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
2016-12-27唐伶
唐伶
应用型高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
唐伶
中小学教育对于职业规划的引导不够充分,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对自身所选专业并不了解,多停留于对专业名称的主观臆测。进入大学后,单纯凭借个人能力来选择专业课程、实施职业规划,其实是很难科学展开的,所以务必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帮助,而专业导论课正是基于此目的而开设。该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设还不成熟,需展开不同层面的探讨。对此,笔者基于972份应用型高校的学生问卷展开了相关探讨,以期推进专业导论课的科学开设。
专业导论课程;应用型高校;调研结果
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不断迈进的形势下,大学生差异性分布状况越来越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所面临的是与中学阶段有着很大差别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学习内容及竞争压力等诸多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环境、朝着自身的职业目标奋斗,无疑是高校必须担负起来的重要职责。事实上,许多大学新生入校不久后就呈现“学习适应不良”的症状,这也是形成其他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科学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而大学期间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在大学尽可能地形成未来从业所需要的素质。这样一来,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往往对今后的生活感到迷茫,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实现就业,有的甚至陷入长期待业,而企业却面临“找人难”的困境。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待业大学毕业生呈逐年增长趋势。因此,引导大学生了解自身未来“干什么(职业规划)”“学什么(专业内容)”“如何学(学习方法)”,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值得关注、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很多高校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引导来帮助大学新生转变角色、认知专业,采取新生入学讲座、专业教师见面会和新老生座谈等形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有部分学校开设专业导论课对新生进行专题引导。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少数研究型高校,在个别专业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进入21世纪,开设这类课程的学校逐步增加,部分学校在全校范围开设,但更多只是局限于少数专业的开设。概而言之,现在国内大多高校对于专业导论课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也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该课程的受益面还不大,另外在开设观念、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疑难,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许多高校还在探索中。
一、专业导论课程实施效果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是决定调查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问卷设计分四个步骤。第一,基于文献分析,初步确定问卷项目。第二,深度访谈了20位应用型高校生,进一步调整了问卷内容。第三,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问卷包括指导语、正文和基本信息。指导语,主要用来引导调研对象客观表述自身看法,并强调严格为之保密信息。问卷正文,包含专业基本情况、学习方法介绍、专业出路及深造、就业形势、专业兴趣与信心5类14个项目。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在校生、毕业生)、班级。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来记分,即非常清楚(5分)、比较清楚(4分)、一般清楚(3分)、不太清楚(2分)、不清楚(1分),其取值越高表明认知程度越高,评价越好。
(二)样本与统计
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于珠三角的A高校,调查对象为该校在校生、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97.2%。其中,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经贸学院与管理学院以外的专业人数分别为186、205、211、198、172。为确保数据的客观性,统计分析前,培训了数据录入人员(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合格后上机正式录入系统。然后由调研小组其他成员对已录数据进行核实。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A校是珠三角典型的应用型高校,在校学生达到1.8万人以上。该校针对新生仅在管理学院和经贸学院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试点。一开始与很多高校相似,只是“2课时新生专业介绍”,现在已经发展到“16课时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置,到目前为止该模式已运行5年,教学的内容日渐完善,方法持续创新,考核日益规范,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1.学习方向明确,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图1、2的数据显示,专业导论课的开设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专业概况、学习要求与方法,为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另外,从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情况、课后与教师的交流内容以及个人发展计划书均可了解到,他们普遍认同该课程开设的价值。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能有效帮助他们解决当前困惑,及时熟悉专业发展,增强了职业信心。更为突出的是,大多数学生对大学四年的个人发展有了较为清楚的规划,对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就业、创业、考研或留学等)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盲目转专业人数有所下降。图3、4显示学生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基本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就业前景,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等,并对所选专业充满信心。一般情况下,也就不会盲目地转专业,避免了中途转专业所造成的学习压力和资源浪费。A校通过几年的专业导论课程开设,中途盲目转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
图1 专业基本情况的认知
图2 专业学习要求与方法的把握
图3 专业深造及相关专业发展方向的把握
图4 就业形势的认知度
3.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信心有所提升。兴趣是求知的心理倾向,其形成的源头是需求。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引发他们的求知需求。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使多数学生能基本了解专业框架,对专业学习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对未来职业充满信心(见图5)。
图5 专业兴趣与信心的认知度
二、专业导论课程设置体会
(一)科学定位课程设置
高校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与此相脱节的教育模式往往收效甚微。大部分准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完全了解自身的兴趣、所选专业的内涵等,进入大学后很容易陷入“迷茫期”,甚至因不适应而出现“萎靡不振”。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具有“导航仪”作用的导论课,并制定相关政策,在全校教师深刻认识到专业导论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统筹管理该课程,并鼓励教师研究与该课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案、师资选定标准等,逐步实现专业导论课的科学开设。真正实现科学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合理开展专业发展规划。
(二)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为迎合社会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专业导论课内容需涵盖高等教育概况、专业知识、学习方法、行业发展态势及职业规划等相关内容。基于此,建议开展表1所示的相关内容的授课。
(三)引入多元教学方式
专业导论课程貌似不如专业课程复杂、技术含量不高,但其实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对本专业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在本领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要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这样才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所授内容有理有据、简明扼要,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同所选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是单纯、枯燥的讲解,需重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入。首先,从课堂组织形式上可采用小组管理模式。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与讨论、自主管理等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考虑开展本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讲座。各专业教师就其所研究的领域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从多视角来理解专业的发展。再次,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科学选择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媒体,并将之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多角度获取知识,进而增强其学习兴趣。还要实施科教融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将科研有机融入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最后,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课堂科研实践介绍和引导,帮助学生投入到课外创新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开展了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学生在竞赛中获得了良好的成绩,他们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也因此有了明显提高。笔者总结近年来指导学生的经验发现,从大一的专业导论课程开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二年级开始正式参与,学生会逐渐领会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会将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同时,他们通过与教师之间的频繁沟通,感受理论实践的快乐,进而自觉地走进各自热爱的专业领域,进入大四的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学生就能顺利地将几年来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充分展示于作品中,最终圆满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
表1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
(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考核倾向于以书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其实,具体情境下的学习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把握他们的学习状况,建议该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即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考核。过程性评价方式多样,在教学各模块中均可体现。如对个人课堂表现、个人在团队作业(小组案例发表、毕业生的访谈等)中作用的发挥程度等进行考核。为了规范考核内容,笔者设计了如表2所示的过程考核表。该表能凸显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自主管理本课程的学习,最终实现360度的客观考核。终结性评价可采取个人或者团队课程设计(书面)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及把握专业情况的程度,该评价一般安排在期末进行。该课程既有过程考核、又有最终作品的评价,易于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把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历时5年的实践,该考核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既能客观评价学生又助推学生自主学习。
表2 过程考核记录表
说明:过程考核规则:(该考核表占总成绩的50%)。出勤:7%,抽查缺一次扣1分,缺课〉5次以上者,该项成绩为0。课堂表现:8%,课堂回答问题的次数将汇入总评,作加分依据。作业:5%,每缺一次扣1分,作业完成最好组全员加2分。课程发表(PPT)、实践报告等的发表:30%,以小组为单位,每次的发表均由全班同学评分。综合加分:根据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课程发表的记录,期末评出优秀个人,加3分,优秀团队三支,各团队成员并分别加5、4、3分。
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很有必要从大一新生开始重视专业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贯穿到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从多个层面着手进行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意识的培养,逐渐增强他们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开设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已日益为高校有识之士所认同,大力推进该课程实施的条件已近成熟。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专业导论课教师、各具特色的专业导论教材与相关教学资源。对职业怀有美好憧憬、奋发向上的校园学子身影将越来越多地呈现于世人眼前。
[1]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十个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7).
[2]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3]王晓晖.大学专业导论课开设的目标探析[J].高校论坛,2013(12).
[4]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5]刘洪一,刘兰平,徐平利.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6]顾明远,张民生.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10(7).
[7]刘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责任编辑:何 岩
G42
A
1671-6531(2016)12-0068-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820026);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2015GXJK176);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教育研究项目(GDJY-2015-D-a005);广东省2015年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58S-JZG201502);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S-SFD201401);广东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670S-JY20150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JY201517)
唐伶/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博士(广东中山52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