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缺失与我国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2016-12-29于树一
闫 坤 于树一
·国 际 经 济·
闫坤于树一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有八年,但其影响仍在,且经济增长乏力的状态已从发达国家蔓延至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不可能来自外部的经济政策,而只能来自内部,即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布局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稳步回落至合理区间,但结构优化体现在所有宏观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有序地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在稳步提升,政策空间也在逐渐改善,在发展动力已成功向服务业转化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振兴制造业,形成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驱动,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词:世界经济财政政策增长动力制造业
于树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本文是《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研究》(批准号:10AZD020),课题组组长:闫坤。
一、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缺失
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着愈发明显的下行风险,体现出复苏脆弱且不稳定、不均衡的特征。各国政府的积极作为似乎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面对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形势几乎无策可施。
(一)世界经济增长呈现非均衡和脆弱性特征
当前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步调不一致的状态,但经济发展形势已然在悄悄发生变化。从表面上看,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虽仍远高于发达国家,却因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美国经济稳步增长,欧元区经济仍然保持着低速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又重新陷入停滞。而从更深的层面上看,目前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温和复苏也是脆弱、不稳定的。
1.美国宏观经济形势喜忧参半
美国经济自2010年起开始复苏,呈现出温和复苏的态势,美国商业部数据显示,2015年4月—7月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3.9%的超预期增长。但其宏观经济表现喜忧参半:虽产业稳健扩张,尤其是建筑业增长强劲,但产业扩张势头有所减弱;虽消费和投资支出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但消费者信心不稳定;虽失业率持续走低,但劳动力市场疲软;虽贸易逆差大幅上升,但价格指数仍然维持低位。
2.欧元区经济复苏脆弱
欧洲统计局数据显示,欧元区2015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1.2%,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德国仍然是欧元区的经济领跑者,但仍属于低速增长,而部分成员国经济陷入停滞。支持其经济复苏脆弱的依据还有:通缩压力加大、就业形势恶化、经济景气指数回落。但也存在有利因素:对外贸易形势向好,进出口贸易额均实现增长;尽管处于低速增长区间,但扩张态势得以保持,Markit综合采购经理指数(PMI)、服务业PMI、制造业PMI均高于临界值50,并呈上升趋势;财政状况好转,为“容克投资计划”的实施做了较好的支撑。
3.日本经济萎缩
日本内阁府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日本实际GDP下降0.3%,换算成年率为下降1.2%,GDP又一次出现负增长,给一季度的强劲增长一记重拳。支撑日本经济萎缩判断的依据有:内需不稳,二季度日本产业设备投资升温,大型制造业者信心出现改善,但企业投资需求不足,因食品价格上涨但工资增长缓慢,日本民间消费环比下降,消费者信心指数处于今年的最低点;外需不振,2015年4月—9月日本出口虽然实现增长,但扩张力潜力不足,而在国际油价走低的背景下,日本能源进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减少,说明经济增长的前景很不乐观;物价指数出现下滑,摆脱通缩仍异常困难。产业实现扩张但结构性矛盾突显,2015年8月—10月日本制造业PMI均高于50,说明制造业活动有回暖迹象,但工业生产已经连续两个月下滑,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和电子零部件生产尤其低迷,而且市场对服务业前景的信心也不足。
4.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下行
一是俄罗斯经济恶性循环风险加大。2015年前九个月俄罗斯GDP同比下滑3.8%,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使得该国经济面临很大的困境,出口大幅下滑,金融和财政也受到严重破坏。此外,俄罗斯还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使得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并影响消费。
二是巴西经济陷入衰退。2015年二季度巴西GDP环比下滑1.9%,同比下滑2.6%,从结构上看,巴西经济表现为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家庭消费、投资、商品出口和进口等各领域在内的全面衰退。同时,巴西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加之债务负担严重、政局不稳,遭遇了标普评级的下调。
此外,韩国经济也面临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印度尼西亚受外需不足影响,贸易活动减弱,GDP增长小幅回落;南非因电力短缺、罢工和外需不足,其财政部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墨西哥因油价下跌、汇率疲软、资金外流等因素,其经济增长缓慢,国际机构纷纷下调其经济增长预期。
相比之下,印度经济却逆势上扬,印度统计部数据显示,2015年二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长7%,虽然其统计的科学性受到广泛质疑,但印度经济的确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振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外国直接投资、消费、工业生产等多项数据有良好表现。当然,印度经济中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其中包括出口萎缩,尽管本币贬值,出口仍然下滑,其商品批发价格指数也已经持续下滑。
(二)世界经济增长脆弱和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国别分析显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非均衡和脆弱性特征。在剥离种种表象之后可以发现,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有两个重大事件: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二是资本外流;有两个重要国家:一是美国,二是中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影响较大,除了俄罗斯、巴西外,还影响到拉美资源型国家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等。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资本外流的影响范围和深度更为严重,由于国际上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不断增加,致使这些国家的资本流出激增,为了支持本国货币汇率,他们只能通过大量抛售发达国家的债券减少外汇储备,从而影响到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新政策的出台,造成更广泛的影响。资本外流还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张慧莲的研究表明:可能通过汇率渠道推升通货膨胀,也可能通过资本渠道压低通货膨胀水平,还有可能因为央行的对冲干预没有明显影响,最终的结果要看这三种力量的对比,但由于资本会通过各种隐蔽的形式流动,汇率因管制而不能相应贬值(或者贬值幅度不够),导致货币渠道的影响大于汇率渠道,货币紧缩效应明显。
事实证明了上述分析。据国际金融协会(IIF)评估,新兴市场的资金净流出今年将达到54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决定暂不加息,使得一些外流的资本于2015年10月重返新兴市场。而全球通货膨胀情况是,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很小,有些已陷入通货紧缩,只有少数国家,如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表12015年7月世界主要国家通货膨胀率
美国加息预期是三季度各国最关注的问题。因为美联储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时间和政策内容均会引发全球资本流动。具体来说,美国加息会吸引资本流入美国,各国的金融稳定均会受到冲击,尤其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因此陷入困境。目前,全球经济由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领跑,一旦其经济暴跌,必然会斩断发达国家脆弱的经济复苏,全球经济甚至可能面临着金融、贸易、财政、价格、投资等所有领域的崩盘。美国经济当然也不能独善其身,因此美国对加息的决策极为谨慎,一直没有实质性行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正缓步下降,这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其经济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容易被过度解读。例如2015年三季度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变动,均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了短期动荡,这很大程度上是避险心理使然。事实上,必须准确评估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关键是要看到其带来的积极因素。中国目前使用区间调控手段,一方面进行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采取多项稳增长措施使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即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质量,顺利过渡到“新常态”,以顺应存在脆弱、失衡、复杂和较大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环境,并能够一如既往地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支柱。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对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产生短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领域。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巴西出口同比下降14.4%,对俄罗斯出口下降35.9%,对东盟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但是,作为对冲,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成立,亚投行致力于推动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会为更多加盟国家带来利益。中国还积极推行“一带一路”战略,该战略已经在促进外贸发展方面初现成效,现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较快,未来还可能带动更广阔的合作,包括和发达国家的合作。此外,中国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将中国的资本、技术、劳动带向世界。上述种种行动,加之面向发展质量的结构性改革,均体现出中国对世界经济所肩负的责任,以短期的消极影响换取长期的积极影响。正因如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下调了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以及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经济体、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期,而对于中国,却在判断其跨境影响“看来比早先预期的更大”的前提下,维持了2015年和2016年经济增长6.8%和6.3%的预测不变。
事实上,当前发达国家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异常紧密,如果单方面采取行动,很容易让这种联系变成恶性循环,而如果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立场和对本国的间接影响后再采取行动,往往可以扭转对各方均不利的局面。因此,各国均不能在充满不均衡和脆弱性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做出伤害其他国家利益并最终会伤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在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下行之后,当前的世界经济已经不起更多的冲击。
(三)世界经济的出路:重振制造业,将缺失的动力找回来
目前,世界各国都陷入了一个困境,即使将扩张政策用到极致,也仍不能走出经济的低迷或者阻止经济的下滑。即便是中国,稳增长政策起到的作用,只是保障了经济增速稳步回落到合理区间,而并没有使其止降回升。因此,这个判断具有普遍性。借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句话:“不管是美国央行,还是其他任何人,都对全球增长引擎未来会出现在哪里一无所知。”这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一句话,即全球增长缺乏引擎,当前的任务就是找到并发动引擎。
我们用简单的排除法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引擎不可能是货币政策,也不可能是财政政策,不可能是外需,也不可能是内需,而是必须进一步落到实处,能够大规模调动资本、技术、劳动力。继续分析,这个引擎不可能是大力投资基础设施,也不可能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虽然这两项可以大规模调动上述三要素中的两个要素,但仍不是全部。在排除了所有可能之后,只剩下唯一的选择,即“重振制造业”。重振制造业必然带动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最终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重振制造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不仅仅限于某个或某些国家。我们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从理论上,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联动性极强。制造业PMI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之一。国际商业信息研究与咨询机构NTC-Research集团测算了美国制造业PMI与GDP的关系为高度正相关。Anthony Josepha等认为制造业 PMI 是监测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其变化会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以及金融市场走势*宋科进:《我国制造业 PMI、非制造业 PMI 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展研究》2014年第10期。。杨伏英、蒋兰陵(2008)的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增加0.836个百分点*杨伏英、蒋兰陵:《新加坡制造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4期。唐晓华、李绍东(2010)的研究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GDP提高0.041208-0.102429个百分点*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其次,从国别看,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都需要制造业的引擎发动。摩根大通报告显示,2015年10月JP摩根全球制造业指数为51.3,为五个月以来的最高点,虽11月小幅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制造业扩张的态势明显,最有力的依据是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上升,产量加速增长。制造业扩张是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中的一大亮点,世界主要国家都需要制造业为其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一方面,制造业的现有基础良好,另一方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前景光明。
一是美国。美国宏观经济数据中不利的部分,打击了美国经济欣欣向荣的愿景,而最为关键的是美国经济的“再工业化”战略的动力正在弱化,尽管制造业正向美国回流,但美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却在减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指数已连续第五个月下跌。2015年11月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为48.6,不及预期的50.5,较10月下降1.5个百分点,创2009年6月以来新低。分项目看,除就业指数表现较好外(51.3,较10月高3.7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物价支付指数分别为48.9、49.2、35.5,较10月数据均下跌四个百分点左右。*数据来源: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事实上,美国围绕着“再工业化”战略而启动的一系列措施,为美国重振制造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相信只要将注意力从其他方面转移回制造业,经济增长的引擎即将启动。
二是欧元区。债务问题、难民问题、希腊问题、老龄化问题、外需的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走低、通缩风险、欧元自身的风险乃至欧元区解体风险仍然是压在欧元区经济上的座座大山,而这种种“疑难杂症”绝非简单的量化宽松就能根治。寻求可能的出路要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健全制度以换取成员国的一致行动,二是深入挖掘或注入经济增长动力,考虑到现有基础,加速发展制造业是较为可行的选择。从数据上看,欧元区2015年11月Markit制造业PMI为52.8,较10月高0.5个百分点。分国别看,德国和意大利11月制造业PMI分别为52.9和54.9,均较10月高0.8个百分点,且高于预期,而法国11月制造业PMI为50.6,虽连续第三个月持平,但制造业扩张态势得以保持。可见,欧元区和各成员国的制造业扩张态势明显,除希腊外,欧元区各成员国制造业生产和新订单均保持增长,但扩张速度普遍较慢。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4年欧洲竞争力报告》显示,欧盟制造业仍具备竞争优势,具有高技能工人,出口产品国内附加值高,在复杂、高质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其需要加大研发投入,解决能源问题,以此保持竞争优势。
三是日本。2015年三季度日本的经济止升复跌,安倍经济学在原来“三支利箭”的基础上,又释放出“新三支箭”,要实现这些目标,最需要的是资金,而从目前日本的财政金融现状看,均无力支持,逼迫日本必须另谋他路,而日本发达的制造业足以作为这一经济振兴战略的支点。虽然,当前日本制造业不及往日辉煌,但其基础依旧良好:市场影响力仍然巨大,技术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仍然领先,仍然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中重要的位置。2015年11月日本Markit制造业PMI为52.8,较10月高0.4个百分点,高于预期,并创20个月以来新高。主要因素在于产出和新出口订单的增加,因产出和出口新订单增加。11月制造业PMI产出分项指数为53.9,较10月高1.5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分项指数为53.2,较10月高一个百分点。而日本11月Markit服务业PMI为51.6,较10月低0.6个百分点。可见,在服务业扩张速度放缓的同时,日本制造业正在加速扩张,可以成为其经济复苏的动力,而对于日本来说,振兴制造业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制定并实施一个务实的战略。
四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2014年工业统计国际年鉴》显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在2013年增加到35.5%,其过去四年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仍然持续高于其GDP的增长率。分国别来看,俄罗斯2015年11月Markit制造业PMI为50.1,较10月略下降0.1个百分点,该指标是在连续增长两个月后出现了下降;印度11月Markit制造业PMI为50.3,较10月下降0.4个百分点,已是连续第四个月下降。虽然两国的制造业PMI均处于下行区间,但仍未改变扩张态势。其中,俄罗斯产出和新订单指数的增速加快,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降;而印度则恰恰相反,其产出及新订单指数增速持续放缓,新出口订单指数则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巴西的Markit制造业PMI已连续10个月低于50,11月该指标为43.8,较10月低0.3个百分点,且新出口订单、新订单、就业、库存等分项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巴西制造业衰退程度愈发严重。事实上,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制造业仍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些国家也不乏制造业发展战略,均将制造业列为立国之本,希望利用成本优势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目前正是其发挥作用,带动本国经济增长的绝好机会。
可见,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推出本国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制造业的前瞻布局,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但是,发展到目前,这些战略大多“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当前,排除法得到的结论是:制造业是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只有重振制造业才能将世界各国经济缺失的动力找回来,现在正是使那些还在“睡大觉”的制造业发展战略醒来的最佳时机。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15年11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6%,比10月回落0.2个百分点。从分项指数来看,除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与10月持平外,其他各项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新出口订单、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生产活动预期等指数降幅较大。制造业PMI处于临界点以下,并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表明制造业下行压力较大,且出现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分化:大型制造业企业活动出现扩张迹象,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非常困难。但要看到,随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推进,加之“制造业2025”的战略支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支撑,制造业发展质量会继续提高,并会从根本上带动我国经济“稳增长”。尽管如此,在采取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之前,仍必须认清其赖以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虽然一些数据表现不佳,但反映的问题并不严重,同时,结构优化体现在所有宏观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有序地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在稳步提升。
第一,经济增速小幅回落,供给结构合理。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201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增速小幅回落,但仍处于7%左右的合理区间。三次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分别为8%、40.6%、51.4%,增长速度分别为3.8%、6.0%、8.4%,无论在规模还是增长速度上,第三产业均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加速增长,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增速回落拉低了整体增速。
第二,国内需求结构向好,国外需求不振。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比上年同期回落。但是,民间投资、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和增速均较高,说明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且通过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预算执行等政策,改善了资金结构。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得到提高,说明国内消费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迹象;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继续超过城镇,说明我国乡村消费潜力正在逐渐释放;网上零售额加速增长,说明“互联网+”的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带动个人和家庭消费强劲。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外需压力较大,但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5%降到20%,这说明我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在逐渐减弱。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进口替代因素使得进口额迅速减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贸易形势。但受国际市场动荡、资本外流等影响,利用外资出现了大幅下滑,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存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在我国稳增长和低利率的政策环境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增加,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强,且在“一带一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带动下,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突出。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受季节和政策的影响较大,例如卷烟批发环节的税收增加、开学季、季节交替、猪肉供求调整、高温和暴雨天气以及基数因素等等。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9%。当前我国价格指数涨跌的影响因素共存。抑制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因素包括国家降低成品油价格、下调工商企业电价、夏粮丰收、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等;而价格上涨因素包括降息降准、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提高、旅游相关价格上涨等等。两相权衡,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
表32015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
相比之下,非制造业保持平稳增长,市场信心稳定。其中,服务业业务总量增速有所加快,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建筑业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业务总量总体保持增长,未来预期较好,但增速有所放缓,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与建筑业关系密切的房地产业,2015年前三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幅度尤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也同比大幅下降,而商品房销售面积快速增长,住宅销售面积增长尤快,说明房地产业去库存进度加快。此外,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7%,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在稳步向好。
三、支持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财政运行条件
2015年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412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税收收入94631亿元,同比增长4.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7166亿元,同比下降30.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0663亿元,同比增长16.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6499亿元,同比下降20.3%。消除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的影响后,上述指标的同口径增幅分别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5.1%,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降26.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下降17.2%。当前,我国财政运行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财政收入形势进一步回暖,月度增长率波动较大。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为5.4%,增速较上半年累计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仍然延续了今年以来的负增长态势,但负增长的速度总体趋缓。2015年三季度我国财政收入形势进一步回暖,这在总体经济增长形势趋冷的背景下,已实属不易。从月度环比数据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体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第二,地方收入形势是整体财政收入形势的主要影响力量,其规模和速度的影响各有侧重。2015年前三季度,中央收入的规模和增速较上半年均有小幅提升,但地方收入增速强劲,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的稳步回升主要靠地方拉动。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降29.3%,可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不利的形势主要由地方造成,而地方收入不利的形势主要仍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下滑导致。
第三,税收总收入增速回落,税收收入结构继续改善。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总收入同比增长4.3%,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4.1个百分点。事实上,除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的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外,主要税种普遍实现增长。在税收收入增幅下滑的形势下,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8.6%,主要是得益于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此外,金融业、建筑业营业税、房地产营业税实现增长,而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出现下降,说明尽管经济下行,但部分服务业仍保持景气,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房地产销售市场活跃却没有带动房地产企业利润增长。此外,尽管税收增幅下降,但税制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为直接税收入形势持续向好。另外,虽然非税收入的比重仍然较高,但其增速有下降的表现。
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明显加快且增长加速,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下滑减速。2015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得以保持上半年的增长态势,增长幅度进一步提升,全国、中央、地方财政支出基本保持同速增长,而且全国、中央、地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均超过3/4,进度明显加快。三季度,主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约为63%。其中,节能环保支出、城乡社区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的增长率均超过20%,尤其是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达29.3%,说明我国在面临较大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并未忽视经济发展质量,反而加大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力度。自2015年开始出现负增长以来,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减速逐渐放缓,三季度较上半年放缓幅度进一步增加,尽管如此,仍未扭转负增长态势。支出同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来自地方,而地方支出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大幅下降。
四、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有利财税环境的政策建议
目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悲观情绪开始产生并蔓延,而我国2015年三季度经济增速下降至6.9%,好似也印证了对此局面的判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应静下心来思考经济增长动力问题,而不是像此前一样,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经济政策如何扩张上。中国的发展目标、战略、规划一直都很明确,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前进。但是,仍需要有超前的思维,在发展动力已成功向服务业转化的前提下,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进一步振兴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双引擎驱动,以制造业发展带动更高水平的服务业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从财税支持方面需要做到两点: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给制造业发展打造有利的财税环境;其次,要充分了解制造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制造业需要怎样的财税支持,为其量身打造成系统的财税支持方案。由于第二点内容庞大且有较高技术性要求,需要产业技术人员、财税专家和政府部门通力协作。受篇幅和能力所限,本文对制造业发展创造有利的财税环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坚持“减税降费”,致力于“以减法换乘法”
2015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以“减税降费”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财税环境的重要举措。目前来看,减税降费的举措主要惠及小微制造业企业,其原因是我国制造业小微企业面临发展困境,越来越多倒闭情况发生。2015年11月制造业PMI数据显示,大型企业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呈加速扩张态势;中、小型企业PMI为48.3%和44.8%,分别比上月下降0.4和1.8个百分点,表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活动处于加速收缩态势,具体表现在订单下降、减产等方面。然而,制造业小微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对国民经济有重要贡献,他们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财税环境。而减税降费真正发挥了财政政策作用,以财政收入的减少换取其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但是,目前对于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重出台、轻宣传和落实,已有的优惠政策过多过杂,不易运用,也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需对已出台的涉及小微企业的优惠财税政策系统梳理,进行归纳合并后印刷成册,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财政、税务机关等相关网站上进行政策宣传,在政务大厅、自助办税终端、受托代征机构等相关地点的醒目位置张贴相关宣传材料,让小微企业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用足各项优惠政策,让减税降费行动成为真正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的有效路径。
(二)建立现代财政体制,使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
现代财政体制可以作为最大程度提升财政支持效能的依托。分税制及其后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了中央、地方间的财政收入结构和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制造业2025”的内容,完成在政府间划分事权并按照“权责对等”原则配置支出责任的任务。首先,现代财政体制支持制造业发展,要求三个层面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一是划定政府事权范围,必须首先要处理好制造业振兴过程中的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根据相关受益范围和外部性,划分各级政府的专属事权和共同事权,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匹配相应的支出责任。三是根据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和激励相容的要求,确定委托事权及其支出责任,重点处理容易出现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事权。其次,现代财政体制支持制造业发展,要求形成“事权与支出责任清单”。需要在权力清单的基础上,形成权责对等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清单,其中要包括“制造业2025”发展战略落实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清单。清单要将共同事权、委托事权作为重点,致力于克服既得利益的阻碍,做到细致具体地反映每项事权及其背后支出责任的归属,且能够与预算支出科目相联通,以方便各级政府预算编制。最后,现代财政体制支持制造业发展,要求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主要应由本级财政收入保障,缺口由上级政府拨付一般转移支付弥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收入体系并科学划分财权。同时,需要明确,专项转移支付只能用于委托事权而不能用于其他方面。
(三)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券管理,为制造业打造适宜的地方财税环境
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地方财税环境。2015年我国发布了《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并出台一系列举措,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和管理进行规范。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可以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分别面向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和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分别列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这不但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促进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化,还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为地方财政支持制造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但是2015年地方债券发行接近下达额度的半数,第一批一万亿元额度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也完成过半。地方债发行和置换的进度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关键的是财政部要求地方政府置换债券自发自还,债券风险被抬高,同时债券利率也被降低,收益不足以弥补风险,致使作为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反应不够积极。另外,由于最高期限10年、加权平均期限6.45 年的已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仍未与资本性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相匹配。为此,需要进一步理顺财政和金融的关系,加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赋予地方政府债券较高的收益,同时,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中长期债券的比重,提高债券期限的上限,满足地方政府对长期资金的融资需求。
(四)加强财政金融合作和政府购买服务,为制造业寻求充足的财源支持
2015年三季度,财政和金融的深度合作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均开始萌芽,二者合作的最大优势在于:积极财政政策将通过金融杠杆放大政策效果,这将是实施财政政策的新的有力抓手,支持制造业的财政政策也可以充分利用财政金融合作。目前可以将其广泛运用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领域,这样,即可以获取成熟经验用于制造业发展领域,又可以通过社会资本介入来节省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制造业。当然,其前提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但需要看到,虽然PPP可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是缓解财政资金压力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可选择手段,但其广泛应用还需立足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因为PPP项目必须同时保证社会资本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如果收益难以保证,必然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风险,也会对社会资本失去吸引力。我国PPP模式正处于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科学认识PPP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其在我国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和可能存在的弊端,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出台更为谨慎和规范的政策。还要考虑地方政府当前和未来的财政承受能力、社会资本的选择、建立健全示范项目的跟踪指导、对口联系和动态调整机制等问题。
综上所述,2015年前三季度围绕“稳增长”的中心任务,我国出台了多项积极财政政策。其中,吸引社会投资的PPP模式、盘活存量资金、地方债券发行和债务置换、减税降费、支持小微企业的多项举措成为亮点,这些都可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围财税环境。未来还需要专门为我国制造业“量身制作”一套合适的、考虑产业配套能力、中间货物、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技术等种种因素的财税支持体系。甚至可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的财税支持政策协调配合,在厘清内在联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出台一整套财税支持方案,形成战略合力,为助推经济发展引擎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2.张慧莲:《全球性通货紧缩阴霾难散》,《证券日报》2015年8月29日。
3.王晓薇:《拉美:永远走不出债务“噩梦”?》,《华夏时报》2015年9月11日。
4.张锐:《“金砖引擎”面临大修“金砖国家”未来更有成色》,《上海证券报》2015年9月2日。
5.宋科进:《我国制造业 PMI、非制造业 PMI 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展研究》2014年第10期。
6.杨伏英、蒋兰陵:《新加坡制造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4 期。
责任编辑:沈家文、任朝旺
作者简介: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