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海岸高水平创新型大学调研报告
2016-12-29郑新立盛思鑫
郑新立 盛思鑫
·调 研 报 告·
郑新立盛思鑫
摘要:美国西海岸作为美国的后发展之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快速崛起,短短几十年时间便涌现了一批世界级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这些大学的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对美国西海岸、美国全境乃至全球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我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在当下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工作中,美国西海岸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经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需要深入转变发展观念,继续强化教育优先的思想,统筹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努力在资金管理、大学治理、办学理念、教师机制、学生培养和科研管理上突破创新,方能加快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教授治校大学治理政策研究
盛思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战略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作者感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秘书长陈永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柯春晖、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副司长范绪锋对本文的修订意见,文责自负。
伟大的国家必须要有伟大的大学。拥有若干伟大的大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并且也是这个国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起到领先作用的重要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在中国大地上培育和发展一批世界级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否则很难称得上真正的“大国崛起”。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建设任务、改革任务和支持措施,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课题组于2015年10月下旬前往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进行实地调研,进行了50多场次、共计近200人的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这些大学的校领导、理工科院系和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知名教授和科学家、留学生,以及技术转化中心、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的有关人士。课题组认真了解和研究了美国西海岸顶尖大学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发展经验。本文在课题组调研基础上总结了美国西海岸顶尖大学九个方面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指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在教育体制机制上所需要进行的六大突破,最后就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七条政策建议。
一、美国西海岸顶尖大学的发展经验
(一)特色鲜明、定位明确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具备鲜明的特色,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明确的定位。如斯坦福大学毗邻硅谷,创新创业的氛围很浓,在培养科技应用型人才和高科技企业家方面非常突出;伯克利加州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管理民主和学术自由的办学风格,培养了众多基础学科的研究人才以及工程应用类人才;加州理工学院是典型的理工类院校,走的是“小而精”“小而美”的发展路线,学校的占地和人员规模很小,但科学至上的氛围异常浓厚,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是世界级才俊,以致力于研究科学领域最前沿和最基础的问题为己任(高瑞,2013)。
(二)独立自主、教授治校
综观美国西海岸顶尖大学的发展历程,一个比较突出的共同特点是这些大学在选择发展方向、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决定主要管理人员、评聘教授和招收学生、开设课程与确定研究方向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教授在学校的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在大学担任重要行政职务的人员都是教授。教授群体拥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而且教授之间的决策权力基本平等,他们共同对外维护着大学的自主与自治。即便这些大学接受政府或企业界的资助,大学也不能为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产品背书或站台,以免有损大学独立自主和教授治校的基本原则。各大学对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和伦理规范,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
独立自主和教授治校的原则不仅体现在大学层面,而且也在学院、系、所的各个层级和组成单位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大学和学院的联合治理”(郭卉,2005)。大学对各学院、系、所的影响力较为有限,各学院、系、所在大学规章的保护之下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例如,大学通常不得干涉各学院、系、所的教师聘任、研究领域选择、研究生招生与课程设置工作,这些工作一般由各院、系、所的教授委员会(或由教授组成的各种专门委员会)根据他们自己议定的章程和办法来自主完成。大学层面虽然也有自己的教授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但通常只在涉及大学层面的事务中发挥作用。
(三)学术自由、尊重个性
在调研组研究和考察的几所美国顶尖大学中,学术自由的氛围都非常浓厚,各大学也十分尊重教授和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化。举例而言,伯克利加州大学是美国自由主义思想最重要的发源地和大本营;斯坦福大学鼓励教授和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并将之转化成生产力;上世纪3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几位学生(其中有一位是钱学森)曾在宿舍做实验导致好几起爆炸事故,结果校方的处理结果是将他们的实验搬迁至校园外的山谷,最后在这个山谷建成了世界知名的“喷气与推进实验室”(钱学敏,2006)。
学术自由与尊重个性还体现在教授们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不存在学术研究的禁区以及学术观点与思想上的禁忌。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十分重视跨学科研究和跨专业延揽人才,尽力淡化学科意识,如化学博士背景的教授可在物理学部工作,物理博士背景的教授可在生物学系工作等等,教授们在学术上享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助理教授们平日里甚至都不被要求在特定期刊上发表论文,业绩考核完全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评定,这使得教授们无需根据各类期刊的风格撰写“八股”论文,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几乎所有的顶尖大学都允许研究生自主选择导师,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更换导师,导师也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研究方向的选择。
(四)明星师资、全球选聘
顶尖的大学离不开超一流的师资建设。美国西海岸的顶尖大学都十分擅长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不同的策略从全球选聘明星师资(王英杰,2004)。对应聘教职者的一般资格要求是,具备世界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在同行评价中排在很高的位次。为了避免近亲繁殖,这些顶尖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一般不招聘本校的博士毕业生,除非这些博士在其他顶尖(或次顶尖)大学已经做出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并被同行高度认可(俞云金,2008)。此外,为了延揽明星师资,顶尖大学努力为这些超一流的人才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研究条件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教研工作。
具体而言,斯坦福大学各院、系、所通常都规定,应聘助理教授者,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应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同行评价中至少要是所属研究领域前3%左右的人才。即便如此,由本校的助理教授升任终身教职副教授的比率仍然较低。与助理教授的招聘相比,斯坦福大学从外部延揽终身教职席位教授的标准更加严格。在斯坦福的一些名牌院系(如计算机系)中,招聘教授的条件要比一般院系更高,选聘师资基本上只考虑特定研究领域在过去三年中的前三名。斯坦福大学财力雄厚,学校规模较大、院系较多,因而有条件大规模延揽学术界的明星学者和有潜力成为明星的青年学者,几乎每年都有师资招聘,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而加州理工学院由于规模较小(全校仅300多名教授和助理教授),在延聘师资的条件和标准方面较斯坦福大学更为严苛,通常都只考虑特定研究领域过去三至五年中的第一名,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因此一个教授职位平均要花八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找到合适人选。
(五)顶尖学生、国际招揽
在吸引培养优秀学生和促进生源的多样性方面,美国西海岸的顶尖大学也是不遗余力。他们利用顶尖的师资吸引顶尖的学生,同时也利用顶尖的学生吸引顶尖的师资,从而在优秀的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中创造一流的学习和研究环境。这也是这些大学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招收本科生方面,各顶尖大学除了参考SAT分数(相当于我国的高考分数)、在校表现和推荐信之外,还十分看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也十分注重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选拔学生。如斯坦福大学比较喜欢招收有创业潜质和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加州理工学院则倾向于招收理工科研究方面的天才少年。在本科生的培养方面,各顶尖大学一般不过分突出专业,但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也常被译作博雅教育),鼓励学生根据学校要求和个人兴趣跨专业选修各类课程,学生在课程和专业选择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度(李成明,2001)。
在研究型的研究生招生方面,顶尖大学为防止近亲繁殖,通常都会尽量避免从本校的本科毕业生中直接招收,而会从全球其他大学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本科学习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如托福和GRE)和导师推荐信是招生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更重要的指标是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从事顶尖学术研究的兴趣与雄心。研究型的研究生一旦获得录取,通常都会获得较为丰厚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因此在校期间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学术研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顶尖大学有着非常高的学术标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可以相互质疑,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思想的交流。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一般需要5~6年才能毕业,并且有相当比例的博士研究生因为达不到学术水准而无法毕业。亚裔学生由于学习刻苦,在美国顶尖大学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如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亚裔学生的比例大概是20%~30%,远远超过亚裔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
(六)经费充足、设备先进
美国西海岸的顶尖大学在研究和教学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全球领先的成就,与其长期以来都拥有较为充足的办学经费是分不开的。他们在经费筹措方面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是十分擅长向校友、企业和各类基金会募款,以支持大学的研究、学生培养与长期发展。充足的经费使得吸引最优秀的教授和学生、购买昂贵的设备、建立一流的实验室以及支持花费较高的研究成为可能,这反过来也进一步巩固了这些大学在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顶尖地位。
一般来说,美国西海岸的顶尖大学主要有三大经费来源,捐赠及其投资收入、研究合同与研究资助、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这三部分各占学校日常经费来源的1/3左右(高磊,2006)。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该校近年来年均办学经费高达四亿美元,280名教授年人均经费高达142万美元(即1000万元人民币)。斯坦福大学基金当前的规模高达200亿美元左右,而且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上。
(七)考核科学、激励到位
美国西海岸的顶尖大学普遍拥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这对于形成优良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十分重要。就教授晋升来说,助理教授晋升终身教职的副教授或教授,通常设有5~10年左右的考核期,一般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主要依靠聘请外校十名左右的教授同行来做升等评议,并且这些教授对被评审人匿名。本校相关的教授所组成的委员会根据外部评议的意见来讨论有关升等的决定(赵炬明,2011)。在同行评议教授发表的论文时,重质量而不重数量,也不太看重论文是否发表在权威期刊上。例如:加州理工学院曾有只在不太权威的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即被评为教授的案例,也有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而未被评为教授的情况。在这种灵活的考核制度下,人才比较容易脱颖而出,不会因为年龄、资历和其他硬性条件而被束缚住。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让教授们避免了沦为急于出成果和发论文的机器,鼓励他们致力于真正的学术研究,钻研最顶尖的学术问题,从而使得他们有可能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真正的学术大师。
大学教授、尤其是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在美国西海岸的顶尖大学中非常受人尊敬,获得过重要科学奖项的教授们则会受到更高礼遇,而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在大学中的地位和权威则远不如教授。这也使得大多数成功的教授不大愿意从事行政工作,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行政工作会浪费自己宝贵的研究时间。此外,各顶尖大学均有各类规定确保教授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品行,如不得歧视特定背景的学生,不得性骚扰学生等等,如违反这类规定,处罚之严厉常常会毁掉教授们在学术界的职业生涯。
这样的考核激励机制对顶尖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也非常有帮助。例如在加州理工学院,那些最有思想、最有创意和研究能力最强的学生在校园内的受推崇度要远高于只是课业成绩好的学生。此外,各校还有荣誉章程(Honor Code)一类的校规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格。例如加州理工学院的所有考试都没有监考,学生只需在规定时间内根据闭卷或开卷的要求完成试卷,整个过程完全无人监督。但如果事后发现学生作弊或抄袭,则会给予犯规者较为严厉的惩罚,包括在毕业典礼上无法身着正常的毕业礼服。
(八)成果转化、产学一体
美国西海岸的顶尖大学一般都有成熟的成果转化体系,产、学、研一体化做得非常好,既有利于教授和学生“学以致用”,将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有利于产业界更好地利用顶尖大学的研究成果,与大学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反过来也会刺激产业界支持大学的学术研究。
为促进大学教授进行创新与成果转化,美国西海岸顶尖大学都有一套完善的关于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的制度,并设有专门的技术转化部门负责代表大学处理与技术成果转化相关的事务。一般来说,技术转化部门由行业和技术专家、投资分析师、财务专家、知识产权律师以及专利代理人等专业人士组成。此外,美国高度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也帮助解决了技术成果转化各个阶段所需的资金问题。通常而言,教授和学生利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发明创造,相关的专利所有权都归属大学,大学可以通过非独占授权、独占授权、专利转让等形式获得现金或股权收益。
在收益分配方面,在扣除掉大学的各种管理成本之后,因发明和专利产生的收益按发明人及其团队、发明人所在系、发明人所在学院各1/3分配。斯坦福大学在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方面是美国顶尖大学的典范(顾征、李文,2011),2014年该校的专利许可收益达到1.08亿美金,已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包括:斯坦福教授和学生的研发和创业活动、硅谷和各类孵化器的产业支持、各类风险投资在前中期的金融支持、活跃的企业股权交易和发达的上市公司融资跟进支持、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种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机制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法律层面,美国大学利用联邦政府资金产生的发明和专利受美国拜杜法案(Bayh-Dole Act)的管辖,该法案有效保护联邦政府、大学、专利发明人、企业和社会各方的权益,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南佐民,2004)。
(九)校园优美、环境一流
美国西海岸顶尖大学的选址都非常讲究,大多依山傍海,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绿化率较高,建筑风格明显,节能环保的设计几乎随处可见,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得当,各种特色博物馆更增添了大学的人文和艺术气息。大学一般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校门和围墙,大学校园的细节设计非常人性化,完全以教授和学生为中心。校园内外的相关配套设施十分齐全,极大地便利了教授们的研究教学以及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在美国西海岸的顶尖大学中,斯坦福大学的校园环境是“大而美”的典型,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园环境则是“小而美”的典范(关肇邺,1989)。此外,这些顶尖大学的校园环境与大学的整体气质能够相互衬托,学术环境和自然环境往往相得益彰。这也是他们能够吸引和留住世界一流人才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体制机制突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结合我国国情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进行比较对照,我国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在教育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具体来说,需要重点突破资金管理、学校治理、办学理念、教师机制、学生培养和科研管理等六个方面。
(一)资金管理突破
各级政府拨付给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办学和研究经费应注重提高竞争性,深入促进政府高等教育经费的优化配置,同时鼓励各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过程中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使得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积极探索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建立以基金会为主的大学经费运营模式,逐步形成基金会投资收入、政府和企业的科研委托合同以及技术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相关收益三分天下的日常经费收入格局,确保大学在财务上的独立性与安全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多渠道为大学筹资的激励制度和政策,不断增强大学从社会和企业募捐资金的能力。
在财务支出方面,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应紧紧围绕科研与教学这两个中心任务,并以此为核心,科学合理地分配办学经费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大学在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方面的过高支出,通过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手段减轻大学的财务负担。与此同时,纪律检查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的财务审计与日常监督,防止因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所带来的各种腐败问题,确保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能有一个廉洁高效的有利氛围。
(二)学校治理突破
在大学治理上,应该去行政化管理,树立和坚持教授治校的基本原则,努力促进大学的独立自主,同时反对将坚持党的领导和大学的独立自主二者矛盾对立起来看待。党和政府对大学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教育政治方向的把握、在学校重大事项上的一票否决权以及对大学行政系统的纪律审查。在此前提下,促进大学的独立、自主与自由发展,大学的科研活动与日常教学主要交由各院系及教授自主决定,学校党政系统尽力减少干预。
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教授在大学日常事务中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积极探索大学治理结构创新。建议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世界一流大学管理需要的治理结构。由大学教授委员会或其指定的遴选委员会负责从全球选聘校长人选,大学重要的规章制度都需经过大学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方能生效。确立按制度规章办事和治校的基本原则,建立若干回避制度以及利益冲突报告和审查机制,防止中国传统的人情请托对于大学日常管理的侵蚀。
(三)办学理念突破
要想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在办学理念上也需要有重大的突破。第一,要有放眼世界的全球观,要立足当地、服务全国、放眼世界,以世界顶尖大学的主流理念和通行标准,包容善用这些顶尖大学的制度优势和发展经验。第二,大力倡导人格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大学文化,努力为当地、中国和世界培养追求卓越的科技领袖型人才。第三,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应多学习加州理工学院的特色发展战略,求质求精不求量,集中整合优势资源,重点突出“高精尖”,不要再走“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老路。
(四)教师机制突破
在教师管理机制上重点要打破年龄资历限制,反对近亲繁殖,以教学科研水平为主要标准,对学术不端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零容忍。为吸引世界顶尖的师资,需要突破用人的本土观念,面向全球广求贤才,并且鼓励发动全校职员都参与到教授发掘和引进的工作中来。可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学府的标准设计教授的薪酬体系,同时也按这些顶尖大学的高标准从全球选聘教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一旦物色到合适的顶尖教授,应尽力满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待遇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教授创造舒心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学术自由的研究环境,提供最新的科研设备、充足的研究经费以及一流的教学支持服务,要能留住一流人才。
在教授聘任、续聘、晋升和考核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以论文发表数量和论文发表的刊物档次为考量标准,可以通过其他顶尖大学对本校教授研究成果和水平的同行评价来做决定,为本校教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宽容的工作和研究环境。可以参考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等级制度,取消副教授一级,只设立助理教授和正教授两级,助理教授为非终身教职,每个合约为五年,可续一次合约(总计10年),每一次合约结束前后,根据助理教授本人的意愿和申请,本院或本系的正教授委员会即可议定是否续约以及是否让该助理教授参加晋升考核,如在晋升考核中同行评价认为可授予其终身教职,则直接授予正教授职衔。对于做出特别成绩的正教授,授予“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职衔,以鼓励正教授在获得终身教职后继续从事顶尖的学术研究。
(五)学生培养突破
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一流学生进校就读,不能降低招生标准招收带有照顾性质的学生。在学生培养上要着力突破一些阻碍人才培养的本土意识和传统观念,要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最好的学生置于大学战略中非常优先的考量,并将其置于和引进全球顶尖的师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培养上充分借鉴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优秀人才,注重提升和保持从事创业和科研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修课,对于在校期间即有志创新创业的学生,学校应为其提供各种便利和支持。对于有志从事科研的学生,学校也应积极为其创造有利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重视学生生源的国际化以及学生教育的国际化,通过奖学金制度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选送本校的优秀毕业生前往国外顶尖大学继续深造,鼓励和支持本校学生在国外顶尖大学做访问学生,积极吸引国外顶尖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前来国内大学做研究生。严格执行反近亲繁殖的制度,不鼓励本科毕业生在本校攻读研究生,博士毕业生一般也不允许直接留校任教或在本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六)科研管理突破
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对于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也十分重要。应鼓励科研人员争取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水平的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大学根据一定标准和要求拨给配套经费。建立以科研人员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简化科研审批报销流程,便利科研人员购买实验设备和器材。将科研管理成本计入大学日常管理成本中,不以任何形式克扣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借鉴斯坦福大学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的发展经验,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当地和全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驱动力,积极为大学的教授、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利和技术成果转化服务,鼓励在校师生从事发明创造并将之产业化,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收益分配上,应该兼顾大学、院系、发明人和相关各方的利益,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的“智本家”,同时也要避免因为过度商业化而使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丧失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动力。
三、政策建议
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独辟蹊径”,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否则很难建立世界级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依据前述的总结、分析和讨论,现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转变发展观念、强化教育优先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思考,认真反思我国的高等教育短板和体制机制约束,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放在特别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强化和落实文化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和全局性影响。高等教育也是构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意义重大,在减少贫困、提高社会包容、增加文化多样性、保护环境、改善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也十分突出。
(二)集聚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统筹
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程度,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引进和充分吸收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通过虚拟大学园的建构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在教师、课程、实验室、校园、体育设施等方面的资源集聚与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效用最大化,从而充分发挥大学资源的集聚优势,促进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对外开放与共同进步。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产业基础、高等教育和大学研究资源,借助产业集群和大学集群快速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促进大学、学科、人才、产业和城市之间相互支撑与协同发展,不仅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逐步辐射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发展。按照国务院有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密切结合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专项规划,坚持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汇聚优质资源,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学科建设、绩效管理上瞄准世界一流,带动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逐步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打造为极具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中心和人才高地。
(三)加大政府投入、拓展社会筹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但政府投入要避免“撒胡椒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可考虑成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基金会”,每年可从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固定比率的资金注入基金会,然后将基金会每年的投资收益用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如为人才引进提供配套资金、建设人才住房、设立奖学金、对大学争取到的外部科研经费进行配套等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经费不足的部分可通过社会各类资金多方筹措。鼓励大学设立自己的基金会,在校领导这一层级设立专门的筹资职位,努力扩大向企业和社会筹资,特别是充分发挥大学校友会支持学校发展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政治体制优势、制度优势、海外华人华侨众多的人文优势,大力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各类基金会与社会贤达捐助创办世界一流大学,通过配套的鼓励和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提倡高等教育兴学的社会公益新潮流。
(四)减少行政干预、尊重学术自主
在加强和改进党对大学的政治领导的前提下,政府部门与学校党政不得干预大学日常教学事务和科研学术活动,重点推动政府和大学管理的职能从行政管理向提供服务支撑转变,坚持学术自主和教授治校的基本原则。不应套用党政干部的各项纪律和管理办法约束限制大学教授、科学家和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应用“官本位”“等级制”压制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的学术自主。优化科研管理流程,避免让科技工作者陷入各类不必要的检查、论证、评估、填表等事务中,确保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上。充分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建立大学董事会—校务委员会—院系委员会的基本治理架构,由党委书记兼任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主席,主要负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大学教育的政治方向以及对大学行政系统的纪律审查。校长负责校务委员会,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工作。各院系委员会负责本院系的各项行政事务。允许和尊重各大学自主制定学校章程、选定研究发展方向、设置调整课程和专业、延聘教授和招收学生、聘任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制定大学教授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和晋升办法。严格限制大学行政部门的权力,加强大学行政部门为教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坚持党务与学术、行政与教学相分离的原则,确立各级教授委员会在校、院、系、所的科研、学术和教学事务中的管理权力。
(五)创新激励机制、吸引顶尖人才
科学设计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个人所得税减免、研究经费自主使用(包括跨境使用)、长期贡献奖、配套外部研究经费、人才住房、人才车牌、授予荣誉称号、给予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身份等多种手段吸引国际国内顶尖人才来校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深化知识产权收益制度改革,激发顶尖人才的科研积极性,支持和鼓励顶尖人才创业创新。通过给予企业税收优惠待遇和授予企业荣誉称号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委托大学或与大学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同时鼓励企业向大学捐赠人才基金、办学经费与科研基金,以更好地吸引顶尖人才。为高校跨境协同创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并为协同创新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同时为人才的柔性引进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研究条件。
(六)强化产教融合、鼓励科技应用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和任正非式的企业家。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通过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更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借鉴斯坦福—硅谷的创新模式,在大学周围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孵化器与创业孵化园。结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科专长与科研方向,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强化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大学的科研与教学更好地服务当地和全国的产业转型与经济转型。将产、学、研一体化作为政府考核大学绩效并拨付办学经费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大学在基础性研究之外也重视科技应用型研究,努力让大学成为前沿科技、前沿产业、前沿企业和前沿产品的世界级风口。对大学所产生的前沿科技应用类的技术成果,通过产业引导和扶持资金给予特别的鼓励政策,助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七)发展风险投资、繁荣双创市场
大力促进金融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借助我国已有的金融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服务和繁荣大学及其周边的创业创新市场。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弥补传统债权融资方式因风险偏好而造成的巨大缺口,孵化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发展期企业,创新科技信贷,在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基础上,盘活资本存量;拓宽资本退出渠道,开展国际并购,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两种技术资源,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整合科技创新企业征信及信用评级信息,建设统一共享的金融综合统计体系和中央金融监管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 高磊:《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经费收支研究及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2. 高瑞:《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育理念探析》,《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20期。
3. 顾征、李文:《创业型大学知识产权管理经典模式——斯坦福OTL四十年经验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4. 关肇邺:《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建设》,《世界建筑》1989年第2期。
5. 郭卉:《美国大学评议会制度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6. 李成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7. 南佐民:《拜杜法案与美国高校的科技商业化》,《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8. 钱学敏:《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1935—1955)》,《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 王英杰:《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斯坦福大学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10. 俞云金:《美国大学教师选聘机制的考察与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11. 赵炬明:《美国大学教师管理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责任编辑:沈家文
作者简介:郑新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