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理论问题的再思考
2016-12-29杨学良蔡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杨学良蔡 莉 /.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理论问题的再思考
杨学良1蔡 莉2/1.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的课程形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背景、理念、理论基础、特点、内容、组织与实施以及评价等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从国际上看,“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分离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把学科文化强化为‘精英文化’,并将之与‘大众文化’分离开来,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尽管它以‘价值中立’的姿态出现,但它最终导致了学生人格的‘异化’,因为它使各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注’。”[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7年2月4日对国会议员发表演说时,推出“21世纪美国教育行动”,强调“教育三大目标与十项原则”,以确保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以外的国家,也希望迎头赶上,积极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欧盟积极推动“咨讯社会中的学习”。日本宣示“培育开拓新时代的心”,希望培育具有“生存能力”的下一代国民,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新加坡希望建立“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家园”。我国台湾则把“综合活动学习”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这种课程改革趋势在于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198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行体系。1992年8月6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总结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就,并设计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1996年 1月3日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实验的通知》,同时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理念,至今尚未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的课程形态。它具有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理念。
1.立足于学校实际,尽可能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3.结合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开发适应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12]与其它课程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并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1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14]学科课程是以各学科的系统知识为目标,它主要依据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强调人与社会、自然彼此交融和有机整合,是整合各门学科课程知识和超越于学科课程之上的综合性课程,尤其强调学生在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生感受科学、艺术、道德的完美结合。
(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重视知觉经验,主张从“做中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研究的课题,并经过开题、实施、结题、总结评价等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围绕着提出的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和资料,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科学道德品质。
(三)生成性
学科课程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则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以活动和过程形态存在的课程。在这两种课程中,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和陈述性、外显性知识的传授,是侧重于低认知水平的目标,而课程内容则是预知的、统一的、标准的。这样,教师的教主要发生在学生“记忆”和“理解”水平上,而学生以接受式的、静坐式的方式进行学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侧重于程序性的、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是侧重于高认知水平的目标,其内容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非预知的、可选择的,它源于现实生活,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及社会性是其显著特征,而且它是按学生心理发展顺序来组织的,实施方式要经过选择、计划、执行到评价等过程。因此,它的实施必然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大大地扩展教育资源的利用范围和空间,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类探究方式,了解科学,关注社会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五)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内容是按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顺序来组织的,使得教师的教主要发生在探究水平上,而学生的学是自主性的、探究式的、参与式的、活动性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则注重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对选择和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尽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则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形成和发展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通过学生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因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同。因此,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时,要在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征求意见稿)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和规划适合地方实际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不能一概而论。
(一)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规范和步骤而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主题探究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另一方面也要反映地方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如经济领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等;社会研究领域的乡土历史、妇女问题、儿童利益、民族问题、中外交流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与认识,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实践学习
社会实践学习就是让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学习和体验。它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如社区服务、学校服务、交通服务、地方史考察、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考察、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宣传等是社会实践学习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生活学习
“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16]其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制作、缝纫、简单手工制作、家政管理以及生活科技与创造,如服装设计、居室设计、生活建筑等,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学会适应社会,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活动的导入
活动的导入包括有关材料的准备和情境创设。具体内容既包括设置机构、培训教师、调整课时、评估现有资源、动员家长和社区人士、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以及准备活动方案、活动教材与活动工具等,又包括通过创设课程实施的情境,引起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等。
(二)活动的展开
在活动的展开阶段,要求学生按照活动方案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活动,积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度,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可持续性进行。教师在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时,要做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感受及学生成长的经历记录(教材分析、活动设计、教学论文、调查报告),并建立学生评价的档案,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纪录。
(三)活动的总结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的每一阶段进行评价、总结和反思,并在总结和反思整个活动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下一阶段活动主题设计与实施积累经验。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的理念
1.整体性。
评价的整体观要求评价建立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在评价中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他们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到活动中去。
2.反思性。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而反思则有助于改进和提高。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边活动边评价边反思的原则,即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通过访谈、发放问卷以及召开师生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以指导和规划下一次的行动。同时,教师通过写作案例和指导日记,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
3.多元性。
评价强调多元化价值取向,肯定学生与外界交往的多元化方式,对学生的各种活动方式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评价的主体看,对学生的评价有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有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行政评价等。从评价的过程看,既要有形成性评价,又要有终结性评价。从评价的结果看,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4.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即从学生的选题、活动的开展、结果的展示上进行整体性评价,要改变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模式。因此,在评价时,不仅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要重视学生获得的经验以及成功的体验。
(二)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评价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18]在具体操作中,观察法、调查法、交谈法、成果展示法、师生评议法、社会评价法等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评价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方式有汇报、答辩、演示、表演、竞赛等,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性和描述性评价为主,实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注释:
[1][15][16]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2,94,98页。
[2][3][5]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0,25,31页。
[4]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版,第216页。
[6][7][8][9]张世忠著:《教学原理——统整与应用》,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10,111页。
[10][11]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版,第547,586页。
[1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年8月版,第143页。
[12][14][18]教育部基教司:《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征求意见稿),载《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高级研修班学习参阅文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2年3月。
[17]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及其具体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