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晏殊诗体对词体的渗透

2016-12-27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4期
关键词:晏殊气象诗词

李 翠 /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论晏殊诗体对词体的渗透

李翠 /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晏殊诗词语句中多有互动现象,虽有学者以诗词互通来解释这种现象,但对晏殊诗词互动的数量及因果关系仍有可以探讨之处。本文首先统计晏殊作品中诗词互动的现象,继而明确这种互动究竟是诗对词的单向渗透还是词对诗的单向渗透。

晏殊;诗词互用;西昆体

作为“北宋倚声家初祖”[1](P3585),晏殊诗词有多处互用现象。学者已经零星注意到晏殊诗词中的互动现象,陈节在《论晏殊词的“俊”》提到晏殊诗“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与词“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有相似性[2];吕肖奂的《宋代词人之诗叙论》侧重探讨宋词对宋诗的影响,文中对晏殊诗词互动持谨慎态度,只是指出晏殊没有严格划分诗词界限,并未明确诗词互动的渗透方向[3];叶帮义在《试论欧阳修词与诗之关系》中简述“无可奈何”一联诗词互用体现晏词与晏诗甚至整个宋诗相通[4]。三文对诗词互动现象均有所关注,并形成“诗词互通”的认识,但对互动的渗透方向不甚明晰,因而晏殊诗词互动的数量及因果关系仍有可探讨之处。

据《全宋词评注》的注释统计,139首晏词有23处借鉴前人诗句[5](P241-305),除去重复之处,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另添23处[6](P1-195),共46处。经对读,晏殊自身诗词语句互用有2例,诗词典故互动有多例。晏殊填词高频借鉴前人诗歌,诗体对晏词的渗透不言而喻,至于自身诗词互动的渗透方向也可作进一步论证。

一、“西昆余绪”对词体的渗透

景德二年(1005)九月,西昆体因杨亿等人编纂《册府元龟》之余互相唱和迅速兴起,同年晏殊正式步入仕途①,此后几年正值西昆体最风光得意之时,晏殊又多受西昆领袖称引,晏殊早期诗歌习染昆体诗风在情理之中。祥符二年(1009),西昆体遭真宗反对而迅速衰落,晏殊此时必须对西昆诗风做出纠正,但又不能全部避免,诗留有“西昆余绪”。西昆派师宗李商隐,西昆体习得李商隐诗歌言事深微之特色,这一点在晏殊后来的诗歌创作中仍有相当程度的体现。李商隐无题诗的尾联擅用渺远仙境寄托深微之情,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诗句,晏殊《寄远》(《元献遗文》中又称《无题》)尾联“鱼书欲寄无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得其理,也借助广阔的时空距离言说幽隐的情思,诗境深婉缈远。可见《寄远》言事深微、诗境缈远的特质是出于对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色的模仿,属于“西昆余绪”的当行本色。晏词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踏鹊枝》)和“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阔知何处”(《踏莎行》)等词句,自然是受晏诗《寄远》尾联“鱼书欲寄无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的影响。

二、“富贵气象”对词体的渗透

冯班评“昆体多用富贵语”[7](卷五,P228),晏殊去除西昆体堆砌富丽辞藻的弊病,提炼出“富贵气象”的艺术特色。《青箱杂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日:“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8](卷五,P46)晏诗中的“富贵气象”言氛围而不言静状,化静态为间歇和缓的无声动态, 晏殊自视甚高的两句诗用杨花飞落、燕入重帘、梨花溶月、柳絮淡风等静谧飘逸的园林景致暗示富贵从容的氛围。按晏殊定义的“富贵气象”特征来看,晏词也颇受诗歌“富贵气象”的影响,如“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浣溪沙》),“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鹊踏枝》),“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清平乐》)等都流露出富贵气息。这说明晏殊用诗中“富贵气象”的艺术特色指导词体创作。

三、哲思性对词体的渗透

除“西昆余绪”的诗艺对词有所渗透外,晏殊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同样影响了词作。晏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一直备受关注,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三境界”说的基础上称赞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有哲想性,并总结出晏词“情中有思”的特色。[9](P102-103)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现存的晏诗对人生境遇也表现出哲思性,只是由于晏殊诗词研究不均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晏诗《金柅院》有“一曲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九日宴集和徐通判》有“秋光屈指尤三七,莫向宾朋绮席疏”,《忆临川旧游》有“浮生莫道今如昨,曷月朋簪急此欢”,《次韵和史馆吕相公九日偶成》尾联有“由来位极防行乐,目断黄垆②酒旗斜”。由时光飞逝、聚少离多引发的劝勉之情构成了晏殊诗歌的主题思想之一。晏殊以“神童”之名被举荐,在真宗朝就频繁写诗,曾屡受真宗嘉奖。真宗朝学士填词尚未成风,晏词集中填于仁宗朝,晏殊诗词创作时间有先后之差,正如陈廷焯所言“不工诗者断不能工词”[10](卷七,P3936),哲思性也应是由诗体渗入词体。

四、结论

晏殊大量借鉴前人诗句填词,自身诗歌言事深微、善言富贵的诗歌艺术特色及富含哲思的思想特色对词体都有所渗透,晏殊诗词创作时间起点又有先后之分,故晏殊诗词互动是诗体对词体的单向渗透。

注释:

①参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景德二年乙巳 一00五十五岁 三月,廷试,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页)。

②黄垆,指黄泉。《淮南子·览冥训》:“上际九天,下契黄垆。”高诱注:“上与九天交接,下契至黄垆,黄泉下垆土也。”

[1]冯煦.蒿庵论词[A].词话丛编[M].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陈节.论晏殊词的“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3,(3).

[3]吕肖奂.宋代词人之诗叙论[J].四川大学学报,2002,(1).

[4]叶帮义.试论欧阳修词与诗之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

[5]全宋词评注[M].周笃文,马兴荣,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6]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7]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

[8]吴处厚.青箱杂记[M].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陈廷焯.白雨斋词话[A].词话丛编[M].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注:

本文系宁波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校级重点立项“宋初士人的诗词观念——以晏殊为中心”成果。

猜你喜欢

晏殊气象诗词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晏殊换题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晏殊的忘年知音
关注诗词
晏殊换题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