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贸易条件的冲击对中国私人储蓄率的影响

2016-12-26谭本艳李思雨

关键词:贸易条件储蓄率储蓄

谭本艳, 李思雨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收入贸易条件的冲击对中国私人储蓄率的影响

谭本艳, 李思雨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在综述贸易条件影响宏观经济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1981-2014年收入贸易条件和私人储蓄率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收入贸易条件影响私人储蓄率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贸易条件对私人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带来私人储蓄率的上升。最后,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中国目前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收入贸易条件冲击; 私人储蓄率; 对外贸易; 协整分析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贸易能力和在世界分工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上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贸易条件冲击对宏观经济运行能力的影响,但其视角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波动一直是解释宏观经济运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严重依赖初级商品,而外国对本国某些出口商品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在遭受到外部贸易条件冲击时,会对他们的经济造成重大打击。那么在应对贸易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以及由此产生经常账户余额和实际收入波动的情况下,一国的经济主体该作出如何应对?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可以通过贸易手段获利,但另一方面,在商品价格急剧下降时,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性不断增加加重了这些国家经常账户的压力。例如,2008年世界油价回调推动了OPEC和其他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发展,而其他非石油生产国家则面临了大量的贸易损失,因为作为出口商品的非石油商品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低迷。同时,商品价格变动的不对称性也使得这些国家难以避免贸易条件的冲击所带来的损失。

由于在国内缺乏有效的国内信贷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并且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限制较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体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受制于信用紧缩限制更加明显。因此,国际市场上贸易商品价格的上涨会迫使经济主体减少储蓄的数量比他们原本预期的会更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很少涉及到发展中国家,而探索收入贸易条件的冲击对私人储蓄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也十分有必要。

2.文献综述

贸易条件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特别是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之间的关系一直被探讨,国内外学者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

(1)H-L-M理论主要观点:贸易条件的恶化将导致贸易盈余的下降。H-L-M理论是Harberger-Laursen-Metzler提出的哈伯格-劳尔森-梅茨勒效应首次以国民收入为切入点并基于凯恩斯理论来分析贸易条件对经常项目的影响[1]。在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的假设下,贸易条件的恶化会导致产出和实际收入的下降,消费的下降程度小于收入的下降程度,经常账户会恶化。反之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得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和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以出口商品计价的实际收入上升,消费上升的幅度小于收入上升的幅度,贸易收支改善。Sen和Turnovsky从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角度来解释H-L-M效应,当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实际收入减少时,人们为了维持之前的生活水平,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较快,消耗国民储蓄,导致经常账户进一步恶化[2]。国内学者林哲明和刘佳认为H-L-M效应在中国是存在的[3]。周亚军提出对经常项目的跨时现值模型进行扩展,将贸易条件包含进模型,并利用中国1982-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4]。并得出包含贸易条件的扩展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预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贸易条件的变化成为中国经常项目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2)Obstfeld等人提出的观点:H-L-M理论是否存在取决于贸易条件冲击的持久性。虽然H-L-M效应理论既考虑了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又考虑到收入效应的作用,但H-L-M理论还是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基础之上的一般均衡的静态分析。Obstfeld的研究表明在两种产品的跨期均衡经济模型中,一个持久性的贸易条件恶化冲击会使未来所有时期的收入下降,进而导致消费支出下降储蓄不变,因而不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相反,贸易条件冲击只是暂时的,消费者会减少储蓄平滑消费,使得经常账户恶化,这样H-L-M效应只存在于短期[5]。同时Svensson和Razin、Dornbusch、Chowdhury也认为H-L-M效应存在性取决于贸易条件的类型[6]。Svensson和Razin通过跨期最优化分析得出贸易条件的变化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只有当贸易条件的变动属于暂时性变动的时候,H-L-M效应才成立,贸易条件改变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依赖于时间偏好率[7]。Ostry和Reinhart除了验证H-L-M效应的收入效应,还验证了替代效应,通过对13个发展中国家1968-1987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期内和跨期替代效应的大小[8]。Edwards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暂时性的贸易条件恶化反而会改善经常账户[9]。Edwards在三种产品(进口产品、出口产品和非贸易品)的经济模型中得到贸易条件恶化会产生两种替代效应:一是进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意味着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上升,促使消费者推迟当期的消费,进而导致储蓄率的提高和经常账户的改善。二是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转向国内产品,使得实际汇率上升,进而提高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因此同样会导致经常账户的改善。邵飞,陆前进以VAR模型为基础对中国1995-2012年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H-L-M效应在中国是长期存在的,短期内不成立[10]。曹俊认为中国贸易条件和经常账户之间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1]。

(3)Backus等认为:贸易条件变动显著影响贸易收支。Dornbusch、Meade等人认为,现实中贸易条件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往往存在时滞,故贸易条件恶化可能导致贸易收支盈余在经历了短暂的下降后再上升,即产生所谓的J曲线效应[12]。Backus等基于对11个发达国家经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这种贸易条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不对称跨期相关关系可描绘出一条横置的S曲线[13]。在S曲线假说提出以后,Alexandra和Sequeira对中欧和西欧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也同样存在S曲线效应[14]。王亮,吴浜源基于S曲线假说与动态面板模型的检验得到发达国家贸易条件与贸易收支之间经验性的S曲线在发展中国家也适用[15]。戴翔对中国贸易条件与贸易收支动态关系的研究结果却表明,描述这两者之间经验性的S曲线并不适用于中国[16]。Abdur Chowdhur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0-2008年45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贸易条件对私人储蓄的影响,相比于跨期均衡理论,他得出长期贸易条件与私人储蓄是正相关,短期贸易条件比长期的影响程度更大[17]。

由上述研究可知大多数学者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或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而贸易条件的波动与人们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将在此方面进行补充。

二、中国收入贸易条件和私人储蓄率的特征

1.中国私人储蓄率的特征

本文私人储蓄率是通过相关数据整理得到,在计算储蓄率的时候,是储蓄与对应的可支配收入之比。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居民储蓄率的统计值,采用“住户储蓄=住户可支配收入-住户最终消费”,“住户储蓄率=住户储蓄/住户可支配收入”,这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估算方法一致,即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居民消费得居民储蓄,再计算居民储蓄率。本文私人储蓄率指标是采用人均储蓄率来表示,参照上述估算方法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人均消费支出,再除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私人储蓄率。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衡量方法是采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人口占总居民人口比重和农村居民占总人口比重的加权计算得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本文计算了1978年至2014年中国的私人储蓄率(见图1)。

图1 中国私人储蓄率(1978-2014)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私人储蓄率在这三十几年里波动幅度较大,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可分为三个上升阶段和两个下降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间的上升阶段,从最低点-7.50一直增长到最高点15.96,此阶段的增长速度较快。这里-7.50为负数表明在经济不景气、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们不仅花掉了当年的可支配收入,而且还要动用以前的存款和借债消费而导致私人储蓄率为负数。第二阶段为1984-1989年间的下降阶段,从最高点下降到1989年的2.36,这期间降低了10多倍。第三阶段为1990-1995年间的下降阶段,1990是私人储蓄率短暂回升点。第四阶段为1995-1999年间的小幅度上升阶段,这5年的增长率都比较平缓。第五阶段为2000-2014年间的上升阶段,2000年和2011年为短暂回落点。根据趋势线得到中国私人储蓄率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

2.中国收入贸易条件的特征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在一国的对外贸易中,一般用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由于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的角度不同,贸易条件可以分为:价格贸易条件(NBTT)、收入贸易条件(ITT)、要素贸易条件。本文主要研究收入贸易条件(ITT),即价格贸易条件(NBTT)与出口数量指数的乘积,价格贸易条件指数(NBTT)和出口数量指数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根据搜集的1981-2014年数据描述如下。

由图2可以看出,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和出口数量指数的变动趋势大体一致,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和收入贸易条件变化的趋势则有很大区别,例如1981-1986年期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了29%,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了26%,原因是出口数量的增加,可见收入贸易条件是以出口收入总量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由图可以把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1981-1984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但收入贸易条件小幅度改善了11%。1985-1989年价格贸易条件改善10%,收入贸易条件改善幅度不大。1990-2000年价格贸易条件平稳变化,在均值103左右,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了近3倍多。2001-2014年价格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但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增长了近5倍。可见中国总体出口盈利能力增强。

图2 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1981~2014)(2000年=100)

三、收入贸易条件影响私人储蓄率的作用机理

在上文中我们对国内外文献作了梳理总结,现在从理论上分析收入贸易条件对中国私人储蓄率的影响路径。由于贸易条件的冲击可能会对储蓄率造成不对称的影响,商品价格的上升或者下跌都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的变动作出不同的反应。一方面,因为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信贷限制提高,当人们面临贸易条件的冲击时,很难通过信贷来平滑消费。因此为了保持平滑的消费路径,经济主体不得不动用更多的储蓄来维持。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贸易条件的冲击使得经济主体意识到了限制性的信贷约束,相反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人们也会考虑到信贷约束以及未来商品价格上涨的风险而减少消费,储蓄增加。另一方面,收入贸易条件的冲击使得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增加了人们当期的消费成本从而延迟消费,导致私人储蓄率增加(如图3所示)。

图3 作用机理图

本文从实证研究来验证收入贸易条件如何影响储蓄率,是收入贸易条件恶化引起当期收入和产出的减少,消费的减少程度小于收入的减少程度,导致储蓄率下降,还是收入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进而增加了经济主体的当期消费成本,从而抑制消费引起储蓄率的变动。

四、模型的建立

1.研究假设

首先本文研究的是贸易条件冲击对储蓄率的影响分析,贸易条件用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收入贸易条件是(Px/Pm)×Qx,也就是出口价格指数比上进口价格指数与出口数量指数的乘积,贸易条件的冲击就是指出口数量指数的上升幅度小于净贸易条件下降的幅度。储蓄率在前面已经提到,是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再除以可支配收入。从前面的文献综述可以知道大多数学者通过收入来研究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或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在搜集到的文献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假设在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及受到贸易条件的冲击引起收入的变动,进而引起私人储蓄率的下降。下面我们用实证的方法去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数据及模型说明

本文针对收入贸易条件对中国私人储蓄率的影响分析选取1981-2014年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Wind数据库,世界银行网站,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收入贸易条件和私人储蓄率等变量是根据相关数据处理得到的[18]。被解释变量为私人储蓄率(PSt),解释变量为收入贸易条件指数(ITTt),控制变量有私人储蓄率滞后一期(PSt-1),人均实际收入(RPCYt),实际人均GDP增长率(GRPCYt),货币化率(M2/GDPt),通胀率(INFt),抚养率(DEPt)。通过以上的变量分析,我们想要分析收入贸易条件如何影响私人储蓄率,可以利用回归模型初步得到私人储蓄率函数:

PSt=β0+β1ITTt+β2PSt-1+β2RPCYt+β4GRPCYt+

3.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 8.0软件对上述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ADF检验,通过观察以上7个变量的折线图,因为是宏观经济变量,大部分都有截距项,收入贸易条件、人均收入、货币化率和抚养率还有趋势项,所以ADF检验形式中应包括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滞后长度Eviews软件根据AIC/SC信息准则自动确定。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除人均收入和抚养率服从I(2)过程外,其他变量的水平值均为I(1)过程,即对应的一阶差分值为平稳过程。

表1 本文7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4.协整检验

对上述7个变量单位根检验后,PS、ITT、GRPCY、M2/GDP、INF均服从I(1)过程,RPCY、DEP服从I(2)过程,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高于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是符合具有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的,本文应用Johansen最大特征值检验和迹检验,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检验。协整结果如下:

表2 协整向量个数r检验结果

综合考虑表中的Johansen最大特征值检验和迹检验的结果,可以得到这7个变量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同时对非均衡误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服从I(0)过程即为平稳,进一步证实该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5.实证结果分析

在上文中已经对数据作了单位根和协整检验,证明这些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必有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存在。首先运用Eviews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即估计收入贸易条件和私人储蓄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式(1)给出估计模型如

0.0007RPCYt+0.073GRPCYt-0.0709M2/GDPt-

表3 模型估计结果

从模型的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R2=0.8549,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0.8126,说明选取的变量可以在85%的程度上解释私人储蓄率的变动,其余15%由未包含进方程的其他因素解释。除了常数(C)、实际人均GDP增长率(GRPCY)和抚养率(DEP)外,收入贸易条件(ITT)和通货膨胀率(INF)的系数分别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不为零;人均实际收入(RPCY)和货币化率(HB)的系数分别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这两个变量在90%的置信区间内不为零。DW=1.919,对显著水平0.05,n=32,k=7,查表可得:dl=0.794,du=1.788,DW值落在(du,4-du)区域内,这时通过D-W检验确定残差不存在自相关。

由上述回归模型结果可知,滞后一期的私人储蓄率的系数为正,事实上过去的储蓄路径对中国目前储蓄量的预期是一个重要变量,因为它能很好地抓住居民的储蓄习惯。人均收入的系数为负,这与之前的预期不一致,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拥有更高的人均收入其储蓄率也相对提高,但这里得到的人均收入系数为负数,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投资和消费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其他的消费或理财产品。这里人均GDP增长率其实代表的是商业周期的影响,统计非显著不给予重视。

货币化率(M2/GDPt)代表了金融发展和改革,在10%的显著水平下对私人储蓄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当M2增长占GDP的10%时,私人储蓄率下降0.7%。这个结果证实了普遍认为的金融改革会刺激消费减少储蓄,通过增加银行信贷放松国内资金流动性约束从而减少储蓄倾向。通货膨胀率对私人储蓄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当通货膨胀率(INF)增加1%时,私人储蓄率下降0.24%,INF代表了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INF增加则市场上的物价普遍上涨,人们需要花更多的钱去消费,储蓄相对减少,但INF的符号与Abdur Chowdhury相反,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既然INF代表了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经济增加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未来价格预期的进一步上涨引发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增加预防性储蓄[19]。抚养率的系数为正但在本文中不显著,与预期的相反,抚养率越高,需要动用更多的储蓄来抚养子女和老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福利、教育、养老体系的改革,人们可以降低对教育和退休的消费支出,抚养率的系数为正,本文抚养率的系数不显著还有待探讨。

以上是对控制变量的解释,本文主要研究的影响变量收入贸易条件的系数为正,非常显著。当收入贸易条件改善10%,私人储蓄率提高0.59%,这与之前预期的符号一致。收入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增加,收益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在缺乏有效的国内信贷和完善的资本市场背景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程度小于收入的增加,进而储蓄率增加;收入贸易条件恶化,国民收入减少,而消费减少的程度比收入的小,储蓄减少。这里得到的结果小于1,可能是由于在贸易条件冲击发生的时刻,人们无法立刻作出反应。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针对收入贸易条件对中国私人储蓄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其一,在缺乏有效的国内信贷和完善的金融市场,加上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限制诸多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主体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更容易遭受信贷限制,国际上商品价格的上涨会使他们的储蓄遭到冲击;相反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经济主体需要考虑到商品价格上涨的风险而增加储蓄。其二,本文分析了H-L-M理论的传导机制,即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贸易条件与储蓄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其三。价格贸易条件反映了进出口价格的变动,收入贸易条件则衡量了一国在出口收入总量基础上的进口能力,是一个总量的指标。与价格贸易条件相比,收入贸易条件衡量利益方面要全面。通过收入贸易条件影响国民收入进而影响私人储蓄率的变动,并且通过实证回归结果表明收入贸易条件与私人储蓄率同向变动。

本研究的政策含义体现在:通过研究储蓄率的变动,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利率、基尼系数、人口结构等影响因素的变动,本文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对私人储蓄率的影响,从宏观经济贸易的角度上分析贸易条件的变动即进出口商品价格的波动与私人储蓄率的波动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实证结果也表明了收入贸易条件改善10%,私人储蓄率增加0.6%。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应对储蓄率的波动时,可以考虑贸易条件的冲击,一方面应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冲击时,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平滑人们的消费路径,增强人们的储蓄能力来应对价格的上涨,以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实施推进对外贸易自主创新能力和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改善贸易条件来调节储蓄率的波动。

[1] Harberger A C. Currency depreciation, income, and the balance of trad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58):47-60.

[2] Partha Sen, Stephen J. Turnovsky. Deterioration of the terms of trade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Laursen-Metzler effec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9(26):227-250.

[3] 林哲明,刘 佳. 中国HLM效应数据检验与对策[J]. 对外经贸,2012(2):33-35.

[4] 周亚军. 贸易条件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基于跨时现值模型[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1):54-65.

[5] Obstfeld, Maurice. Aggregate spending and the terms of trade: is there a Laursen-Metlzer Effec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2(97):251-270.

[6] Chowdhury A R. Do asymmetric terms of trade shocks affect private savings in a transition economy?[J]. BOFIT Discussion Paper, 2003(3):1-32.

[7] Assaf Razin, Lars E O Svensson. The current account and the optimal government deb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83(2):215-224.

[8] Ostry J, Reinhart C. Private Saving and Terms of Trade Shocks: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F Staff papers, 1992(39):495-517.

[9] Edwards, Sebastian. Temporary terms of trade disturbances,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the current account[J]. Economica, 1989(56), 343-357.

[10] 邵 飞,陆前进.哈伯格-劳尔森-梅茨勒效应在中国存在吗?[J].上海经济研究,2014(2):11-22.

[11] 曹 俊. 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经常项目效应[D].厦门:厦门大学,2014.

[12] Meade E E. Exchange Rates, Adjustment, and the J-curve[J].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988(74):33-44.

[13] Backus D K, Kahoe P J, Kydland F E. Dynamics of the Trade Balanc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the J-Curv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84):84-103.

[14] Alexandra Ferreira-Lopes, Tiago Neves Sequeira. The Dynamics of the Trade Balanc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M]. Lisbon:Lisbon University Institute,2010.

[15] 王 亮,吴浜源.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与贸易收支——基于S曲线假说与动态面板模型的检验[J]. 世界经济研究,2014(11):42-48+88.

[16] 戴 翔.中国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动态关系——对S曲线的适用性检验[J]. 当代经济科学,2011(3) :106-111.

[17] Abdur Chowdhury. Terms of trade shocks and private saving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5(43):1122-1134.

[18] 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9] 李子联.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从结构失衡到合理有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3).

[责任编辑:马建平]

2016-06-12

谭本艳,男,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思雨,女,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F 222.33

: A

: 1672-6219(2016)06-0059-06

猜你喜欢

贸易条件储蓄率储蓄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我国猪肉贸易条件变化及影响因素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居民持久收入水平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
我国是否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