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作用机制
———以山东省为例
2016-12-28李爱华
李爱华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作用机制
———以山东省为例
李爱华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人口规模及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省政府应制定促进山东第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进入城市、提高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等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年龄结构;劳动适龄人口
一、引言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由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国际环境等。而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由产业结构表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会随之进行升级。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发展历程,离“三二一”的国际发达水平越来越近。[1]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人口政策也在改变。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出生率比较高,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出生率急剧下降,可以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出生率的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下降,致使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产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少年儿童所占比例下降的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就上升,便带动了针对青壮年的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带动了夕阳产业的快速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山东省作为经济率先发展的东部沿海省份之一,其经济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冲击比较明显,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更有意义。
二、山东省人口结构变动及其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人口结构的变动
山东省一直以人口大省著称,大量的人口为山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人口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后,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劳动力后备军大量减少,这必然会引起职工工资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产业结构也必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1)人口规模的变化。通过对1985—2014年山东省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数据的搜集发现,在1988年之前,出生率以较快的速度上涨,但在1988年该比例急剧下降,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1992年,之后,出生率虽有细微的变化,但基本维持在12%的水平。2014年出生率呈现出上升的势头。山东省的死亡率一直在7%的水平上上下波动。由于死亡率变化甚微,因此自然增长率同出生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自然增长率刻画了人口总量的变化。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总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为负,则总人口减少。1985—2014年,自然增长率均为正值,在1988年之前,总人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88年之后,总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2)年龄结构的变化。通过对山东省1985—2014年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及占比数据的搜集,可以发现,0—14岁人口占比较低,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1990年的26.6%下降到2014年的16.4%,14年的时间里,0—14岁人口占比下降了10%左右。0—14岁的少儿是未来社会的劳动力主力,比率的下降便意味着未来适龄劳动力的减少。而15—64岁的人口占比一直处于高位,在2011年之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1990年的67.2%上升到2011年的74.3%,2012年开始下降。15—64岁人口占比在2000年以后一直在70%以上,表明山东省劳动力的供给较多,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有较多的人口进入老龄阶段而退出生产领域,这不仅使经济的增长丧失了部分劳动力的支持,也为社会成员带来了较重的负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上涨,并长期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以上,则这个国家就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由山东省的数据可以看出,早在199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7.4%,并且之后一直在上涨,从未低于7%的水平,因此,山东省自1995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2、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人口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人口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作用。从供给方面来说,山东省人口基数较大,根据自然增长率可以发现,人口仍在继续增加,只是在1988年之前,人口增长较快,1988年之后,人口以较慢的速度增长。人口较多,为山东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由于十几年来,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瓶颈,山东省开始着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需求方面来讲,人口众多使得山东省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更侧重农业的发展,在人口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为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
(2)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少年儿童是未来的劳动适龄人口,对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成长为劳动适龄人口之前,少年儿童只是社会的消费者,对家庭而言,只是资金的支出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因此,其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所起的作用难以确定。
劳动适龄人口的存在无疑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供给方面来看,首先,劳动适龄人口由于年龄的优势,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一项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新技术被引用到生产中来时,劳动适龄人口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便可掌握该技术的运用。其次,与老年人口相比,目前阶段的劳动适龄人口都接受了不同年限的教育,他们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再者,来自农村的劳动适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土地脱离了联系。在青壮年时期,他们便离开农业从事工业活动,这就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农业生产以女性和老年人口为主,由于体力的限制,传统的耕种及收割方法难以维系,机械化生产逐渐普及,农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需求方面来看,劳动适龄人口对住房、娱乐等行业需求旺盛,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山东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70%以上,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依然强劲。
老年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着抑制作用。在供给方面,老年人口由于年龄问题退出生产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老年人口由于在一个岗位工作年限较长,积累了大量劳动经验,劳动生产率较高,当这一部分人群离开岗位后,继任者由于不熟悉岗位操作,劳动生产率在一定时间内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在需求方面,老年人口退出生产领域,由劳动者变为纯消费者,会增加家庭的负担而挤占家庭成员的教育费用,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由于老龄化的加重,国家会加大资金投入来保障老年人口的生活,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3]而政府为获得充足的资源,会增加企业的税收,挤占企业的科研及创新资金,这显然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山东省老年人口的比重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政策建议
1、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优惠
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占比上升并最终在总产值中占据70%~80%的过程。山东省第三产业占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占据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但是自2006年开始就逐年下降。一直以来,第二产业产值占比高于第三产业产值,2014年,山东省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48.4%,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43.5%,距发达国家“三二一”模式还有较大差距,这也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为了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升级,省政府应制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为服务业企业提供税收优惠,鼓励服务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等等。
2、吸引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
根据上文分析,15—64岁人口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经济快速腾飞,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之后又经历了民工潮,但是自2004年东部诸多省份都面临着民工荒的现象,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4]虽然如此,各省还尚有许多劳动适龄农民未被充分挖掘利用。在农村,许多40—60岁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工,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有较强的思乡情节,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土地;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离开农村到城市,他们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生活,而与年轻人相比其适应能力较弱。所以,这一部分人群被滞留在农村,人口红利未被充分发掘利用。
为了吸引40—60岁左右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省政府应该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普及教育,鼓励他们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同时,企业还应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充足的保障,消除他们对城市的种种顾虑,延长山东省的人口红利时期,促进本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
3、提高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
15—64岁人口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是由于这部分人群参与到经济生产中,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起到作用。[2]而65岁及以上人口退出生产领域变为净消费者,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如果这部分人群能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不仅可以通过他们熟练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以减少家庭的负担,使得家庭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等方面,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最终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做出贡献。
[1]任栋: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梁树广:供需双重视角下人口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7).
[3]汪伟、刘玉飞、陈冬冬: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
[4]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责任编辑:刘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