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时期加快培育创新动力的思考与建议

2016-12-29盛朝迅

全球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十三五驱动动力

盛朝迅



盛朝迅

摘要:当前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出口增长、资源能源消耗等传统动力正在弱化,新的创新动力亟待培育壮大,必须在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同时,按照“改革先行、企业主体、重点突破、人才为基”的原则,重点解决创新的主体、动力、重点领域和体制环境等问题,加快构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基础,使创新动力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创新动力创新驱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培育思路

*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课题《“十三五”产业新增长点影响因素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的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批准号:12CJY068)成果。

一、动力转换时期的中国经济呼唤创新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关键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要素投入、出口增长、资源能源消耗等旧的增长动力开始萎缩,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之中,但短期内仍难以弥补传统动力弱化形成的缺口,迫切需要转换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更多依靠创新动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传统动力明显弱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矛盾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能源、人口红利等传统动力持续萎缩,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是资源与能源供应的瓶颈加剧。过去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目前,我国国内的资源拥有量和能源生产能力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继续增加资源能源供给,一方面将引发更多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国际资源与能源市场供应空间的限制,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供应瓶颈将越来越突出。

二是人口红利逐步丧失。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庞大人口规模,长时间以来年轻人口占据人口结构的主体,为我国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增量,使我国享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红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现在,这种“红利”明显萎缩(见图1),劳动力已经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开始出现,劳动成本上升较快,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明显弱化。

三是资本回报率下降,继续保持大规模投资难度较大。一定的投资规模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助推器,投资驱动也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特点。2000年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受投资率大幅攀升和政府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等因素影响,我国资本回报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见图3)。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逐渐下降,导致投资不足等问题,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此外,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大规模投资高潮已经过去,继续保持大规模投资难度较大。

(二)创新动力亟待培育壮大

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创新驱动,包括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技术进步,即以新技术的使用来代替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投入。近年来,我国研发(R&D)经费投入不断加大,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2014年,全国R&D经费已达到1331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提升至2.0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内专利申请量自2011年起持续居全球第一位;国际专利体系(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也于2013年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4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10.6%。科技和创新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正稳步增强。从国际比较看,根据《欧盟创新排行榜(2014)》报告,2014年我国创新能力增长5.8%,综合得分达到0.275,超过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居新兴市场国家前列;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如美国和韩国得分均为0.74、日本为0.71、欧盟为0.63。从具体指标看,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场和法律环境、创意转化为产品、开放程度等方面。

虽然我国创新能力正稳步增强,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要素驱动,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真正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较小,且难以弥补传统动力弱化形成的缺口。以经济学界一般通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衡量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国过去30年TFP的增长很少超过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不到20%,特别是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呈下降趋势。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测算认为,1978年—2009年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30%。其中,1978年—1981年为32.32%,1982年—1986年为38.47%,1987年—1990年为-41.29%,1991年—1999年为48.27%,2000年—2009年为13.11%。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测算表明,1978年—1999年技术进步贡献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进入2000年以后受技术引进边际效应下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等因素影响,我国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其中,1990年—1999年技术进步贡献较高,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2000年—2012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下降,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见图4)。而西方发达国家的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80%以上*Xu Tian,Xiaohua Yu,The Enigmas of TFP in China:A Meta-analysis,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396-414.,我国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空间还很大。

二、“十三五”时期培育创新动力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为什么创新动力还没有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国情、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特别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因素依然存在,制约了创新动力的培育壮大。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

当前,业界流传比较多的一句话是“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主要反映的是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因素较多,创新的激励机制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鼓励创新的制度设计和氛围有待增强。在目前主要考核地方GDP、主要考核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机制下,地方政府和一些国有企业对创新重视不够,舍不得投入。此外,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依靠创新很难获得应有收益。一些基础性行业垄断现象突出,挤占了上下游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利润,扼杀了创新活力。二是主要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形成生产要素价格对创新的倒逼机制还需要时日。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偏低,不仅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压力增大、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给落后产能留了生存空间,导致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畸形发展,而且也阻碍了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抑制企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减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特别是服务劳动、研发、创新等无形要素价值被低估,也抑制了相关领域服务和研发人员追求创新的动力。三是创新管理缺乏统筹协调,创新政策难以形成合力。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推进创新发展的决策和组织机制,创新链条分割、管理绩效不高、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的传导机制不畅,导致研发与应用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先锋。但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不适应增强创新动力的要求。据统计,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88%,近70%的企业没有R&D活动。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支出为2030.8亿元,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1.75%,与发达国家5%以上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多数是进行模仿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真正的原始创新不多,企业R&D经费支出中基础和应用研究仅占3%左右,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以上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有企业投入能力不足等因素,但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围绕企业配置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社会资本支持创新的渠道不畅,企业很难获得政府和社会的研发经费支持。

(三)技术转移和转化效率低

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是创新驱动的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技术转移和转化的效率均偏低。据调查,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部分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而发达国家高达40%~50%。主要原因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成为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而大量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加上目前以论文、专利等为导向的考核机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缺乏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此外,技术市场不完善,行业协会和联盟支撑作用不足,特别是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不够,也制约了技术转移、转化和创新动力的提高。

(四)人才和职业教育等支撑不足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所需要的领军人才、复合人才和专业人才总量不足、质量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提质增效和增强创新动力的瓶颈制约。现行基础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高等教育质量亟待提高,职业教育不发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的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大量增加,但就业困难有所加剧。与此同时,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现行的人才评价制度过于标准化和单一化,严重影响了人才作用发挥。

(五)政策法规不完善

创新驱动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有一整套推动创新的制度政策安排。但目前我国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消费政策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衔接,甚至存在相互矛盾和抵触的现象,导致创新政策无法落实。比如,在对自主创新产品初期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包括首台套采购等一系列的政府采购措施,但落实不够。在财税政策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企业研发投入所得税抵扣政策,但在许多地方落实不下去。在金融政策方面,目前我国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还不发达,有企业家直言“中国的创业投资是保险投资而非风险投资”,主要因为我国创业投资主要投向产业化中后期项目较为成熟的企业而非创业早中期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融资非常困难。

三、“十三五”时期培育创新动力的战略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在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同时,重点解决创新的主体、动力、重点领域和体制环境等问题,加快构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基础。

为此,培育创新动力的战略思路是: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为目标,从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的机制环境入手,按照“改革先行、企业主体、重点突破、人才为基”的原则,做好创新驱动的顶层制度设计,努力构建增强创新动力的体制机制;坚持企业主体,大力推进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坚持重点突破,着力推进新兴产业和重点地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强化领军人才、复合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夯实增强创新动力的科技人才基础。积极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作用,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知识产权保护、垄断行业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争取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制度框架,到2020年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达到40%左右),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达到2~3个百分点,创新动力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骨干支撑,基本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主要战略路径如下。

(一)坚持改革先行,努力构建增强创新动力的体制机制

要利用当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倒逼”机制,保护和强化市场竞争,促使企业由过去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向依靠创新、差异化竞争转变。一是提高产业发展的安全标准、环境标准和节能环保标准,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攻坚,加强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反映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资源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大力推进电网、电信、药品流通等垄断性行业改革,建立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变“创新环节不挣钱,不创新也能挣大钱”的局面。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简化行政审批、审核程序,提高审批、审核效率,更多通过产业技术标准、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标准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建立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将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功能从支持政府性投资转向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技术创新等市场失灵领域。

(二)坚持企业主体,大力推进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

要通过大幅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增量带动存量”改革,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一是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发体制。以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推动科技创新由技术供给导向型为主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二是切实加强需求侧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拉动作用。制订政府采购政策实施细则,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品牌的比例,完善招投标机制和政府采购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价和监督机制。

(三)坚持重点突破,着力推进新兴产业和重点地区率先实现创新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特殊国情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创新发展道路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应该找准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鼓励先行先试,努力实现重点产业和区域的率先转型发展。在产业领域选择上,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大力推进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统筹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区域发展重点上,要大力支持部分发达地区率先转型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金融体系创新、绩效考核改革、放松市场管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大胆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结构和基础条件。

(四)坚持人才为基,夯实增强创新动力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要建立强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础,建立开放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大力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增强创新动力奠定坚实基础。要推进教育体制和人才评价使用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借鉴发达国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以职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复合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发和使用,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创新动力的需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结合研究、教育培训和移民等政策创新,努力形成集聚人才、提升人才、用好人才和有利于人才分层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环境。

四、“十三五”加快培育创新动力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增强创新动力,关键在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一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制度,大幅度提高权利人胜诉率、判赔额,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侵权易、维权难”的状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和环境。二是实施技术转移行动计划,通过完善知识产权许可和管理、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等政策法规和措施,推进财政资金支持的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鼓励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四是实施灵活高效、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政策。按照创新的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研成果收益分配、股权激励、产权处置等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充分体现智力劳动和服务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得到合理回报,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二)切实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计划和工程主要是围绕提升创新要素的能力来部署的。新时期新阶段,要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一是要结合目前结构性减税的税制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仪器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执行力度,逐步提高抵扣力度,探索对中小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的直接税收补贴,最终将研发税收补贴额度稳定在企业全部研发投入20%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教育培训费税前列支比例,将培训费占现行工资总额的2.5%提高到5%,调动企业提高业务培训的积极性。二要建立需求导向、企业牵头、企业采购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服务的关键领域产业技术攻关体系。提高企业对国家科技计划、应用导向的科技重大专项方案等决策参与度。强化国家支持研究开发项目全项目资金合理性审核,适度放宽承担单位预算调整权限,增加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投资预算额度。三是要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等方式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争取5~10年时间,使骨干企业真正具备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几代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形成颠覆性技术能力。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

(三)推动重点领域和地区率先创新发展

围绕促进重大产业创新发展,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制定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制定切实的政策保障措施。通过5~10年的努力,使上述领域创新动力明显增强,部分领域的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重点区域发展上,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的要求,重点推动京津冀、上海市、广东省、安徽省、四川省和武汉市、西安市、沈阳市等地区率先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探索适度宽松的新兴产业准入机制、以创新为纽带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机制、开放式创新和人才引进等创新相关的制度创新。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部分地区达到韩国等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的竞争能力和规模水平,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四)强化国家“产业公地”建设

“产业公地”是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美国认为,产业公地的缺失和衰落是美国制造业具有很强研发及创新能力却很难产业化,最终失去竞争力的原因,必须遵循产业规律,强化集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工程制造能力等支撑多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于一体的产业公地建设,支撑美国制造业的未来。当前,我国制造业基础和能力都较强,部分也是得益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关键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制造业基础和能力支撑。如今,这些地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工厂经营困难或转产,有可能导致这些宝贵的制造能力丧失,建议在东北和其他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公地”,一方面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为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储备重要的生产制造能力,支撑创新动力增长。

(五)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要注重发挥新技术、新业态对增强创新动力的带动作用,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在整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支撑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基础上,调整政府投资方式和重点,加大对前瞻性领域投入,抓紧实施一批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带动作用突出的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如,组织实施通信和网络安全工程,加强中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积极在党政军工系统以及能源、金融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推广应用。开发安全可控云计算系统,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态势感知与攻击防御系统。又如,组织实施种业安全工程,开展重要农作物分子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基因发掘、基因表达调控、安全转基因和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提升检测检疫、抗性鉴定、生产加工和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分工协作的国家级育种研发基地,积极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同时,要围绕可持续发展难题、产业技术瓶颈、民生重大需求、国家核心安全等方面,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攻方向,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加快研究论证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新型医疗惠民等重大创新工程。既要解决不掉队的问题,也要从国情和发展需求出发,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引领转型升级,掌握若干战略必争领域的国际竞争主动权。

(六)注重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对培育创新动力非常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增强创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专题讲话,中央和国务院也陆续出台了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非常好也非常实,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关键在落实。要强化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做好监督考核和推广应用工作,确保各类重大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澳大利亚培训团:《澳大利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全球化》2015年第3期。

2.王昌林、姜江、盛朝迅等:《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经验和启示》,《全球化》2015年第9期。

3.江飞涛、武鹏等:《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5期。

4.杨萍、岳国强:《我国投资率正在走低》,《调查研究建议》2014年第14期。

5.徐康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金融纵横》2013年第5期。

6.白重恩、张琼:《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14年第10期。

7.聂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责任编辑:李蕊

作者简介:盛朝迅,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十三五驱动动力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