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高效朗读训练策略

2016-12-29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段阅读教学目标

宁 先 达

(大连市甘井子区美林小学,辽宁 大连 116038)

语文视角

小学语文高效朗读训练策略

宁 先 达

(大连市甘井子区美林小学,辽宁 大连 116038)

朗诵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有效辅助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该细读课程标准,明确标准相关朗读要求;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导和评价学生朗诵,合理处理好朗读中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和语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要立足课堂教学,建立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高效朗读;朗读技巧;朗读训练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1]“书声琅琅”成为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有声表征之一。如果没有读书声,语文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朗读作为激发“书声琅琅”的策源力,是语文课堂教学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语文教学要关注的一个达成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朗诵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教师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朗读水平也直接反映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故此,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训练,明确朗读教学要领,实施高效朗读教学策略,应是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

一、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朗读要求

高效的朗读教学离不开准确的目标把握,明确目标取向,有的放矢,是朗读教学的先行关键,为此,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应是首要环节。通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朗读”合计出现15次,笔者发现,有关朗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标准中并未被独立划分,而是将其根植于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之中加以阐述,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通过表1加以呈现。综观课标全文,对照互文,可以获悉,朗读实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其本身既是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又是有效促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和朗读训练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表1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个学段的朗读要求比照

1.细化标准,明确内涵

细读标准,整体观之,发现朗读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关阐述,贯穿于小学各学段阅读目标之中,整体要求皆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小学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三度提及,足见朗读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实现这一整体目标,笔者认为如此表述失之于笼统,仍需将其进一步细化,具体明确“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应该达成的内涵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明确朗读训练要求,也更有利于评估这一目标达成。为此,笔者查阅现有资料,走访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结合笔者多年从教经验对这一目标进行了细致的诠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把握目标,明确朗读训练要求,具体见表2。

表2 有关朗读要求的具体诠释

2.把握整体,注重层次

虽然课程标准中各学段有关朗读的目标要求整体皆为要努力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笔者认为各学段关注的侧重点则应根据阶段目标有所侧重,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首先,不妨再看标准,有关朗读教学目标表述,第一学段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侧重点应是“学习”,强调的是掌握要领,为后续训练做准备;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的是“用”,显然这一阶段是在第一学段“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是将学到的朗读技能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第三学段的表述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关键词为“能”,落脚点是能力功效,水平层级,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这一学段要求明显更高,更具挑战性。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目标的达成是由低到高,层级推进的,不能简单统一对待。其次,就朗读整体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要素而言,其本身也具有一定层级性,明显三者中“正确”是朗读训练的基础,“流利”应是建立在“正确”之上,而要达到“有感情”这一目标,显然是要建立在“正确”和“流利”基础之上,否则绝无可能。

3.各有侧重,综合评定

如前文所言,各学段的朗读教学应整体兼顾做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训练,但也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强调阶段目标,有所侧重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一般而言,根据学情需要,第一学段应着重对学生朗读的正确和流利进行评价;第二学段在前一阶段基础上侧重向感情传递、历练提升的层次过渡,并做出评价;第三学段则着重评价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地传达文意。朗读评价可视为中介桥梁,教师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逐级推进,收获连锁效益;各学段的学生巩固基础,积淀提升,最终实现各自朗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评价的分寸和尺度,在此,笔者建议教师以顺通文意为先导,综合对学生朗读中的语音、语调、语气等评定并指导,在正确理解文本内涵的前提下,披文入情地做出示范,激发想象,理性评价点拨,借以规避学生在朗读中的矫情藻饰,“虚情假意”。

二、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指导效率

学生朗读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更与教师的平日指导相关。就指导学生朗读而言,结合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评价部分相关内容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可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和语气五个方面进行着重指导和综合考察。

1.重音处理,表情达意

一般结合文章语境,根据需要对于一些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在朗读时要突出强调,以此区别这些词语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彰显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为了达到这一强调效果,朗读中可以对这些词语进行重音处理,具体方式主要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和语法重音等。当然,选择哪种重音处理方式要根据具体文本内容,详细品读,明确其内涵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抉择,不能随意乱用,胡乱处理。

2.停顿准确,合理断句

要做到抑扬顿挫,除了对关键词语进行重音处理外,正确停顿也十分重要。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停顿处理主要包括标点停顿和词语停顿两类。标点停顿不言而喻,就是指正确处理好标点符号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长短。小学阶段常见的标点符号,一般而言,顿号最短,逗号和分号次短;句号、问号、叹号相对较长;破折号、省略号则应更长。除标点停顿外,未加标点的较长句子中,朗读时要处理好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停顿。逻辑停顿不像标点停顿那样要求明确,它需要教师和学生根据经验合理停顿,当然这里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如一句话中,主语后要稍加停顿,谓语动词要拖气稍等,然后再接宾语等。停顿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教师要根据语境准确判断,结合具体语言实例进行指导、点拨,以范读或是评价的方式,在训练中不断指导,使其形成良好语感。

3.语速交替,快慢适宜

语速是指说话的快和慢,而快慢的语速变化,恰恰是再现作者当时情绪,表现学生现在理解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情绪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相对强烈,如急促、紧张、慌乱、兴奋、激动等;另一种则较为平静,如平淡、庄严、沉重和伤感等。对于前一种情绪的表达,朗读时要加快语速,以此表达作者当时紧张或是兴奋的心境;后一种语速相对则要趋于沉稳和缓慢,以此表达作者或是平常或是伤痛的心情。

4.语调分明,彰显内涵

和语速快慢相似,朗读时语调高低也是表现文章基调的有效方式之一。结合教学归纳,常用基本语调可分为平直调、高声调、降抑调、曲折调、柔和调、舒展调六种形式。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场景以及不同类型人物的对话择优选择朗读语调,以此表现情感,彰显文章思想内涵。这里笔者结合经验,对常见的语境、对话和场景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语调选择进行了整理归类,详见表3。

表3 常见语调选择表

5.语气变化,合情合境

语气是在整体感知文章感情色彩基础上进行朗读时所表现出来的声音变化。就感情色彩来划分,一般我们可将其划分为赞赏表扬、憎恨厌恶、冷漠敷衍和讥讽嘲弄四种。赞赏表扬的句子,朗读时要气徐声柔,欢快响亮,表现出由衷的赞美之意;憎恨厌恶的句子,则要气足声硬,庄重斥训,朗读时语气要强硬,时刻表现出对其厌烦之情;冷漠敷衍,则一般是面对不受欢迎之人,虽然要对话,但极不情愿,因此,读这样的句子时,语气要做到气少声平,若隐若现,表现出不愿理睬的态度;最后当遇到讥讽或是嘲弄他人的句子时,语气则要做到气浮声跳,话里话外要体现出其弦外有音,表现出冷嘲热讽的语气。

上述五种朗读技巧是彼此关联有机统一的,不可逐一分割,单独对待。而且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技巧只是辅助朗读手段要素之一,是学生充分体会文本内涵,共鸣文章情感后,进一步增进朗读效果的助力方法。[3]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可向学生生硬灌输,只需在示范或是评价中无形渗透,循序指导,避免使学生无视文本内涵,抛弃内容情感,陷入机械的模仿之中。

三、立足课堂教学,实施高效朗读训练策略

正如前文所言,课程标准将朗读教学要求根植于阅读教学目标之中,其目的明确告之朗读应是阅读教学环节之一,是辅助有效阅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就学校朗读训练而言,不必单独安排时间,专一指导,而是应将其立足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合理设计环节,循序指导,以此促进提高。我们可以从读前铺垫、读中指导和读后评价三个方面来具体落实。

1.读前铺垫:加强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样预习对学生朗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是固定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要综合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进行出声朗读的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应重点把精力放在如何指导学生由文生情,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好预习,利用工具书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扫清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达到流畅通顺的程度,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跟上学习的脚步,也能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故此,朗读教学不应单一局限于课上,而应建立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体贯穿的教学训练脉络,以此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2.读中指导:灵活多样,把握情感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之上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内在思想感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在情感,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表达出其文字内涵,进而做到高水平朗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设计并运用相应教学方法,诸如抓住文中关键词进行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配乐、引读渲染等,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文中的真情实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提升朗读水平。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是,充分理解文本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学生感悟透彻后再进行出声朗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要随时进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上,进行一定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使学生自身感受到其不同层次理解水平后的朗读变化,进而达到提升自我、洗涤升华的目的。

3.读后评价:激励进步,树立诵读正气

除有效指导、教授方法促进学生朗读发展之外,及时有效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同于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出声朗读后的教师反馈——有效的评价,既可以让学生知晓其优点和不足,也可以让其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营建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因此,在学生每一次朗读之后,教师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评价言语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指点,教授方法,促进其改进提升,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对语文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环境,精心设计环节,让琅琅读书声响彻每一节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中升华成长。

[1] 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9.

[3] 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6):140-141.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2.010

2016-08-16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JG16CB310)。

宁先达(1987-),男,辽宁抚顺人,硕士,小学一级教师。

G623.2

A

1002-1477(2016)12-0036-04

猜你喜欢

学段阅读教学目标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