能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8]。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静脉治疗小组规范而持续的培训,在静脉治疗专业知识水平的调查中,专业小组成员静脉治疗的综合知识(包括理论和操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可能与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定期开展培训及团队学习活动,支持院外进修和学习,保证及时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同时也搭建了一个知识共享平台,让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的知识能被所有知识需求者及时、有效地获取和应用,充分发挥团队知识的作用,促进护理专业小组的可持续发展,与相关研究一致[9-10]。通过专业小组活动,向小组成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从整体上提高了成员的各项能力,使其临床综合知识能力得以积累与提升。
综上所述,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的实施,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提升了静脉治疗专业组成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促进了静脉治疗专业的发展。可见,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对静脉输液专业实践发展和可持续性质量的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
[1]张振清,申小梅,和宝兰,等.成立护理专业小组在提升护理安全及促进护理专科发展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2,26(10A):2667-2668.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28.036.
[2]邓立华,张 瑜,刁同进.静脉治疗小组培训模式在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823-1825.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3.15.032.
[3]李 冰.新形势下护理质量指标筛选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18-20.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08.
[4]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2-65.
[5]黄丽丽,毛慧萍,辛学俊,等.常用输液条件下药物不良反应药护联合监测应急流程的构建与实践[J].护理学报,2014,21(17):12-15.
[6]姚晶晶,赵 洁,周春兰,等.某三级甲等医院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维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15,22(12):53-55.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2.053.
[7]黄 敏,王国蓉,秦 英.多学科专业小组对静脉输液质量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088-1090.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2.12.013.
[8]唐丽玲.静脉治疗小组培训模式对提高不同层级护士静脉输液规范认知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998-1001.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3.09.002.
[9]金 环,许 娟,刘君芹,等.护理专业小组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0B):3316-3318.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3.29.062.
[10]贾丽苹,赵爱平,杨 艳,等.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对低年资护士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12A):15-18.
R473;C931.3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21.042
2016-04-09
崔灵灵(1985-),女,安徽合肥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江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