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现状

2016-03-28赵雯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赵雯

浅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现状

赵雯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师生关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但现存生师比过高、导师缺乏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通过对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从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措施三个方面入手,可以完善导师制的相关制度,实行灵活机动的导师制运行机制,推动高校导师制的建设和发展。

本科;导师制;因材施教;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由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逐渐在英国和其他各地区和国家推广。本科生导师制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例。[1]即作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固定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问题为中心,针对其发展方向及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一)有利于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校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水平。目前,高校现行的本科教育是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在最大程度上依靠课堂教学完成知识的讲授与学习,很容易产生“填鸭式”教学或“死读书”等机械式的现象,不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兴趣特点等进行专业的学习指导,面对面针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因材施教;二是在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其主动思考,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和点评,逐渐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其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有利于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目前,高校的科研活动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然而,在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科研与教学相脱离的现象。教师无法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达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目的。

在高校教学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第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及优势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在导师所研究的专业及特色领域内,在学习活动之外,能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第二,导师在对学生的科研进行指导的同时,需对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撰写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解答,这必然要求教师对于本专业或所进行的科研课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促使教师学习、思考和钻研,并以此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可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服务和促进,还可以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其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王艳峰在《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中[2]和涂美花在《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3]中,都认为导师制的平台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本科生导师制采取师生双方采取互选的模式,学生可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以及授课方式方法等,选择最感兴趣、最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导师,这样学生遵从自身的意愿选择导师,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导师角度来看,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可以督促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态度,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加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师生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师生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导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状态,从而可以更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和专业学习的指导。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治学态度、学术精神等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尤其是对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渗透并影响到他们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机会,可以引导学生更早地确立自己合理的人生规划和奋斗目标。

(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其“为人师表”的作风和态度会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使其形成和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发展方向;在指导学生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使其巩固自己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学术前沿,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活动能力,逐渐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全方面发展、基础扎实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竞争及工作岗位的需要,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二、本科生导师制现存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的生师比过高

随着高校的扩招,本科生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可能导致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的现象出现。过高的生师比不仅加大了导师在指导学生工作方面的压力,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从根本上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名存实亡。

(二)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责任心有待加强

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尽管许多教师在心理上愿意与学生交流,去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任务,但由于精力有限,难免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而且还有部分教师对本学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方案并不是十分了解,导致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性质和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使得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进展程度和状态不够好。

(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杨晓玲在《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一文中提到,有调查数据表明,在没有实施导师制的学生中,高达92.1%的学生表示即使实施导师制也不会积极参与;而在已经实施导师制的情况下仍有24.4%的学生表示低程度地积极或不积极参与。[4]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表现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影响着本科生导师制作用的实施效果。学生的不配合,可能导致教师很少能够见到学生,无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就无法履行导师的职责,导致了本科生导师制形如虚设。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措施

(一)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遴选、管理、考评和激励制度

首先在导师的遴选方面必须要严格把控,导师要治学严谨,作风正派,身体健康,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并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要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方案,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关注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指导学生的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学校和所在学院或系部应适当控制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得到指导,真正在教学和生活中使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本科生导师所在学院或系部统一管理和培训。本科生导师应定期与学生见面,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拓展指导渠道,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提供指导,并及时向所在学院或系部反馈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时,重在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学习环境,树立专业学习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制定课程修读计划,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在指导高年级学生时,重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规范,提高学生的探究型和创新型学习能力,制定学生自身的生涯发展规划。

第三,本科生导师所在的学校、学院或系部应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结合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记录、学生成长信息、学生反馈与评价的内容等,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评价体系。学校应结合教师年度考核工作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并予以检查。学校及学院或系部应积极举办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经验交流会、本科生导师工作论坛等活动,总结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经验,使教师在本科生导师群体之间更好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进而达到更好的指导本科生的教学目的。

最后,学校和学院、系部应建立本科生导师激励制度,结合评优活动等,提高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可按照学年由学院或系部推荐,由学校组织评审,对评选出的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以此作为教师申请其他教学类奖项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针对不同专业和方向采取灵活机动的导师制模式

北京大学的林建华教授指出,本科生的导师与研究生的导师不同,本科生的导师更多的是为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选择课程等提供建议。研究生的导师主要是指导科研,而且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也一致。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目的与研究生也有所不同,研究生阶段更主要的是出成果、发表论文,而本科生阶段是让学生通过科研实践理解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养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5]

罗国基等学者结合我国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情况调查后的总结,大致将其分为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和学生宿舍导师制五种。[6]笔者认为,此种分类,依据的是学生就读年级的时间及活动范围,但除此之外,对于不同高校办学及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设定,以及结合不同特色专业及发展方向的要求,应采取与之相匹配的灵活机动的导师制模式。如针对较偏重理论研究的学生,学校可在本校内将不同学院和专业间的导师打通,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学院和专业的导师。如文学、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还能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针对较偏重实践方面专业的学生,学校或学院、系部,在为学生选择一位校内导师的基础上,可在校外实践基地等场所为他们这部分学生再增加校外指导教师,使校内的教学活动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能够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其动手和实践能力。

在越来越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今天,在总结现有经验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才能真正使本科生导师制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得到提升。

[1][6]罗国基等.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王艳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3]涂美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4]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

[5]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

A

1671-6531(2016)12-0010-03

赵雯/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秘书,助理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25)。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