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重组时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2016-12-29乔亲才于海涛
乔亲才 岳 红 于海涛
(1.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中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教育心理
学校重组时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乔亲才1,2,3岳 红4于海涛1,3
(1.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中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0)
为探讨在学校变革、教师变动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探究并分析学校重组时期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其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处于重组时期的新疆乌苏市某中学285名七、八年级初中生进行了测查,对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归属感进行了差异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校重组时期,男女生在学习压力和敌对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七、八年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方面上有显著差异;是否少数民族在学习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和学校抵制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重组时期,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试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
学校重组时期;学校归属感;心理健康;初中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疆地广人稀,民族众多,教育资源呈现不均衡的态势。为了扭转这一态势,新疆的学校正在尝试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均衡师资,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力最大化,乌苏市某中学与乌苏市下辖乡镇中学进行合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了“重组”。重组就意味着原有的教师结构、班级结构、师生关系等原有的体系解体,然后重构。重构可以带来活力,也会导致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初中是学生的智力发展、人格发展、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时期。初中生对学校是否产生归属感,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属于学校一员身份的认同及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为学校投入,愿意承担学校的各项责任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的一种情感。[1-3]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归属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出席率,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而没有对学校产生归属感的学生则出现较多的辍学行为。[4-6]除此之外,学校归属感往往会与适应不良、消极情绪的产生有高的负相关,如抑郁、被排斥感等,Hagborg的研究发现没有归属感的人更容易遭受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折磨,更容易发生犯罪、自杀等。[7]学校归属感同样与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相关,Deborah Rivas-Drake1和Watson的研究发现,较低的学校归属感会影响学生的社会心理功能,也可能是较差人际关系的原因。[8]反之,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学校归属感与积极情绪(如乐观)、自我概念、高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相关。所以,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比较大的关系[9],学生发生心理转换、心理不稳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心理机能发展往往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10]已有研究发现,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过渡转换阶段,学生的情绪、自我概念、学业成就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6,11-14]处在学校重组时期的初中生,他们的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刚刚合并重组完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某中学(现在的学生和师资来源于原本校和乡镇中学)展开。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七、八两个年级中各选取四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8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6.3%。问卷包含:男生158人,女生127人;七年级138人,八年级147人。其中57名少数民族学生,148名独生子女。
2.研究工具
(1) 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中文版)。采用中国学者Cheung和Hui翻译的Goodenow等人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量表包含两个因子:归属感和抵制感。归属感有13个项目,抵制感有5个题目。抵制感是反向题目,如果将抵制感的项目反向计分,则与归属感构成一个因子,即主观的学校归属感。量表采用6点计分的方法。信度系数为0.89,各个项目与归属感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630~0.724。抵制感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28,而把抵制感的项目转换成积极项目后,整个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0.83,各个项目与抵制感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23~0.14。
(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本量表共有60个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由应试者就自己近来心理状态的真实情况进行自评。采用5级评分制,1级为健康,2级为轻度,3级为中度,4级为较重,5级为严重。本次调查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3~0.84之间,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74~0.89。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重组时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特点
(1) 学校重组时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总体情况。对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各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心理健康各个维度的均值在1.54~1.96之间,其中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方面得分最高,心理不平衡方面得分最低。标准差集中在0.55~0.80之间,但十个维度的得分相对较集中,反应情况大致相当。都处在1~2分“无症状”和“有轻微症状”的水平,表明学校重组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错。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中,归属感的均值略高于4,在“基本同意”的水平,抵制感的均分接近2分,即“不同意”,总体来说,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具体情况见表1。
(2) 学校重组时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分析。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分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t=0.26,P>0.05)。只是在敌对(t=0.79,P<0.05)和学习压力(t=-3.818,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M=1.69±0.84)在敌对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M=1.62±0.63),而女生(M=2.16±0.86)在学习压力上显著高于男生(M=1.80±0.71)。在学校归属感上,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归属感(t=2.429,P>0.05)和抵制感(t=-0.018,P>0.05)两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 学校重组时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描述统计
七年级学生和八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其各个维度上,差异都不显著,在学校归属感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1.019,P<0.05),八年级的学生(M=4.20±0.98)显著高于七年级的学生(M=4.07±1.26)。
是否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t=0.669,P<0.05),少数民族学生(M=2.17±0.97)显著高于汉族学生(M=1.91±0.75)。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其他维度和学校归属感两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是否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t=1.345,P<0.05)。独生子女(M=1.90+0.63)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M=1.815+0.49)。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归属感上,是否独生子女在抵制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1.710,P<0.05)。独生子女(M=2.10±0.71)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M=1.97±0.54)。
表2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学校归属感分析(M±SD)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2.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1)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关系。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两者之间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3。
表3 学校归属感量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N=285)
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归属感因子与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抵制感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2) 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讨论心理健康是否影响到学校归属感,研究以学校归属感作为因变量,以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详见表4。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焦虑和抑郁,分别可以解释变异量为5.3%、6.1%、4.3%、7.5%、7.7%、6.5%,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表4 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四、结果讨论与建议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都是比较重要的关注点。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是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学校合并调整期间,学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发生了变化,周围的同学也发生了变化,学生需要重新适应。为了能够平稳过渡,在学校合并时期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归属感的关注和相应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被调研的学校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的结果是卓有成效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都处在1~2分“无症状”和“有轻微症状”的水平,这表明学校重组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错。基于该校的工作及效果,有以下可以推广的经验。
1.通过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学校归属感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归属感因子与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抵制感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时,他们的焦虑和孤独比较低,情绪比较低,学生在学校里更多地感受到被接受、接纳,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14]学生的独立性得到提高,就可以更多地独立应对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问题。在面对学校重组时期,心理健康的改善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到学校去学习与生活,更愿意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也能更勇敢地面对、战胜挫折和困难。
2.男生和女生应区别对待
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敌对和学习压力行为。可能是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学习成绩上的成就。面对众多的变化与挫折时,情感细腻敏感的女生感受到的压力大,警惕心强,害怕会影响自己成绩的取得,喜欢用敌对方式来保护自己。[13]对女生尤其要注意敌对行为,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3.着重关注独生子女的强迫意向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明显。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从小接受较严的父母控制,从而导致矛盾性增加、组织性降低。[5]在学校重组时期遇到问题时,心理不稳定,表现出较多的强迫行为。
4.关注少数民族的学习压力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汉合校的学校学习,接受的汉族文化较多。因为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较慢,同时又面临学校重组,不适应所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接受知识比汉族学生也困难一些。
[1] GOODENOW C.School motivation,engagement,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urban adolescent student[J].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1992,1(1):349-364.
[2] ANDERMAN L,FREEMAN T.Students’sense of belonging in school.In P.R.Pintrich M.1.Maehr(Eds.).Motivating students,improving schools: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M].Amsterdam:Elsevier,2004:27-63
[3] FREEMAN T,ANDERMAN L,JENSEN J.Sense of belonging in college freshmen at the classroom and campus levels[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07,75(3):203-220.
[5] WANG MING-TE,JACQUELYNNE S E.Adolescent behavioral,emotional,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trajectories in school and their differential relations to educational succes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2,22(1):31-39
[6] LIU YANGYANG,LU ZUHONG.Trajectories of Chinese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ver the high school transition period[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21):187-190
[7] HAGBORG W J.School membership amo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and nondisabled students in a semirural high school[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8(35):183-188.
[8] DEBORAH RIVAS-DRAKE1,SEATON E K.Ethnic and racial identity in adolescence:implications for psychosocial,academic,and health outcomes[J].Child Development,2014,85(1):40-57.
[9] WATSON R J,RUSSELL S T.Disengaged or bookworm:academics,mental health,and success for sexual minority youth[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4,published online:26 OCT.
[10] BENNER A D.The Transition to high school:current knowledge,future direc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1,23(3):299-328.
[11] HONMA Y,UCHIYAMA I.Emotional engagement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late childhoo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liking and school belonging in Japan[J].Psychological Reports,2014,114(2):496-508.
[12] CARI GILLEN-O’ NEEL,FULIGNI ANDREW.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across high school[J].Child Development,2013,84(2):678-692.
[13] 邹晓丹.流动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其教育复原力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14] WANG MING-TE,HOLCOMBE REBECCA.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 environment,engagement,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0,47(3):633-662.
[责任编辑:江桂珍]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2.018
2016-09-1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项目(15YB13);石河子大学人文社科中青年人才培育基金项目(RWSK14-Y11)。
乔亲才(1980-),男,河北海兴人,讲师,新疆心理学会理事;岳红(1988-),女,四川阆中人,教师;于海涛(1978-),男,内蒙古宁城人,副教授。
G444
A
1002-1477(2016)12-00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