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家窑遗址西周墓葬

2016-12-27刘桂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礼器李家墓葬

◎刘桂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 1 0 1 1 9)

论李家窑遗址西周墓葬

◎刘桂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 1 0 1 1 9)

李家窑遗址历次发掘的5座墓葬——M44、M24、M26、M34、M37,其葬俗特点、随葬青铜礼器及陶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性,与虢国墓地的墓葬特点也有一定的关联性,推测其应分属不同的国别与族属,M44、M34、M37应为姬姓焦国,而M24、M26的族属应为殷遗民。这5座墓葬的发现为姬姓焦国的文化特征及国家内部结构、尤其是中小型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李家窑遗址;青铜礼器;年代;姬姓焦国;殷遗民

2002年8月至2004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两座较为重要的西周墓葬——M34、M37。该遗址位于三门峡虢国墓地以南2公里处的李家窑村,南临青龙涧,北依上村岭,地势平坦开阔,是一处时代上包含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文化遗存[1]。除此次发掘,20世纪90年代至今,李家窑遗址还历经了多次发掘,清理了几处较为重要的西周墓葬,即M44[2]、M24、M26。[3]笔者主要就李家窑遗址历次发掘清理的较为重要的西周墓葬做一个整理与研究,对其年代、国别、族属、葬俗特点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以期对姬姓焦国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提供一点新思路。

一、青铜礼器形制分析

5座墓葬随葬青铜礼器共计10件。其中M44出土1鼎、2簋,M24出土1鼎,M34、M37均出土1鼎、1盘、1匜,形制分析如下:

鼎4件。依据腹部与足部的形态差异分为两型。

A型3件。立耳,斜折沿,半球腹,圜底,蹄足,足内侧有凹槽。

标本M44:14,立耳内敛,敛口。腹上部饰一周重环纹,下饰一道凸弦纹。通高23.4厘米、口径24.2厘米。(表1:1)

标本M34:47,立耳微外撇,口部残缺,口微敛,腹略鼓。腹上部饰一周重环纹,下饰一周凸弦纹。通高25.4厘米、口径25厘米(表1:2)。

标本M37:22,口沿及腹部残缺,口微敛。腹上部饰一周“S”形窃曲纹,下饰一周凸弦纹。通高25、口径26厘米(表1:3)。

B型1件。立耳,斜折沿,敛口,垂腹,圜底,柱足,足内侧有凹槽。

标本M24:19,腹上部饰一周重环纹,上下以一道凸弦纹为栏,两个重环纹之间饰以乳钉纹,与柱足对的位置饰以细凸棱。腹下部饰一道凸弦纹。通高21.8厘米、口径20厘米(表1:4)。

簋2件。形制、纹饰、铭文、大小皆相同。

标本M44:10,有盖,盖微隆,圈状捉手,口微敛,垂腹微鼓,腹侧设龙形耳,龙尾下垂为小珥,矮圈足下附三个兽面纹支足。盖表与腹部均饰瓦棱纹,盖沿、口沿与圈足均饰一周回纹与三角几何纹相间的纹带,通高25.6厘米、口径20.6厘米。盖、底同铭,6行,共计52字(表1:5)。

盘2件。平折沿,方唇,附耳,浅腹,平底。依据圈足形态可分两型。

A型1件。高圈足。

标本M37:38,一耳残缺,附耳接于口沿下,通体素面,高8.2厘米、口径26厘米、腹深2.6厘米(表1:6)。

B型1件。高圈足,下附三扁支足。

标本M34:63,附耳接于中腹部,腹部饰一周重环纹。高10.4厘米、口径26.8厘米、腹深4.4厘米(表1:7)。

匜2件。器呈长瓠形,前为槽状流,后设龙首形鋬,弧腹圜底。依据足部形态与纹饰差别可分为两型。

A型1件。口外沿饰一周重环纹,底下设四扁体兽形足。

标本M34:62,高10.6厘米、宽10.4厘米、腹深5.4厘米(表1:8)。

B型1件。通体素面,底下设四扁足。

标本M37:37,口部残缺,高13厘米、宽11.6厘米、流口宽4、腹深5.8厘米(表1:9)。

表1 李家窑遗址5座墓葬出土随葬铜礼器器型

二、年代推断

从上述青铜礼器类型分析中可以看出,5座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形制、纹饰所表现出来的多为西周晚期特征。

鼎。形制上,半球腹与垂腹均为西周晚期的特征;纹饰上,腹上部或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加一道凸弦纹亦是西周晚期的特征。A型鼎与周厉王、宣王时期的青铜鼎形制相似,如毛公鼎、函皇夫鼎、善夫山鼎、伯大祝追鼎等,均为半球形腹,蹄足,足内有一道凹槽,口沿下饰一道纹饰带,纹饰带下加一周凸弦纹;B型鼎与1981年扶风强家村M1:2[4]形制相似,均为垂腹,圜底,柱足,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

簋。有盖、敛口、垂腹,兽首耳下有小珥,口沿与盖沿各饰纹饰带,腹部与盖表均饰瓦棱纹。这种形制的簋在西周中期偏晚始流行,圆鼓腹,最大腹径在中腹部。而M44:10形制略有差异,其腹部特征为垂腹,最大腹径在下腹部,年代稍晚,与厉王时期的元年师兑簋[4]、曲阜鲁故城望父台墓地M46:2[4]形制相似,年代应为西周晚期。

盘。附耳高出口沿,浅腹,高圈足,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这些均为西周晚期的特征。A型盘附耳接于口沿下,高出口沿较高,腹更浅,与虢国墓地M2012:59[5]形制相似,均为浅腹附耳,高圈足。B型盘与虢国墓地M2016:12、M2017:12[5]形制相似,均为直口,浅腹,附耳,圈足下附三扁支足。虢国墓地M2012、M2016、M2017的年代大致为西周晚期晚段,A型盘与B型盘的年代应为西周晚期晚段。

匜。此类器物于西周晚期始流行,长流,深腹,兽形鋬,兽形足,口沿饰纹饰带,腹部饰瓦棱纹。M34、M37出土的青铜匜均为较原始的形态,长流较平,素面或饰简单的重环纹。A型匜与虢国墓地M1706: 70[6]、北赵晋侯墓地M62:76[4]形制相似;B型匜与洛阳东郊西周墓C3M1135:5[7]、平顶山应国墓地M95: 105[4]形制相似。洛阳东郊C3M1135、虢国墓地M1706、北赵晋侯墓地M62与应国墓地M95,这几座墓葬的年代均为西周晚期。

以上,是形制与纹饰方面的对比。那么,从组合方面来看,M34、M37随葬青铜水器组合均为盘1匜1,这也是典型的西周晚期晚段的组合特征。

综上所述,李家窑遗址发掘的这5座墓葬,除M24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其余墓葬年代均为西周晚期(见表2)。

三、墓葬国别与族属问题

关于李家窑遗址发掘的五座西周墓葬的国别与族属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M44,由于发掘时间较早,它的国别问题已多有讨论,其焦点在于M44所属的国别究竟是姬姓焦国还是姜姓焦国。在这个问题上,现在渐倾向于认为M44的国别应为姬姓焦国。[8][9]其他四座墓葬,发掘简报均较简单的认为是焦国墓葬。对此,笔者仍存有疑惑,特此讨论,以期能有进一步的发现。

在历史上曾有两个焦国,一个是姜姓焦国,另一个是姬姓焦国。关于姜姓焦国,文献上记载:

《史记·周本纪》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

《水经注·河水注》(卷四):“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可知姜姓焦国于周初武王时受封。关于其封地,《广韵急就章注》记载姜姓焦国,其地望在今山东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云。”可知,其封地或在今河南陕县,或在山东嘉祥县。但山东嘉祥县至今未发现相应的遗存,张应桥与王志国先生等人认为姜姓焦国的封地在今河南陕县灵宝一带,山东嘉祥县之焦乃是后迁。[8][9]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于秦函谷关故地设置弘农郡,治所就在今灵宝市南20公里处,亦即今天的陕县灵宝一带。“弘农”二字本指发扬光大神农氏的功绩而言,当源于周初封焦国之事。灵宝西坡墓地发现一批西周墓葬,年代为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均无腰坑,方向80°左右,张应桥先生认为:“这批墓葬可能为西周早期焦国墓,既姜姓焦国墓。”[8]

表2 李家窑遗址5座墓葬出土青铜礼器与其他青铜礼器的形制对比

至于姬姓焦国,文献记载: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焦,在陕县。”

《汉书·地理志》云:“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条下云:“陕,故虢城,有焦城,故焦国。”

《史记·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古虢城中东北隅。”

今本《竹书纪年》载:“幽王七年,虢人灭焦。”

从文献获知,姬姓焦国的封地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虢国灭焦国后,在焦城基础上营建新的虢城,焦城在虢城之中。在考古发掘方面,三门峡李家窑遗址今已被证实为虢国上阳城遗址,遗址中早于虢国文化层的遗存即可能为被虢国所灭的姬姓焦国的文化遗存。

那么,李家窑遗址发掘的M24、M26、M34、M37这4座墓葬,其国别与族属究竟为何呢?

在墓葬国别族属的判断上,葬俗,包括墓向、墓制、葬具、葬式等是一项重要的标志,为了进一步研究李家窑遗址西周墓葬的国别与族属问题,以M44、灵宝西坡墓地及虢国墓地为参照,下文将从葬俗、随葬品组合这两个方面对四座墓葬进行探讨。

葬俗。墓向:M24、M26向北,M34、M37向西,虢国墓地的墓葬墓向多为向北;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但M24、M26的墓底有腰坑,虢国墓地的墓葬均没有腰坑;葬具皆为1棺1椁;葬式除M37因人骨已朽难以辨认葬式,其余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

随葬品组合。随葬青铜礼器方面:M34、M37为鼎1、盘1、匜1,为食器加水器的组合,这与虢国墓地M1761、M1701[6]的随葬组合相同,M44为鼎1、簋1,为食器组合;随葬陶器方面:M24、M26、M37、M34之间有较大的相似性,均以鬲、豆、盂、罐为主,形制基本相似。M34的陶鬲与M44的陶鬲形制上相似,但表现出年代较晚的特征,其他3座座墓葬与M44的随葬陶器形制、纹饰差别较大;与虢国墓地相比,陶器上的锯齿刻划纹具有明显的虢国特色,陶盂与虢国墓地一期的盂形制、纹饰基本相似。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该四座西周墓葬在葬俗与随葬品组合方面各有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M24、M26,从其墓葬形制来看,与其他3座墓葬差别较大,墓向朝北,墓地有腰坑,并殉狗,在葬俗上存有较多的商人文化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姜姓焦国概之,其族属或可能为殷遗民,但在随葬器物上受到西周文化同化,青铜礼器与随葬陶器具有周文化的特征,这可能是这个殷遗民族群长期作为周人的依附者,受到周人影响的结果。

M34、M37,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腰坑,青铜礼器器物组合为鼎1、盘1、匜1,陶器组合为鬲、豆、盂、罐,在葬俗与随葬器物组合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周人特色,与M44及虢国墓地墓葬也较为相似,极可能为姬姓焦国的低等贵族墓葬。

这4座墓葬均出自李家窑遗址,在地域上两个族群有紧密的联系,文化上两个族群对双方的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在墓葬随葬陶器中可以发现,这种影响对后来的虢国低等贵族的墓葬习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李家窑遗址五座西周晚期墓葬的发现丰富了姬姓焦国的文化内涵,为姬姓焦国的中小型墓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姬姓焦国的国家内部构成具有启发意义,姬姓焦国不仅有姬姓族群,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殷遗民,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也对虢国的墓葬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关于姬姓焦国的研究仍然不够完善,李家窑遗址发掘的四座西周墓葬所展现的是低等贵族的墓葬文化,对于其他阶层的文化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揭示。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李家窑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 1 4(3).

[2]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2 0 0 0(3).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西周墓的清理[J].华夏考古,20 0 8(4).

[4]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9:1 3 0 5,1 3 2 1,1 3 8 0,1 4 6 8,1 3 5 9.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9 9:2 5 7,39 3.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5 9.

[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J].文物,1 9 9 9(9).

[8]张应桥.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 0 6.

[9]王治国,刘社刚.上阳城M4 4墓主身份及焦国相关问题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 1 3(2).

(责任编辑 卞建宁)

K878.8

:A

:1671-9123(2016)01-0023-05

2016-01-05

刘桂君(1991-),女,江西井冈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礼器李家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称霸”试衣间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墓葬中的女人
李家正 釉·画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数到一万捉迷藏
《诗经》中青铜礼器概述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