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班级认同感探索

2016-12-28秦艳芳李卫红

关键词:母语少数民族汉语

秦艳芳, 李卫红

(三峡大学 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普通高校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班级认同感探索

秦艳芳, 李卫红

(三峡大学 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文化、信仰、语言和教育背景等原因,与其他同学之间产生隔阂,造成了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度不够。 本文就如何拉近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与班上其他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高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度,并促进其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提升高校辅导员在管理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中的工作质量。

母语非汉语; 少数民族学生; 班级认同感; 高等教育

一、教育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的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包括维吾尔族、藏族、哈萨克族等,其中维吾尔族为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主体部分,我们以医学院为例,见表1。

表1 医学院母语非汉语学生统计表

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较容易形成自卑、封闭和排他的心理,具体表现为:

(一)对本民族认同意识很浓,自我群体认同意识很强,容易形成小团体。

马风书强调群体的“身份认同”包含多个层次,从认同的主体性看,包括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两个层面[1]。“集体身份认同”是指社会群体对自身内在规范和外在地位的认同,以及认同并自愿成为其中的一员。由于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上的差异导致集体身份的认同上的差异[2],从而很难与学校其他民族的学生主动交流,部分新疆学生甚至对学校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表现出很强的排斥感,却比较喜欢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各类本土化老乡的聚会活动。与此同时,频繁的聚会占时过多,影响了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他们的学业质量也令人担忧。

(二)普通高校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言词汇缺乏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业不佳,形成自卑心理,进而远离其他群体。

为此在内地高校因为老师要照顾到所有同学的学习进度和质量,适当调整课程设计和教学进度,但还是远远超出了这些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能力,他们学习起来相当吃力,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从而打击了这些同学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尽管他们在文娱方面非常突出,但是因为学习成绩难以提升,仍然表现出自卑心理,从而拉开了他们与班上同学的距离,加上风俗习惯的约束,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就会脱离班级的各种活动。这种距离感,使他们难以深入了解班级其他同学,也造成班上同学对他们认识的偏颇,形成了母语非汉语同学与其他同学之间的隔阂,从而造成了他们对班集体的融入度不够。

如何拉近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与班上其他各民族学生的距离,增强他们对集体身份的认同,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民族习惯与风俗,在尊重与包容的前提下和谐共处,提高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度是我们在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二、改善途径与方法

笔者通过在多年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摸索,就如何促进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与班上其他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合、如何提高他们对班级的认同度并促进其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在管理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中的工作质量,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重塑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如对诚信、友善、自由、幸福、平等认识的轻重主次之分,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它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3]。朱海龙编制了《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认同问卷》,就读于内地高校的新疆民族生在价值观认同上存在顺序倾向性,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文化心理、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语言压力和环境压力,对文化心理的认同度最高[4]。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有着朴素的民族情感,在宗教氛围中长大,原有的价值观念限于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和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性价值[5]。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会将人误导引入唯利是图的歧途,而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性价值观,虽然都是以善为先,但没有法治约束善行,有时因地区局域思想影响,形成伪善。如:他们在国家助学金评比中,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来的,一定比内地大学生贫困,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国家助学金;再比如,如果某个少数民族同学与内地同学之间有一点摩擦,就会有同学认为该同学受到内地同学的欺负,不问对错,帮着本民族的同学去找内地同学理论。

中华传统美德既追求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止至善的道德生活,又倡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崇高理想;既讲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又提倡爱人如己、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6]。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汉语文化水平都不高,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对传统文化高深的道理无法深入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7],拓宽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重塑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在“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基础上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主线的价值观念。同等的价值观念,相当于为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同学构建了一个对等的平台,在这一共同的平台上大家相互审视,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第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塑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生观。

人生是为了幸福而来,幸福在哪里?这是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都想弄明白的问题。为名?为利?为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同的想法,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所以说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8]。

大学正是大学生人生观形成并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较为稳定的看法。他们对人的本质、作用、人生道路和人生哲学等问题,已经自觉从理论上通过论证去寻求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为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9]。

第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重塑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10]。人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处于什么样的时间段,就会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世界观实际上是人对事物判断的反应。世界观具有实践性,人的世界观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在少数民族聚集地时,受地方的文化和传统约束,他们看待问题会有很大的局域性。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采取什么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会沿用原来的思维和方法与内地同学相处,也因此造成学习与生活上很多的不适应,也很敏感与多疑。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育与践行,特别是一系列的团组织生活会,《奋斗的青春更美丽》、《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及民族活动周等等,不仅改变了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同时也改变了内地学生对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的看法。内地学生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做事能坚持、有毅力、为人义气、不畏艰苦、恭谦有礼、热情好客。于是,内地学生不再只是礼貌性地与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交往,而是开始真诚地接纳他们,并给予他们由衷的赞美,这样以心换心的沟通,让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感到班集体的认可与温暖,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在班集体中也找到归宿感,对班集体越来越依恋。

第四,充分利用典型先进代表,发挥其在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辅导员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训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骨干,从中发展一批优秀的同学为党员,让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发挥带头作用,影响并带动其他同学。在日常管理中,对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要求一致,如果他们中有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按照校纪校规同样处理。另外,切实运用好评优评先的机会,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习努力、社会实践突出的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都给予适当的奖励,遵从择优评定、表彰优秀、带动后进的原则,让他们看到积极进取的希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社会责任感[11]。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谈心疏导,不遗留问题,不留死角,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找到帮扶人员。辅导员要积极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温馨的、宽容的班级体,让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有家可依,有家必依,让班集体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三、效果及教育前景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高校是培育国家栋梁的摇篮,而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更是建设其家乡的主力军,只有他们认可了班集体的身份,才有助于在民族互动关系中强化国家认同[12]。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国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使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集体,从而得到更好、更深刻、更全面的大学教育,更是影响其成才教育的关键。笔者通过在自身所在高校的多年实际教育经验,对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总结出以上四点改善措施,该方法已在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马风书.集体身份认同与统一国家的建构[J].文史哲,2016(6).

[2] 成湘丽.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

[3] 袁淑清.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11).

[4] 朱海龙.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7).

[5] 王 霞,何 欢.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

[6] 刘丽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4).

[7] 黄天芳.孝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1).

[8] 丁秋玲,易国锋.孝廉文化的社会功能[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1).

[9] 魏 哲.普通高校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集,2013(5).

[10] 杨 曼.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3).

[11] 王怀岗.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

[12] 王忠国,闫国疆.群体传播: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新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16(7).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6-01-05

2014年度三峡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

秦艳芳,女,三峡大学医学院工程师。李卫红,女,三峡大学医学院高级工程师。

G 751

: A

: 1672-6219(2016)06-0034-03

猜你喜欢

母语少数民族汉语
学汉语
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母语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