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产肉性能比较分析

2016-12-23罗玉柱李少斌李文彬宋积锁朱建勋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肥育黄牛屠宰

闫 伟,罗玉柱,李少斌,李文彬,宋积锁,朱建勋,胡 江*

(1.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省平凉市畜牧渔业管理站,甘肃 平凉 744000;3.甘肃省灵台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灵台 744400)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产肉性能比较分析

闫 伟1,罗玉柱1,李少斌1,李文彬2,宋积锁3,朱建勋1,胡 江1*

(1.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省平凉市畜牧渔业管理站,甘肃 平凉 744000;3.甘肃省灵台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灵台 744400)

[目的]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肉牛产肉性能的重要方式,而杂交组合筛选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方法]本试验选择10-12月龄利杂牛(利木辛♂×秦川牛♀)、西杂牛(西门塔尔♂×秦川牛♀)、南杂牛(南德温♂×秦川牛♀)、秦川牛和秦杂牛(秦川牛♂×本地牛♀)5组共26头牛集中肥育12个月后屠宰,比较分析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速度和屠宰性能。[结果]表明,利杂牛和西杂牛全期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76 Kg和0.78 Kg,高于其它杂种牛和秦川牛但无显著差异(\%P\%>0.05)。利杂牛育肥12个月后体高和体斜长显著高于西杂牛,腿臀围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利杂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61.1%和44.4%,在5组肥育牛中最高。秦杂牛骨肉比显著低于利杂和南杂牛,南杂牛胴体产肉率显著低于秦川牛(\%P\%<0.05)。5组杂种肉牛胴体产出的高档肉比例无显著差异,而利杂牛、西杂牛优质肉比例最高且显著高于秦杂牛。[结论]综合分析表明,利木辛为父本、秦川牛为母本的利杂牛产肉性能相对最好,可作为较优杂交组合推广利用。

肉牛;杂交组合;生长速度;屠宰性能

品种及杂种优势利用是影响肉牛生产的重要因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发达国家对养殖业生产做出的评估,畜禽良种对生产的贡献率是35%~65%,平均为45%。我国是牛业生产大国,各类牛只存栏数量和牛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没有专门的肉牛品种,近几十年曾引入20多个国外良种肉牛品种杂交改良中国地方黄牛,改良后代肉用性能有了明显提高,但因我国畜牧生产条件多样,肉牛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其生产性能与国外良种肉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最优化利用本地黄牛资源,杂交改良提高其产肉性能仍是肉牛生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应用配合力测定,即杂交组合筛选,确定最优杂交组合是最大程度利用杂交优势的关键措施。肉牛生产中筛选理想的杂交组合提高产肉性能的效果明显。原永海[1]等报道,用引进的西门塔尔、蓝白花、利木辛和皮埃蒙特牛与当地黄牛杂交,皮×黄杂交组合最为理想。祁维寿等[2]报道,蓝白花牛、皮埃蒙特牛、利木辛、夏洛来和德国黄牛与青海黄牛杂交,其中蓝白花牛为父本时杂交优势最好,其次是皮埃尔蒙特,再次为利木赞、夏洛莱、德国黄牛。俞英等[3]以云南本地黄牛和引进的墨累灰牛、婆罗门牛、沙西华牛为杂交亲本,也分别筛选出主要经济性状较好的3个杂交组合。另据乌兰其其格等[4]报道,安×蒙、立×蒙、夏×蒙、西×蒙杂一代公母牛杂交优势明显。

本试验以秦川牛及其与利木辛牛、西门塔尔牛及南德温牛的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测定其生长速度及屠宰性能,分析杂交效果,以确定较优杂交组合,为高档肉牛肥育生产提供优质牛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牛只

试验牛只选自平凉天源肉牛育肥场。选取发育正常、健康无病的10-12月龄秦川牛及其各类型杂种F1代小公牛(未阉割),包括I组:利杂牛(利木辛♂×秦川牛♀,)5头,Ⅱ组西杂牛(西门塔尔♂×秦川牛♀)6头、Ⅲ组南杂牛(南德温♂×秦川牛♀)5头、Ⅳ组秦川牛5头和Ⅴ组秦杂牛(秦川牛♂×本地山牛♀)5头。

1.2 试验地点

本试验所用试验牛的育肥在甘肃省平凉市天源肉牛育肥场进行,试验牛在平凉市西开牧业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屠宰测定。

1.3 育肥牛饲养管理

五组试验牛只暖棚全舍饲同群饲喂,饲养管理条件相同。精料补充料按照我国肉牛饲养标准[5], 选用当地常规原料进行配制,每天分 3 次饲喂。粗饲料为全贮玉米 , 每天分 3次饲喂。每日饮水2~3次。

1.4 生长测定

测定26头试验牛育肥初始体重及育肥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时的体重,并测量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尻长和腿臀围,测量方法见邱怀等[6]方法。

1.5 屠宰性能测定与计算

屠宰前禁食24小时,停水12小时,测定宰前活重。每头牛屠宰后测定胴体重;胴体分割后测定净肉重、骨重、眼肌面积等屠宰性能,并计算屠宰率、净肉率、骨肉比等指标。

1.6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阶段体重

5组肉牛各肥育阶段体重测定结果见表1。5组肉牛肥育初始体重差异较大,即Ⅴ组最大为252 kg,Ⅲ组最小为188 kg,因此,各阶段测定的体重(累积生长)结果不能很好反映5组牛的生长速度差异。

表1 试验牛不同肥育阶段体重(kg)

2.2 各组试验牛日增重比较

5组肉牛各阶段日增重见表2。育肥6~9月时各组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0~3月时Ⅴ组日增重显著高于Ⅱ和Ⅲ组(P<0.05);育肥3~6月时Ⅱ组日增重最高,Ⅴ组日增重最低,Ⅱ组日增重显著高于Ⅲ组和Ⅴ组(P<0.05)。全期日增重比较表明,Ⅱ组全期日增重0.78 \%kg最高,Ⅲ组0.62 kg最低,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另外,从肥育阶段看,5组肉牛在肥育9-12月时日增重均达到最高,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表明,I、II组肥育牛在各阶段日增重高,生长速度快于其它组。

表2 5组肥育肉牛不同生长阶段日增重比较(kg)

2.3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体尺比较

5组肉牛各阶段体尺测定结果见表3。在育肥12月时Ⅰ组体高和体斜长显著高于Ⅱ组,而Ⅲ组胸围与Ⅴ组差异显著(\%P\%<0.05),Ⅰ组腿臀围显著高于Ⅳ组,5组肉牛管围和尻长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利木辛、西门塔尔及南德温牛杂交后代开始育肥后体尺生长速度快于秦川牛,其中利杂牛肥育12月时体高、体斜长、尻长和腿臀围均最大,西杂牛肥育12月时各体尺与南杂牛无显著差异。秦川牛和秦杂牛肥育12月时各体尺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5组育肥肉牛各生长阶段体尺比较(cm)

2.4 屠宰性能

5组肉牛屠宰测定结果见表4。5个杂交组肉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和净肉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屠宰率以利杂牛最高,秦杂牛最低,利杂牛分别高出西杂牛、秦川牛和秦杂牛2.7%、1.2%和3.8%;净肉率利杂牛最高,秦川牛次之,南杂牛最低,利杂牛分别高出西杂、秦川、南杂和秦杂4.2%、0.5%、6.2%和2.6%。秦杂牛骨肉比与利杂牛和南杂牛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利杂、西杂、秦川和南杂牛骨骼载肉量高于秦杂牛,且南杂牛最高。胴体产肉率在秦川牛和南杂牛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表4 5组育肥肉牛屠宰性能比较

2.5 胴体分割测定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屠宰后胴体分割结果见表5。高档肉重(外脊、里脊和眼肉)、优质肉重(上脑、米龙、林肉、黄瓜条和臀肉)、一般肉重(牛腩肉、脖肉、牛腱和辣椒肉)和高档肉比例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Ⅰ组利杂牛和Ⅱ组西杂牛优质肉比例与Ⅴ组秦杂牛差异显著(\%P\%<0.05),其中Ⅱ组西杂牛优质肉比例最高。

表5 胴体分割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西杂牛和利杂牛肥育期有较高的生长速度

本试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杂种牛生长速度高于本地秦川牛,而西杂牛和利杂牛全期日增重最高。

6月龄到18月龄是肉牛增重、体型变化最快的阶段。本试验中,19月龄以前,杂种牛(利杂、西杂和南杂牛)生长快于秦川牛和秦杂牛,体重和体尺增加明显,表现出良好的早期生长优势;19月龄以后,各杂交组全后代生长进一步加快,在19-24月龄阶段日增重均达到最高。杜森有等[7]报道利木辛牛改良本地黄牛,杂交牛体重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优于本地牛;陆阵等[8]报道南德温牛改良本地黄牛,杂交后代生长速度快,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西杂牛和利杂牛全期日增重或生长速度较秦川牛高。西门塔尔牛和利木辛牛是国外优良的肉牛或兼用牛品种,体躯发达,肌肉丰满,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与我国本地黄牛杂交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如李波等[9],刘波等[10]报道利木辛牛对秦川牛杂交改良效果显著,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育肥前期饲养管理粗放,使得杂种牛早期生长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肥育后期在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后,杂种牛生长速度明显优于本地秦川牛,其中利杂和西杂架子牛育肥后期(9-12月)日增重分别为0.98和0.89 kg,均明显高于秦川牛。因此,在杂种牛肥育时,要确保“良种需要良养”的原则,根据生产条件适当加强饲养管理。秦杂牛是秦川牛和当地山牛(土种牛)的杂交后代,毛色呈红棕色,在实际生产中,值得注重秦杂牛育肥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种牛母本数量优势。

3.2 利杂牛有较好的屠宰性能杂种优势

屠宰率、净肉率、骨肉比和眼肌面积是肉牛屠宰和胴体性能的重要指标。本试验结果表明,利杂牛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高于秦川牛,且优于其它杂种牛,说明利杂牛在产肉性能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杂种优势。李文斌等[11]报道,平凉红牛(秦川牛、利木辛牛、南德温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后代)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分别为 62.76%、52.90%、85.84 cm2,与本研究结果类似。刘锦锋[12]报道18月龄利本F1代屠宰率和净肉率高出本地黄牛7.6%和9.7%,杂交优势显著。辜正刚[13]等报道,18月龄利本F1代屠宰率和净肉率高出本地牛11.2%和10.1%,差异极显著。滑留帅等[14]报道利木辛牛改良固原地区秦川牛,24月龄利杂牛屠宰率56%,眼肌面积55.68 cm2,较本研究结果低,可能是饲养管理条件不同所致。秦川牛和秦杂牛骨肉比小于利杂、西杂和南杂牛,说明本地牛皮薄骨细,胴体产肉率高于其它3类杂种牛。屠宰分割后,杂种牛高档肉比例均高于秦川牛,且利杂、西杂和南杂牛优质肉比例均高于一般肉比例,而秦川牛和秦杂牛优质肉比例均低于一般肉比例。这说明利杂、西杂和南杂牛可生产更多的高档和优质肉,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综合分析秦川牛及其各类杂种牛生长速度和屠宰性能,杂交后代均表现出较好的产肉性能杂种优势,以利木辛为父本、秦川牛为母本的利杂牛产肉性能相对最好,可作为较优杂交组合推广利用。在许多地方黄牛品种杂交改良中,利木辛牛等国外良种肉牛多作为杂交父本使用,但二元杂交中杂种母牛未能充分发挥繁殖性能杂交优势,且对纯种母畜的需求压力大。因此,也应考虑以利木辛牛等为终端父本的三元杂交提高本地黄牛的产肉性能。

[1] 原永海,沈延鹏,贺胜.青海高原环境下良种肉牛的杂交利用[J]. 甘肃畜牧兽医,2007,37(5):9-11 .

[2] 祁维寿,汪玮,靳议超. 五种肉牛品种杂交改良青海黄牛的效果对比[J]. 中国草食动物,2008,28(1): 32-33.

[3] 俞英,文际坤,刘学洪,连林生.中国南方肉牛育种方法初探[J].中国草食动物2000,2(5):36-39.

[4] 乌兰其其格,斯琴朝克图. 肉牛改良蒙古牛效果分析[J]. 中国牛业科学,2008,34(1):37-39.

[5] 冯仰廉.肉牛饲养标NY/T-815 [S].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6] 邱怀主编. 牛生产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7] 杜森有,费真,张乾,李海红.利木赞牛改良延安本地黄牛效果调查[J].中国牛业科学2008,34(1):51-52.

[8] 陆震,马利军.澳大利亚南德温良种肉牛及其杂交改良效果[J].中国牛业科学2001,27(6):17-19.

[9] 李波,王拉锁,闫明科,张英汉.利木赞牛改良秦川牛效果初报[J].中国牛业科学2000,26(6):19-20.

[10] 刘波,陈宏,蓝贤勇,张志清,张润峰.秦川牛及其杂种牛生长性能及杂种优势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5):1-4.

[11] 李文彬,徐建峰,闫晓波,黄建伟,郭丽娜,王瑨,巩永成.平凉红牛杂交类群生长发育测定及肉用性能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2):13-15.

[12] 滑留帅,陈宏,杨奇,杨晓冰,张国坪,王统一,刘燕,宋保童.固原地区秦川牛及其利杂群体屠宰性能的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08,34(5):1-4.

[13] 刘锦锋. 利木赞牛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性能测定[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39 (5): 17-18.

[14] 辜正刚,吴应祥.利木赞牛改良贵州本地黄牛效果分析[J].当代畜牧2006,(9):41-42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Meat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Cross Combinations of Beef Cattle

YAN Wei1, LUO Yu-zhu1, LI Shao-bin1, LI Wen-bin2, SONG Ji-suo3, ZHU Jian-xun1, HU Jiang1*

(1.Faculty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GansuKeyLaboratoryofHerbivorousAnimalBiotechnology,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2.ManagementofLivestockandFishery,Pingliang,Gansu, 744000;3.CenterofTechnicalTransferofLivestock,Lingtai,Gansu, 744000)

【Objective】Use of heterosi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eef cattle meat, and hybrid combination selection is a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heterosis utilization. 【Method】Twenty six beef cattles (♂) at 10~12month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including Liza group (Limousin♂×Qinchuan♀F1), Xiza group (Simmental♂×Qinchuan♀F1), Nanza group (Nandewen♂×Qinchuan♀F1), Qinchuan group (♂F1) and Qinza (Qinchuan♂×Localcattle♀F1) were fed and slaughtered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s of growth and slaughter after 12 months. 【Result】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aily gain of Liza and Xiza cattle was 0.76 Kg and 0.78 Kg,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other hybrid cattle and Qinchuan cattl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body height and body length of Liza cattle showed th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Xiza cattle (\%P\%<0.05), and the leg hip circumference of Liza cattle showed th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Qinchuan cattle (\%P\%<0.05). The slaughter rate and pure meat percentage of Liza cattle was 61.1% and 44.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the highest in five groups. The ratio of bone to meat of Qinza cattle showed th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at of Liza and Nanza group(\%P\%<0.05), but the carcass meat yield rate of Nanza cattle showed th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of Qinchuan cattle (\%P\%<0.05). The ratio of high-grade meat percentage of five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the meat quality of Nanza and Xiza cattle showed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Qinchuan cattle. 【Conclusion】In total, the Liza group (Limousin♂×Qinchuan♀) showed the better meat performances which could be used as a better promotion using hybrid combinations.

beef cattle; cross combination; growth speed; slaughter

2015-07-20修改日期:2015-07-25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204NKCA08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4B10-5)。

闫伟(1983-),男,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E-mail: ywok@gsau.edu.cn

胡江(1975-),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现代牛业生产,E-mail: huj@gsau.edu.cn

S823.2

A

1001-9111(2016)01-0018-05

猜你喜欢

肥育黄牛屠宰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肉牛育肥技术
生猪 养殖利润可观 屠宰盈利不佳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制作泥巴黄牛
湘沙猪配套系杂交组合肥育、胴体及肉质性状配合力测定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羔羊肥育技术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