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陕西稻的分布及相关问题

2016-12-27◎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县志方志稻田

◎方 钢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 1 0 0 6 2)

明清陕西稻的分布及相关问题

◎方 钢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 1 0 0 6 2)

稻的种植对温度和水源有较高的要求。陕西地处西北,气候相对干旱。明代陕西稻的分布范围相对有限,清代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的开发增长,稻在陕西的种植区域有所扩展,范围遍及大半个陕西。但受到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注定明清时期陕西稻的种植面积不会太大,而仅有的稻地也需要承担较重的田赋,进一步压缩了稻的种植面积。

稻;明清;陕西

关于明清时期陕西稻的分布,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吕卓民利用方志资料,论述明代关中部分州县,黄土高原地区的米脂、神木及榆林卫有稻种植,但是规模较小。[1]闵宗殿同样论述了明清陕西地区水稻种植州县的范围,其中明代有11个州县,清代有46个州县。[2]耿占军对清代各种作物,包括稻的分布也做了论述。[3]另外,郭琦、史念海等主编的《陕西通史·经济卷》[4]和田培栋的《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5]农业部分也都对稻的分布有所论述。总的来说,上述研究对方志和史料的引用还有不少遗漏,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稻的简单分布,没有对明清陕西稻的分布、品种、种植面积、产量等作系统研究。

一、明清时陕西稻的品种

稻有多个品种,据《天工开物》载:“(稻)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黏者禾曰稌,米曰糯。质本粳而晚收带黏,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6]按照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丁颖的研究,首先把稻划分为籼、粳两个亚种,然后运用生态学观点,按籼—粳、晚—早、水—陆、粘—糯的层次对栽培稻进行品种分类。[7]总的来说,中国南方多为籼稻品种,北方多为粳稻品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有籼和粳的交叉地带。[8]

在明清陕西的方志记载中,主要分为粳稻、糯稻,没有籼稻的记载,粳稻和糯稻包括不少品种。如嘉靖《陕西通志》载,“(稻)一名稌,有数十种。有米粒如霜而有线棱者,谓之线棱秔,出樊川,做饭,粒香软而长,三粒可盈寸;其次色青者为青秔,色红者为桃花秔、为赤甲秔;其黏者为糯,出御宿川、樊川及华州、蓝田、宝鸡、陇州诸川。”[9]嘉靖时,略阳县“东路两河口一带至小寨西溪止,南路道岭子一带至铁佛寺止,西路横现河至金竹埧石门河止,北至小八渡一带至五行三川止,俱有粳米税粮。”稻的品种有“鲜稻、山黄稻、红芒稻、百日早。”[10]西乡县,“稻有冷水谷、百日谷、麻黏谷、银朱谷、香谷、黄秧早、金线早、黄瓜早、红米早、望水白、安南黏、青干黏、土黄黏、叶里藏、盖草黄等,为饭稻;百茎糯、黄谷糯、柳条糯、钧鱼竿、香儿糯、虎皮糯、寸谷、矮脚黄、三百颗、麻谷糯等,为酒稻。”[11]汉阴县,“稻有盖草黄、青干粘、土黄粘、银朱粘、黄瓜早、大小红谷,皆饭稻;黄壳糯、白壳糯,皆酒稻。”[12]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稻的品种多达40多种,大体来说,糯稻酿酒,粳稻做饭。而就不同的时代而言,清代相比明代,稻的品种应该有所增加,明时地志虽然言明稻有数十种,但目前的资料较少,清代的方志资料至少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稻的品种。以汉阴县为例,万历、康熙时期的方志均未详细记载稻的品种,而嘉庆时则有详细记载。据相关研究,这些品种之中早熟品种占较大比重,这对于稻的推广有积极意义。

二、明清时期陕西稻的分布范围的扩张

稻的记载多见于方志,主要包含在“物产”名目下;另外由于种植稻的地区需要征收稻米,“赋役”名目下也多有涉及;此外地理、山川、水利、人物、艺文等名目下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记载。明代,据《陕西通志》载,“(稻)出御宿川、樊川及华州、蓝田、宝鸡、陇州诸川”。[9]另外,渭南县所产的稻,“花园及大岭川者佳,湭河川次之,城之北斯下矣”。其境内的龙泉“其水清,其流淙淙,其利灌溉,宜稻”。[13]华州的圣山川“多稻秔之畦”,多富贵之家;东溪水下党氏村“风景殊常,稻荷称美”;下石滩处也“秔稻夹于通衢,怪石突兀,行者驻车,古今有五里香之颂”。[14]华阴县稻“惟纺车、定城诸处艺殖”。[15]蓝田县在隆庆时,所缴纳赋税中的秋粮有稻米1191石,说明该地稻的种植有一定的面积。[16]韩城县土产中有稻,“涺濡多稻,志以小江南称之”。[17]白水县“有稻而独不产糯”。[18]以上是稻在关中地区的种植情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稻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地势相对平坦的“川”地。如渭河沿岸以及秦岭北麓的平坦大川多有稻的分布,这些地方不仅满足上述条件,而且河流冲积带来的沙质土壤较为肥沃,取水灌溉较为方便。到了清代,关中地区稻的种植有所扩展,不少明代没有稻种植的区域也有了种植稻的记载。

除了关中地区,陕北地区也有稻的种植,但是范围很小,而且种植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靠近河流的谷地、河滩地等处。成化年间,余子俊“开榆林边,浚渠水,教民种稻、蔬、葱、韭”[19],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据艾希仁的《稻田记》载延安知府罗谕“巡历所属,至米脂河南岔地,招集居民曰:此块河滩荒秽不治,尔等视为田石。若筑堤开垦,可种稻,获利甚巨。次年春即赐稻谷五石,给分有田之家,并遣人来教以灌溉种植之法,其秋,果获丰稔。民知其利,争相法效。十余年后,岁获稻数百石。”[20]之后陕北稻的种植范围应该有所扩展,清中叶时,宜川县“清河川有稻”。[21]清光绪时榆林为陕北边隅“鱼米之乡”,榆林之南的“甘泉、鄜州、中部、宜君、洛川、宜川均取沮洛之水,灌田种植,秋收丰美”。[22]总的来说,陕北地区气候相对干旱,降雨量少;纬度高,温差大,春迟秋早,不少地区不适宜稻这种喜水性温作物的种植。但是,在一些条件好的河谷地、河滩地,做好基础水利的建设,还是可以很好地利用一部分不适宜旱作物种植的地区,获得一定的成效。当然,在选用稻种的时候也需要选择早稻,成熟较快,可以一定程度避免霜雹的侵害。

陕南地区从水热条件来看,比较适合稻的种植;但是由于秦岭等众多山地地形的限制,该区水稻的种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明清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水稻种植,但总体分布范围还是较广。嘉靖时,汉中府“北至褒,西至沔,东至城固,方三百里,崖谷开朗,有肥田、活水、修竹、鱼、稻、棕榈、柚,美哉。”[23]南郑县“副使张士隆开浚红花河,导以溉稻田千余顷,民甚赖之”。西乡县的金厢堰、五渠堰、官庄堰、龙溪堰等十分发达,灌溉稻田,使得该地“民甚获利”。[9]宁羌州在万历时期,上缴的秋粮赋税中有稻米279石。[24]汉阴县“明嘉靖二十五年五月,河泛涨,冲决李公堤,湮没西关民舍,稻田半为沙淤。崇祯八年,夏秋蝗,有黑头红身者,有红头黑身者,飞蔽天日,落遍郊原,食稻粒,禾叶殆尽。”说明该地存在不少稻田.[25]除了方志外,还有一些其他史料也零星记载了稻的种植,可补缺漏。如汉中府的洛南县,徐霞客从此处经过,“初五日……溯之入,十五里,为景村。山复开,始见稻畦”。[26]而明代的方志和清初康熙《洛南县志》等都没有稻的相关记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乾隆时期的地志。由此可知至少明万历时期,洛南县已经有稻的种植了。到了清代,稻的种植在陕南进一步扩展,几乎遍布各个州县。总的来说,种植稻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汉中谷地、安康盆地以及大巴山区间的平坝之间。如定远厅,“其地形大概类蜀,每越一、二大梁,即有平坝”,“均产稻谷,水旺渠高,可资灌溉,早不为忧”。[27]现将明清时期陕西稻的分布州县统计如下(见表1)。

表1 明清两代陕西稻的分布

从表1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明代陕西地区种植水稻的州县有24个,到清代增加到59个。而且从其记载的时间来看,嘉靖到万历、康熙到乾隆时期、光绪时期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时期是明清方志大量编纂并且至今保存较多的时期;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出了水稻扩展的高潮期,其根本原因是这段时期人口飞速的增长造成了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矛盾。为了解决耕地的不足,土地被充分地利用,一些不适应种植旱作物,水源条件又相对较好的地区便成为种植稻的良处。至于光绪时期不少地区开始种植水稻,应该是一方面农业水利技术的相对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与人口的进一步增长有一定的关系。此外,明清时期不少官员士大夫主张在北方推广水稻的种植,这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明代的黄光升希望在西北地区推广水稻种植,用来缓解东南地方供给边地军饷的负担,认为“西北诸处积荒之地,不但可以屯田杂粮,虽江南之秔稻亦可植也。山东通济、沁、泗、沂诸水,河南汉、汝、蔡、洹、息诸渠,陕西会泾、渭、漆、沮诸流,则西北之田皆秔稻矣”。[28]余子俊、罗谕应该都属于此。一直到清末,仍有官员希望在陕北某些地区种植水稻。如侯昌铭驳斥了保安县“水寒沙瘠”,不能种稻的说法,认为“保安境内三川,洛水为大,周水河、杏子河次之,均泥沙浑浊,入地肥饶。截堤防,易于挹注,凡滨南向阳川地均可开成阡陌。募宁、榆种稻之农教之播植,其利益当倍于旱地也。唯春迟秋早,其稻宜用早种,庶不为霜雹所伤。南中有七十粘、五十粘稻种,成熟甚早,此亦招垦者所宜筹及也”。[22]可以看出,针对在保安县种稻,侯昌铭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包括利用水力,选择向阳之地,招募熟悉水稻种植之人指导,选择早稻预防灾害等。至于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也有一些地区明确记载无稻,如安定县,“五谷中惟无稻”。[29]淳化县,“麦为上,粟次之,菽与荞麦又次之。欲得稻米,必购自他邑,民鲜知味者。”[30]麟游县“物产以征土宜。麟,山硗地瘠,无珍产,谷之类约与邻邑同,而独不宜稻”。[31]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三、明清时期陕西稻的种植面积及稻米的征收

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稻在陕西的分布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不少州县都有稻的种植。但是在明清“小冰期”的大气候背景下,地处西北地区的陕西显然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稻作农业,而且水稻的种植需要耗费农家较多的精力,其“防旱借水,独甚五谷”,需要预防的灾害也三倍于麦。[6]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稻的种植。一些方志中详细记载了明清陕西部分州县稻地的面积,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史料(见表2)。

从以上有限的记载可以看出,陕西地区的稻田地,面积大者二三百顷,小者也就数顷或数亩。此外,还有一些州县虽未记载具体的稻田面积,但对当地稻的种植也进行了简略的描述。如同官县“民食以麦为主,五谷皆可种,稻则独鲜,惟东乡间有种者”,这也使得该地的米价两倍于其他各处。[32]永寿县“多寒少焕,五谷之收获独迟,又乏水田,故种稻尤尠”。[33]扶风县“地少水,故稻田仅附渭滨;近则瘠地,皆种苞谷,一名玉米”。[34]这些记载都可以看出当地稻的种植面积很小。

表2 明清陕西部分州县稻地种植面积及稻粮征收

另外,明清时期往往按照田地的等级征收田赋,而稻田的等级较高,其税赋的科则往往也超过旱地,负担较重。如表中的鄠县,明时田地共七则,上稻田每亩起科高达1.02斗,上旱地为0.48斗,差距很明显,除去山坡难以科则之地,稻田仅占本县田土面积的7.85%,却上缴15.22%的田赋。渭南县,稻田每亩征收糯米1斗3升2合,而旱地每亩征收的小麦、粟米、黑豆的科则则要相对低于稻田。当然,各州县稻地的科则也不尽相同,但都高于旱地的科则。随着“一条鞭法”的改革,水灌地、旱地、沙地、山坡地等都已经折亩收银,而稻地则征收一部分本色稻米,另一部分征收折色银。如盩厔县,“稻田214顷75亩1分4厘,每亩起科本色稻米1升6合9勺,折色银9分3厘4毫,征银2006两4钱5分6厘,遇闰每亩加条边银2毫8丝”。[35]总的来说,稻米在陕西的产量不多,而这之中很大一部分还要用于缴纳赋税,供给藩府的禄粮用米。如“陕西韩、庆二府禄粮原派有汉、兴二郡稻米、银两,自是开国旧例”。[36]

四、结语

明清时期稻在陕西种植范围的扩展受到了当时“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思潮的影响,由于一些官员的极力支持,稻在陕北的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关中和陕南地区的水稻种植由于水源条件的优势,加之大量水利渠堰的修筑,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较高赋税科则的压榨,稻作农业本身精耕细作的局限性以及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水稻在陕西始终无法获得大的发展,其种植面积也没有明显增加。而且也应该看到自然灾害和水利工程对水稻种植的影响,若不能有效地应对灾害和维护水利工程,那么稻田往往会最终荒废。北方传统的种植习惯也会制约稻的扩展,如陕北的农人多是在官员的指导下种植水稻,然后互相将技术传播。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制约了明清陕西水稻种植的发展。

[1]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J].中国农史,2 0 0 0(1):5 7-6 6.

[2]闵宗殿.从方志记载看明清时期我国水稻的分布[J].古今农业,1 9 9 9(1):3 5-4 8.

[3]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 9 9 6.

[4]田培栋.陕西通史(经济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5]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 0.

[6]宋应星.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 1 3:6.

[7]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6 1:1 3.

[8]游修龄.中国稻作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 9 9 5:4 3.

[9]赵廷瑞修.马理纂.嘉靖陕西通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 0 6.

[1 0]李遇春纂修.嘉靖略阳县志:卷三[C]//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 9 6 3.

[1 1]史佐修.陈鹏程纂.康熙西乡县志:卷三[O].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1 2]钱鹤年修.董诏纂.嘉庆汉阴厅志:卷二[O].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1 3]南大吉纂修.嘉靖渭南县志:卷九[O].嘉靖二十年刻抄本.

[1 4]李可久修,张光孝纂.隆庆华州志:卷二[O].光绪八年合刻华州志本.

[1 5]王九畴修,张毓翰纂.万历华阴县志:卷四[O].万历四十九年刻本.

[1 6]李东纂修.李进思续纂.隆庆蓝田县志:卷上[O].隆庆五年续修刻本.

[1 7]苏进修.张士佩纂:万历韩城县志:卷二[O].万历三十五年刻本.

[1 8]刘梦阳纂修.万历白水县志:卷二[O].万历三十七年刻本.

[1 9]何景明撰.嘉靖雍大記:卷二十五[M].西安:三秦出版社,20 1 0.

[2 0]潘松修.光绪米脂县志:卷十[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4 2).南京:凤凰出版社,20 0 7:5 0 9.

[2 1]吴炳纂修.乾隆宜川县志:卷三[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4 5).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2 5 5.

[2 2]侯昌铭纂修.光绪保安县志略:上卷[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4 5).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1 7 9.

[2 3]张良知纂修.嘉靖汉中府志:卷三[O].嘉靖二十三年刻本.

[2 4]卢大漠修.范启东纂.万历重修宁羌州志:卷四[O].万历二十五年抄本.

[25]赵世震修.江泽延纂.康熙汉阴县志:卷三[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5 4).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3 7 9.

[2 6]徐霞客.徐霞客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3 1.

[2 7]余修凤纂修.光绪定远厅志:卷二[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53).南京:凤凰出版社,20 0 7:5 2.

[2 8]黄光升撰.昭代典则:卷十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1 6 0 2.

[2 9]吴瑛修.王鸿荐纂.雍正安定县志不分卷[C]//陕西省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1 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 0 6:5 0 7.

[3 0]万廷树修.洪亮吉纂.乾隆淳化县志:卷八[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0 9).南京:凤凰出版社,20 0 7:4 6 5.

[3 1]彭洵纂修.光绪麟游县新志草:卷三[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34).南京:凤凰出版社,20 0 7:233.

[3 2]袁文观纂修.乾隆同官县志:卷四[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27).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5 6 0.

[3 3]郑德枢修,赵奇龄纂.光绪永寿县志:卷四[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1 1).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1 25.

[3 4]宋世荤修,王树棠纂.嘉庆扶风县志:卷四[C]//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3 4).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2 4.

[3 5]章泰纂修.康熙盩厔县志:卷四[O].康熙二十年刻本.

[3 6]毕自严.度支奏议:卷四[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责任编辑 倪玲玲)

K291

:A

:1671-9123(2016)01-0108-05

2015-11-27

方钢(1988-),男,河南鹤壁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县志方志稻田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稻田摸鱼记
县志里的乡贤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县志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