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川牛改良效果研究和建议

2020-01-11魏淑娟

中国牛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肉用安格斯秦川

魏淑娟, 陈 帅

(陕西省畜牧产业试验示范中心,西安 710003)

秦川牛是中国五大黄牛之一,因原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曾经长期以役用为主。它因体躯高大、役用和肉用性能好、遗传稳定、适应性强而深得当地老百姓喜爱。秦川牛现已被载入《中国牛品种志》《陕西省畜禽品种志》《中国土特名产》等著作;2000年8月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名录,也曾载入法国出版的《世界名牛图谱》中,被列为珍畜[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秦川牛役用性能退居次要地位,选育重点朝肉用方向发展。多年来,陕西各级政府和畜牧科技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秦川肉牛的选育和改良工作,经过数十年系统选育和精心改良,秦川肉牛在体型外貌和产肉性能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已经初步具有肉用品种的特性,本文通过对秦川牛改良过程的回顾和不同肉牛品种改良秦川牛的效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秦川牛改良的建议。

1 秦川牛和其他黄牛品种肉用性能的比较

鲁健民等研究表明,秦川牛除屠宰率低于鲁西牛和晋南牛外,其净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积明显高于其南阳牛、鲁西牛和晋南牛[2]。朱光星等在2012年对秦川肉牛新品系公牛的产肉性能测定发现,秦川肉牛新品系产肉性能已明显改善,更优于国内其他地方黄牛品种,较高的肉骨比也证明了其良好的载肉性能[3]。

2 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历程

2.1 第一阶段,役用阶段

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秦川牛主要作为畜力使用,体型外貌表现为体躯较小,尻部尖斜,挽力大,耐力好,役用特征明显。1956年,以西北农学院邱怀教授为队长的秦川牛联合调查队,对秦川牛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系统的调研,基本掌握了秦川牛的分布、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情况,为后来秦川牛的选育和改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20世纪60年代,陕西省在关中地区建立秦川牛良种基地县13个,省县两级秦川牛种牛场5个,在2个省级秦川牛选育辅导站的指导下,各种牛场和良种基地县陆续开展秦川牛外貌等级鉴定工作,秦川牛的选育工作逐渐进入正轨[4]。

2.2 第二阶段,兼用阶段

时间大概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秦川牛的畜力价值渐渐失去,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牛肉的需求开始增加,在这一时期,秦川牛的肉用价值逐渐受到重视。1976年5月,邱怀教授代表“陕西省秦川牛选育协作组”起草了《秦川牛选育方案(初稿)》,与其之前提出“点上保种、面上改良”的八字方针一起,为秦川牛选育改良工作指明了方向。1980年发布的《陕西省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修正了秦川牛评定标准,选育方向由役用向肉用转变。1979年,在邱怀教授的具体指导下,陕西各地在秦川牛非保种区,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改良方向,分别用从国外引进的利木赞牛、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丹麦红牛、英国短角牛等品种大面积杂交改良当地秦川牛和各地黄牛。杂交后代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肉、乳生产性能,深受群众欢迎。1982年,经农业部批准,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部级“黄牛研究室”,专门开展秦川肉牛选育工作,这一时期秦川牛的肉用潜质得到有效挖掘,原本生长速度慢、后躯窄小尖斜,产肉量少的缺点逐渐得到改善,呈现出体躯高达,肌肉丰满,生长速度加快,这一时期是秦川牛由役用型向肉用型过渡的兼用型阶段[4]。

2.3 第三阶段,肉用阶段

时间为2000年以后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获批组建了“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现代牛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牛业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团队”和“肉牛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育种创新团队”先后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资助,通过统筹多方科技资源和产学研合作,强化了早期选种和良种快速扩繁工作,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此时的秦川肉牛依然保持了秦川牛原有的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毛色深红或枣红,角型依然短小,早熟性相对差、后躯发育不发达、产肉率和泌乳性能不高等缺陷得到纠正,基本达到国际公认的肉用牛标准[4]。

3 改良效果

长期以来,为提高秦川牛的肉用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广大秦川牛养殖户通过选育、杂交等多种方法开展选育改良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目前陕西省引入改良秦川牛的外来品种主要是:利木赞、西门达尔、皮埃蒙特、安格斯、短角红、丹麦红牛等,实践验证,以上品种对秦川牛均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但各有侧重。

3.1 利木赞牛改良秦川牛效果

利木赞牛改良秦川牛的区域主要在陕西的渭北旱塬宝鸡西府一带。李波等在2000年的研究发现,利秦F1代犊牛外形特征为头部适中,背腰平直,体躯加宽;特别是后躯部,当地牛多表现窄斜的缺陷得到明显改善,6月龄时公犊牛体长一般高出秦川牛9.3%,坐骨端宽高出176%,改良母犊牛体高高出秦川牛7.4%,胸围高出10%,公牛活重高出22.3%,母牛活重高出25.8%,1周岁时,利秦F1代公牛体长高出秦川牛公牛9.9%,坐骨端宽高出23.8%,利秦F1代母牛体高高出秦川牛母牛5.6%,胸围高出9.9%,同性别体重相比较,利秦F1代比当地秦川牛公牛高出22%,母牛高出20.4%[5]。滑溜帅等在2008年研究发现,利木赞杂交改良固原地区秦川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并向肉用方向改良,利杂牛的日增重和精料采食量指标,总体上有优于固原地区秦川牛的趋势,并且这种杂交优势随着犊牛的生长越来越明显[6]。王娟在2013年研究发现,在利秦F11周岁以前,体尺改良幅度为4.70%~25.64%,体重增幅31.06%~50.50%,其中6月龄体高、体长、胸宽、坐骨端宽、腰角宽分别提高16.96%,18.34%,21.41%,14.23%,14.93%,体重提高50.5%;1周岁体高、体斜长、胸宽、坐骨端宽、腰角宽分别提高5.64%,9.32%,24.45%,21.44%,23.50%,1周岁胸深提高25.64%;18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宽、坐骨端宽、腰角宽分别提高5.62%,8.46%,16.2%,18.87%,20.08%,以腰角宽提高幅度最大;24月龄坐骨端宽提高18.11%,30月龄坐骨端宽提高18.95%,以上结果说明利木赞改良秦川牛,后代12月龄以前前躯生长发育快,18月龄以后后躯生长发育快[7]。

3.2 安格斯牛改良秦川牛效果

王建安等在2010年研究发现,在体型外貌方面,秦安F1后代出生时秦川牛出生重差异不显著,哺乳期犊牛日增重与国外纯种安格斯相当,断奶至12月龄生长速度均高于秦川牛,差异极显著,在育肥期,秦安F1后代较当地秦川牛缩短9.5个月。秦安F1代生长发育快,肉用体型明显,适应性强,特别是在泌乳量、采食速度和后躯发育等方面表现突出,较好地改善了秦川牛泌乳量少、生长缓慢和后躯欠发达的缺陷,杂交优势十分显著[8]。昝林森等在2013年研究发现,在喀什地区安秦F1公牛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0月龄体重比同龄秦川公牛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显著,体高、腰高、胸围、腹围、管围、体斜长、尻宽等指标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安秦F1在体重、体尺上均较秦川牛有明显的提高,尤其腰高和尻宽的提高明显且改良效果稳定,说明对秦川牛后躯改良效果显著,同时,与体重和产肉性能相关性很大的胸围和体斜长在增长和提高上均十分明显[9]。并且秦川牛及安秦F1的体尺指数中,以体躯指数、育肥指数的增长最为明显,随着月龄的增加,秦川牛及安秦F1的育肥指数也逐渐增加,且安秦F1优于秦川牛,而且效果明显。辛亚平等在2013年研究发现,用红安格斯牛做父本,用秦川牛做母本进行杂交,安秦杂交一代增重比秦川牛增重提高17.9%,安秦杂交一代肉牛品质优良,是科学的杂交改良技术路线[10]。

3.3 西门达尔牛改良秦川牛效果

王娟在2013年研究发现,用西门塔尔公牛改良秦川牛,西杂F1后代母犊出生重比秦川牛初生重提高57.5%;1月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分别提高13.66%,7.57%和5.64%;6月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分别提高17.07%,18.04%和20.03%;12月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分别提高8.71%,14.38%和13.14%;18月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分别提高16.20%,35.84%和20.17%;泌乳性能提高83.38%[7]。昝林森等在2013年研究发现,西秦F1较秦川牛的体尺指标更大,表明西秦F1在低水平饲养条件下生长发育效果比南秦F1好,从育肥指数上来看,在12~18月龄西秦F1育肥指数优于秦川牛[11]。

3.4 丹麦红改良秦川牛效果

张建峰等在2001年研究发现,丹秦F1的体型外貌方面,在初生、周岁、2.5岁生长速度和体尺、体重方面较秦川牛有明显增加。丹秦F1在产肉性能方面比秦川牛日均多增重0.52 kg;在屠宰率方面,丹秦F1胴体重、眼肌面积分别比秦川牛增加1.8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而且肉质鲜嫩;在泌乳性能方面,丹秦F1较秦川牛母牛日均产奶增加1.8 kg[12]。张兆顺等报道,丹麦红牛与秦川牛杂交,F1不同时期的体尺、体重不仅明显增加,而且产奶量较秦川牛提高1~3倍,F2可提高3~4倍[13]。

4 秦川肉牛改良推荐路径

4.1 指导思想

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的指导思想建议按照“点上保种选育,面上改良开发”,基本原则就是“不彻底改造秦川牛,只是扬长补短,提纯复壮,突出肉用生产性能”。在陕西省秦川牛基地县和保种场实施保种选育,在其他地区大范围开展秦川牛改良工作。

4.2 改良方向

在保留秦川牛原有的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的基础上,改良其早熟性差、饲料报酬低、尖尻、后躯发育不发达、产肉率和泌乳性能不高等缺陷。

4.3 改良父本的选择原则

(1)已被生产实践证明有效或行业认可度高的优秀肉牛品种;

(2)品种生产性状优良,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改良效果显著,符合陕西省秦川牛的改良方向;

(3)具有一定推广应用基础,陕西养殖场(户)易于接受,肉品市场前景广阔;

(4)公牛符合种用要求,冻精产品符合《牛冷冻精液》国家标准(GB 4143—2008)。

4.4 改良父本选择建议

在选择秦川牛改良父本时建议使用红安格斯、利木赞和丹麦红3个品种,不同父本改良秦川牛具有不同侧重点。

(1)红安格斯牛。小型肉牛品种,加速后代的早熟,提高肉的品质。

(2)利木赞牛。中型肉牛品种,提高后代的肉用性能。

(3)丹麦红牛。乳兼用型品种,主要用以改善后代的泌乳能力,增大体型,提高肉用性能。

5 改良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5.1 理顺保种和改良的关系

在省级层面制定统一的秦川牛选育改良计划,正确处理秦川牛保种场、秦川牛基地县和秦川牛改良区的关系,加大秦川牛本品种选育的力度,防止因外来血统的导入而造成秦川牛优秀基因的丢失。

5.2 坚定改良方向

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许多地方在地方黄牛保种选育、杂交改良及产业化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选育目标不明确,父本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因此在进行秦川牛肉用性能改良时,要坚定改良计划长期坚持,并注重对杂交后代的选育留种,使其优秀的生产性状遗传下去。

5.3 着眼长远利益

近年来,随着牛肉价格的持续走高,养殖户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倾向愈加严重,“杀青弑母”成为普遍现象,导致成母牛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动摇肉牛产业发展的牛源基础。建议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稳定秦川牛基础母牛存栏,引导秦川牛养殖户长远利益的思想意识,促进秦川牛养殖业长远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肉用安格斯秦川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傅雷的称赞
换座
在雨中“躲雨”的绵羊
该得奖的李老师
酋长的答谢礼
肉用犊牛和育成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
简述肉用柴鸡的饲养管理
安格斯和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