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铁皮屋顶上的猫》隐性主题分析
2016-12-21李冰谭雪梅
李冰+谭雪梅
【摘要】《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三大代表作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剧中的主要人物是女主人公玛姬,剧中的主题是财产的争夺。本文通过分析男主人公布莱克的人物特征,认为剧中还包含更为重要的隐性主题。在威廉斯的作品中总有一些隐晦的东西,需要读者或观众细细地体味才能洞悉其中的奥秘。在《猫》剧中隐含着同性恋的主题,正是因为威廉斯本身的同性恋身份。他在很多作品中都试图用非常隐晦的方式来阐释这一主题,揭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同性恋悲惨、痛苦的生存境况。
田纳西·威廉斯是二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是继尤金·奥尼尔之后美国戏剧界最璀璨的一颗巨星。他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有100多部作品,创作于1955年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以下简称《猫》)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田纳西本人最喜欢的作品。《猫》剧于1955年在百老汇上演,演出非常成功,连演了694场,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两大奖项。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又称《朱门巧妇》),由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和保罗·纽曼主演,广受好评。
一、人人都是“那只猫”
《猫》剧围绕着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大种植园家庭的财产争夺展开,剧名“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男主人公布莱克对他妻子玛姬的形容,影射她想得到布莱克父亲——大爸爸的财产,但是却得不到又不想放弃的焦虑心情。大爸爸偏爱二儿子布莱克和二儿媳玛姬,但是玛姬却担心自己在财产争夺中处于不利。这是因为布莱克整日酗酒,萎靡不振,对于家庭、工作和生活没有一丝热情。不仅如此,他还拒绝和美丽的玛姬行夫妻之事,甚至主动提出玛姬如果受不了,可以在外找个情人。玛姬深爱着帅气的布莱克,希望得到他的爱,也希望得到财产。但是如果不能怀孕生个孩子,恐怕会在财产继承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布莱克的哥哥古博一家已经有6个孩子了(虽然大爸爸并不喜欢他们,甚至分不清其中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
传统观点大多认为玛姬就是那只猫,因为她本身就具有猫性——美丽、狡猾、不轻言放弃,她的两难处境也确如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不过“热铁皮屋顶上”却并非只有这一只“猫”。剧中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热铁皮屋顶上”焦灼着。大爸爸得了癌症,他知道消息后如何面对这一可怕的事实?大妈妈深爱着大爸爸,她怎么面对今后孤独的生活以及儿子儿媳对于财产的觊觎?大儿子古博并不讨大爸爸的欢心,他和妻子梅处心积虑地想从大爸爸那里得到更多的财产。二儿子布莱克对于财产、对于家中的一切似乎都漠不关心,他活在自己痛苦的、自我折磨的精神世界中。由此看来,面对家中重大的变故——大爸爸的疾病以及随之而来的财产继承,每个人都如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二、隐形的主角与隐性的主题
布莱克越是一言不发、噤若寒蝉,越是承担了作者赋予他的独特的人物使命。大部分剧评都忽视了威廉斯对布莱克人物设置的良苦用心,忽略了他阴冷表象背后的人物张力。布莱克的出场贯穿于戏剧的每一幕。如果说主要人物只有一个的话,那么《猫》剧中的主角不是玛姬,而是布莱克。剧中的主题也并非是财产的争夺,而是存在着隐含的主题。
布莱克为什么如此颓废,为什么冷漠地对待漂亮的妻子呢?从剧中布莱克与玛姬、与大爸爸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布莱克与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斯基普之间有着深厚的同性友谊。这种友谊让玛姬怀疑是否已经超越了适当的尺度。于是她去找斯基普,指责他和自己丈夫之间的不道德关系。斯基普否认,于是玛姬提出与斯基普发生性关系以此来证明他的清白,结果斯基普并没能这么做。这使斯基普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个同性恋,一个受当时社会所不齿的同性恋。玛姬找过他之后,斯基普一下子就萎靡不振了。但是他还是鼓足勇气,打电话给布莱克表露了自己的内心。布莱克被斯基普突然的表白吓傻了,他气愤地挂断了电话。后来斯基普自杀身亡。布莱克恨玛姬,正是由于玛姬对斯基普的挑衅,他才认识到自己可悲的身份。布莱克更狠自己,因为正是他的虚伪和绝情,把斯基普一脚踹进了坟墓。
布莱克在与大爸爸的对话中透露,他觉得周围的人都逃避着生活,人们都生活在谎言之中。布莱克表现出对这个充斥着谎言和虚伪的社会的厌恶,而实际上,他本身也是谎言的制造者,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正是他的虚伪和绝情害死了他最爱的人——斯基普。斯基普死后,布莱克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只能每日在酒精里寻找心灵的慰藉,暂时忘记内心的痛苦。
虽然斯基普已经死了,但是布莱克仍然不敢面对自己是同性恋这一事实。面对大爸爸的诘问,他歇斯底里地宣布:“斯基普跟我之间的关系光明正大,纯洁无暇!我们之间的友谊几乎一辈子都是这么纯洁。”大爸爸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宁可替你朋友掘好坟墓,再把他一脚踢进坟里去,也不愿跟他一起面对真实情况!”布莱克口口声声厌恶欺骗和虚伪,作践自己的原因其实就是——他本身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伪君子。
实际上,剧中的同性恋并非只有布莱克一人,他的父亲大爸爸应该也是这样。在布莱克与大爸爸敞开心灵的交谈中,大爸爸透露自己在年轻时,作为一个穷小子时,曾经在火车上遇到过一个流浪汉,他至今认为那段时光和那段友谊才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这和布莱克看待与斯基普的关系如出一辙。另外,从大爸爸对大妈妈的冷淡与嘲弄中可以看出,虽然大妈妈深爱着大爸爸,但是大爸爸却不那么爱她。同样的,虽然玛姬美丽性感、聪明伶俐,但是布莱克也不那么爱她。这正是因为父子俩都是同性恋的缘故。
三、威廉斯的创作意图
布莱克是剧中最模糊复杂的人物,是剧情发展的重要引线,剧中的隐性主题也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作者之所以把布莱克设计成一个让人难以读懂的人,正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于他的性取向产生好奇。在《猫》剧中,作者意在通过激烈的家庭矛盾,揭示布莱克对妻子的冷漠和对生活绝望的深层原因。从剧中可以看出,布莱克这个原本“有信念”的人,在发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之后变得恐惧和痛苦起来,也因为这种懦弱和虚伪丧失了对自己、对生活、对一切的信心。
在威廉斯的作品中总有一些隐晦的东西,需要读者或观众细细地体味才能洞悉其中的奥秘。在《猫》剧中隐含着同性恋的主题,正是因为威廉斯本身的同性恋身份。他在很多作品中都试图用非常隐晦的方式来阐释这一主题,揭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同性恋悲惨、痛苦的生存境况。威廉斯通过布莱克这一人物传达了他作为同性恋的心声。威廉斯是个敏感的人,他看到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迫害,感受着他人无法体会的焦虑。在威廉斯创作《猫》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同性恋正处于麦卡锡参议院的“驱巫”阴影之下,同性恋被贴上了“有破坏性”、“非美国行为”等标签。不久整个美国卷入了政府发起的迫害共产党和同性恋的运动之中,很多人认为同性恋就是共产党。在威廉斯在世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同性恋是“能干出有悖于上帝和国家的最邪恶的事”的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威廉斯只好用其他的主题来掩盖他写作的真实意图。