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方形城址出现的原因探析

2016-12-27张超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城址龙山

◎张超华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 5 0 0 0 1)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方形城址出现的原因探析

◎张超华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 5 0 0 0 1)

中原地区在龙山时代出现较多的方形城址。史前城址形状由圆形变为方形,必然存在诸多原因。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方形大房子的借鉴、城墙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等,为方形城址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快,这也可能是促使方形城址出现的重要原因。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方形城址;原因

随着聚落考古的迅速发展,学界对史前大型聚落的研究蔚然成风。史前城址作为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颇受学者的青睐。然而,学者们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史前城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史前城址的形状,特别是中原地区①这里的中原地区指狭义的中原,主要指今河南省行政区域。具体范围是:北到安阳一带,东抵豫东平原,南至信阳地区和南阳盆地,西达潼关以东。方形②笔者探讨的方形是相对宽泛的广义的概念,即将正方形、长方形及近似四边形的,统称为方形。城址的大量出现的原因研究较少。中原地区龙山时代③“龙山时代”这一概念,是由严文明先生首先提出,最初仅指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这一段时间。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外延有了新的延伸,其所指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大量方形城址出现绝非一种偶然,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笔者拟从地理环境、方形大房子、建筑技术、朴素宇宙观、社会复杂化等几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现象的出现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介绍

中原地区史前城址共发现有14座,其中仰韶时期2座,分别是郑州西山城址和淅川龙山岗城址。龙山时代城址12座,分别是安阳后冈、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平顶山蒲城店、濮阳戚城、濮阳高城、温县徐堡、博爱西金城。

西山城址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邙山余脉上。城垣平面略近圆形,残长约265米,宽3米~5米,现存高度1.75米~2.25米。城内面积3.1万平方米,已发现西、北两座城门,城外有壕沟围绕。其绝对年代距今4800年~5300年,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关于其性质,有学者认为是黄帝之都“有熊”之城。[1]

龙山岗城址位于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仅发现两段仰韶晚期城墙,具体形状不详。城内发现有宽阔的道路、大型分间式房屋及祭祀区等大型遗迹。城址始建于仰韶文化晚期,延续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废弃于石家河文化时期。

安阳后冈位于安阳市西北洹水南岸的高岗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34年曾在遗址外围发现一段长70余米、宽2米~4米的龙山时期的夯土围墙。推测围墙的建筑与使用年代距今4100年~4500年。

登封王城岗城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的岗地上。20世纪70年代末在遗址东北部发现两座大小相近、东西并列的龙山文化晚期小城。西城近正方形,面积近1000平方米。东城残存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其交角近乎直角。2002年~2004年,又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大城,面积近34.8万平方米。关于其性质,多数学者认为大城为禹都阳城,而小城有人认为可能是鲧作城。[2]

淮阳平粮台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大朱庄西南,面积5万余平方米,城垣平面为正方形,城内面积3.4万平方米。城墙全部夯土筑成,上部残宽8米~16米,西城墙残高3.6米。城墙外有护城河,还发现南北两座城门,其中南门发现门卫房遗迹及陶质排水管道。该城性质,有人认为是“太昊之墟”,即古之“宛丘”。[3]

郾城郝家台遗址位于漯河市郾城区城东3公里的石槽赵村东北,面积6.5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城坐落在遗址西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3万余平方米。残存有墙体和基槽。城外有壕沟。城内发掘出数排长方形房址,并发现有木板地面痕迹。

辉县孟庄龙山时代城址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东墙中部发现一座城门。城外发现有护城河,宽约20米,深距当时地表3.8米~4.8米。城墙年代不早于中原龙山文化中期。关于其性质,多数学者认为是共工氏所居。

新密古城寨位于新密市曲梁乡古城寨村附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7万平方米,东、南、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城外有护城河。城内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关于其性质,有学者认为是祝融之墟。[4]

新密新砦遗址位于新密市刘寨镇新砦、煤土沟等村之间,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龙山时期城址平面基本为方形,东墙和北墙是利用一条东西走向自然冲沟的内壁修整、填土夯筑而成的,东墙南北残长160米,高4米。北墙东西长924米,高5米~6米。护城河紧靠城墙外侧,宽度推测在11米以上。

平顶山蒲城店遗址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其龙山城址呈东西向长方形,现存东、西、南三面城墙,城墙内面积2.65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大型夯土房址、灰坑、陶窑等遗迹。据发掘者推断,该城址使用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

濮阳戚城遗址位于濮阳市区南侧,龙山时期城垣平面略呈圆角方形,东西长约42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近17万平方米,城墙现存高度4.8米,城墙外侧有护城壕沟。

濮阳高城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濮阳县五星乡东高城村,该城多是考古勘探资料,形状不详。有学者认为其是颛顼所都之帝丘。

温县徐堡龙山城位于焦作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北墙被沁河冲毁,东墙残长约200米,南墙残长约500米,西墙残长约360米。西墙、东墙发现有疑似城门遗迹。

博爱西金城遗址位于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城垣平面大致呈圆角长方形,城内面积25.8万平方米,在西城墙和南城墙中部可能有城门,东、南、北城墙外侧发现有壕沟遗迹。该城址的建筑及使用年代可能在河南龙山文化中期前后,废弃于龙山文化晚期。

分析上述资料可知,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垣形状多为方形(见图1)。方形城址的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必然有深刻的原因。

图1 中原地区史前部分城址平面图

二、方形城址出现的原因探析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方形城墙的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地理环境、方形大房子、建筑技术、朴素宇宙观、社会复杂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生产力水平越低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程度越大。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出现较多的方形城墙与这一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中原地区方形城址多分布在郑州、漯河、平顶山、焦作、安阳、濮阳、新乡、周口等地区。郑州、漯河、平顶山、焦作基本分布在嵩山周围,海拔多在100米~400米,主要是丘陵、盆地地貌。其周围水系也较为发达,主要有黄河、双洎河、索须河等。安阳、濮阳、新乡地区主要是由黄河、漳河、卫河等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冲积扇平原,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其地表覆盖有较厚的马兰黄土。周口地处黄淮冲积平原,海拔较低,多在100米以下。这些地区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也为方形城址的兴起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二)环壕聚落方形大房子的借鉴

城市的出现与环壕聚落有一定的关系,城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会从旧的东西中进行借鉴,这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史前聚落中的方形大房子。这些方形大房子面积较大,在聚落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城墙出现以后,先民定会从生活经历中探寻城墙建筑的方法和经验,方形大房子建筑技术考究、所处地位重要,必然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后来方形城墙的出现奠定基础。

临潼姜寨遗址第一期的村落遗址中发现的大中型房子基本都呈方形,尤其是发现的5座大型房子,其较中小型房屋大得多,如F1(见图2)面积达128平方米。大房子平面呈方形,有门道、灶炕和灶台等。每个大房子周围有若干群中小型房子,每一座大型房子及其周围的中小型房子可能代表着一个氏族,而这些大型房子更是由家族所组成的氏族共同体的标志。[5]这些大型房址地处中心,面积较大,在聚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独有偶的是,这些在聚落中意义重大的房屋其形状均为方形,说明方形在人们的意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人的建筑意识,某些程度上催生了方形城墙的出现。西安半坡遗址中F1(见图2)面积约160平方米,形状呈长方形,这座房子面积较大且位于聚落的中心,推测它可能是供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6]

灵宝西坡遗址中的F104(见图2)平面呈弧角长方形,房基占地面积约106平方米,室内面积约83平方米。F105以弧角近正方形的半地穴式主室为中心,四周围一回廊。室内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7米,面积约204平方米。该房址是迄今为止整个仰韶文化中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规格高级、面积最大的房屋基址。加之房址位于聚落中心,应该不是一般的居室,有学者认为该房可能已具有殿堂的性质。[7]

郑州大河村遗址中的F46(见图2)和F15、淅川下王岗遗址F39、河南尉氏县椅圈马遗址F2、庙底沟遗址F301等房子,其形状基本呈方形,面积也较大,在遗址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方形大房子作为重要的活动场所在聚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建筑理念和建筑方法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在建造城墙时很有可能借鉴了方形房子的建筑理念,而且两者之间确有相通之处,如

图2 史前时期部分遗址房址平面图

(三)建筑技术的成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墙的建造技术也日趋成熟,尤其是版筑技术的成熟以及桢干技术的运用,为方形城墙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版筑就是用模具夯筑墙体,先版筑中间留有一定间隔的相邻的两个版块,然后间隔处填土夯实。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墙更加陡直、规整,更加利于防御,也使得城墙整齐美观,同时还能加快建筑速度。郑州西山城址是河南境内发现的最早使用版筑技术夯筑墙体的城址。它采用的是小板块夯筑法[8],具体程序是在拟建城垣的地段,先挖墙基槽,并进行修整,然后在槽内用小板块逐层逐块依次夯筑,局部地段采用中间立柱固定夹板,四面同时逐块夯筑,在此板块夯筑完成后,即将立柱和夹板取出,然后依此法依次逐块夯筑,向前推进,同时向高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版筑技术不断发展完善,考古发掘表明古城寨城址的版筑技术已较西山城址有了明显的改进,它采用了桢干技术,即用绳索和模板两侧所竖立的干木来固定模板,这样更利于节省人力物力。

夯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城墙建筑效率提高,城墙也变得规整美观。夹板夯筑城墙,利于方形城址的建设。基槽的开挖,也利于规划城墙的走向,同时增强城墙的耐久性,防止坍塌。开挖基槽时,直线必然较弧线更易于把握和施工。城墙建筑方法与技术的逐步完善,为方形城址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天圆地方”朴素宇宙观的影响

“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是我国起源最早的宇宙观。在众多纷繁的自然要素中,对人类影响最多的莫过于太阳。太阳呈圆形,东升西落形成一道弧形的轨迹。这样人类对天的认识逐步建立起来即“天圆”。对大地的认识,方位上也是由太阳决定的。太阳东升西落,东西的方位逐步确立,但在长期的观察中,古人发现太阳在运行过程中,并不单纯的东西运动,而且还有一个沿南北方向的运动。这样,东西南北的方位感出现,“地方”的观念也逐渐形成。历代的古书中对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多有描述。《周髀算经》载:“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圜。”吕不韦《吕氏春秋·序意》中有“爰在大圜在上,大矩在下”,高诱注曰:“圜,天也。”他们认为天在上为大圆,地在下为大方。《淮南子·本经训》中有“戴圆履方,报表怀绳”的记载。《吕氏春秋·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考工记》:“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古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想象,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认知观念,并被根深蒂固地信奉。这种思想也会影响到当时的造物文化,考古发现的史前祭祀遗址对“天圆地方”思想也多有体现。

辽宁红山文化祭地建筑遗址,其基址由方、圆两座坛台组成,且二者之间有明显的轴线关系,北部的方形建筑与南部的圆形建筑以此轴线相对应。[9]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莎木佳祭祀遗址(见图3)是一处用大石块砌筑的露天祭坛群基址,平面呈圆圈环状,由3座土丘组成,自西南延向东北,作南北中轴排列。最南为一圆形祭坛,中间为一矩形祭坛,最北为一方形祭坛。[10]其总体布局南圆北方,中轴对称。杞县鹿台岗龙山文化祭祀遗址,其1号(见图3)遗址方向正南北,平面形状为外方内圆,外为一大方室,中间有一圆形的特殊建筑,圆形建筑内有一呈东西南北向的十字形交叉通道。有人推测这是一个祭祀天地之神的社坛遗迹。[11]

这几处祭祀遗址共同反映出了方圆的理念,这绝非巧合,说明史前人类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意识,并把这种意识附加到实实在在的物体上。方圆思想在城址建设上也有所体现,城壕呈圆形,城墙平面呈方形,方与圆的设计理念符合当时的思想观念。

(五)社会复杂化的影响

图3 莎木佳遗址与鹿台岗遗址祭祀遗迹平面图

龙山时代中原地区方形城址的大量出现,也可能与龙山时代社会复杂化进程有一定关系。这一时期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需要建立稳固的场所,筑城自然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方形城墙以其便于修筑、利于规划、防御无死角等优势而备受青睐。城墙的修筑工程量巨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统一协调,方形城墙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等级化、社会分化、权利集中的重要体现。龙山时代的聚落“向心式”布局较为普遍,聚落内部功能分区也很明显,这些都能表明龙山时期社会有一定的管理机构。《尚书·尧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史记》百揆径作“百官”,表明尧舜时期已存在官僚机构。官僚机构的存在,必然会对城市的产生影响,方形城墙以其防御性能好、测量技术低、建造速度快、利于规划等优势而受到采纳。

同时,在龙山城址内还发现有一些特殊的遗迹现象。如古城寨遗址夯土台基上有三面庑廊呈凹字形的大型宫殿建筑;在王城岗、禹州瓦店、郝家台、花地嘴、新砦等遗址分别发现有精美的白陶、磨光黑陶、玉器、残铜器等,以及具有阶级压迫性质的人殉人祭现象;登封王城岗发现有专门的埋人夯土坑13座,可能原为夯土建筑基址下面的人牲奠基坑遗迹;郑州大河村、禹州瓦店、淮阳平粮台等遗址也发现属于祭祀人牲的遗迹。这些因素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象征不同等级地位的建筑、物品、生活方式的差别。城址、青铜器、玉器、人牲人祭,正是后代礼制的主要表现要素。在这一礼制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方形城址的出现,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方形城址与礼制之间的关系。龙山时期的方城址从规模及城内设施来看,其本身可能也存在着规格或级别上的差异。夏商周时期的城址绝大部分为方形,是对这一时期方形城址的继承,值得注意的是夏商周时期城址在面积上有了等级,一般来说都城遗址面积要大于方国都城,方国都城面积大于一般的城市。东周时期,城址更是礼制的一个重要表现。《周礼·考工记》云:天子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春官·典命》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郑玄注:“上公为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宫方九百步;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宫方七百步;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宫方五百步。”由此可知,方形城墙不仅被后代继承下来,而且成为区分身份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结语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方形城址的出现,可能受到环壕聚落方形大房子的启发,城墙夯筑技术的成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先民“天圆地方”的思想理念也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但是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当时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社会等级分化和礼制观念的产生。正是这一系列因素催生了方形城墙的出现,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被继承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

[1]许顺湛.郑州西山发现黄帝时代古城[J].中原文物,1 9 9 6(1).

[2]方燕明.登封王城岗城址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20 0 6(9).

[3]曹桂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考[M]//华夏文明(第1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4]马世之.新密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J].中原文物,2 0 0 2(6).

[5]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姜寨[M].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9 8.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6 3.

[7]魏兴涛.灵宝西坡遗址:铸鼎原的仰韶大房子[J].文物天地,20 0 2(6).

[8]杨肇清.试论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址的性质[J].华夏考古,1 9 9 7(1).

[9]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 9 8 4(1 1).

[1 0]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 9 8 6(1).

[1 1]匡瑜,张国硕.鹿台岗遗址自然崇拜遗迹的初步研究[J].华夏考古,1 9 9 4(3).

(责任编辑 卞建宁)

K878.3

:A

:1671-9123(2016)01-0017-06

2016-01-17

张超华(1991-),男,河南郸城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城址龙山
龙山塔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东汉封龙山碑
龙山村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